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先秦时就有胡服骑射了,为什么还要穿汉服?

回答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先秦时就有胡服骑射了,为什么还要穿汉服?”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议题。将“胡服骑射”与“汉服”放在一起对比,就像是在问,既然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科技,为什么还要保留传统的手工艺?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进步并非意味着对过往的全然否定和抛弃。

先秦时期的“胡服骑射”确实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那时的中原王朝,特别是赵国,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挑战,学习并采纳了他们的服饰和战术。胡服,顾名思义,是北方民族的服装,其特点是紧身、便于活动,尤其适合骑马作战。这种变革是出于现实的军事需要,是“实用主义”的胜利,它使得中原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这个角度看,“胡服骑射”是一种进步,一种适应环境、追求更有效率的体现。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单线度的直线攀升,而是一张交织着融合、碰撞、传承与创新的复杂网络。“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更为宏大和悠久的历史。我们今天所说的汉服,通常指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朝末年,汉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穿着的具有独特风格和体系的民族服饰。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汉民族数千年文化、礼仪、审美、哲学思想的载体。

那么,为什么在有了“胡服骑射”的实用性优势后,汉服依然得以存在并被传承至今呢?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

1. 文化认同与身份象征的根基:

服饰是文化认同最直观的表达之一。虽然“胡服骑射”带来了军事上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足以替代或者消解汉民族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与汉民族的礼仪制度、宗法观念、审美情趣紧密相连。它代表着一种历史记忆,一种归属感,一种与祖先的精神连接。即使在社会发展中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但保留本民族的服饰,就是保留一种核心的文化基因,防止文化上的同化和失落。

试想一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的士兵,他们可能在战场上穿着改良后的胡服,但在日常生活中、在祭祀场合、在家庭活动中,他们依然会遵循传统的礼仪和服饰规范。礼仪和服饰是区分身份、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而汉服恰恰在这些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

2. 审美的多元化与审美体验:

进步并不意味着单一的标准。汉服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也在于它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汉服的剪裁、纹饰、色彩都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追求,如飘逸的衣袂、含蓄的交领、精致的刺绣等。这些元素能够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和穿着体验,是其他服饰难以完全替代的。

从实用性角度,“胡服骑射”有其优势,但它更侧重于战场上的便捷。而汉服在不同时期也有其为适应不同场合而产生的变化和发展,比如有方便劳作的便服,也有用于隆重场合的礼服。进步不等于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3. 历史的惯性与文化传承的延续性:

文化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少是瞬间的断裂。即使“胡服骑射”带来了服饰上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并非是全盘否定,而是在特定领域(军事)的适应。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汉服的穿着习惯、制作工艺、相关的文化符号依然在延续。

而且,历史的记载和人们的记忆是连续的。汉服作为汉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服饰体系,其历史跨度比“胡服骑射”的单次改革要长得多。人们对汉服的认知,往往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节日庆典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文化记忆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 社会结构与群体需求的多样性:

社会是由不同群体组成的,每个群体都有其自身的文化需求和身份表达方式。军事领域的进步,其影响未必能直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作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场合、文化追求,可能更倾向于延续传统的汉服体系,以体现其文化修养和身份地位。

即使在军事改革推行一段时间后,当北方威胁减弱,或者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时,人们也可能重新审视和回归传统的服饰风格。历史上的服饰变迁,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5. “汉服”概念的内涵演变与现代复兴:

需要注意的是,“汉服”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其形制、风格也在不断演变。我们现在讨论的“汉服复兴”,更多是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一种重新发掘、整理和推广。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选择,是为了弥补现代社会中可能出现的文化断裂,重塑民族文化认同。

所以,说“先秦时就有胡服骑射了,为什么还要穿汉服?”这个问题,其实是在用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审视一个更广泛的文化现象。进步是必然的,但进步不等于遗忘。学习和采纳外来文化的优点,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但同时保留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维持文化多样性和生命力的根基。

就好比我们发明了汽车,但自行车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有了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但书信依然能传递独特的温情。胡服骑射的出现,是战术上的进步,是适应环境的策略。而汉服的延续,则关乎一个民族的根脉、情感和身份认同。它们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选择穿汉服,不是对进步的否定,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珍视与回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退回去。胡服骑射的衣服是功能化的服装,具体说是某种军服,而军服现在有汉服的吗。

现在人穿汉服是变成了一种仪式化服装,从功能话蜕变为仪式化,从原来的日常生活,变成了某种文化仪式,本身不算退回,因为根本不在一个维度。就想当年写字用毛笔,今天电脑打字都这么发达了,有人写毛笔是退回吗?当然也不是,以前是日常书写,今天是书法艺术。

user avatar

先秦时期胡服骑射只是众多诸侯国当中的一个这么实行,并且时间也不长,不具有代表性,最后依然打不过没有胡服骑射的秦国啊

user avatar

第一,就拿你们洗白剃发易服最爱用的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来说,胡服骑射里的“胡服”仅仅是一种窄袖的汉族服饰,或者说是当时胡人的服饰就很受汉族服饰影响,都是交领右衽,这种服饰在汉服中都十分常见,甚至商代的贵族就是穿的这种窄袖,交领右衽的服饰。

合裆裤也不是什么胡服骑射引进的,2202年了,不会还有人信“汉服开裆”这种低俗可笑的矮大紧语录了吧?建议了解下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出土的合裆裤

第二,胡服骑射只是军戎服饰的改良,礼服常服没有涉及。

第三,目前反汉服者很爱用剃发易服与“历朝服饰不同”“历代都有吸收兄弟民族服饰”捆绑,我希望各位能别被这种话语带偏。后面两个一个是伪命题,一个和剃发易服完全不是一回事。

首先,历朝服饰风格是不同,但是作为民族服饰代表的汉族礼服,如冕旒,通天冠,笼冠,鶡冠等,自周至明有序传承。其次,不论常服还是礼服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如交领右衽、深衣制、衣裳制等,数千年来,其制式并没有性质上的变化。所以所谓“历朝服饰不同”可以说是没有了解太多中国服饰历史的暴论。

而所谓“汉族服饰一直融入兄弟民族元素”是不假,但是满清之前的融入并不是鸠占鹊巢,而是将新的服饰内化到汉服已有的体系里来,满清之前的汉服体系一直在做加法,剃发易服后汉服体系被打破、八九成的服饰种类被毁灭,包括汉服中最有代表性的礼服,这就是二者的显著区别。很简单的例子,圆领袍确实很可能来自外族,但是汉族人并非此后只能穿圆领袍了,而是原来的各种交领、对襟服饰都还在;而剃发易服后呢?从最初控制地主阶级只能穿满洲式样服饰,到乾隆后全国服饰不论男还是女,汉还是少迅速的满洲化,就凭对这个国家最广大群体的良心讲,这能叫“文化融合”?

最后,我对题主的建议是,要是想钓鱼先想想有没有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