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先秦时期中国的牛是什么品种,什么颜色的?

回答
先秦时期中国的牛,虽然不像现代有清晰的品种划分,但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它们的样子。

品种:

当时的牛,主要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黄牛(Bos taurus indicus)。这是一种适应性强、易于饲养的牛种,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基石。它们体型普遍中等,骨骼粗壮,能够承受繁重的农耕劳动,如耕地、拉犁等。

从一些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上的牛形图案,以及文献中关于牛的描述来看,先秦的牛应该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黄牛在体型和特征上有着相当大的相似性。比如,它们可能会有比较宽阔的额头,中等的牛角,体态结实。

另外,也有文献提到过一些特定用途的牛,比如用于祭祀的牺牲牛,对体型和健康的要求会更高,可能会挑选体格健壮、毛色纯净的牛。但这些是否算作独立“品种”,就很难说了,更多的是一种选拔标准。

颜色:

关于先秦牛的颜色,我们能找到一些线索。虽然不像现代育种那样追求单一颜色,但当时人们观察和记录的习惯,以及对不同颜色牛的用途区分,都留下了一些信息。

黄色/褐色: 这是最常见的颜色,也是“黄牛”这个名字的由来。这种颜色非常普遍,适应性强,也更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隐藏。许多出土的陶俑和壁画中的牛,颜色都倾向于偏黄或偏褐色。这种颜色也与当时农耕环境中的泥土、草料的色泽相近。

黑色: 黑色牛在先秦时期也并非罕见。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尤其是关于祭祀的记载里,常常会提到“玄牛”或“黑牛”作为祭品。比如,《周礼》等典籍中就有关于祭祀用牲的规定,其中可能会提到使用黑色的牛。黑色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常常与水、阴、北方,以及一些神圣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用黑牛祭祀,可能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白色: 白色牛相对来说可能比较少见一些,但在某些场合,尤其是作为尊贵的祭品或者象征吉祥的动物时,也可能会被提及。比如,《左传》等史书中,偶尔会提到用白牛祭祀的记载。白色的稀少性,也使得它们在某些仪式中显得尤为突出和珍贵。

花色/杂色: 纯色的牛固然存在,但就像现代的黄牛一样,出现一些斑点或者花纹的牛也是非常自然的。不过,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人们更倾向于记录那些有特殊意义的颜色,比如纯色或特别显眼的颜色。对于普通的农用牛来说,毛色的多样性是很正常的,但不太会被特别强调。

更细致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今天对“品种”和“颜色”的定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和育种学基础上的。先秦时期的人们对牛的认识,更多的是基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身体特征以及一些象征意义。

比如,为什么会用黑牛祭祀?除了颜色本身的寓意,也可能与当时人们对牛的观察有关。也许在某个地区,黑色的牛体型普遍更健壮,或者更容易在特定环境中辨认。

同样,颜色的描述也可能受到当时染料和绘画技巧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图案不一定百分之百还原了真实的牛的毛色。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的中国牛,以适应农耕的黄牛为主,颜色上有普遍的黄色/褐色,也有较为常见的黑色,以及相对少见的白色或花色牛。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产力,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秦时期,中国有黄牛、犦牛、水牛、圣水牛、牦牛等可以称作牛的动物。黄牛不都是黄毛,有黑毛、红毛、白毛、杂毛的,人们选育时青睐黄毛。水牛和牦牛可以视为黑毛的牛。

《诗经·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犉表示黄色毛发黑色嘴唇的牛(《传》)或七尺高的牛(《尔雅·释畜》)。

《书经·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白旄是竿头挑着犛牛(牦牛)的尾巴,用于指挥全军。

《荀子·王制》“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杨倞注释“旄,旄牛尾。文旄,謂染之為文彩也”。这是染色的牦牛尾巴。

《尔雅·释畜》记载了“犦牛”,郭璞注释“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狀如橐駝,肉鞍一邊。健行者,日三百餘里。今交州合浦徐聞縣出此牛”。南朝梁《玉篇》将“犎”解释为“野牛也”,宋《集韵》将“犎”解释为“牛名。領上肉犦胅起如橐駞”。看起来“犦牛”或“犎牛”是背上有肉隆起的、擅长远走的野牛,“犎牛”一词现在也表示美洲野牛。有学者按背上有肉隆起将“犦牛”解释为云南瘤牛,其实我国本土的犦牛业已灭绝,云南瘤牛是后来从外国引进的。

《吕氏春秋》“肉之美者:猩猩之脣,獾獾之炙,雋觾之翠,述蕩之踏,旄象之約”,《韩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显示当时人们认为牦牛是高级美味。

磁山遗址出土了小型黄牛遗骸,裴李岗遗址和贾湖遗址出土了黄牛和水牛遗骸。河姆渡文化遗址、罗家角文化遗址出土了有人工饲养痕迹的水牛遗骸。田螺山遗址、殷墟等出土了大量的圣水牛遗骸。

  • 圣水牛(学名:Bubalus mephistopheles[1])从更新世开始分布于我国华北与长江流域,出现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许多考古遗址中,尤其是在殷墟出土上千具。圣水牛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1800年灭绝,与现代水牛无关。
  • 甲骨文中的“牛”字可能专指圣水牛,“兕”字也可能表示圣水牛,而不是过去认为的犀牛,因为古物上的字记载弓箭可以射死兕、一次狩猎行动中可以猎获数十只,若是犀牛,将造成“中国超人手射穿甲弹横扫零星分布的犀牛”这类情景。

我国境内还出土了王氏水牛(B. wansijocki)、杨氏水牛(B. youngi)、丁氏水牛(B. tingi)、固镇水牛(B. guzhenensis)、短角水牛(B. brevicornis)、德氏水牛(B. teilhardi)、三角水牛(B. triangulus)、富地水牛(B. fudi)等水牛化石。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有一具我国周代的卧态水牛铜像,在黑人不能呼吸后还拿出来展览过。

往起源追溯,我国境内出土过有 200 多万年历史的丽牛化石、有 180 万年历史的中华野牛化石、有 120 万年历史的周氏水牛化石。

参考

  1. ^ 种小名mephistopheles源自梅菲斯托费勒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