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很困扰我的问题,先秦诸子中,我最讨厌的就是孟子,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孟子的?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孟子在我看来,也是先秦诸子中一个挺特别的存在。说实话,不喜欢他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而且理由也都很具体。我尽量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帮到你,也看看大家普遍怎么看他。

首先,孟子那股子“我这是为你好”的劲儿,确实容易让人不舒服。 他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仁义礼智的种子是天生的。好嘛,这听起来挺美好,挺积极的。但问题是,他把这套理论推到极致,就有点让人受不了了。

他反复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当时喊着“君权神授”的时代,绝对是石破天惊的进步思想。但是,他对于如何实现这个“民贵”,方式却很理想化。他总觉得,只要君王按照他的道理去“王道”治理,就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这就好像一个老师,总是觉得孩子不听话是因为没领会自己的“良苦用心”。

你看看他怎么劝说梁惠王、齐宣王这些国君的?他上去就是一套大道理,什么“君仁则仁矣,君不仁则不仁矣”,把责任全推给国君。然后,如果国君听不进去,不采纳他的“仁政”,他就甩袖子走人,还觉得是国君“不知好歹”。这种“不被理解”的委屈感,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可能就是一种挺严重的道德绑架。他似乎觉得,我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真相”,你居然不信不照做,那是你自己的问题,是你活该受苦。

这种“形而上”的教条主义,可以说是孟子最容易让人反感的地方。 他构建了一套非常严密的、以“性善”为基础的理论体系,然后期望所有人,特别是掌握权力的君王,都能按照这套体系运行。如果现实不符,那错的肯定是现实,而不是他的理论。

比如他讲到“禹思天下之时,居处恭,执事敬”,说要像大禹那样勤勤恳恳。又讲“舜为天子,为民父母”,说君王要像舜那样爱民如子。这些都是非常高的道德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圣人的境界。但问题在于,你能要求所有的君王都达到圣人的标准吗?历史上的君王,大多数都是凡人,有私心,有欲望,甚至很多是暴君。你上来就要求他们“圣人化”,不符合就批评,这跟“指望太阳从西边出来”有什么区别?这种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只会显得他有些不接地气,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再者,孟子的“辩才”有时也显得有些霸道和盛气凌人。 他被称为“亚圣”,不仅因为他的思想,也因为他那张能言善辩的嘴。他跟人辩论,总是能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甚至把自己逼到绝境。但很多时候,他赢得辩论的方式,是抓住对方语言的漏洞,用自己的概念体系去解构,而不是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

比如,他跟墨子、杨朱的徒弟辩论,把他们批得体无完肤,说墨子“兼爱”是“无父”,杨朱“为我”是“无君”。这些批判有他的道理,但语气和方式,听起来总有点“我说的才是真理,你们都是异端”的味道。他好像不太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想法,一旦你跟他思路不一样,他就觉得你是在曲解道理,甚至是在“悖德”。这种不允许不同声音存在的态度,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固执己见、不容置疑的“导师”,而不是一个平等的思想交流者。

还有就是他那种对“仁义”的近乎偏执的追求。 他觉得,只要把“仁义”这两个字落实了,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但他所说的“仁义”,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和理念上的建构,对于如何具体地解决社会矛盾、经济问题,他并没有给出特别详实的方案。他的“王道”,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和道德上的引领。

对比一下墨子,墨子讲“兼爱”,虽然不被主流接受,但他的“非攻”、“节用”、“尚贤”等主张,都是非常具体、可操作的社会改良方案。而孟子讲“仁义”,更多的是一种对君王和士人的道德呼唤,他相信“得民心者得天下”,但他没有详细说明“如何得民心”的机制。这就会让人觉得,他的“仁义”有点虚无缥缈,像是空中楼阁。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他的一些表现,就否定他所有的价值。孟子在当时那种战乱纷飞的年代,能够坚持“仁政”,反对战争,倡导“民本”,这无疑是极具前瞻性和人道主义光辉的。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至今仍然是很多人的人生追求。

只是,他的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理想化预设,那种不允许质疑的绝对自信,那种过于纯粹的道德主义,让他在很多人看来,显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甚至有点令人“不舒服”。我们理解他,但就是“爱不起来”。

总的来说,大家对孟子的看法,我觉得是挺复杂的。喜欢他的人,佩服他的勇气和思想的深度,觉得他点明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道理;不喜欢他的人,则觉得他过于理想化、教条化,甚至有点高高在上,脱离现实。这大概就是“圣人”的烦恼吧,他们的思想太超前,反而不容易被同时代的人完全理解和接受。

你觉得呢?你最讨厌孟子的是哪个方面?说出来大家一起聊聊,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啊,我也有同感,写实验手册,真的是吃力不讨好。

写松了吧,给老师骂;

写紧一点吧,被同学骂。

user avatar

我发现啊,讨厌孔孟真的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在知乎和儒黑对线很长时间了,反正没见过嘴巴干净的儒黑。

用最简单的逻辑来说就是,自己德行不好,怪别人拿德行说事。总觉得自己虽然嘴巴臭,但心里美,比孔孟这种伪君子强多了。

一看网上还有喜欢孔孟的,立马就拿出自己曲解偏信的史料来批判,越想越觉得自己才是对的。对啊,你看看,孔孟一点功劳都没有嘛。除了打嘴炮还会干啥?

所以春秋战国没人用儒家,就是因为儒家没用。然后又说儒家是为了维护统治,维护阶级秩序。合着春秋战国的国君个个深明大义,都是想走马克思路线的,不想维护统治禁锢思想。

还有人贬低孔孟,说如丧家之犬。又说历代儒生把握言论,摸黑秦始皇。合着俩狗的学说还能让大多数读书人都信服,并愿意为了俩狗去摸黑皇帝。

近代似乎也有这么俩人,在自己的年代没有什么浪花,却影响了两个后来的超级大国。并有无数人愿意为了这俩的思想,去得罪当权者。

user avatar

为什么读不进去《孟子》?

我想首要原因就是太长了,《大学》2000多字,《中庸》3000多字,《论语》13000多字,《孟子》多少字?34000多字,四书一共就4本,《孟子》是其他3本的快两倍了。而且这是文言文,信息量比现代文大得多,例如我写《老子注我》,人家《老子》原文5000字,我写完就到了20万字,这还是出版社要求精简字数收着写的情况。所以一本《孟子》如果用现代文去写,至少也是上百万字的大部头,谁看着不眼晕?

按理说《庄子》的字数更多,内外杂全算上要80000字了,是《孟子》的两倍还多,那为什么很多人看《庄子》看得津津有味呢?因为《庄子》上面几乎全是预言,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其深层次含义,但因祸得福,反而读起来很爽,这就是猎奇心态。《孟子》则不然,大多数内容是大段大段的论述,平铺直叙,逻辑严密,读的时候就不得不绞尽脑汁地跟上人家的思路,所以读起来很累。写作有“赋比兴”,《庄子》把“比”用到了极致,《孟子》则是“赋”的极致。

孔子的弟子形容孔子是“温良恭俭让”,又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所以孔子是一位忠厚长者,这一点从《论语》的对话中也能看得出来,忠厚长者谁会不喜欢呢?但是孟子的风格就完全不同了,连弟子都说他“好辩”,当然孟子自己的解释是“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儒家式微,天下非杨即墨,孟子所主张的“仁政”又是百年大计不能急于一时,如果不高声疾呼很可能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所以他说不得已,也在情理之中。孟子可真是上怼君,下怼臣,墨子、杨朱都被他骂得狗血喷头。但回过头来看,他骂杨朱,确实是“道不同”,“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人确实与“全性保真,为我贵生”的人势不两立。但是怼墨子就有点“滥杀无辜”了,“兼爱非公”和“仁义”并不冲突,“尚同尚贤”和“仁政”也不冲突,至于“非命”和“天命”,一个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强调的是客观规律的重要作用,完全是各说各的,完全没有争的必要。唯一有冲突的就是“非乐”和“礼乐”,这也就是道路之争罢了。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读不进去《孟子》,很多人开始把中国的落后归咎到人家身上,自己不是富二代就一定要骂父母无能,他们给《孟子》扣了一顶“愚民”的大帽子,那咱们就看看孟子是怎么“愚民”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话放到现在,有几个人敢对领导这么说的?这愚民愚的,把老朱都气炸了,直接把孟子从孔庙请出去了,理由是,你这就不是臣子该说的话。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愚民愚的都让历代帝王咬牙切齿了吧?老朱后来又把孟子请回孔庙了,但是把这段话给删了。不知道愚民怎么能愚的帝王气急败坏的?

孟子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民都愚成了老天的代言人,这愚民算是愚出了新高度吧?

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什么意思?就是说纣虽然叫君,但因为倒行逆施,所以就不能做君了,只是一个独夫。杀他就是杀一独夫,而不算弑君。长辈是不是也说了,儒家不但愚民,而且愚君?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杀人这事确实严重了点,但是给你君主调调岗就是稀松平常的事了。我说得对,反复说了你又不听,我就可以废了你。我们现在都不敢这么说吧?“自由民主”的西方高尚国家,也没人敢这么说吧?

所以呢,你可以说孟子“迂腐”,但绝对没法说人家“愚民”,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且大声疾呼“民本”,他的学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旗帜鲜明的“为民请命”。

不过说到“迂腐”,这也是很多人诟病孟子的原因,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说的好听,实现了吗?”这些人恐怕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应该,他们听不明白什么叫“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只能听明白“有奶便是娘”。只要有人给钱,跪在地上叫爸爸根本不算事,不但随便认爹认娘,翻脸就骂亲爹亲娘,当然了,什么时候亲爹亲娘发达了,他们还可以再认回来嘛,只要不把自己当人,就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了。

最后总结一下孟子的主张,其实简单说就是一句话,孟子是孔子最忠实的继承者,他的思想与孔子完完全全的一脉相承。当然,孟子也有他自己的贡献,在孔子的基础上,他对天命、义、良知等概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孟子》一书就是孟子自己的著作,再加上“好辩”,所以可以说他已经把孔子的思想阐述得淋漓尽致。

所谓的天命,就是客观规律,孟子认为人要尊重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成功,这叫“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所谓义,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做出的价值判断,也就是通常人们认为的那个“应该”。因为价值判断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所以我们并不能结构这种“应该”,而只能是义无反顾地执行他,这叫“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所谓良知,孟子说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人在千万年演化中获得的两种先天能力,恻隐之心是“共情”能力,其余的则是“价值理性”能力,有了这两种先天能力我们构建价值观才有了可能。后来阳明先生在孟子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于是就有了“致良知”的“阳明心学”。

当然了,人各有志,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孟子自己肯定是不在乎的,在人家看来,对你好,但与你无关。

我的新书《职场答案簿》正在当当做大促,困扰你的职场问题在这本书里大多可以找到答案,现在5折优惠,仅有6天,预购从速。

购书的同学可以加助理教练微信:Motzus,进群参加我的在线答疑活动,免费的,别想多了。

user avatar

诸子百家的东西都是给君主看的,那个时代文字对普通人还是奢饰品。因此诸子百家的书中,很多话都是围绕着君主的利益展开的,有些观点甚至说的非常露骨。但是孟子是完全站在平民视角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如果知乎只能让身价1个亿以上的人进入会什么效果?996就是你最大的福报?不会的。因为这样的韭菜根本进不了这个门槛。

那时知乎上就会说,公司要在残酷的竞争中活下来,就要想尽办法节约成本,削弱对手壮大自己。你不挤垮对手抢占份额,就会被对手挤垮。因此你应该想尽办法,考虑怎么压低工资,怎么严肃考勤。如果不这样做,公司就会在残酷的互相吞并中灭亡。

这个时候突然有个声音说,你们太残暴了,根本不想着员工的利益。大家就会认为这样的人迂腐,公司都倒闭了,你工人能活下来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公司倒闭了,工人就会失业,一家人啼饥号寒,流离失所,只有公司强大了工人才能幸福,老板富裕了,员工才能富裕。

所以孟子是不是讨厌呢?你要是君主,那的确是讨厌,我要我的权力维持下去,还要争夺新的领地和人民,你跟我说爱护百姓,不是削弱我的竞争力嘛?但是如果你真的是乱世的百姓,你会讨厌一个为你说话的人嘛?因此孟子不被重用是意料之内的,绝不是能做点什么但“自己又不能去做”,而是他根本就什么都做不了,有哪个君主会依靠一个不考虑自己利益的人呢?

事实上并不是孟子“理想主义”,“脱离现实”,而是这么认为的人一屁股就坐在了君主的位置上

user avatar

有个东西叫历史的局限性

孟子在那个时代,有自己的局限性,很正常

比如我们看韩非子,他说一个人生5个儿子,一个儿子又生5个儿子,人越来越多,所以治理的方法就越来越难

虽然韩非子也没提出来什么好的方法,但是至少也是发现了问题

而且是客观的问题

就是说,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不是人力可以改变了

黄老之学的学生里边,张良就说我们不过是适应宇宙的规律,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说难听点,不管是希特勒还是孔夫子,从比萨斜塔上扔铁球,都是同时落地



而孟子的书里,没找到这种客观的问题,全都是主管的想法,

还不如荀子


而孟子和几个人的辩论也很有意思

孟子自己的记录是

对方说

孟子说

没了···

看着是孟子赢了


问题是,对方接着说的话呢?

没了··

这就很有意思

一方面孟子赢了,一方面孟子又开地图炮

这不合逻辑啊

就像我和一个广东的朋友辩论,我四处宣称我赢了,结果我还天天骂人家说鸟语···



举个例子,你看到面前两个人,一个人说: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另外一个人说:

一个人生5个儿子,一个儿子又生5个儿子,人越来越多,所以治理的方法就越来越难。我现在也没啥好的办法。


于是你问了个问题

你说,过了几十年,我国的人口就太多了,我国土地现在只有5000万亩,现在一户人家一百亩还没问题,过个几十年土地就不够

请问如何保证几十年后一户还有一百亩呢?

而且农忙的时候蛮夷打进来了,我怎么办,要不要征集农民去打仗,打仗粮食又不够,要不要加税?帮助老百姓养老送终,但是基层小吏怎么才能让他们不贪腐,不欺压百姓呢?

大道理谁都会讲,燕国都城的马车车夫都能讲一大堆,门口的乞丐也知道要做个好人

我只想知道,怎么做到呢?


呔!你个无君无父之徒!南蛮鸟语之人!吾辈羞于尔等为伍·········


注:其实儒家开始还是很兴盛的,变法的那个吴起当时求官还得穿儒服,说自己是儒生

但是到了几百年后,儒生就得穿楚服,说狗日的谁是儒生,我是楚国学子,当权者才会见他一面了····


而从宋代以后,儒家彻底独大,看他们的治理方法,就是完全没有系统的方法,只靠自己悟····

选贤任能 知人善任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戒奢从俭 慎用刑法················

大话一套一套,怎么做到完全没有···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因为,自发的生长,是金字塔形,越往上越少,有个教育,是椭圆形,中间层多··

现代不管是欧美还是中国,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顶尖的少,但是特别差的也少,中间是大多数。

而儒家就很神奇,学了以后成才的概率,和没学一样,都是金字塔型·····越往上越少··· 全靠自己悟

很多人都是自己历经多年沧桑,才发现儒家的真谛

问题是沧桑都历经完了,发现了还有啥用啊?



实际上题主你讨厌孟子,估计是你看了这么一本书

《逻辑学基础》科学出版社出版

然后你再看:张三是种地的,后来牛了,李四是修墙的,后来牛的,王五是打鱼的,后来牛了·····

所以要牛,一定要吃苦啊···


就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了········这完全不讲逻辑啊这····


实际上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也不会苛求他

然而问题在于


“师儒相辩于学,曰孔子有言,则寂然不敢异同矣”


不是孟子的问题,是后代的问题

孟子最多一个领导责任。


这么一代一代的传下来,还不让改变

它自己不讲逻辑,无法通过逻辑让人信服。就只能靠暴力了,而最强大的暴力,自然就是蛮夷了··

所以宋代开始儒家彻底大兴以后,中国经常亡于蛮夷,也不得不说是历史的必然了


这就完犊子了·····


假装有图


----------

l 大 l

l 清 l

l 孔 l

l 子 l

l 像 l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