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人长的很丑,伤害到了别人,按照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这个人是不是应该躲起来不让别人见着呢?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牵扯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根本精神,以及“丑”这个概念的复杂性。让我慢慢跟你道来。

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孔子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然后据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意思是说,你不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不应该那样对待别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原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那么,这位“长得很丑”的朋友,他伤害到了别人。这里关键在于“伤害到了别人”。我们先不谈“丑”这个外在表象,而聚焦于“伤害”这个行为本身。孔子这句话,其实是说:如果我不想被伤害,那么我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所以,如果这个人“长得很丑”是事实,而“伤害到了别人”也是事实,那么他无论长什么样,都有责任去承担他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反思,避免再次伤害。

现在我们回到“丑”这个点上。孔子这句话,并不是说因为一个人长得“不好看”,就应该受到某种特殊的惩罚或排斥。他提倡的是对他人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外在特征而进行道德审判。

一个人长得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这本身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而且,外貌上的“丑”并不必然与“伤害他人”直接挂钩。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外貌而感到自卑,进而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伤害了别人,那么问题不在于“丑”本身,而在于他因为外貌带来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导致了不良行为。

那么,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个人是不是应该躲起来不让别人见着呢?

我觉得不应该这么简单地去理解。孔子这句话,是要我们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做得更好,而不是让我们因为自己的某些特征(无论是外貌还是其他)而选择回避。

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的“丑”,而认为别人见到他就会不舒服,就会产生“不欲”的感受,所以选择躲起来,这似乎是在试图“避免施加不欲”于他人。但这种做法,很可能是一种过度解读,甚至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方式。

我们不妨再想想,如果一个人因为长得“丑”就躲起来,那么他是否又“施加”了另一种“不欲”于他人呢?比如,他可能因此错过了与人正常交往的机会,错过了表达善意、展现自己内心的机会。而他的这种“躲藏”行为,本身也可能被别人解读为一种“不合群”、“有距离感”甚至是“有秘密”的表现,这同样可能让与他交往的人产生不适。

更重要的一点是,孔子这句话的核心在于“仁”和“恕”。“仁”是爱人,是推己及人;“恕”是宽恕,是理解。一个人“长得很丑”,如果他能够做到“仁”,努力去善待他人,用自己的言行去温暖别人,那么别人反而可能会因为他的内在品质而忽略外在的“丑”。如果他因为“丑”而伤害了别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做的,是真诚地道歉,承担责任,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简单地躲起来。

躲起来并不能解决问题。伤害已经造成,逃避并不能抹去痕迹。他更应该做的是:

反思自己的行为: 为什么我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这和我的外貌有没有关系?(通常,行为上的伤害与外貌直接关联的可能性不大,更多是沟通方式、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承担责任: 向被他伤害的人真诚道歉,并尽力弥补。
积极改正: 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再次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行为层面的体现。
用内在的光芒照亮自己和他人: 外貌是父母所赐,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一个人的品德、才华、善良,却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培养和展现的。如果他能展现出这些美好的品质,自然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外貌上的不足反而会被看淡。

总而言之,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是对我们行为的要求,而不是对我们外在特征的限制。一个人长得是否“丑”不是道德问题,但他“伤害到了别人”才是道德问题。他应该做的不是躲藏,而是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并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用自己的善意和行动去化解可能存在的隔阂,而不是用“躲藏”这种方式来回避人生的课题。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甚至有可能因为他的坚韧和善良,而成为一个更受人尊敬的人,即便他的容貌不符合世俗的眼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儒家应该不会认为长得丑会伤害人。

道德差会伤害人。现实无奈也会伤害人。

美丑怎么伤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