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先秦时就有胡服骑射了,为什么还要穿汉服?

回答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先秦时就有胡服骑射了,为什么还要穿汉服?”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议题。将“胡服骑射”与“汉服”放在一起对比,就像是在问,既然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科技,为什么还要保留传统的手工艺?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进步并非意味着对过往的全然否定和抛弃。

先秦时期的“胡服骑射”确实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那时的中原王朝,特别是赵国,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挑战,学习并采纳了他们的服饰和战术。胡服,顾名思义,是北方民族的服装,其特点是紧身、便于活动,尤其适合骑马作战。这种变革是出于现实的军事需要,是“实用主义”的胜利,它使得中原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这个角度看,“胡服骑射”是一种进步,一种适应环境、追求更有效率的体现。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单线度的直线攀升,而是一张交织着融合、碰撞、传承与创新的复杂网络。“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更为宏大和悠久的历史。我们今天所说的汉服,通常指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朝末年,汉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穿着的具有独特风格和体系的民族服饰。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汉民族数千年文化、礼仪、审美、哲学思想的载体。

那么,为什么在有了“胡服骑射”的实用性优势后,汉服依然得以存在并被传承至今呢?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

1. 文化认同与身份象征的根基:

服饰是文化认同最直观的表达之一。虽然“胡服骑射”带来了军事上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足以替代或者消解汉民族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与汉民族的礼仪制度、宗法观念、审美情趣紧密相连。它代表着一种历史记忆,一种归属感,一种与祖先的精神连接。即使在社会发展中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但保留本民族的服饰,就是保留一种核心的文化基因,防止文化上的同化和失落。

试想一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的士兵,他们可能在战场上穿着改良后的胡服,但在日常生活中、在祭祀场合、在家庭活动中,他们依然会遵循传统的礼仪和服饰规范。礼仪和服饰是区分身份、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而汉服恰恰在这些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

2. 审美的多元化与审美体验:

进步并不意味着单一的标准。汉服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也在于它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汉服的剪裁、纹饰、色彩都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追求,如飘逸的衣袂、含蓄的交领、精致的刺绣等。这些元素能够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和穿着体验,是其他服饰难以完全替代的。

从实用性角度,“胡服骑射”有其优势,但它更侧重于战场上的便捷。而汉服在不同时期也有其为适应不同场合而产生的变化和发展,比如有方便劳作的便服,也有用于隆重场合的礼服。进步不等于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3. 历史的惯性与文化传承的延续性:

文化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少是瞬间的断裂。即使“胡服骑射”带来了服饰上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并非是全盘否定,而是在特定领域(军事)的适应。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汉服的穿着习惯、制作工艺、相关的文化符号依然在延续。

而且,历史的记载和人们的记忆是连续的。汉服作为汉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服饰体系,其历史跨度比“胡服骑射”的单次改革要长得多。人们对汉服的认知,往往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节日庆典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文化记忆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 社会结构与群体需求的多样性:

社会是由不同群体组成的,每个群体都有其自身的文化需求和身份表达方式。军事领域的进步,其影响未必能直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作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场合、文化追求,可能更倾向于延续传统的汉服体系,以体现其文化修养和身份地位。

即使在军事改革推行一段时间后,当北方威胁减弱,或者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时,人们也可能重新审视和回归传统的服饰风格。历史上的服饰变迁,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5. “汉服”概念的内涵演变与现代复兴:

需要注意的是,“汉服”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其形制、风格也在不断演变。我们现在讨论的“汉服复兴”,更多是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一种重新发掘、整理和推广。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选择,是为了弥补现代社会中可能出现的文化断裂,重塑民族文化认同。

所以,说“先秦时就有胡服骑射了,为什么还要穿汉服?”这个问题,其实是在用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审视一个更广泛的文化现象。进步是必然的,但进步不等于遗忘。学习和采纳外来文化的优点,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但同时保留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维持文化多样性和生命力的根基。

就好比我们发明了汽车,但自行车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有了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但书信依然能传递独特的温情。胡服骑射的出现,是战术上的进步,是适应环境的策略。而汉服的延续,则关乎一个民族的根脉、情感和身份认同。它们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选择穿汉服,不是对进步的否定,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珍视与回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退回去。胡服骑射的衣服是功能化的服装,具体说是某种军服,而军服现在有汉服的吗。

现在人穿汉服是变成了一种仪式化服装,从功能话蜕变为仪式化,从原来的日常生活,变成了某种文化仪式,本身不算退回,因为根本不在一个维度。就想当年写字用毛笔,今天电脑打字都这么发达了,有人写毛笔是退回吗?当然也不是,以前是日常书写,今天是书法艺术。

user avatar

先秦时期胡服骑射只是众多诸侯国当中的一个这么实行,并且时间也不长,不具有代表性,最后依然打不过没有胡服骑射的秦国啊

user avatar

第一,就拿你们洗白剃发易服最爱用的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来说,胡服骑射里的“胡服”仅仅是一种窄袖的汉族服饰,或者说是当时胡人的服饰就很受汉族服饰影响,都是交领右衽,这种服饰在汉服中都十分常见,甚至商代的贵族就是穿的这种窄袖,交领右衽的服饰。

合裆裤也不是什么胡服骑射引进的,2202年了,不会还有人信“汉服开裆”这种低俗可笑的矮大紧语录了吧?建议了解下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出土的合裆裤

第二,胡服骑射只是军戎服饰的改良,礼服常服没有涉及。

第三,目前反汉服者很爱用剃发易服与“历朝服饰不同”“历代都有吸收兄弟民族服饰”捆绑,我希望各位能别被这种话语带偏。后面两个一个是伪命题,一个和剃发易服完全不是一回事。

首先,历朝服饰风格是不同,但是作为民族服饰代表的汉族礼服,如冕旒,通天冠,笼冠,鶡冠等,自周至明有序传承。其次,不论常服还是礼服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如交领右衽、深衣制、衣裳制等,数千年来,其制式并没有性质上的变化。所以所谓“历朝服饰不同”可以说是没有了解太多中国服饰历史的暴论。

而所谓“汉族服饰一直融入兄弟民族元素”是不假,但是满清之前的融入并不是鸠占鹊巢,而是将新的服饰内化到汉服已有的体系里来,满清之前的汉服体系一直在做加法,剃发易服后汉服体系被打破、八九成的服饰种类被毁灭,包括汉服中最有代表性的礼服,这就是二者的显著区别。很简单的例子,圆领袍确实很可能来自外族,但是汉族人并非此后只能穿圆领袍了,而是原来的各种交领、对襟服饰都还在;而剃发易服后呢?从最初控制地主阶级只能穿满洲式样服饰,到乾隆后全国服饰不论男还是女,汉还是少迅速的满洲化,就凭对这个国家最广大群体的良心讲,这能叫“文化融合”?

最后,我对题主的建议是,要是想钓鱼先想想有没有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先秦时就有胡服骑射了,为什么还要穿汉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议题。将“胡服骑射”与“汉服”放在一起对比,就像是在问,既然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科技,为什么还要保留传统的手工艺?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进步并非意味着对过往的全然否定和抛弃。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简直是点到了很多科研工作者心坎里,也戳中了公众对科研最直接的疑问。为啥大家总挂在嘴边的是“在哪个外国期刊发了多少篇论文”,而不是“我这个研究给社会带来了啥具体好处”?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科学研究这玩意儿,它是个长链条,论文发表只是其.............
  • 回答
    张文宏医生这句话,我感觉说得特别实在,也特别接地气。他把“与奥密克戎作战”这个事情比喻成一张“大拼图”,而且强调这张拼图里“有百姓和整个社会的基本需求,一块都不能少”。这句话一下子就把很多复杂的问题给拎出来了,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首先,他用“大拼图”来形容抗疫,这个比喻就很有意思。它意味着这场斗争.............
  • 回答
    日本女性婚后回归家庭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要详细分析是否是一种“损失”,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一、 经济损失:人才资源的浪费与生产力下降 人才流失和技能搁置: 许多日本女性在婚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当她们因生育和育儿而退出职.............
  • 回答
    上海人社局长就“延迟退休”传言进行了澄清,指出“延迟退休并非仅仅是因为养老金不够发”。这一辟谣触及了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那么,在不单纯是为了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前提下,推动延迟退休的主要考量究竟是什么?这背后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和战略性规划。首先,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是核心驱动力.............
  • 回答
    在《艾尔登法环》以惊人的速度突破千万份销量之际,一个令人不安的讨论也随之浮现:在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制作这款游戏的FS社(FromSoftware)员工,是否还在“为爱发电”,甚至工资待遇不如便利店店员?这背后牵扯到游戏行业的普遍困境、创作者的劳动价值以及企业盈利与员工福祉之间的微妙平衡。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美两国在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差异。简单地说,美国人当然也有压力,但这种压力更多地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和形式上,并且也驱动着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贡献社会。中美买房和上学的压力对比: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买房”和“上学”这两件事在美国人身上的体现。买房: 中国人.............
  • 回答
    不会社交,是不是职业发展的瓶颈?职场人有哪些常见的社交误区?在现代职场,“不会社交”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许多人面前,让他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不少人也因此感到焦虑:难道真的只有那些八面玲珑、能言善辩的人才能一路高升,而我们这些“社恐”只能望洋兴叹?不会社交,究竟是不是职.............
  • 回答
    关于清朝如果由汉人统治,中国是否会持续输入西方科技,社会发展是否会显著落伍于西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汉人统治下的清朝”可能是什么样子。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即使是汉人统治,也并非意味着中国.............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不喝酒能否生存和发展?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疑问,不如说是许多人在现实中不断叩问的答案。我身边的例子,以及我自己的观察,都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不喝酒,当然能生存,而且完全可以发展得很好。 只是,这条路可能需要我们更主动地去“破局”,而不是被动地适应。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太空旅客》的世界观,那种舒适、便利且技术高度发达的太空旅行,人类社会能够沿着现在的轨迹稳定发展,那么达到那样的水平,我认为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具体来说,可能需要 两到三个世纪,甚至更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推导,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跨越。首先,我们需要拆解一下.............
  • 回答
    在当今世界,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否普遍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和社会活力下降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并尝试摆脱那种刻板、模式化的“AI论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承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非.............
  • 回答
    “通古斯满清统治者”这样一个说法,实在是有些混淆了历史事实。首先,满清政权建立于17世纪,而《天工开物》成书于17世纪30年代。当《天工开物》横空出世之时,统治中国的是明朝,并非满清。那么,为什么会有“满清统治者毁掉《天工开物》”这种说法流传呢?这其中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误解和历史事件的交织。首先,需.............
  • 回答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地球上男性数量锐减至一亿,而女性数量则维持不变。这无疑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首先,最直接的冲击将体现在人口结构和婚配制度上。 极端的性别比例失衡: 一亿男性面对着远超其数量的女性,平均下来,每位男性可能需要面对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女性。这会彻底颠.............
  • 回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这种可能性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以及人类对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的不断追求而增强。与其说是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主义”,不如说是一种融合了现有理念并进行重大调整和创新的演变。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种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驱.............
  • 回答
    “有没有一种社会形式,能够既消除阶级鸿沟,又能保障社会的蓬勃发展?”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不如说是一场横跨了人类思想史的深刻探讨。古往今来,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乃至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思考和追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剖析一下“阶级分化”和“社会发展”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如果你问身边的朋友,或者看看网上的讨论,会发现“西方社会好像不太重视经济发展了”的论调并不罕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经济发展”在西方社会中,它的定义和优先级的确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背后有很多深层的.............
  • 回答
    技术进步能否造就一个无需劳作也能安逸生活的社会?这并非一个空穴来风的设想,而是许多人在思考未来时,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愿景。仔细推敲,这其中的逻辑链条确实存在,但要将之从设想变为现实,其间所需的条件与克服的挑战,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支撑这一设想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我们已经见证了自.............
  • 回答
    在我眼中,有一些国度,纵然经济发展的步伐稍显缓慢,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那是一种在法治、自由与温良民风方面的深刻成就。他们或许没有摩天大楼直插云霄,也没有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商店,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能感受到一种更为淳朴和坚实的幸福。想象一下,在一个小小的岛国,或是远离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的土地可能不如.............
  • 回答
    科技的飞速发展,确实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你提出的“富人不再需要穷人”的假设,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未来畅想,它触及了社会组织、经济模式以及人类生存本身的根本问题。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那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失业”问题,而可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范式转变,甚至是一次关于“何以为人”的重塑。我们不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