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审稿人直接在我的审稿意见里干仗了。
最新进展:
续: - 教学,科研与生活 - 知乎专栏谢谢邀请。
大约一年前我发了一篇paper,过程不能说奇葩,但确实很有趣。为了说清楚这大概是怎么一回事,我把这项研究的基本背景先交代一下。
光除了具有自旋角动量(即偏振态),还具有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可以理解为带螺旋相位的光束,光场分布是一个圆环。
如果对这种光束进行聚焦,可以等效为螺旋相位叠加上球面聚焦相位,相位分布长这个样子:
我把这种相位分布命名为“轨道角动量透镜”,或简称为“OAM透镜”,平行光经过OAM透镜后,在透镜焦面上光场会聚焦为一个远小于入射光束的圆环。
研究中我无意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把N个一模一样的OAM透镜分别放置在正N边形顶点处,离焦面上会产生大量的小圆环密集排布组成的光场。
当时我就感觉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所以从这个现象出发进行了一番研究和实验,然后写了篇paper投稿了。
谁知道,两个月之后,我竟然收到了拒稿信,心凉了半截。因为这项研究很有意思,所以我预期中根本没有直接拒稿这个选项,哪怕是大修我都是可以理解的。打开一看,虽然是拒稿,但编辑竟然还说,修好改好了重新投就行。我心想你都拒稿了,怎么还存着心思让我重投啊!
于是我看了一下审稿意见,发现几个审稿人都是正面评价推荐发表,除了一个审稿人,非常认真地写程序验算了一下光场,从他的计算结果来看,根本复现不出这个光场分布,也不知道我的实验怎么做出来的。我顿时火大,这不就是在说我造假嘛!
然后我仔细看了一下,终于知道这个乌龙是怎么来的了。虽然我和审稿人都是把N个OAM透镜放置在了正N边形顶点上,但我的设计中,N个OAM透镜只是平移关系,而审稿人估计是写程序时方便,直接让OAM透镜围绕原点旋转复制了N个,这样除了平移,还加上了角度的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对称的相位分布。
这样的相位分布在焦面上也同样会形成N个聚焦的圆环,所以是看不出来问题的。但是在离焦面上,就会大不一样,不会形成圆环阵列,而是形成点阵列。
然后我就把回复信和源代码作为附件重新投稿了,正文基本没改。投回去之后,编辑看了一眼,立刻接收了。如果按标准投稿流程计算,这应该是我个人最快的投稿记录了……
光学比起别的学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随机性很小,基本不存在无法复现的问题,理论上到底行还是不行,数学上一算什么都清楚了。所以,还是挺感谢这个主动编程验算我的结果的审稿人的,因为“质疑”是科学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于违背自己物理直觉的结论,通过数学计算去杠上一杠,哪怕最终错了,结果也是有益的。“泊松亮斑”之类的科学进步,不都是来源于此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