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的吹赵祯的,其核心思想就是:
“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
反正大宋在赵祯手里没崛起他们是认同的,但是,他们认为,在赵祯治下的平头百姓都是有尊严有品质的活着。
同时,被拉出来鞭尸的,做对比的,就有穷兵黩武的刘彻。
刘彻为了一己私利,也就是为了自己的“武功”,弄的劳民伤财,天下凋敝。
在刘彻这种残暴不仁的皇帝的强烈对比之下,我大送仁皇帝赵祯简直好到天际。
我见到的大部分赵祯吹,都是这个套路。
如果再进一步想问问赵祯的业绩,就是所谓的“文治”,那就有一下几个点。
1,“仁宗盛治”。
2,几十年的和平。
3,对家皇帝哭丧。
4,发掘人才。
5,人品好。
应该没了。
金庸曾经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对侠客最高的要求。
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其实这只是达标的标准。
如果一个皇帝,拉出来,只能说他“仁”,那几乎可以100%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他不是一个好皇帝。
大概和老师评价一个孩子,“这孩子很聪明”一样。
当然,要有一说一,“聪明的孩子”还是比“不聪明的孩子”要强的。
但是,不也就那么回事了么?
有不少人都把赵祯吹上天了,其实真论起来,就是在北宋平均水平都不甚高的朝代,赵祯都进不了前三,属于中等甚至还偏下。比他差的除了赵恒和没当几年皇帝的赵曙以外,就是昏德公和重昏侯。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其实,这不涉及什么洗白,就是吹的太厉害了。
挺有意思。
一堆人在这个问题下面整出了一个“作为P民,我更喜欢仁宗而不喜欢神宗”,问题是……
不管是神宗还是仁宗,轮得到P民评价么??
轮不到啊老铁们!
平心而论,在仁宗刚没那会,大家对这位皇帝的评价还比较一般。可是架不住若干年后神宗皇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大家忽然发现,跟神宗这样锐意进取的皇帝比起来,还是仁宗皇帝更加可爱一点。于是仁宗的形象开始在变法反对派的一道道札子中变得光辉伟岸了起来。
大家开始不断地夸大、甚至是杜撰仁宗皇帝的种种光辉事迹,许多后来广为人知的仁宗小故事也开始出现在了这一时期的宋人笔记中,比如说什么“仁宗皇帝在后宫听到外面民间酒楼丝竹歌舞之声,宫人抱怨说皇上您这里冷冷清清,外面却如此快活,仁宗笑道正因为我这里如此冷清,外面才能这般快活”等等。这些笔记中仁宗的形象是越来越高大,越来越伟岸,也越来越虚假——要知道,仁宗在位时虽然自己生活节俭,然而对身旁的人却大方得很,大臣们曾多次批评他在后宫“歌舞饮酒,优笑无度”、“燕饮微为过差,赏赍之费动以万计”,然后这样一位皇帝,你跟我说他这里“冷冷清清”……
因此很多对仁宗的溢美之词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这种“浮夸风”刮到最后,甚至连仁宗朝时损兵折将的西夏战事也都变成了神圣的卫国之战:
仁宗皇帝覆育天下,无意于兵,将士惰偷,兵革朽钝。元昊乘间窃发西鄙,延安、麟府、泾原之间,败者三四,所丧动以万计,而海内宴然,兵休事已,而民无怨言,国无遗患。何者?天下臣庶知其无好兵之心,天地鬼神谅其有不得已之实故也。[1]
这个吹法都给我看惊了:“虽然仁宗天天挨揍,但是我大宋天下海晏河清,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啥?因为仁宗没有好战之心!”
我要是神宗皇帝,就把说这话的人祖坟给他扬了。
问题在于神宗无论怎么不爽,都只能憋着——因为一来说这话的人叫苏轼,是TM天下文宗;二来人家夸得是仁宗皇帝,名义上那是你神宗的爷爷,夸你爷爷你不爽,意思是你爷爷做错了呗??
反变法派夸仁宗,变相阴阳怪气地影射神宗皇帝;神宗跟王安石则大力乳仁——反正又不是自己亲爷爷,乳就乳了,注意点尺度就好:
文、景恭俭,岂是庶事不为以致富盛?盖能立制度,所以有成效也。如仁宗朝,何尝横有费用?止缘众人妄耗物力,府库遂空。[2]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仁宗一朝的政策没有问题,我还变个P的法啊!不就是因为仁宗一朝的政策有问题所以我才要变法么?因此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的对仁宗评价问题,背后实际上是国本之争——
所以说一个人的命运,既要靠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在靖康之难以后,南宋朝廷的主流思想是对熙宁变法予以否定,对王安石等人的行径进行批判,而仁宗皇帝则作为与神宗皇帝相对的“正面典型人物”,在大家的赞扬声中开始变得愈发高大伟岸,俨然成为了宋朝历代皇帝中光辉的顶点。以至于到了后世,甚至有人会言之凿凿地声称“仁宗”这一庙号乃是封建帝王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题主你有几个事件写错了·····
赵祯的问题不是这些,这些事表象,实际上的问题是赵祯开了不好的头
我们看一下历史上被称为仁宗的几个皇帝
宋仁宗赵祯,1022年-1063年在位
西夏仁宗李仁孝,1139年-1193年在位(李仁孝尊孔子为文宣帝,下令州郡建立孔庙,祭祖孔子。人庆四年(1147年)八月,仿宋朝制度,实行科举,正式策试举人,立唱名法。)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年-1320年在位(元仁宗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改革,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还指定朱熹集注的《四书》为所有参试者的标准用书,并以朱熹和其他宋儒注释的《五经》为汉人参试者增试科目的标准用书。这一变化有助于确定理学的国家正统学说地位,具有超出元代本身的历史意义,并被后来的明、清两代基本沿袭下来。)
明仁宗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历史盛赞朱高炽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注:百科里加了一句话:这使人回忆起他的堂兄弟,即建文帝。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嘉庆帝,1796年-1820年在位(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注,明仁宗也是说他起复永乐年间获罪的官员,这么一对比,好大一棵树貌似也可以上个仁宗号)
你这么一看,是不是宋仁宗还是不错的??
我以前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证据和来源都在那个回答里,我就不写那么多了
1.税收负担的加重
2.官员的儿子可以当官情况的加重
3.给官员赏钱,发的国库空虚,皇帝自己的小金库也都空虚了,连仁宗死了,英宗继位,都给大臣们发了一千万贯。
4.政事堂的人员频繁更换。
5.士兵数量增加,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说“约缗钱六千余万 ,养兵之费约五千万 ”可后来靖康或者别的打仗的时候,你按十万人拨款的军队,能拉出来3万人的都算是精兵了,换句话说,这5000万啊,大头都是被各位衮衮诸公儒家大师们和开国那些世袭的武将世家给分了···
6.和尚道士这种不交税的人数量开始增加
7.广开言路,重用贤能,整肃官风,罢黜佞幸,勤政修德,宽刑恤民,训练士兵,赏罚公平⋯这些套话大家看看就好,从儒家开始到儒家消亡,他们提出来的永远是这些,但是方法也是永远没有的·····
你独断专行,那是会被儒家骂死,你听取大臣意见,儒家会骂你宽仁少断
当然你要是蛮夷皇帝,可以以看看儒家对清朝皇帝的马屁···········
而题主提到的为什么宋仁宗洗白
原因
1.仁宗是开了不好的头,但是后续王安石还是给宋朝续了很长时间的,这时候,仁宗自然就不黑了,举个例子,假设美帝第四代总统干了仁宗的事儿比如少数族裔高人一等白人强制一胎,但是后续罗斯福林肯给救了,到最后美帝没了,大家会怪最后一任的特朗普,而不是第四代···
2.宋代大臣干事儿的不多,写文章的不少··········而大家上语文课要背的就是文章
3.仁宗毕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宋朝皇帝,你要说他不好,和他同时期的文人墨客自然也好不到那里去····所以肯定要吹···
4.各种仁宗宽厚的小故事多······
5.号称仁宗的,都为儒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仁宗你可以理解为内政上的勋宗,外政上的卡特(乳卡特了)。
宋朝士大夫说他啥都不会,就会做官家。这个评价是不是特别像汉弗莱评价吉姆哈克?
那吉姆哈克是个啥样子?或者说永远被驯服的吉姆哈克是啥样子,宋仁宗就是啥样子。
你给汉弗莱这种人开工资发钱,他能把你捧得天上地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