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先秦各种语言文字的共性有多大?

回答
要谈先秦时期各种语言文字的共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是需要理解当时语言和文字发展的一个复杂图景。

首先,在语言层面,先秦时期并非只有一种“汉语”。虽然我们今天所说的汉语(主要是北方官话)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但当时存在的方言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虽然都说着带有共同祖源的语言,但彼此之间的口音、词汇甚至一些语法结构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区别,足以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交流时遇到一定的障碍。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来自齐国的人,和一个来自楚国的人,虽然都能理解对方表达的大致意思,但听到对方的说话方式,很容易就能辨别出其地域来源。这种差异,就像今天我们听到广东话和北京话的区别一样,虽然都是汉语,但听感上差异不小。

然而,这种方言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截然不同的语言。它们共享一个非常核心的语音系统和语法框架,都属于一个大的语系。这种“同源性”是先秦汉语的共性所在。它们在音节结构、声调系统(尽管具体声调可能不同)以及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联系。

再来说说文字。先秦时期的文字,最显著的特征是“同源而异体”。最主要的文字体系,无疑是以商朝甲骨文为代表的、并在西周进一步发展和定型的汉字系统。这个系统,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汉字的雏形。

当时的汉字,虽然在字形上,尤其是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字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你看一些先秦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比如秦国的金文和晋国的金文,字形上就能看出一些区别。但是,这些差异主要是“字形”上的变异,而不是“造字原理”上的根本不同。大部分汉字仍然遵循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基本造字方法。同一个字,即使写法不同,其内在的指代意义和结构组成是能够被识别出来的。

例如,我们今天都认识“山”字。在商代的甲骨文里,“山”可能是画三座连绵的山峰的形状。到了周朝,字形可能变得更规整一些。秦国统一后,又出现了小篆,再到后来的隶书。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地域,在字形上都可能有些微小的调整,但你都能认出它代表的是“山”的概念。这种“同源而异体”,是先秦文字共性的核心。

更进一步说,当时的书写材料和载体也影响了文字的形态。刻在甲骨上的字,为了方便雕刻,笔画可能更瘦劲;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则会因为铸造工艺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无论是在竹简、木牍还是帛书上,其文字的本质,即表意符号的系统性,是保持一致的。

所以,先秦的语言文字,就像是一棵枝繁叶繁的大树。它的根系深埋在同一个古老的土壤中,汲取着同样的养分(语言的共性)。而树干和树枝,虽然在不同的方向上生长,形成了各种方言和字体的差异(语言文字的变异),但它们都清晰地指示着这棵树的整体指向,都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体系。这种共同的祖源和核心的结构,是贯穿先秦时期语言文字最显著的共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

==========

先秦汉字出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从春秋末到战国开始的,这一时期,周王室衰颓,诸侯各自为政,不再以周朝正字为宗,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脉络。战国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体系:

1.秦系文字。平王东迁之后,将西周故地封给秦国,所以秦文字完整地继承了西周文字。加之秦国在文化上低于东方六国,文字的发展少有发挥,也完整地保留了西周文字的体系。所以学界往往周秦并举,秦系文字有时也称作周秦文字。这一体系随始皇帝“书同文”而传至今,所以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秦系文字。



2.楚文字。由于楚地水网密布,地下水系发达,楚地墓葬往往完全浸泡在水中,因此保存了大量的简帛。竹简这东西,要么泡在水里隔绝空气,要么在西北大漠的干燥环境下还能保存下来,中原地区不干不湿,汉晋尚有发见,如今尽已朽烂,无从得见。所以现在看到的竹简,主要为楚简和汉简以及少量秦简,由于汉简不属于古文字材料,楚文字就成为当前战国文字研究中材料最为丰富的一系。楚人浪漫,有点像现在的法国人,所以楚文字简省较多,字形飘逸,在战国文字中独具特色。


3.三晋文字。韩赵魏原是晋国家臣,故世称三晋。三国文字同宗同源,虽有小异,不害大同。

4.齐文字。主要是齐鲁两国的文字。齐鲁两国地缘相接,文化相近,历史上往来密切,所以两国文字也基本同源。

5.燕文字。即燕国文字。发见较少,主要为玺印、泉币。

6.中山文字。中山国属狄人鲜于部,嵌于燕晋之间,后为燕赵之间,一直被中原诸夏视为心腹大患。中山国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姓姬姓,参与过合众伐秦。现在所见中山文字为中山王青铜器,战国时代,各国铸器己少有铭文,唯有中山王器上铸有大量铭文,字形风格也与春秋金文接近。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国文字虽有差异,但并没有到无法辨识的程度,毕竟都是从西周文字同源发展而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形改换。如楚文字中“馬”、“爲”等字,将下边表示动物四肢的部分,简省为两横。

2.同形异读。如“箸”字在秦文字中表示筷子的箸,在楚文字中表示书写的书。

3.另造新字。如楚文字中有一个字,上羽下能,是数字一的异体字。这样的字极为少见,屈指可数。

相较于各国文字的不同,一国之内的异写也非常的复杂,有时甚至超过了国际间的差异。总而言之,战国时代是一个用字混乱,极不规范的时期。

尽管文字分化,用字混乱,但不同文字体系所记录的语言却是相同的。当时虽然方国之言迥异,但雅言一直作为通用语。《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他老人家居家过日子说的大概是鲁国方言,但讲解经书,执行礼仪,一定是用雅言。战国时,虽王室衰微,各国之间仍以雅言为通用,士大夫在正式场合说话用雅言,著书立说当然也用雅言。

因此,百家诸子虽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口中所言,笔下所写,虽间或有方言词语混入,但总体而言,还都是当时的普通话,各国文字虽有不同,但彼此阅读并无大碍,所以,在“书同文”之前,是不需要彼此翻译的。

而且所谓“书同文”,也只是规范了汉字形体的书写,取缔了大量并存的异体字,并没有规范汉字的使用,秦汉时期,同一字形不同地区用作不同音义的现象依然存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