问题

母语为俄语的乌克兰人(不会讲乌克兰语)那他和俄罗斯人有什么区别?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身份认同等诸多层面。对于一个母语是俄语但认为自己是乌克兰人的个体而言,他与俄罗斯人之间的区别,并非一眼就能看穿,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

首先,我们要明白,“母语”和“身份认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人可以在成长过程中主要使用俄语,这可能源于家庭环境、历史背景(例如苏联时期的同化政策)或居住地区(例如乌克兰东部和南部一些以俄语为主的地区)。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会认同自己是俄罗斯人。

那么,他和俄罗斯人有什么区别?

1. 对乌克兰国家和乌克兰文化的归属感:

对乌克兰的忠诚和热爱: 即使不讲乌克兰语,他可能依然深爱着乌克兰这片土地,对乌克兰的国家象征(国旗、国歌、总统)、历史进程(特别是近代独立后的发展)以及未来抱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他可能会为乌克兰的成就感到自豪,为乌克兰面临的挑战感到担忧。
认同乌克兰历史叙事: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历史联系错综复杂,但各自都有独特的历史叙事。这位乌克兰人可能会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同以乌克兰为主体的历史视角,例如基辅罗斯的遗产、哥萨克时代、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时期,以及苏联解体后的独立历程,而不是俄罗斯的视角。
对乌克兰传统和习俗的尊重: 即使不参与,他也可能对乌克兰的传统节日(如伊万·库帕拉节)、民俗艺术(如刺绣、装饰艺术)、音乐、舞蹈等抱有尊重和欣赏的态度,甚至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传承一些(即使是俄语化的版本)。

2. 对俄罗斯的看法和立场:

政治上的疏离感: 即使母语是俄语,他也可能对俄罗斯目前的政治体制、领导层以及地缘政治野心持批评或警惕的态度。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行动,极大地加剧了许多俄语乌克兰人的反感和疏离感。
不认同俄罗斯的“兄弟民族”论调: 俄罗斯常常强调俄乌“兄弟民族”的联系,但对于一位坚定的乌克兰人来说,这种论调可能被视为试图模糊两国界限、削弱乌克兰主权的一种方式。他可能认为,虽然有文化联系,但两国是独立的、主权的国家,拥有各自的身份。
文化上的区分: 尽管语言相同,他可能会刻意区分“俄罗斯文化”和“乌克兰文化”(即使他的俄语可能带有乌克兰方言的痕迹),强调乌克兰的独特性。

3. 个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乌克兰人”的标签高于“俄罗斯人”: 这是最核心的区别。在被问及“你是谁”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乌克兰人”。这个身份标签,是他内心深处对自己最根本的定义,甚至比他使用的语言更为重要。
双重文化背景下的选择: 很多俄语乌克兰人并非简单地“不讲乌克兰语”,而是可能成长在一个俄语环境,但内心深处认同自己属于乌克兰。这种认同可能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也可能是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被唤醒的。
语言只是工具,身份是核心: 对于一些人来说,俄语可能只是他们生活中交流最方便的工具,就像英语对于很多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一样。工具和身份是两回事。

4. 实际行动和立场:

支持乌克兰独立主权: 在关键时刻,他可能会用行动表达对乌克兰的支持,例如参与爱国活动、支持乌克兰军队、捐款支持国家等。
教育和下一代: 他可能会鼓励下一代学习乌克兰语,或者至少让他们明白作为乌克兰人的重要性,即使他们自己不流利。
对俄罗斯侵略的立场: 面对俄罗斯的侵略,他会毫不含糊地站在乌克兰一边,谴责俄罗斯的行为,并为乌克兰的抵抗辩护。

举例来说:

想象一下,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一位从小讲俄语的家庭长大的女士。她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俄语与家人朋友交流,但她会购买印有乌克兰国旗的商品,在乌克兰独立日会参加庆祝活动,并且在谈论国家大事时,会用“我们乌克兰”而不是“我们俄罗斯”或“他们俄罗斯”。她可能也听过和唱过乌克兰歌曲,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歌词,但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如果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不讲乌克兰语?”,她可能会说,“我妈妈是俄语区的,我们家一直都讲俄语,但我是乌克兰人。”

需要注意的几点:

个体差异巨大: 并非所有俄语母语的乌克兰人都持有完全相同的观点。有人可能仍然保留一些亲俄情感,也有人对语言和文化联系的界限划分非常清晰。
动态变化: 尤其在当前地缘政治背景下,这种身份认同可能会更加剧烈地摇摆和演变。
“俄语乌克兰人”的身份是自我认同: 最终,他们的身份是他们自己如何定义。外部的定义,即使有语言的联系,也不能完全取代内心的归属。

总而言之,一个母语为俄语但认同自己是乌克兰人的人,他和俄罗斯人的主要区别在于 对乌克兰国家和文化的忠诚与归属感,以及对俄罗斯作为外部政治和文化实体的疏离和区分。语言仅仅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方面,而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基于对土地、历史、国家和民族情感的深层连接,这才是他们与俄罗斯人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答题前先审题。

题主还是有些混淆“国家”和“民族”概念。

“中国人”和“汉族人”“华夏”“华侨华人”这些词,字面差别明显,含义不太会被弄混。到了英语就一个chinese带过了。同样,Russian, Ukrainian也是一笔代过,但是这里面有基因的事,有国籍的事,有心理认同的事。

一个人是什么国籍的人,是身份的一部分;是什么民族人,也是身份的一部分;生活中的大大小小都是构成身份的因素。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因素能决定一个人会是什么样子。

题主问题聚焦的应该是出生、居住在乌克兰的俄罗斯族。

目前还没有遇到真是一点都不会乌语的人,不能提供很多信息。

提两点吧:

这些人,最有办法的和最没办法的,很多在14、15年通过投亲、跳槽、当难民之类途径到了俄罗斯,渐渐取得护照在俄罗斯定居下来。

乌克兰这些年一直很不容易,加上目前政府的宣传方向,人民情绪当然会受影响。因为主客观原因还留在乌克兰的,都多少会有一些反对俄罗斯情绪。

有趣的是,一些外籍员工多的公司的中方人员跟我提到过,他们观察到,在这种宣传情绪下成长生活的人,比如乌克兰人、波兰人,很多都在工作中经常表现出爱抱怨、爱把错误原因全归结在别人身上的特点。

更有趣的是,一些中国留学生、工作人员,在这种气氛下熏陶一两年、两三年,也会传染上反俄情绪,有的甚至比本国人更强烈。(正因为和自己不相干,反而更为入戏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身份认同等诸多层面。对于一个母语是俄语但认为自己是乌克兰人的个体而言,他与俄罗斯人之间的区别,并非一眼就能看穿,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首先,我们要明白,“母语”和“身份认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人可以在成长过程中主要使用俄语,这可能源.............
  • 回答
    Okay, let's dive into how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tackle those formidable long sentences, and whether they actually engage in formal sentence analysis.............
  • 回答
    Okay, let's dive into what it feels like to code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It’s not just about translating thoughts directly into keywords; it’s a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文化习惯、语言学习和对陌生事物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一下假名罗马字(假名对音)和汉语拼音在翻译英文时的不同之处,以及英语母语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和认知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英语母语者并非“不能”接受汉语拼音音译的英文,而是可能感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要回答“以罗曼语族语言为母语的普通人看古罗马的拉丁文文献,和一个中国普通人看文言文时的理解程度相仿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核心结论是: 尽管都有“母语者”和“古老文本”的关系,但罗曼语族普通人理解古拉丁文的程度,普遍要高于中国普通人理解文言文的程度。 主.............
  • 回答
    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完全不会英语的人,如果在美国生活十年,他能否听懂英语或用英语交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因素,包括他所处的环境、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以及他接触英语的频率和方式等等。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听懂”和“交流”这两个层面。听懂英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深入探讨一下,还真能扯出不少东西来。首先,要说的是,这并非一个有明确“科学答案”的命题,因为“爆粗口”本身就是个复杂且主观的衡量标准,而且即便我们能找到一些统计数据,也需要审慎解读背后的原因。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的“更多”这个字眼,单纯从“使用粗俗语言的倾向”以及“文化接受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朋友。中国人里“飙英语装13”这个现象,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显摆”心态,想通过展现自己掌握了一门“高大上”的语言,来获得某种优越感,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那英语为母语的人呢?他们可不会去“飙”英语,因为英语就是他们的母语,就像我们说汉语一样自然,没啥.............
  • 回答
    母亲为救病危儿子,购境外“特效药”却卷入贩毒风波,最终检方考虑情节轻微决定不起诉。这桩案件触动了无数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引发了关于法律的温度、人性的光辉以及罕见病家庭困境的深刻思考。如何解读这样的一个判决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1. 法律的边界与人性的温度:情与法的博弈首先,这个结果最直接.............
  • 回答
    您提到的这个令人心痛的事件,发生在2020年7月1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当时,一位年轻的游客在虎园内,与丈夫和孩子下车理论,后被老虎袭击。她就是您所说的“母亲”。不幸的是,这位母亲在救女儿的过程中被老虎咬伤,并最终不幸身亡。关于“旁边有其他车辆,为什么没人救?”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
  • 回答
    “妈”这个称呼,是不是全球通用,我们得先掰扯掰扯。首先,汉语里,我们叫“妈妈”,或者直接叫“妈”。这个“妈”字,源远流长,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回溯到上古时期,很多语言里,婴儿在发出最简单的声音时,往往会发出“ma”或者“ba”这样的音。这主要是因为发这些音所需的口腔动作简单,容易掌握。而母亲作为最先接.............
  • 回答
    生孩子,这个生命中最神圣、也最充满力量的旅程,它必然伴随着对母亲身体的考验,但“伤害”二字,或许有些过于沉重和绝对。更准确地说,生孩子是对母亲身体的一次“重塑”或“升级”,它带来了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其中很多变化是暂时的,但也有些是永久的,这取决于个体差异、孕期和生产过程的顺利程度,以及产后护理是否得.............
  • 回答
    在北京大学的校友圈子里,听到有人称母校为“Top2”,这几乎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习惯。这可不是什么秘密的代号,而是一种复杂情感和独特文化交织的体现,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和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Top2”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它最直接的来源,当然是那个大家心知肚明的“清华北大,遥遥领先”的说法。在中国的大学.............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悲痛和复杂的案件,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极端困境,以及法律在处理此类悲剧时的艰难取舍。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和看待这个案件:一、事件的悲剧性和复杂性 双重悲剧: 首先,这是一个双重悲剧。一方面,22岁的女儿患有精神疾病,这本身就是家庭的巨大负担和痛苦。她对年幼弟弟的威胁,暴露了精神疾.............
  • 回答
    张扣扣为母报仇的事件是一起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刑事案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回顾: 起因: 事件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张扣扣的母亲与同村的邻居王自新(当地一位有影响力的老人)因宅基地纠纷发生冲突。冲突升级后,王自新在争执中用木棍将张扣扣的母亲打死。.............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让人内心触动,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一位八旬的退休老人,把一生的积蓄,哪怕是省吃俭用的部分,都倾注给了母校青岛农业大学,成立了百万奖学金,这份情怀,这份格局,真的很不一般。首先,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位老人对母校深厚的情感。八十高龄,经历过风雨,能够依然心系母校,并且是以如此实际、长远的方.............
  • 回答
    曲婉婷为母亲张明杰贪污案“6周年无果,继续保持相信正义”的发文,无疑触动了社会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案件背景回顾:张明杰贪污案的核心与公众认知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张明杰贪污案的基本情况。张明杰曾任哈尔滨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城镇化建.............
  • 回答
    网传一名国航员工自尽,并且媒体报道称“该员工此前曾以母亲生病为由请假被拒”,如果属实,国航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这取决于事件的具体细节、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国航内部的规章制度。以下将详细阐述可能承担的责任:一、法律责任1. 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责任: 违反休假制度: 如果国航的.............
  • 回答
    母亲为大一女儿请保姆并登上热搜,这件事儿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背后能聊的点可太多了。咱们就一件件捋一捋。首先,这件事儿的出现,最直接的触动就是“三观”的碰撞。 一部分人觉得“过度溺爱”,刷新了他们的认知底线。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一上大学,意味着孩子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应该开始学习自己.............
  • 回答
    看待男子欲为冠母姓儿子取名“夏馨滢”,这件事情涉及多个层面,包括传统观念、性别平等、个人偏好、姓名含义以及社会接受度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核心事件:男子为儿子取名“夏馨滢”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的核心:一位父亲( presumably)希望为自己的儿子取一个“夏馨滢”这个名字,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