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太子这名号在晚唐五代没有任何意义,跟催命符差不多。
从824年唐敬宗即位到997年宋真宗即位,这整整173年间,没有一个太子能成功即位。。。。
为什么不立德昭为太子这个原因 @忠武腹心薛直老 和 @落葉 已经解释清楚了。 但还有个问题,不立太子就不立,传弟弟就传弟弟,为啥儿子到了封王的年龄却不封王?这两者又不冲突。
德昭在太祖朝最后只做到使相——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宗室论,离封王就差一步,所以赵光义即位不久就封他武功郡王。 宗室出阁即封王是规矩,干嘛要故意放缓自己儿子的地位提升速度?
赵匡胤不惯儿子,却真的惯弟弟。 接替赵光义的殿前都虞候位子的张琼,是救过赵匡胤命的心腹,就因为有人告发他私养部曲,就受尽毒打后自尽,结果证明是冤枉的。 赵光义坐南衙摆明着养了一大票精壮武士,如高琼、葛霸、戴兴、桑赞、王超、傅潜等,日后都成了禁军大将。一次赵光义在赵匡胤那喝酒喝醉了,赵匡胤送他出去,看到这些亲随,还要赏赐他们,让他们好生为晋王尽心尽力。 没事就要对近臣说,晋王龙行虎步,吾不如也。 晋王生病了,他亲手为其灼艾,晋王觉得太疼,他还往自己身上招呼。 南方局势基本稳定之后他打算迁都洛阳,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群臣说什么都没用,唯独晋王一句“在德不在险”,他明知是句空有政治正确的屁话,还是从了他。
这么惯着他,为什么?
这都是在为他增加威望,铺平即位后的道路。
国赖长君,赵光义虽然年龄符合,但他资历差得远,尤其是军中,其实并无威信,一点都不瓷实。 赵光义在陈桥兵变的作用是什么?他的身份无非就是赵匡胤的亲弟弟,也当然就算他的心腹了,所以一切都是看在赵匡胤的面子上,大家才拿他弟弟也当个人物。(甚至有人怀疑他压根就没参加陈桥兵变) 这其实很危险,赵匡胤死后,诸将万一不服他呢?毕竟刚刚经历五朝八姓,谁也不能保证宋朝会不会是六代。 高梁河之战,赵光义坐驴车跑回来,诸将找不到他以为他挂了,于是就要立德昭,赵光义为此气个半死,用言语逼死了德昭。 当时五代的作风没散,换个天子还是很容易的。
宋代之所以能摆脱五代魔咒,赵匡胤和赵普委实下了一番工夫,从制度上到人事安排上。
既然是“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不给德昭封王,很有可能是为了取信于赵光义,才故意压制自己儿子的地位。因为赵德昭和赵光义仅相差12岁,这个年龄差比较尴尬,可以是一辈人也可以是两辈人,因为赵匡胤和赵光义也是差12岁。 如果儿子封王,就会对赵光义是个威胁,就会有可能内耗,这对于一个接踵五代的新兴王朝就有可能是致命的。 这样也是告诉自己的儿子,你别想了,至少现在没你的份。一切以大局为重,绝对不能内耗。
消除潜在内耗可能的办法,就是权势和地位的悬殊化。
这跟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路子: 皇帝有权,禁军大将也有兵权,互相之间没有猜忌也会慢慢产生猜忌,如果有人贪图富贵从中挑拨,以五代时期的尿性,出事的几率几乎百分百。那怎么办? 在还没产生猜忌之前,就推心置腹,把话挑明了,让大将把兵权交出来,大家还没开始猜忌呢,所以你把兵权交了也知道我不会害你,双方并无嫌隙,其中一方又已经没有威胁了,以后也不会产生什么猜忌了,只有这样才可能互相信任。
德昭若封王,虽然晋王开封尹仍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德昭有皇子的身份,这地位就差不了太多,随便制造个意外让晋王挂掉,他也有机会即位。即使不能即位,也有被人裹挟另立中央的条件。而不封王,一个使相而已,朝中使相多了去了,名不正言不顺。
为了消除可能的猜忌,就必须要地位悬殊化,让德昭不可能成为晋王的威胁,这既是保护宋朝社稷,也是保护自己的儿子。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德昭最后还是因为猜忌被逼死了。
有人会问,封王不封王不就是一层窗户纸吗?反正是皇子,名分上的区别真这么大?
真的。看看赵光义即位后,把德昭封为武功郡王,德芳接替德昭成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还特意下诏,称两人为“皇子”,而不是“皇侄”,这就代表他们有成为接班人的可能。而宋太宗接连逼死了德昭和廷美,铁了心要把帝位留在自己家的时候,还不忘把太祖的儿子改称“皇侄”,表示他们没戏了。名分上的事很大。
家天下时代的正常权力交接,很少有既不立储也不封王就能直接接班的。
========================
17.02.17 更新:
烛影斧声历代史家争了千年都没个实据,已经是千古之谜了,只有期待时光机出现才可以证实。
而赵匡胤是否在死前改变过传位给赵光义的想法,这个可以合理怀疑,因为一个人心里怎么想的,史书都无法证实。
但若说赵匡胤从没打算让赵光义接班,那就是无视史实的主观臆断了。比如楼下有个答案甚至直接把亲王尹京为皇储的惯例也否定了。这里要说一下。
五代时期传位多不正常,确实并不是所有正常即位的都是亲王尹京,也不是所有亲王尹京都能正常即位。但宋是紧接着后周的,而周世宗就是以亲王尹京而合法即位的,柴荣作为郭威的养子都能以亲王尹京正常即位(而且郭威为了让他正常即位还要把李重进找来让他拜柴荣),赵匡胤作为一路跟着郭威和柴荣飞黄腾达的人,照葫芦画瓢,把这个位置给了赵光义,难道还能是拿这个来逗他玩的?
有关皇位继承的东西没有用来看玩笑的。比如李世民当过尚书令,以后尚书令这个官职就基本封存了。赵光义一个晋王之后,两宋再无晋王。为什么?最高权力的一切暗示都是要惹人猜疑的,一定要极力避免瓜田李下的事。
在柴荣以晋王开封尹即位之后,赵匡胤如果没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想法,还把晋王开封尹给他,那这是干什么?给大家猜谜玩?
况且除了亲王尹京之外,还有其它证据证明赵光义是内定的接班人。比如赵匡胤亲征的时候,赵光义是什么角色?留守京城!
这是什么意思?
咱俩不能在一起,否则万一战事不利全挂了,天下交给谁?
赵匡胤亲征李重进,赵光义是大内都部署;赵匡胤亲征太原,赵光义是东都留守。这跟皇帝出巡太子监国是一个道理。
还有《太祖实录》的重修问题,似乎赵光义可以做手脚。就算他要做手脚来巩固自己地位的合法性,有些事情能捏造,有些不能。比如他的履历,这是昭告天下的东西,没法捏造,除非把前朝的人都杀光。能捏造的都是没有旁人在场的内幕。
大内都部署、东都留守、晋王开封尹这些头衔不可能捏造,德昭德芳被赵匡胤有意压制终太祖之世不封王也没法捏造,而这些也足以证明赵匡胤传弟之心了。
可以说晋王尹京离正式皇储无非就差个仪式而已,因为正式立太子要举行隆重典礼并大赦天下之类的,比较麻烦。不立太子而合法即位的情况比比皆是,不能因为没有正式的策立文件就认定不是合法继承人。
因为内定继承人选一直是赵光义。
五代以来开封地区的政权继承人只有两条规则:
要么是以亲王尹京的合法继承人。
要么就是兵强马壮的点检做天子。
你是不是上一任皇帝的儿子,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在这一前提下,赵光义既以亲王之尊“尹京十年”,又是赵宋军队的二当家,两条规则他都符合,所以下一任天子人选基本上不做第二人想。
五代至宋初從來就不是沒有軍隊資歷、沒有治理經驗的皇帝能做得住的天下,所以這一時期的繼任者無不是年齡較長、資歷較深,做法就是以親王加令尹,不然就得被「兵強馬壯者為之了」。有宗訓在前,趙匡胤哪敢放自己兒子做太子,難道想變成「六代」嗎?即使有趙光義和趙廷美保護,他還怕趙光義「兵強馬壯」取而代之呢,這種結果還是變成六代。倒不如直接傳給趙光義,穩定政權,避免前五代的覆轍。何況,從晚唐以來第一個成功繼位的太子,只有宋真宗一人,這還得是趙光義把政權徹底穩固的功勞,至於作法如何,那就離題了。
因为这是五代。
作为知乎侠的你是现代人,你知道宋朝可以持续几百年。但是赵匡胤不知道,他只知道唐末五代,天下乱世,换个皇帝比换个内裤还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维稳是第一需要。国赖长君,黄袍加身这档子闹剧已经上演两次了,赵匡胤不想再上演第三次,让宋朝变成第六代。所以他只能选择赵光义作为继承人。
我们读历史一定要代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不能简单地用未来人的角度去胡乱揣测。
然而真正有趣的故事,发生在宋太祖死前。斧声烛影的故事流传了千年,背后当然有故事。
从宋朝史料记载看,赵匡胤的死因的确比较可以,在他死之前的一个月,完全看不出他有什么身体问题,而且他本人的行动也显示他没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还在积极的准备打仗。然而就在那一天,他突然就死了,他弟弟突然就上位了。然后过了五六年,搞死了两个侄子之后,他弟弟拿出一份金匮之盟,说这是他和哥哥在老娘面前的约定。你糊弄鬼啊,真有这种好东西为啥几年前你不拿出来?
再看看赵匡胤死之前几年的一些行为,很明显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让自己的儿子更多的参与政治活动,同时他还和赵光义就迁都发生了一场争论。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在逐步稳定了自己的统治,把中国基本统一的情况下,他对继承人的倾向性发生了变化。这也可以理解,人嘛,都要顾着自己儿子。之前选择赵光义作为继承人,那是乱世迫不得已的选择。现在,天下逐步安定,杯酒释兵权之后老赵家的统治也彻底稳定下来,下一步,该回到历史的正轨了。父死子继是中国的政治传统,也是儒家意识形态的基础,弟弟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该让位了。我老赵是个厚道人,不管是那些地方割据的君主,还是我手下的大将,都有一份荣华富贵。小赵作为我的弟弟,我也会善待他的,他也应该能信得过我。
然而,赵匡胤还是把弟弟想得太简单了,所以他突然死掉了。然后几年内,他的儿子们和另外一个弟弟也死掉了。是的,小赵就是这么狠毒而不顾吃相的人,可惜,老赵到死都没看到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