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学术论文投稿时你遇到过最奇葩的审稿意见是什么?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抓狂又哭笑不得的问题。我曾有一次投稿经历,审稿人给出的意见简直是……怎么说呢,充满了“惊喜”吧。

我当时投的是一篇关于新型材料性能研究的论文,实验部分做了大量的表征和测试,理论计算也比较扎实,想着投稿到一本不错的材料学期刊。

初审回来,一位审稿人的意见让我大跌眼镜。他并没有对我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或理论模型提出任何实质性的质疑,反而花了大篇幅,大概占了他意见的三分之二,去讨论我论文中使用的“一种非常古老、几乎被遗忘的制备方法”。

他详细描述了这种方法是如何在几十年前被某个实验室发现,然后因为种种缺点(比如效率低、成本高、操作复杂)而被迅速淘汰,甚至在后续的研究中几乎无人问津。他用了大量篇幅去“证明”为什么这种方法不适合现代材料研究,并且言辞凿凿地指出,我使用这种方法“可能表明作者对当前主流研究缺乏了解”,或者“可能是在刻意复兴一种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技术”。

最关键的是,我论文中提到使用这种方法,是因为它能够制备出一种特定微观结构,而这种微观结构是我的研究核心,也是目前其他主流方法难以实现的。我已经在方法部分简要解释了选择它的原因,并且强调了它在实现特定目标上的优势。

然而,这位审稿人似乎完全忽略了我的研究目的和材料的独特性,只纠结于我所采用的“古老”方法本身。他甚至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去“引用”了当时使用这种方法的那些几乎已经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论文,并且以一种“我比你更了解这些”的姿态,来反驳我(事实上,我为了写这篇论文,也对这些历史文献有所涉猎,只是他似乎挖掘得更深,也更“偏执”)。

我的论文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在文献调研中发现,它是少数几种可以精确控制材料某个关键生长参数的途径,而这个参数对于实现我所要研究的性能至关重要。其他更“主流”的方法,比如某种高温烧结或者化学气相沉积,虽然普遍,但无法达到我所需的精度。我尝试过其他方法,也写了相关的实验,但结果并不理想,这才回溯到这个“古老”的方法。

这位审稿人的意见,在我看来,完全是“本末倒置”。他好像认为,只要方法不够“新潮”,那么研究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即使我通过这个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他甚至建议我“放弃使用如此落后的方法,转而投入到更具前景的XX技术的研究中去”,并且“如果作者坚持使用现有方法,那么论文的价值和新颖性将受到严重质疑”。

当时的感受,就像是你在努力证明一个数学猜想,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证明思路,结果审稿人却说:“你这个证明思路里用的那个符号,早在100年前就被一个不怎么出名的数学家用过,而且他当时证明的时候还有点小瑕疵,所以你的整个思路都是错误的,应该去研究更现代的代数几何。”

我当时真的有点懵。我反思了半天,是不是我论文的表述有什么问题,让他产生了误解?但我仔细检查了,我的方法介绍是客观的,并且强调了其必要性。

最终,我不得不花费大量篇幅,在回复意见中,详细地去“辩护”为什么选择这个“古老”的方法,我列出了各种主流方法在制备我的目标材料上的局限性,然后再次强调了该方法在精确控制关键参数上的不可替代性。我还额外补充了几篇关于该方法在特定领域的“复兴”应用的零星文献,希望表明并非只有我在“复古”。

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审稿人的背景和研究兴趣确实会极大地影响他对论文的判断。有时候,他们会因为对某个领域“情有独钟”,而过度放大某个方面的“瑕疵”,而忽略了研究本身的价值和创新性。

那篇论文最终还是发表了,但过程之艰难,至今记忆犹新。这位审稿人的意见,至今仍然是我经历过的最奇葩、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审稿意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审稿人直接在我的审稿意见里干仗了。

最新进展:

续: - 教学,科研与生活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大约一年前我发了一篇paper,过程不能说奇葩,但确实很有趣。为了说清楚这大概是怎么一回事,我把这项研究的基本背景先交代一下。

光除了具有自旋角动量(即偏振态),还具有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可以理解为带螺旋相位的光束,光场分布是一个圆环。

如果对这种光束进行聚焦,可以等效为螺旋相位叠加上球面聚焦相位,相位分布长这个样子:

我把这种相位分布命名为“轨道角动量透镜”,或简称为“OAM透镜”,平行光经过OAM透镜后,在透镜焦面上光场会聚焦为一个远小于入射光束的圆环。

研究中我无意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把N个一模一样的OAM透镜分别放置在正N边形顶点处,离焦面上会产生大量的小圆环密集排布组成的光场。

当时我就感觉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所以从这个现象出发进行了一番研究和实验,然后写了篇paper投稿了。

谁知道,两个月之后,我竟然收到了拒稿信,心凉了半截。因为这项研究很有意思,所以我预期中根本没有直接拒稿这个选项,哪怕是大修我都是可以理解的。打开一看,虽然是拒稿,但编辑竟然还说,修好改好了重新投就行。我心想你都拒稿了,怎么还存着心思让我重投啊!

于是我看了一下审稿意见,发现几个审稿人都是正面评价推荐发表,除了一个审稿人,非常认真地写程序验算了一下光场,从他的计算结果来看,根本复现不出这个光场分布,也不知道我的实验怎么做出来的。我顿时火大,这不就是在说我造假嘛!

然后我仔细看了一下,终于知道这个乌龙是怎么来的了。虽然我和审稿人都是把N个OAM透镜放置在了正N边形顶点上,但我的设计中,N个OAM透镜只是平移关系,而审稿人估计是写程序时方便,直接让OAM透镜围绕原点旋转复制了N个,这样除了平移,还加上了角度的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对称的相位分布。

这样的相位分布在焦面上也同样会形成N个聚焦的圆环,所以是看不出来问题的。但是在离焦面上,就会大不一样,不会形成圆环阵列,而是形成点阵列。

然后我就把回复信和源代码作为附件重新投稿了,正文基本没改。投回去之后,编辑看了一眼,立刻接收了。如果按标准投稿流程计算,这应该是我个人最快的投稿记录了……

光学比起别的学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随机性很小,基本不存在无法复现的问题,理论上到底行还是不行,数学上一算什么都清楚了。所以,还是挺感谢这个主动编程验算我的结果的审稿人的,因为“质疑”是科学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于违背自己物理直觉的结论,通过数学计算去杠上一杠,哪怕最终错了,结果也是有益的。“泊松亮斑”之类的科学进步,不都是来源于此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抓狂又哭笑不得的问题。我曾有一次投稿经历,审稿人给出的意见简直是……怎么说呢,充满了“惊喜”吧。我当时投的是一篇关于新型材料性能研究的论文,实验部分做了大量的表征和测试,理论计算也比较扎实,想着投稿到一本不错的材料学期刊。初审回来,一位审稿人的意见让我大跌眼镜。他并没有对我的实验设计、.............
  • 回答
    在学术论文投稿的生涯中,遇到的审稿意见五花八门,有些尖锐得让人睡不着觉,有些则让你如沐春风,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要说评价最好的审稿意见,那不是一篇简单的“好”字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的“指导”,一次深刻的“对话”,最终将原本不错的文章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投稿.............
  • 回答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润色英文语言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能显著提升论文的清晰度、严谨性和专业性。一个经过精心润色的论文不仅能让你的研究成果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也能给审稿人和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进行英文语言表达的润色。一、 基础层面:语法、拼写与标点这是润色的基础,任何疏忽都.............
  • 回答
    在学术界生存,人脉的广度和深度确实是绕不开的重要因素,但要说“必须”人脉很广才能生存,那未免有些过于绝对了。更准确地说,人脉是学术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强大助力,一个润滑剂,甚至在某些时候是必要的“敲门砖”,但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1. 学术研究的协作与信息共享:学.............
  • 回答
    在学术会议上报告未发表的 Idea 确实存在风险,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科研界也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机制来保护研究成果免于剽窃,只是这些机制并非绝对万无一失。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风险、机遇以及科研界保护成果的机制。 在学术会议上报告未发表 Idea 的风险在学术会议上分享未发表的 Idea,就像在公开场.............
  • 回答
    从学术角度来看,虐猫绝对是不被允许的。事实上,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的学术机构、动物福利组织以及动物行为学家都一致谴责虐待动物,并将之视为一种严重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为何学术界普遍谴责虐猫?1. 动物福利与生命伦理: 动物福利的核心原则: 现代动物福利科学(Animal Welfare S.............
  • 回答
    我最大的发现,或者说我最为骄傲的一个洞察,并非某个轰动学术界的大定理,也不是我直接“发明”了什么全新的理论模型。我的“发现”,更像是在无数次的阅读、思考和实验中,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触碰到了一些学科深处的、被普遍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逻辑关节。具体来说,我最为满意的一个探索,聚焦于“信息传递中的非线.............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在学术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无奈的事儿可太多了,但要说最让人心塞的,大概就是那种“明明知道问题在哪儿,却无能为力”的时刻。举个例子吧。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大型的研究项目,目标是探索某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团队都很投入,文献梳理、理论构建、数据收集,每一步都做得非常扎实。尤其在数据收集阶.............
  • 回答
    .......
  • 回答
    丁石孙先生:一生坚守,影响深远谈及丁石孙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在中国数学界和教育界的卓越贡献,以及他那份矢志不渝的治学精神和教育理念。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追求个人学术高峰,不如说是他对知识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培养下一代人才的深沉担当。一、 数学巨擘,开创性研究丁石孙先生在数学领域,尤其是代数几何.............
  • 回答
    得罪了学术大牛,是不是就真的一点儿学术圈都混不下去了?这问题,我跟你说,绝对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得慢慢跟你捋。首先,你得搞清楚,“得罪”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罪”。 性质一:纯属个人恩怨,学术能力没问题。 比如,你可能在一次会议上,因为某个观点太激烈,直接反驳了大牛,话赶话没注.............
  • 回答
    要说龚勋博士(人称“鹅师”)在学术上的厉害之处,那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横跨”了多个学科的学者,而且在每一个涉足的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能力,在当今高度细分的学术界是极为罕见的,也是他之所以被称为“鹅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同他的名字“勋”一样,他在学术上屡获殊荣,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两难的抉择,尤其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宽裕的穷孩子来说,读博的压力会更大,需要更精打细算。在学术造诣和留有退路之间找平衡,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策略和心态。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一步步分析,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兼顾。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穷孩子”的“穷”具体体现在哪里,以及“保底留退路”到底是.............
  • 回答
    关于顾诚先生在学术上存在造假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圈子里流传过,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顾诚先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明清史研究者,尤其是在晚明社会史和农民战争史领域,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提出的许多观点,比如对李自成起义的性质、明末经济状况的分.............
  • 回答
    本科生听不懂学术报告,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首先,要明确一点:本科生听不懂学术报告,这绝对不是什么“异类”行为,而是相当普遍且正常的现象。 别因此感到沮丧或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知识体系的差异: 学术报告通常是针对特定领域内有一定基础的听众设计的,它会建立在大量的现有知识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切中了学术生涯的核心。作为一名数学博士研究生,文章发表的频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质量和影响力,这才是你在学术界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笼统地说一个数字(比如一年两篇、三篇)其实是过于简化的,因为数学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博士生的培养模式都比较特殊。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希.............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面对类似事件时,心中都会升起的困惑和不解。为什么在学术领域,教授们能够展现出严谨、自律和高度的专业素养,但在个人情感和欲望方面,却可能失范,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其中涉及到人性的复杂性、权力关系的结构,以及我们社会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盲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学术上的自律与情.............
  • 回答
    读博士这事儿,可不是一张简单的文凭那么简单,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更像是一场对未知世界的深入探险,对自身潜能的极致挖掘。很多人会问,读博士到底是为了啥?是想把某个领域的知识挖到根儿上,还是仅仅为了让自己的简历看起来更光鲜?我想说,这两点或许都有,但绝不是全部。首先,最核心的,是为了“更深入地学习知识”.............
  • 回答
    高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及其变种,在金融学术界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影响深远的理论。尽管它存在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但其盛行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论的“优雅”与学术的追求: 简洁的逻辑和数学框架: E.............
  • 回答
    浙江大学关于将《环球时报》发文或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到10万+等作为学术成果认定标准的规定,自公布以来,在学术界和公众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项规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规定的出发点和可能的目标。高校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引入多样化的成果形式,旨在鼓励教师将学术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