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先秦的孔子集团有没有可能是类似黑帮性质,有文有武,纪律分明,所以秦王坑儒只是为打黑?

回答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是否具有“黑帮性质”的说法,在学术界并没有普遍认同的观点。这种解读更像是一种新颖的、带有现代隐喻的视角,用以理解先秦时期特殊社会背景下的师徒关系和政治运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并分析为何秦始皇“焚书坑儒”在这一框架下可能被解读为“打黑”。

孔子集团:一个“文武兼备,纪律分明”的组织?

要将孔子集团类比为“黑帮”,我们需要从“文”、“武”、“纪律”这三个关键点来审视:

“文”:学识与思想的凝聚力
孔子及其弟子最显著的特点无疑是其“文”,即深厚的学问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义”、“智”、“信”等道德范畴,以及一套关于如何治国、齐家、修身的理论。
这种学识和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巨大的“软实力”。它不仅吸引了众多求学者,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被许多诸侯国统治者认可和推崇的治国理念。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正是基于其“文”的号召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思想的凝聚力,就像现代某些具有严密意识形态的组织一样,能将追随者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武”:并非刀枪相见的实体,而是“武装”的政治能力
说孔子集团“有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他们个个是武艺高强的战士。孔子本人虽然提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但其核心是“礼”、“乐”等文治内容。“射”、“御”虽然涉及技艺,但更多是贵族教育的一部分,并非专司武力。
然而,“武”可以引申为一种“武装”的政治能力。孔子周游列国,寻求政治出路,他的弟子们也常被派往各国担任官职,甚至参与到政治斗争中。例如,子路曾被鲁国重用,孔子的弟子们在各国都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这种“武”体现在他们能够影响国家政策,参与政事,甚至在某些时候能够调动资源,影响舆论。这与现代黑帮组织利用武力保护自身利益、控制地盘的“武力”属性,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运用力量影响现实”的本质上,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他们的“武力”是政治上的“武装”和影响力。

“纪律分明”:严苛的师徒制度
孔子对弟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孔子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弟子,惩罚他们的过失,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杖之”的记载(虽然具体含义有争议,但表明了严格的管教)。
弟子们对孔子极为尊敬,言听计从,即使是意见不合,也通常是以请教和辩论的方式进行,而非公然对抗。这种上下尊卑、言行有矩的师徒关系,体现了一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这种严明的纪律,使得孔子集团在思想传播、政治活动中能够保持一致性和效率。这种内部的纪律性,正是很多有效组织的基石,包括某些“黑帮”组织。

秦王“坑儒”:为“打黑”?

如果将孔子集团视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潜在威胁”,那么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打黑”的语境下,可以被这样解读:

1. 清除异己,巩固统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如何巩固中央集权、消除潜在威胁的挑战。先秦时期,诸侯国林立,思想流派众多,各有其拥趸和势力。儒家作为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学派之一,其思想体系与秦朝的法家思想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主张恢复周礼,这与秦朝强力推行法治、中央集权,并有意打破旧秩序(如分封制)的政策是相悖的。
秦始皇及其重臣(如李斯)可能认为,儒家思想及其庞大的弟子网络,构成了一个“影子政府”或者一个“国家之内的国家”,对统一后的新秩序构成了思想上的挑战和潜在的颠覆力量。
“坑儒”的行为,尤其针对那些“以古非今”、“非议朝政”的儒生,正是为了肃清思想领域内的反对派,防止思想上的“分裂”和“对抗”。

2. 摧毁信息网络和组织基础: 儒家是通过书籍(特别是经典)和口传心授来传承思想和发展组织的。
“焚书”直接打击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媒介和思想根基,销毁了大量可能被用来批评政府的著作。
“坑儒”则直接针对了思想的载体——那些熟读经典、传播思想的儒生。通过铲除这批核心人物,可以有效瓦解其组织,阻止其思想的进一步扩散和影响。
从“打黑”的角度看,这就像是摧毁了一个犯罪团伙的“情报网络”和“骨干成员”。

3. 塑造统一思想,强制推行“国家机器”: 秦始皇追求的是一个绝对服从中央、思想统一的帝国。
儒家倡导的“仁政”、“民本”等观念,以及对君主行为的道德约束,都与秦始皇的统治逻辑不符。秦朝更倾向于一种“君权至上”、“愚民政策”的统治模式。
“坑儒”的残酷性,也是为了制造一种强大的震慑效应,让其他思想流派和知识分子不敢再公然挑战皇权。这是一种“强力镇压”的手段,目的是确立“一言堂”,确保国家机器的顺畅运作,没有杂音。

总结:

将孔子集团类比为“黑帮”,并认为秦始皇“坑儒”是“打黑”,这是一种极具现代视角的解读方式。它并非主流学术观点,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先秦时期权力与思想的复杂博弈。

在这种解读下:

孔子集团被视为一个拥有强大思想号召力(“文”)、能够影响政治实际(“武”)、内部纪律严明的“利益集团”或“政治派系”。
秦始皇的“坑儒”则被看作是一次“政治清洗”或“意识形态整肃”,目的是为了消除对新建立的中央集权政权构成威胁的思想力量和组织基础,以巩固其统治。

这种比喻虽然大胆,但揭示了权力者在面对强大且不被自己控制的“思想组织”时,可能会采取的极端手段。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确实是一场对文化和思想的浩劫,而其背后的逻辑,确实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政治上的“清理门户”和“打压异己”,只是我们今天将其冠以“打黑”的现代名号,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来审视这段历史。

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隐喻性的解读,而非历史事实的直接描述。孔子及其弟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念,与黑帮的“利益至上”、“暴力胁迫”等特质是本质不同的。但从组织运行的某些方面,以及权力者对其的态度来看,这种类比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角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提得十分外行,主要是基本的常识有问题,词汇随意导致错误。

“孔子集团”这个词就有问题,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公元前213-212年,而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人,二者不可能有交集,历史上就没有“孔家”的说法,只有“儒家”。

有不少人竟然想当然,认为孔子弟子三千,孔子、子路又能打,所以孔子周游列国等于一个武装集团巡游天下,小国见到都不敢阻拦。

WTF?3000人非常驻的流寇天下到处跑了几十年,别说孔子师徒了,一个国家要维持都要花大把资源,没战事部队根本不会出,一天跑来跑去锻炼身体吃喝要多少,否则流寇为什么要不停打家劫舍。

说孔子周游列国灰头土脸过街老鼠的人有,说孔子打家劫舍天下震动的有,反正只要想黑儒家,随便想象、反复横跳就行。

即便不学儒的人,也应该知道孔子厄于陈蔡的典故。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於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後得免。

除了这个最著名的例子,孔子也碰到过其它阻滞。

将適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後,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然後得去。

被匡人拘禁,差点丢掉性命。

上述两次被围困,都是靠联络大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放行的。由此可见,孔子周游列国,并不存在足够的武力摆脱弹丸之地武装的围困。

弟子三千又不等于三千人都跟在身边,常规来说孔子周游列国就几十人跟随。

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一众都是文弱书生毫无战力,比如在蒲地就斗过一场。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於匡,今又遇难於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適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適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也就是说,孔子一众的顶级战力和当时叛变的蒲地是两败俱伤的。说了,战力为“私车五乘”,而且这不是常备战力。

这是其一。

孔子在世时,他的一些重要弟子就已经离开他了,他去世后,弟子们为他守了三年丧后,就四散了,并没有一个什么集团,甚至形成了其它学派。

比如子夏,孔子去世后前往魏国西河授徒传道,你知道他的弟子有谁吗?

魏文侯、李悝、吴起。

后来,一位叫公孙鞅的人带着李悝的《法经》去了秦国。

后来,他在《商君书》中写道: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不用八者治,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

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十二者成朴,必削。是故兴国不用十二者,故其国多力,而天下莫能犯也。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朝廷之吏,少者不毁也,多者不损也,效功而取官爵,虽有辩言,不能以相先也,此谓以数治。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亡百。国好力,此谓以难攻;国好言,此谓以易攻。

法家思想并不等于子夏的思想,但这件事说明孔子开始儒家并没有什么固定的黑社会组织,我们一定要理解,先秦儒家是一个以学习为聚集方式的思想派别,而没有其他的利益关系,弟子四散是为了更好地传道。

此其二。

商鞅的话头里是无差别攻击,但枪打出头鸟,儒家学派受到了法家学派的敌视,到了秦国统一时期,达到了最高峰,秦始皇对儒家非常厌恶,不仅因为他青睐的韩非在《韩非子》中写道: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而且因为东方六国尤其是齐国儒家在他封禅的过程中颇有讥讽。

这就是儒家能做的所有的罪状。黑社会?多没礼貌,那些人叫“侠”,和儒家没有关系。

此其三。

历史上为什么焚书坑儒?说得很清楚。

《史记·始皇本纪》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焚书就和儒家没关系。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於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要注意,所谓坑儒,其实祸起方士,事出蹊跷。而且侯生卢生虽然称为“生”,也明显干的是方士的活,所谓“诸生”是不是儒家门徒,很令人生疑。而且即便牵连诸生,也只是诽谤之罪,牵连扩大化也不过是在咸阳的四百六十余人,谈不上儒家受到冲击。

此其四。

综上,题主的问题就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妄自猜想而已,应该用在写网络小说上才比较合适。

user avatar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某些暴君粉,如果缺乏帝国主义铁鞭的洗礼,我可以帮忙让你们体会一下。

user avatar

孔子集团黑帮?嘿嘿嘿

黑帮根本特点是啥?就是一定要组织化 暴力化垄断某些偏门地下产业,这才叫黑帮

春秋战国时代,成气候的几个偏门产业,你数数,博戏也就是赌博, 还有皮肉生意 管仲他老人家倒是真正有史记载搞了齐国的国营妓院,再有一个 也就是刺客组织,负责帮权贵干脏活的

孔老头说实话,连下厨房都嫌脏的,酷爱周礼 天天喜欢带着弟子表演原汁原味周礼的老头,你说他跟这三大黑色产业有关?不可能的

不屑于搞这些,老头走的是上层路线,出入诸侯门庭,搞对了直接一步登天,看不上地下生意那点脏钱的,老头弟子里面也有不少土豪,他的有钱的土豪弟子里面,会不会有偏门生意?估计也有,偏门生意的钱拿来赞助师门,估计可能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