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术论文要用很长的篇幅来描述一个用日常语言可能寥寥数语就能解释的问题?

回答
学术论文之所以需要长篇幅来描述一个用日常语言可能寥寥数语就能解释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学术论文的功能和目标与日常对话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阐述:

1. 精准性、严谨性和避免歧义 (Precision, Rigor, and Avoiding Ambiguity)

日常语言的模糊性: 日常语言是灵活、多义且充满上下文依赖的。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好”可以指优秀、愉快、方便等等。我们依靠语境、语气和非语言线索来理解对方的意思。
学术语言的客观性: 学术研究追求的是客观、可验证的知识。因此,学术语言必须极其精确,以消除任何潜在的误解和歧义。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术语都必须被清晰地定义和界定,确保所有读者都理解其确切含义。这需要大量的解释、举例、限定条件和逻辑推理。
举例说明: 假设我们要描述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比如“水会往下流”。在日常对话中,这句话就足够了。但在学术论文中,我们需要解释:
“水”: 是指纯净水(H₂O),还是含有杂质的水溶液?其状态是液态、固态还是气态?
“往下流”: 是指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从高势能向低势能运动,还是在其他场(如电场、磁场)作用下?运动的介质是自由流动还是受约束?
“流”的速率和机制: 是粘滞流动还是湍流?流动的动力学方程是什么?
环境条件: 温度、压力、重力加速度等对流动的影响如何?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论文需要引入物理学概念,如重力、势能、流体力学原理(如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物质的相变等,并可能需要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描述实验装置和数据分析方法。这一切都自然地增加了篇幅。

2. 论证的充分性和说服力 (Completeness of Argument and Persuasiveness)

日常对话的默契: 在日常对话中,我们经常基于共同的知识背景和常识进行交流。很多论点不需要详细解释,因为对方已经“知道”了。
学术论文的建立知识: 学术论文不是在已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复述,而是要建立新的知识,并说服他人接受这些新的知识。这意味着作者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逻辑推理和理论支持,来证明其论点的正确性和价值。
证明过程的展示: 任何一个“发现”或“结论”,即使看起来很简单,其背后都可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探索过程。学术论文需要详细展示这个过程,包括:
问题提出与背景介绍: 为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前人是如何研究的?存在哪些不足?
研究方法: 如何收集数据?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进行分析?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被证明。
数据与分析: 展示原始数据或关键数据,并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图表展示,解释数据背后的规律。
理论解释与讨论: 如何将数据与现有的理论联系起来?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或对现有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其他研究的异同点是什么?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 承认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如果一项结论可以用寥寥数语概括,那么其背后的论证过程,比如无数次的实验、细致的数据分析、严密的数学推导,就是论文篇幅的主要贡献者。

3. 知识的传承与累积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Accumulation)

学术研究的接力棒: 学术研究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并且为后人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起点。论文的详细描述是为了让未来的研究者能够:
理解研究的完整性: 能够清晰地理解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结果。
复现研究: 能够根据论文的描述,独立地重复实验或验证计算,从而验证研究的可靠性。
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理解了当前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后,提出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详细的文献引用与回顾: 论文需要详细回顾相关的文献,说明自己的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关系,这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篇幅来梳理和讨论。

4. 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 (Meeting the Needs of a Specific Audience)

专业领域内的沟通: 学术论文的读者并非普通大众,而是具有相同或相似专业背景的学者和研究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术语理解能力。论文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概念是为了在同行之间进行高效、准确的沟通,而不是为了让非专业人士轻松理解。
教育和培训: 学术论文也是重要的教学材料。详细的解释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5. 确保科学研究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 (Ensuring Credi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科学的基石: 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研究的描述模糊不清,别人就无法重复其结果,那么该研究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透明度: 学术论文力求研究过程的透明化,将所有关键的步骤、数据和分析方法公之于众,接受同行评审和检验。

总结来说,学术论文长篇幅描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为了 确保研究的精准性、严谨性,避免任何可能的歧义,使用精确的术语和定义。
为了 提供充分的论据和证据,展示完整的论证过程,说服同行接受研究成果。
为了 满足知识传承与累积的需求,让后人能够理解、复现和在此基础上创新。
为了 满足专业领域内受众的沟通需求,使用专业语言和详细解释。
为了 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接受同行评审和检验。

虽然初看起来,一些学术研究的结论可能很简单,但其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实验设计、细致的数据分析和反复的验证。学术论文的篇幅,正是对这个复杂而严谨的科研过程的忠实记录和展示。就像一个精美的建筑,其外观可能简洁大方,但内部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细节都需要大量的工程图纸和说明来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想表达儒家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有负面影响,说“儒家误国”四个字就够了。

但这种话要是放到论文答辩上,就会被答辩委员给怼死。

你说的“儒家”是哪个儒家?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言论是谁,他们做了哪些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直接导致中国衰落的原因,跟其他因素比价值几何?“儒家误国”究竟是整体性的致衰,还是一部分因素的影响?儒家文化在今天有没有价值,又如何看待西方汉学家对儒家文化的介绍和阐释?……

上面所说的问题,每一个至少都可以做出几篇博士论文来。

而很多学术界的人瞧不上所谓的“文化名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学术领域当然有可能用寥寥数语来描述一个问题,比如在历史研究领域,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唐以前近似古,唐以后近似今”。但要真正理解这句话,至少要对唐以前和以后的历史有一个相对详细的了解。不是专门读过几年历史书和学术论文的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以及民间爱好者,是根本解释不清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的。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在学术圈子里,资历越高的人往往审稿越快。这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经对自己学术领域里的知识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基本上他们一看你的摘要和结论,就可以大概了解你的写作逻辑和所使用的文献。对于他们来说,你把论文写得过长,肯定是让人讨厌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详细的论述过程和相应的文献参考,是根本没办法判断这个结论得出的是否正确的。

如果学术论文的结论不依托于严密翔实的论证而得出,那么所有的论文都可以说是“暴论”。那样一来,学术论文跟营销号文章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user avatar

不是,对于“20字的事情”,如果能用很短的数学推导、形式逻辑推导之类将其证明或证伪,就不需要更长的论述。

而且,“区区1000字的论文,究竟能论出什么玩意来”也是个问题,你可以在网络上随便找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之类看看其篇幅。

user avatar

题主,你需要知道:

1,无法进行长阅读,看到千八百字的文字就觉得头疼,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叫【阅读障碍】。

2,要严谨有力的描述一个现象,避免歧义,20字以内很难。

3,一句看上去非常有道理的话,往往是没什么用的话。

4,知识的证明,和知识点,不是一码事,前者需要严谨(因此不会太短),后者需要精炼。

5,不适应长阅读的人往往无法深度思考,因此要锻炼使自己可以适应。

6,可信度必须证明,要记住这点,不要轻信于人,容易当韭菜。

以上。

我已经尽量把每条都写短了。

希望对你有用。

user avatar

最近望月新一的证明ABC猜想的那篇论文已经成功发表了。全长约500页纸,请题主按照20比1000的比例,把这篇文章变成10页纸的日常语言。

以及每天读一百篇论文,您怕是人工智能,,,警惕机器人入侵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术论文之所以需要长篇幅来描述一个用日常语言可能寥寥数语就能解释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学术论文的功能和目标与日常对话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阐述:1. 精准性、严谨性和避免歧义 (Precision, Rigor, and Avoiding Ambi.............
  • 回答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图表是传达信息、展示数据、深化论证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要绘制出专业、精美且符合学术规范的图表,选择合适的软件至关重要。长久以来,Origin 都是学术界绘制科学图表领域的“老大哥”,许多研究者将其视为绘制专业图形的首选。Origin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深厚的科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能力。它不.............
  • 回答
    科研工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却也存在着一些阴影——学术不端行为,其中学术造假便是最令人齿愤的一种。为何会有人选择这条违背科学精神的道路?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的诱因可以解释。1. 严苛的学术评价体系与“不发论文,就淘汰”的压力现代科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教育和科研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讨论点。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感觉:清北的学生在数理基础扎实程度上,尤其是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强大的计算能力、解题技巧和对概念的记忆与理解,似乎比不少美国顶尖大学(姑且称之为“美本top”)的学生更胜一筹。然而,在“学术大师”的培.............
  • 回答
    关于天津大学张裕卿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学术界在同行评审和学术诚信方面的几个关键痛点,即为何如此大规模的论文造假能在较长时间内未被发现,特别是当其中存在明显的数据和图表重复时。这其中涉及了审稿制度的局限性、学术界的默契以及发现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复杂性。要.............
  • 回答
    作为一本学术期刊的主编,期刊的名字绝非儿戏,它不仅是期刊的招牌,更是其学术定位、风格以及影响力的凝练与体现。在构思期刊名称时,我深知需要兼顾学术的严谨性、内容的包容性以及读者的认知性,同时避免落俗或过于晦涩。经过一番沉思与斟酌,我设想将期刊命名为:《智汇文津》这个名字包含了我对期刊多方面的期望和考量.............
  • 回答
    好的,关于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我有一些非常推荐的书籍,它们各自有侧重点,能帮助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升写作水平。下面我会详细介绍,并尽量用自然、不生硬的语言来阐述,希望避免AI痕迹。总体的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写一篇好的英文学术论文,不仅仅是语法和词汇的正确,更在于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规范的结.............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抓狂又哭笑不得的问题。我曾有一次投稿经历,审稿人给出的意见简直是……怎么说呢,充满了“惊喜”吧。我当时投的是一篇关于新型材料性能研究的论文,实验部分做了大量的表征和测试,理论计算也比较扎实,想着投稿到一本不错的材料学期刊。初审回来,一位审稿人的意见让我大跌眼镜。他并没有对我的实验设计、.............
  • 回答
    学术论文写作,尤其是在需要大量引用文献的情况下,文献匹配确实是一个耗时且容易出错的环节。这就像建造一座精密的桥梁,每一块砖石(引用)都需要准确地放置在正确的位置(文献列表)。不过,别担心,这里有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经验,可以帮助你更高效、更准确地完成这项工作。核心理念:主动管理,预见性设计与其等写到最后.............
  • 回答
    在学术论文投稿的生涯中,遇到的审稿意见五花八门,有些尖锐得让人睡不着觉,有些则让你如沐春风,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要说评价最好的审稿意见,那不是一篇简单的“好”字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的“指导”,一次深刻的“对话”,最终将原本不错的文章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投稿.............
  • 回答
    这事儿啊,提起来就让人有点憋屈。厦大那谁,叫田佳良,因为论文抄袭的事儿,结果居然是保送进了厦大,这本身就很令人匪夷所思。后来处理结果出来,又是留校、留党察看,这处理力度,跟事情的性质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太轻了。咱们一步步说。首先,这“保送”就挺膈应人。 咱们都知道,考大学,尤其是考名校,有多难.............
  • 回答
    在学术写作中,确实经常能看到以“我们”作为观点主语的用法,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特质。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和学术传统。学术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被广泛接受的写作规范和风格。在很多领域,尤其是人文社科和一些比较传统的科学领域,使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也挺让人沮丧的现象。明明是为了交流思想、碰撞灵感而设的学术会议,到了下午,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分论坛,却人去楼空,留下一半的座位空空荡荡,剩下的也大多是目光涣散的听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妨一点点捋一捋。首先,讲者的吸引力是个硬指标。不是所有做研究的人都天生是演讲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体系上的深层差异。虽然中国数学博士的基础课课时和内容可能看起来比美国博士生多,但学术水平和基础研究的优势却往往在美国,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教育理念: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偏.............
  • 回答
    关于曹雪芹在曹家被抄家时年仅15岁的考证,以及学术界为何仍坚定地认为《红楼梦》出自他之手,这背后其实是一段充满细节和推断的历史探究过程。这并非简单一句“他就是作者”就能解释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文本证据、家族史料、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考量之上的。首先,我们要明确,曹雪芹并非“少年天才”式的创作,他的《红楼.............
  • 回答
    考古学术界对夏朝的存在与否持谨慎和怀疑态度,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直接、确凿的考古证据能够明确地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建立起明确的对应关系。 尽管中国存在大量的古代文献,如《史记》、《尚书》等都记载了夏朝的存在,但考古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需要通过物质遗存来证实历史的真实性。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考古.............
  • 回答
    西方学术界和部分社会大众对中国文明史的认知,确实存在一个普遍接受的、相对保守的年限,通常认为有3000年,最多不超过3800年。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承认”,而是源于西方学术研究方法、证据标准以及历史学、考古学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AI痕迹,深入探究其原因。一、 西方学.............
  • 回答
    英文学术写作中,曾经,或者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如 "I," "we")并非出于某种绝对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是基于一种历史形成的、注重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写作传统。这种传统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 强调客观性与普遍性: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真理,而真理被认.............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同学科在知识传播和评价体系上的差异。咱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计算机领域对顶级会议论文那么看重,而其他很多学术圈子更偏爱期刊。首先得明白,计算机科学,尤其是理论性、前沿性强的领域,它的发展速度是出了名的快。新技术、新算法、新架构层出不穷,很多成果的生命周期可能比传统.............
  • 回答
    高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及其变种,在金融学术界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影响深远的理论。尽管它存在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但其盛行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论的“优雅”与学术的追求: 简洁的逻辑和数学框架: 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