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秦汉以降,崤山、函谷关作为关隘的防御效应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大,以至于后世史书上都不再怎么提及了?

回答
秦汉以降,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军事关隘的防御效应确实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显著,以至于后世史书上提及它们的频率大大降低。这并非简单的“不再提及”,而是它们在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军事价值的相对衰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详细解释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先秦时期:崤函之地的独特战略价值

在先秦时期,崤山和函谷关之所以拥有无与伦比的防御效用,主要源于其地理和政治环境的独特性:

地理屏障的绝对性:
崤山之险峻: 崤山山脉连绵起伏,地形复杂,山势险峻。在古代,交通不便,道路崎岖,人马难以逾越。这为进攻方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函谷关的战略位置: 函谷关扼守在黄河支流洛河与黄河之间,西出关中盆地东向中原的唯一或主要通道,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其地势西高东低,易守难攻,背靠秦岭,面向洛阳平原,地理上的优势无与伦比。
“控天下之咽喉”: 战国时期,函谷关是秦国东出争霸的关键门户,也是魏、韩、赵等国进攻秦国的必经之地。一旦失守,关中腹地便暴露无遗。秦国能够数次在函谷关击败六国联军,也证明了其坚固程度。

政治格局的分割性:
诸侯割据: 先秦时期,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时代。东方六国与西方的秦国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地理界限(崤函一带)和政治上的对峙。各国的军事力量和战略目标相对独立,很难形成能够远程穿透秦国强大防御体系的联合力量。
“关中意识”的形成: 秦国长期以来以关中为基地,其战略重心和防御重点都集中在函谷关方向,以抵御来自东方诸侯的威胁。

军事技术的局限性:
攻城器械的限制: 先秦时期的攻城技术相对原始,虽然有如冲车、投石机等设备,但面对天然屏障和关塞的坚固防御时,效果有限。大规模的攻城战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且成功率不高。
兵力调动的缓慢: 古代的军队调动速度非常慢,一旦主力被函谷关所阻挡,进攻方难以快速突破并深入关中腹地,秦军可以从容部署兵力进行反击。

二、 秦汉以降:战略格局的剧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崤函地区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

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与巩固: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灭六国后,原先分割中国的地理和政治屏障被打破。函谷关虽然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但不再是两个独立国家之间的军事分界线。
巩固统治的战略重心转移: 秦朝建立后,其战略重点从向外扩张转向了巩固内部统治和防御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关中盆地成为中央统治的核心区域,而非与东方诸侯对峙的前线。
长城的战略地位上升: 为了防御匈奴,秦朝修筑了北方的长城,并不断加以完善。长城成为新的战略防御重点,其重要性远超函谷关。

军事技术和战争模式的演进:
火器的出现与发展(虽尚未成熟): 虽然在秦汉时期火器尚未成为决定性因素,但热兵器时代的萌芽已经出现,未来火器对防御工事的颠覆性影响预示着传统关隘的相对衰落。
骑兵战术的普及与发展: 汉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军事对抗,使得骑兵战术和对付骑兵的战术得到极大发展。战场逐渐从以步兵为主的攻城守关,转向更加机动和广阔的骑兵对决。
后勤保障能力的增强: 国家力量的集中,使得大规模军队的远距离调动和后勤保障能力得到提升。这降低了通过坚固关隘实现战略迂回或穿插的难度。

交通和地理观念的变化:
道路网络的完善: 秦汉时期就开始修建贯通全国的道路网络,虽然仍不比现代,但相比先秦,交通便利性有所提高。这使得军事力量的调动范围和速度有所增加。
对“四塞之国”的理解变化: 秦国之所以能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关中形胜”,易守难攻,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安全空间。但随着统一,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优势,在国家统一后,反而可能限制其主动出击的能力。

战略防御思路的转变:
不再是东向防御的唯一屏障: 统一后,秦汉帝国不再是“东向防御”的格局。来自北方的威胁成为主要方向,而西南、东南方向也可能出现新的挑战。函谷关的防御意义局限在其单一方向上。
“经营”和“开拓”新边疆: 汉朝时期,向西域、南越、朝鲜等方向的军事开拓和经营,使得战略防御的重点不再局限于中原腹地与关中之间的隔离。

三、 后世史书的“不怎么提及”并非完全消失

需要澄清的是,后世史书并非完全不提及函谷关,只是其提及的性质和频率发生了变化:

作为历史地标和文化符号: 函谷关作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地,仍然是历史叙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鸡鸣狗盗”、“唇亡齿寒”等典故,以及秦汉统一的宏大叙事。它更多地是以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的形式存在。
局部军事冲突和政治象征: 在某些局部的军事冲突或政治事件中,函谷关或其周边地区仍然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作为军队集结地、攻守的节点,或是政治上象征性的争夺对象。比如赤眉军攻打长安时,也会经过或控制函谷关一带。
与更重要的关隘对比: 相较于北方长城、西域的玉门关、阳关等承担着更重要的国家战略防御任务的关隘,函谷关在宏观战略上的提及率自然会降低。

总结来说,秦汉以降,崤山、函谷关作为关隘的防御效应远不如先秦时期,是因为:

1. 战略格局从诸侯割据变为大一统帝国,消除了原有的外部军事压力。
2. 军事重心北移,防御重点转向长城一线,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3. 军事技术和战争模式的演进,使得传统关隘的相对重要性下降。
4. 国家疆域的拓展和对外经营,改变了原有的战略防御思路。

函谷关的衰落,是历史发展中地理优势、政治格局和军事技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从一个决定帝国生死存亡的军事屏障,转变为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地理坐标和文化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函谷关到底在哪里?

相信全国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函谷关」这个词,但却少有人知道,这个关口到底位于啥地方。其实也不怪大家,这至少可以证明,那个无数次出现在古籍歌赋中的「函谷」,已经越发地淹没于尘埃中了。

没错,我们就要先把目光放在中国河南省的最西侧——一个存在感颇薄弱的城市——三门峡,函谷关正位于这个城市的辖区内。不知道河南在哪或者分不清东西南北都没事,我们一会会在地图上标记它的位置。

按理说,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有个很漂亮的「三个峡谷」,然而就算你到了这个地方,也只能看到一个巨大的水坝和水库,加上两岸并不好看的土山。

没错,三门峡曾经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倒退到 1960 年,你会在这里发现十分漂亮的景象——黄河在大地上劈开三道峡谷汹涌而过,号称「人门、神门、鬼门」,所以合称「三门峡」。

是的,你应该看到了,就在三门消失之后,却仍留下了一个大家说了上千年却一直不知道在哪里的成语原型——「中流砥柱」,指的就是黄河在越过三门后,所遇到的一个谜之突起,它迎着滚滚黄河的浊流,至今屹立。

那么,三门峡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可以看出,三门峡正好处于黄河「几」字的那个弯处。

我们天天总说「大河向东流」,其实,黄河上中游地区大多数时候,都如「几」一样,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漫长的南北流向,其大多泥沙也是在此集聚。

然而正是到了三门峡一带时,情况出现了变化——在北侧黄土高原边缘和南侧秦岭支脉的崤山的最后一道「封堵」后,黄河开始向东流淌——冲出「三门」,等到郑州一带后,开始进入到宽阔的华北平原地带。

至此,便开始了汪洋恣睢的黄泛、改道等历史进程,北侧的海河流域、南侧的淮河流域水网,无一不受到这位母亲河的「垂青」。

那么,按理说,三门峡的峡谷西侧,就应该是逐渐升起的黄土高坡、秦岭山脉,已经成为不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的地盘了,但是,上天却赐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宝贝——

如果我们再看一下上图,你就会发现,就在黄河的三门峡拐弯处,黄土高原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撕裂」。

黄土高原正是在这一关键区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撕裂」,要知道这可是个大好事,大量的水系在这个撕裂中,形成了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以及陕西的母亲河渭河两条大河,最后纷纷汇入了黄河的「拐弯」处,又一次丰富了大河的流量。

同时,这两条河同样用自己连年的泥沙,在这里搬运填充出了肥沃的河谷地,如今的西安城,正是在渭河河畔的一个巨大城市。

也就是说,当你进入中原西侧的崤山,遇到三门峡这样的区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一旦穿越它就会发现——偌大的渭河谷地平原,豁然开朗。

不过,西安所在的这个小小的渭河谷地,又为何得名「关中」,最终又成为缔造秦汉、隋唐这种中华民族记忆的存在呢?

我们难道把「白鹿原」写错了?

三门峡虽然没了,但当地人或许也不知道,自己所辖管的一个偏远市区——古称「陕县」的「陕州区」,则比「三门」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他们隔壁的大省「陕西省」,正是源于位于三门峡的「陕塬」以西而得名。

陕塬?这俩字到底是啥意思?

我们先来看这个「陕」字,它一边是一个「夹」,和「峡」同源,表示河谷,这和三门峡的地理位置也吻合。那么,那个「左耳刀」是啥意思呢?

我相信这时候肯定有人说,这个不是「城池」的意思嘛,一般表示地名嘛。其实,如果你再想一下,表示城池的「郭」「郡」「郊」,其实都是「右耳刀」,这个偏旁本来自表示城的「邑」字,而这个「左耳刀」,其实是来自「阜」这个字,本意就是低矮且没有尖的山,比如「陵」「陡」「险」等。

陕字是表示河谷地带的山体,那那个塬字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玩意——

塬,本身就是黄土高原一带常见的一种地貌,是流水把黄土基底切成了一块块四边陡峭、上面平头哥一般的奇葩地形,而三门峡西侧的「陕塬」,按理说也本是众多塬中不起眼的一块。

奈何到了商朝时,就在陕塬西侧的渭河谷地,曾经貌合神离的周部落,越发强大了。

其实,渭河谷地的情况,无疑是一个扩大版的三门峡,这里自西向东,分布着大量的黄土台塬——比如五丈塬、细柳塬、神禾塬、少陵塬、乐游塬、白鹿塬、铜人塬、阳郭塬、孟塬等等,我相信里面不少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而且我们也都给写成了「原」这个字。

当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中国,本想顺着古中原的河南省,找到上古时代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没想到反而在偌大的河南边缘——三门峡的仰韶村发现了大量彩陶遗址,在这之后,一个令人惊奇的情况出现了——

相比中原,从三门峡以西的渭河流域,在前面说的「白鹿塬」边,反倒又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半坡遗址」,相信没人不熟悉这个名字了。

至此,这一类在渭河谷地周边的彩陶文化,又被称为「仰韶文化」,成为这片大地最早的文明始祖之一。

那么,如今中国关内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又是什么样呢?

很遗憾,作为黄河在下游地区的大型冲积扇,这里曾沼泽遍地,洪涝盛行。

历史上这里曾拥有过河北「巨鹿泽」(大陆泽)、山东「大野泽」等大量泽国,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就是此处,而后来的「梁山泊」,也正是大野泽的残党,直到如今,这里还残留着一个地名——「菏泽」。

不过到了现在,这些曾经的湖泊沼泽都已消失,除了如今「雄安新区」中间的那个白洋淀,作为古代河北地区的活化石而存在。

所以,如今这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平原,历史上的遗址却大大少于狭小的渭河谷地。那里虽然平原不多,但都是小型河流所形成的小型冲积扇,在土壤肥沃的同时,又免于洪涝灾害。

更为优秀的是,这些现在看似贫瘠的「塬」,却被逐渐开发为大量的农耕宝地,比如这种——

总之,时间一直走到商代,虽然政治经济中心多设立于中原地区,但渭河谷地一直在闷声发大财。尤其到了商后期,来自渭河、泾河上游的姜、姬两部落开始结盟,商王越来越难控制这一区域,最终在末代王帝辛,也就是所谓「纣王」时代,被周武王爆了,开启了 800 年的周天子时代。

但是当时的周朝,虽然把首都定在了自己老家渭河谷地的「镐京」(今西安西南),号称「宗周」,却也在中原安插了一个楔子作为陪都,也就是洛邑(今洛阳),号称「成周」,也就是说,自此中国便开始了西安、洛阳两都轮番上场的滥觞。

而在治理时,周武王又让两个弟弟以「陕塬」为界,命周公旦治理「陕东」,召公奭治理「陕西」,渭河谷地「陕西」之名,大抵自此而起了。

或许在周代时,陕塬还是一个不错的沟通东西的肥沃要道,然而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时代,因为犬戎的入侵,周王室东迁洛邑为都,渭河谷地开始被曾经在甘肃放马的秦人占据,而周王室共主的崩溃,也让其逐渐政令不出洛阳,天下正式进入春秋以及之后的战国,自此「秦国」同崤山以东诸国的对峙正式开始。

也正是在这一时代,在陕塬西部——一个恰到好处的塬——稠桑塬,被建设成「函谷关」,以此开始名垂千古。

在陕塬以西的稠桑塬,正是函谷关依赖的天险。

稠桑塬,顾名思义,这个塬上面有着大量的桑树等乔木,上方通行十分困难,不过也足以看出先秦时期的气候有多温暖。而在稠桑塬的北侧,黄河几乎贴塬壁而过——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通往渭河谷地的天然屏障。

除了稠桑塬中间的一个狭窄裂缝——

所谓函谷关,正是把守住了稠桑塬的这条裂缝,形成了一目了然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秦以及后来的汉,正是以「崤函之固」,让渭河谷地成为自己的「城堡」。

当然,这个谷地可不止一个「关」——

如图,渭河谷地处于函谷关、武关、萧关、大散关之中,所以又号称「关中」,之后再提及这里,我就用「关中」这个名词了。

函谷虽固若金汤,也抵挡不住大自然的微微一动——

到了汉朝时,因为气候不断变冷,不仅稠桑塬变成了稀桑塬,最后成了秃顶塬,如今的 G30 高速公路,就是在塬上肆无忌惮地穿越过去的。

与此同时,随着黄河多年的沉积、下陷,也让本来无路可走的「塬河悬崖」出现了一条狭窄的走廊,所以函谷关的意义大大降低,等到汉末三国时期,就再也无人提及这一关卡,取而代之的,则是函谷关西侧的另一名关——潼关。

潼关所在的位置,同样是黄河南侧的一个塬——「南塬」。

如果我们放大一些,就是这样的——

可以看出,南塬的情况相比稠桑塬更为险峻,想要过关,两侧深险的沟渠难以逾越,必须沿着狭窄的小道登上塬顶,经过潼关城后,从「潼河」这条小河进入渭河和黄河交汇的滩涂,最后进入关中平原。

当年马超素质四连,打得曹操割须弃袍的地方正是此处,足以看出这一关隘之凶险。

然而,到了唐朝时,汉代处心积虑构建的潼关系统就出了问题,和函谷关的臭毛病一样,黄河又一次下沉并冲积出了悬崖边的河床。

所以,到了唐代时,潼关也只能被迫向北搬迁,守住这一露出的夹缝,但其险峻程度可就大大降低了——直到唐末黄巢造反,这爷们儿从南方一路北上,从南塬西侧的禁沟直接杀入,让潼关彻底形同虚设,最后跑到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自此,只剩下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那关中地区如何衰落,东部如何兴起的呢?

user avatar

因为气候变化,导致草原王朝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东移。

双方的国防重心政治重心也随之东移。

其结果就是中原王朝的统一战争从东西之战,变成了南北之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汉以降,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军事关隘的防御效应确实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显著,以至于后世史书上提及它们的频率大大降低。这并非简单的“不再提及”,而是它们在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军事价值的相对衰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先秦时期:崤.............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当年一提到“楚”,秦国以外的天下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响应。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喊个口号就能成的,它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得从历史、文化、实力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看楚国这个“牌子”有多硬。秦朝一统天下,虽然威风凛凛,但毕竟是“新贵”。而楚国呢?那可是“老牌劲旅”,底.............
  • 回答
    《隋唐演义》之所以选择以秦琼的视角展开故事,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叙事选择,它深刻影响了整部小说的风格、主题以及读者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虽然《隋唐演义》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但秦琼无疑是贯穿全书,并且在很多关键时刻成为故事的“焦点人物”和“引导者”。这种选择背后有多重原因,我.............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历史爱好者们经常探讨的焦点。岳飞作为南宋最杰出的将领,以其精忠报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受后人敬仰。然而,当秦桧等人主张议和、断送抗金大业时,他却未能以“诛秦桧,清君侧”为由起兵讨伐,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力求将其.............
  • 回答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历代王朝大多因为衰弱而灭亡,唯独汉朝是强盛的时候灭亡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吊诡之处,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两个王朝:大秦和隋朝,以及为什么它们没有收获类似的评价。秦朝:非“强”非“弱”,而是“速”亡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朝。秦.............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要说清楚秦汉时期的长城为何比明长城更靠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中国古代军事防御思想的演变,以及不同时期边疆民族构成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这并非是简单地“向北推移”,而是围绕着如何最有效地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策略性选择。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城的核心功能。长城最根本的作用是军事防御,是为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
  • 回答
    “秦汉步兵的弩箭,那真是战场上的噩梦啊!”说这话的老先生摇着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怀念。他年轻时在古籍里翻找了无数遍,就为了弄明白这曾经叱咤风云的玩意儿怎么就渐渐淡出了后世的军事舞台。这其中的道道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你想啊,秦汉时期,尤其是秦朝,那会儿的统一战争可不是闹着玩的。军队要的是什么?是.............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 回答
    很多人认为秦汉之后的中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概念上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搞清楚“封建社会”这个词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与秦汉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封建社会”这个概念的两种主要用法:1.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封建社会”: 这.............
  • 回答
    要回答“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是否是清朝治理失败导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时期地梳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农业技术、土地制度、气候变化、对外战争、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简单地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差异归咎于“清朝治理失败.............
  • 回答
    关于梁鸿能够在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中养猪这件事,史书上确实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说法,都更像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演绎,或者是基于对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推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上林苑是皇家禁苑,是皇帝专用的。它广袤无垠,不仅仅是后花园,更是一个集皇家狩猎、祭祀、观赏、甚至军事训练等.............
  • 回答
    在我查阅的资料中,关于中原(秦汉)和草原(匈奴)在“几乎同一时间”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的说法,需要仔细辨析。首先,让我们分别来看秦汉和匈奴的统一情况。中原的统一:秦朝与汉朝的帝国化秦朝的统一,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
  • 回答
    公元前471年,正是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的开端,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都在进行着或明或暗的较量。然而,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一股强大的力量——秦国——突然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那么其他六国中,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当时各国的实力、地缘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排.............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其中的门道,还得从“和氏璧”的特性和当时的情境说起。首先,要明白的是,虽然斜长石的硬度是6.06.5,这在矿物硬度表里算是不低的了,比很多岩石都要硬。但“砸”这个动作,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硬度对抗。古代所谓的“大理石柱”,虽然硬度不如和氏璧,但它毕竟是柱子,是实体,是坚固的支撑。蔺相如的目标并不是.............
  • 回答
    春秋秦汉时期,人们在生命终点前喜食香瓜的习俗并非普遍到“人人如此”,更多的是一种有代表性的、与生死观念和生活条件息息相关的风俗。这背后蕴含着古人对死亡的理解、对生命的眷恋以及朴素的养生智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香瓜在那个时代,绝非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常客,.............
  • 回答
    秦汉时期,咱们老祖宗的先辈们造的剑,那真是独具匠心。你仔细观察一下,很多剑的剑身上,特别是靠近剑柄的地方,你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设计:剑身会逐渐变宽,然后又逐渐收窄,形成一个明显的“弧度”或者说“棱角”。这可不是随便这么做的,这里面大有门道,是实实在在的实用考量,也是当时工艺水平的体现。为什么要有这.............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春秋战国与秦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得下一番功夫,不能光看热闹。这可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文化、军事,哪一样拿出来都能说道说道。我给你列一列,都是些实打实的好书,涵盖了各个方面,保证让你读得透彻,也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明白为啥要看这些。一、 基础打底,宏观把握在你深入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