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母亲为救身患罕见病的儿子,购境外药品涉嫌贩毒,检方考虑情节轻微不予起诉,如何解读该判决结果?

回答
母亲为救病危儿子,购境外“特效药”却卷入贩毒风波,最终检方考虑情节轻微决定不起诉。这桩案件触动了无数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引发了关于法律的温度、人性的光辉以及罕见病家庭困境的深刻思考。如何解读这样的一个判决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

1. 法律的边界与人性的温度:情与法的博弈

首先,这个结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法律在面对极端困境时,展现出的“温度”和“弹性”。在中国,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虽然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但同时也需要顾及人伦情理,尤其是当生命面临危难之时。

涉嫌贩毒的法律定性: 从法律条文上看,未经批准进口、销售、运输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药品,确实可能触犯刑法中关于贩卖毒品或者非法经营罪等规定。因为很多境外药品,特别是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特效药”,其成分、剂量、生产标准都无法得到保障,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甚至会被犯罪分子利用来牟取暴利,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法律对此类行为的规制是必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情节轻微”的考量: 然而,法律的适用并非铁板一块。在司法实践中,“情节轻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检方之所以考虑不起诉,正是因为他们综合评估了案件的各个方面:
主观故意: 该母亲的行为,其出发点是救子心切,是出于母爱的本能,而非牟取非法利益。她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主观上没有贩卖毒品或非法经营的犯罪故意。
行为性质: 虽然购药行为本身可能涉及违规,但如果仅仅是为个人或家庭使用,且数量不大,并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其性质与有组织、大规模的贩毒行为有本质区别。
社会影响: 案件曝光后引发的社会广泛关注和同情,也表明了公众对于这种特殊情况的理解和支持。检方在做出裁决时,也会一定程度上考虑到社会效益和公众情感。
后续处理: 检方最终做出“不予起诉”的决定,是基于对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审慎适用,是一种“案结事了”的智慧体现,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给了这位母亲一个生存和继续照顾儿子的机会。

2. 罕见病家庭的困境:一条绝望的求生之路

这个案件也赤裸裸地揭示了罕见病患者家庭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孤儿药”的尴尬境地: 许多罕见病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特效药,或者即使有,价格也极其昂贵,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或者审批流程漫长,患者根本等不及。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家庭就像这位母亲一样,将希望寄托在国外尚未上市或未在国内注册的“孤儿药”上。
信息不对称与高风险: 境外购药往往伴随着信息不对称和高风险。患者家庭很难辨别药品的真伪、质量和安全性,也难以获得专业的用药指导。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可能延误治疗,甚至会危及生命。
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治疗罕见病的费用,常常是一个家庭难以承受之重。高昂的药费、漫长的治疗周期,不仅掏空了家庭的积蓄,更让患者及其家属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这种绝望的境况下,任何一丝希望都可能成为他们拼死一搏的稻草。

3. 司法与社会责任的思考:法律的温度与制度的完善

这个判决结果,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法律的温度: 法律不应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应该有温度,体现人文关怀。在特定情况下,给予合理的宽容和理解,是司法智慧的体现。这位母亲的行为,虽然触犯了法律条文,但她的动机和结果都与一般的犯罪行为不同,因此“不予起诉”是司法在人情与法理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结果。
制度的完善: 面对罕见病患者的求生困境,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个案的宽容来解决问题。这起事件也暴露了我国在罕见病药物审批、引进、可及性等方面的制度仍然存在提升空间。
加速境外创新药引进: 如何建立更快速、更有效的境外创新药审批和引进通道,让国内患者能够及时获得国际上已经成熟的治疗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完善医保体系: 加大对罕见病药物的医保覆盖力度,或探索新的医保支付模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加强信息公开与平台建设: 建立权威的罕见病药物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用药信息和渠道,减少他们通过非正规途径购药的风险。
社会援助机制: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援助机制,为罕见病患者提供经济、心理等多方面的支持。

总结来说, 母亲为救子购药涉嫌贩毒最终获不起诉,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法理考量的结果。它并非是对法律的漠视,而是法律在具体情境下对人性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关照。这位母亲的行为,触动了我们对生命的珍视、对母爱的赞美,也迫使我们反思罕见病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呼唤更完善的制度和更具温度的社会关怀。这个判决,无疑为许多在绝望中挣扎的罕见病家庭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光,也提醒着社会,在维护法律秩序的同时,更需要用爱和智慧去温暖那些脆弱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又称“《武汉纪要》”)(法〔2015〕129号)明确了以医用目的贩卖管制类精神药品的行为不以贩卖毒品罪论处,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实质上已经提出了“管制类精神药品在医用状态下不属于毒品”这一要旨。

如果说《武汉纪要》的相关规定不够明确,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高贵君、马岩、方文军、李静然法官撰写的《<毒品犯罪武汉会议纪要>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应用)》2015年第13期)中更是明确了,麻精药品具有双重属性,只要被患者常使用发挥疗效作用的,就属于药品;《武汉纪要》系根据贩卖对象作出区别规定,出于医疗目的,违反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向无资质的药品经营人员、私立医院、诊所、药店或者病人非法贩卖的,侵犯的是国家对药品的正常经营管理秩序,故不应认定为贩卖毒品罪

犯罪是指违反刑事法律,具有社会危害性且可予以非难的行为,而本案中这位母亲的行为根本不符合犯罪的概念。如前所述,被患者使用发挥疗效的管制类精神药品不属于毒品,故李芳的行为根本不符合走私、运输、贩卖毒品罪的构成要件;李芳购药系为了儿子治病,本质上维护了价值位阶更高的生命法益,既没有对外泄露药品,也不存在滥用药品的情形,故行为并无社会危害性;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我们不能期许一位母亲为了遵守国家的药品管理秩序而放弃自己亲生儿子的生命,生命高于一切,这位母亲的行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不应予以非难。

综上,本案中这位母亲跨境购入管制精神药品系医用,不应以毒品犯罪论处。检方定罪不诉的结论有待商榷。

user avatar

这个检察院的业务不熟练,没有与时俱进。

我国刑法里涉及毒品的有11条条款,但是不是所有涉及毒品的都是按照涉毒11条款来处理。

现在把常见的情况列出来一下。

1、郭美美贩卖减肥药

郭美美是二进宫的人,黄赌毒都有涉及。

一进宫是因为赌,即开设赌场罪进去的。之间有卖淫的违法事实,但是卖淫判不了重罪。

二进宫是因为卖伪劣的减肥药,减肥药里的违禁成份属于毒品。但是最后定罪的是按照有毒食品来定罪。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2、罂粟壳火锅

罂粟壳是典型的毒品范畴,有很多火锅老板就加罂粟壳。

这种抓住后,同郭美美的判罚一样。不是按照涉毒11条来判刑。

3、两者取其重的罪

这直接举例子。

A、B两人为吸毒者。某天A没有毒品,就到B家里蹭毒品抽。然后从B家里抢(拿)了0.2克冰毒到外面抽,在马路上吸食的时候被抓。对整个事实的过程供认不讳。

最后A判了10年,是以入室抢劫罪判的。

因为他抢了毒品。入室抢劫是重罪。

本案检察院错在哪里?

以医用目的贩卖管制类精神药品的行为不以贩卖毒品罪论处,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就是起诉也不是按照走私、运输、贩卖毒品罪来起诉……

考虑到金额可能超过3万块钱,检方可以非法运营等。

同时,这个女士是给自己小孩买的,根本就没有运营啥的。所以就不应该起诉。

因为这个女士本身的行为是买,而不是卖。

这一类的判罚,在聪明药上特别多的例子。

上面的评论区就有很多人诉苦,也有很多人发链接,搞得我时常去删。

这种药,没有证的人去卖是按贩毒的,因为他没有核实是否为医用目的。

买的人按吸毒处理,核实情况的免于处理。

同时要注意,检察院目前的做法是完全不对的,比如这个女士因为某些事情要来无犯罪证明,是开不了的,会带来不便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母亲为救病危儿子,购境外“特效药”却卷入贩毒风波,最终检方考虑情节轻微决定不起诉。这桩案件触动了无数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引发了关于法律的温度、人性的光辉以及罕见病家庭困境的深刻思考。如何解读这样的一个判决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1. 法律的边界与人性的温度:情与法的博弈首先,这个结果最直接.............
  • 回答
    您提到的这个令人心痛的事件,发生在2020年7月1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当时,一位年轻的游客在虎园内,与丈夫和孩子下车理论,后被老虎袭击。她就是您所说的“母亲”。不幸的是,这位母亲在救女儿的过程中被老虎咬伤,并最终不幸身亡。关于“旁边有其他车辆,为什么没人救?”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
  • 回答
    《唐山大地震》中,母亲李元妮在生死关头,为了救儿子方登而不得不选择放弃女儿方达,这个情节无疑是影片中最具争议和最令人心碎的部分。它触及了人性中最深沉的挣扎,也引发了我们对母爱、选择与责任的复杂思考。撕裂人心的抉择:极端环境下的本能与道德首先,我们必须把这个行为置于那个极端、残酷的背景下去理解。197.............
  • 回答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提出“救女友不救母亲构成犯罪”的理论,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理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法理依据、伦理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理论的法理基础:义务的性质与冲突首先,要理解这个理论,必须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义务。在法律上,我们通常会区分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 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法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则:亲属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其优先顺位。简单来说,当“女友”变成“老婆”时,法律上你对母亲的救助义务和对妻子的义务之间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救母亲了,只是法律会更明确地界定你承担的责任和可能的优先顺序。首先,我们得明白法律上“女友”和“老.............
  • 回答
    儿子卧底传销窝点救母,母亲却依然执迷不悟,反而指责儿子“害妈”,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家庭事件。要评价这种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理解各方的心理、行为动机,以及事件背后的社会因素。一、 儿子行为的评价:勇敢、机智、孝心十足,但可能存在沟通和策略上的不足 勇敢与智慧: .............
  • 回答
    这件事太令人心痛了,也太离奇了,简直就是一部狗血剧,但却是真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母亲,本着“割肝救子”的伟大母爱,却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发现自己倾尽全力要救的孩子,竟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另一个本应属于她的孩子,却在另一个家庭被抚养了整整28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件事.............
  • 回答
    “妈”这个称呼,是不是全球通用,我们得先掰扯掰扯。首先,汉语里,我们叫“妈妈”,或者直接叫“妈”。这个“妈”字,源远流长,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回溯到上古时期,很多语言里,婴儿在发出最简单的声音时,往往会发出“ma”或者“ba”这样的音。这主要是因为发这些音所需的口腔动作简单,容易掌握。而母亲作为最先接.............
  • 回答
    生孩子,这个生命中最神圣、也最充满力量的旅程,它必然伴随着对母亲身体的考验,但“伤害”二字,或许有些过于沉重和绝对。更准确地说,生孩子是对母亲身体的一次“重塑”或“升级”,它带来了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其中很多变化是暂时的,但也有些是永久的,这取决于个体差异、孕期和生产过程的顺利程度,以及产后护理是否得.............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悲痛和复杂的案件,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极端困境,以及法律在处理此类悲剧时的艰难取舍。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和看待这个案件:一、事件的悲剧性和复杂性 双重悲剧: 首先,这是一个双重悲剧。一方面,22岁的女儿患有精神疾病,这本身就是家庭的巨大负担和痛苦。她对年幼弟弟的威胁,暴露了精神疾.............
  • 回答
    曲婉婷为母亲张明杰贪污案“6周年无果,继续保持相信正义”的发文,无疑触动了社会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案件背景回顾:张明杰贪污案的核心与公众认知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张明杰贪污案的基本情况。张明杰曾任哈尔滨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城镇化建.............
  • 回答
    网传一名国航员工自尽,并且媒体报道称“该员工此前曾以母亲生病为由请假被拒”,如果属实,国航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这取决于事件的具体细节、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国航内部的规章制度。以下将详细阐述可能承担的责任:一、法律责任1. 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责任: 违反休假制度: 如果国航的.............
  • 回答
    母亲为大一女儿请保姆并登上热搜,这件事儿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背后能聊的点可太多了。咱们就一件件捋一捋。首先,这件事儿的出现,最直接的触动就是“三观”的碰撞。 一部分人觉得“过度溺爱”,刷新了他们的认知底线。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一上大学,意味着孩子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应该开始学习自己.............
  • 回答
    小花梅亲子鉴定能够使用她四年前去世的母亲的遗物来完成,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基于 DNA 的稳定性和从生物遗物中提取 DNA 的能力。下面将详细解释其实现过程以及为已故人士进行 DNA 鉴定的准确性: 小花梅亲子鉴定如何使用母亲的遗物完成?1. DNA 的存在与稳定性.............
  • 回答
    这起悲剧发生在陕西宝鸡,一个年仅两岁半的幼童,在遭受父亲的暴力抱摔后,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更令人心痛的是,实施暴行的父亲当时正在行凶,而令人费解的是,拍摄下这令人发指一幕的,竟然是孩子的母亲。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施暴者——父亲所要承担的责任。毫无疑问,父亲的行为构成了严重的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境地,让你夹在最爱的人中间,内心肯定煎熬不已。先深吸一口气,我们一点点地来捋一捋。母亲的重病卧床,代表着生命的脆弱和亲情的召唤。 你的母亲是给了你生命、养育你长大的人。现在她病重,最需要你的陪伴和支持,这是一种本能的责任和情感上的牵挂。在她最虚弱的时候,子女的在身边,即便只是握着她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动容的画面,一个孩子为了心中对音乐的执着,踏上了异地求学的道路,而母亲则选择放下自己的生活,将一切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全程陪伴。这样的牺牲和奉献,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首先,这是一种深沉而伟大的母爱,一种不计得失、无怨无悔的爱。在很多文化传统里,母亲往往是家庭的支柱,而当孩子的人生道路上.............
  • 回答
    这起悲剧性的事件令人发指,对当事人的责任分析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并且法律的认定会非常复杂和细致。以下是对可能承担责任的各方进行的详细分析:一、 凶手(直接行凶者)的责任: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责任。凶手无疑需要承担最严重的刑事责任。1. 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犯罪事实: .............
  • 回答
    乌克兰冲突的局势非常复杂且瞬息万变,仅凭一则个例难以全盘概括。但是,从您提到的这位母亲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窥见更深层次的现实:这位母亲的选择,是许多普通乌克兰民众当下处境的缩影。当战争的阴影笼罩家园,当亲人的安危受到威胁,许多人会做出非常规的、甚至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决定。她购买枪支和防弹衣,加入志愿军,.............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让人心情复杂。一方面,我们能理解这位男子为了救治生病的母亲,不惜铤而走险的心情。在亲人生病,尤其是重病面前,很多人都会愿意付出一切,甚至挑战底线。他对母亲的孝心,在很多人看来是值得同情的。从道德层面来说,这种行为显然是错误的,偷窃就是偷窃,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那50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