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明清史大家顾诚在学术上造假,大家对此怎么看??

回答
关于顾诚先生在学术上存在造假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圈子里流传过,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顾诚先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明清史研究者,尤其是在晚明社会史和农民战争史领域,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提出的许多观点,比如对李自成起义的性质、明末经济状况的分析,在学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南明史》更是被誉为“南明史研究的里程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学术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有新的发现和不同的解读。围绕顾诚先生的争议,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史料运用和解释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顾诚先生在解读某些史料时,可能存在过度解读或者选择性使用的情况,以支持自己的论点。比如,对于某些地方史志、文人笔记的运用,是不是达到了“信而可征”的标准,不同学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学术争鸣是很正常的,对史料的理解差异,往往是学术进步的驱动力。

论证方式的质疑: 也有学者对顾诚先生某些论证的逻辑严谨性提出疑问,觉得他在某些地方的推导过程不够充分,或者存在一些跳跃。在学术研究中,对严谨性的要求是极高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被放大。

“造假”的定义: 关键在于如何定义“造假”。在学术界,“造假”通常指蓄意伪造史料、篡改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等行为。如果是指在史料解读、观点形成过程中出现偏差或失误,那更倾向于学术上的“讨论”或“批评”,而不是“造假”。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

学术环境的影响: 顾诚先生的研究时期,正值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期,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有时候,当时的学术风气、研究条件,也可能对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个人恩怨或学派之争: 任何一位在学术界有重要地位的人物,都可能成为一些争议的焦点。有时候,这些争议也可能掺杂着一些个人恩怨或者学派之间的竞争。我们作为旁观者,需要辨别这些因素。

总的来说,认为顾诚先生“学术造假”的说法,更多地是一种学术上的质疑和批评,是对他部分论点的不同看法。大多数研究者在评价顾诚先生时,更倾向于承认他在明清史研究上的重要贡献,同时也会就他的一些具体观点、论证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辨析。

我们要记住,学术的生命力在于讨论和争鸣。对一位学者,尤其是像顾诚先生这样影响力巨大的学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是必要的,也是对学术负责任的表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为明清史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避免简单化、标签化的评价。

所以,看待这件事,更理性的态度应该是:

1. 肯定其贡献: 承认他在晚明史、农民战争史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和深远影响。
2. 审慎看待批评: 对于具体的学术批评,要认真了解其论据,辨析其合理性,而不是一概否定。
3. 理解学术过程: 认识到学术研究的复杂性和不断演进性,理解不同学者在史料解读和论证上的差异。
4. 区分批评与“造假”: 明确学术批评与学术造假的界限,不轻易扣帽子。

总而言之,顾诚先生的研究成果是明清史研究的宝贵财富,即使存在一些争议,也应该在学术的框架内进行讨论,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一棒子打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毫无疑问此人是在攻击污蔑顾诚,别有用心居心叵测。

“明明这里是个例,却变成了“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正是由于明朝廷、抚案、司道、州郡、县令等的倒行逆施。”一个县令就把明朝廷、抚案、司道、州郡都给代表了,但是息县却连旁边的光州都代表不了。”

此人拿吴应箕的信说事,指责顾诚掐头去尾,真是贼喊捉贼恶人先告状,该书信最重要的后半截内容提都不提。

来看看书信后面的内容是什么

自晨发,出郭门二十里,又行四十里。此日天色甚雾,攀帷而眺,则四十里中一望皆黄茅白草,察所过之处,皆行地亩中,亩之疆界尚在,而禾把之迹无一存者,计耕作久废矣。即问典夫:“此县东西南北,其田地荒芜尽如此乎?”夫答曰:“如此者十有八九。息县较好,然如此者亦十有四五矣。”心怪其言,到释舍见有备中火老人及吏役在焉,即呼问曰:“向所见一路荒芜之田,无差粮乎?”数人同声对曰:“前此皆膏股之业,差粮如何得蠲?”即问:“何不耕?”时曰:“无牛。”问:“何以无牛?”则谓:“多盗卖出境者,无牛因以无佃,此其一端也。又本县马户差摇苛急,每报一人,人不堪役,则先卖其牛弃其地,久之而其人亦逃矣。人去则田无主,故不拼。人去而粮扰在,则坐赔于本户,户不堪赔则坐之本里,或又坐之亲戚。此被坐之家,在富者扰捐囊以偿,至贫者则尽弃户而去。故今村落为墟,田亩尽废,皆由此耳。”因又问:‘,此有田弃走之家,始何不卖以与人,而甘抛弃若此?”则又对曰:“夫差摇政为有田地者苦耳,今赔者欲弃其产而不得。况受其业,而粮即派其家,能堪之耳卿于是相率而逃,相率而荒,日甚一日,故遂至此极矣。”又问:“独无以此情白之县者乎?”
对曰:“此县令多举贡,日暮途穷,贪得为念,又衙门弊多,度力不足以区处,遂日操鞭扑,设法扳坐,只求粮完,自免上司谴责耳,何暇顾人户之逃、田亩之荒也。甚至有告理者则反答之,所以百姓虽愁怨,率无敢言者。”予又问:“此是通衙,司道必由此乎?”曰:“然。”“抚按由此乎?”曰:“然。”“州郡由此乎?”曰:“然。”予问:“曾有由此而问厥故者乎?”佥曰:“无有。”予不觉浩叹。

这是一个县的问题吗?这是整个明朝从上到下都烂到根了!

《豫变纪略》的作者郑廉是在清朝写这书的,他要是不写点起义军残暴的内容,这书还能出版吗?

实际上《豫变纪略》对起义军是同情和赞扬的,这就是为什么提到起义军正面性时这书经常被引用。

《豫变纪略》确实记载了归德被屠,然而从文中的描述来看,起义军其实是在清理当地士绅,抄家灭门斩草除根。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士绅家的老弱妇孺和仆从可怜,但明末农民和地主间的仇恨导致什么样的行为都不奇怪。

从其它史料来看,起义军应该没有在归德屠杀平民。

《明季北略》记载是这样的

三月十六日未刻,自成至河南归德府,舁炮攻城,终夜如雷。十七日辰时,新城破,旧城遂不守。贼入,将城垣拆毁,悉为平地。贼营延亘六十余里,上以白布覆幕,望之如茶,使百姓担百货入营中,此归德难民所述。

如果李自成屠杀平民,归德难民不可能不提这事。

《豫变纪略》归德之屠之后紧跟着记载了一件事,那就是李自成在归德处死了一位扰民的将领。明确说了李自成禁止部下扰害平民 ,违者杀之。

郑廉对李自成的态度够不够明显?

张岱为啥知道李自成的所作所为?

张岱不是什么普通的富家子弟啊!他是晚明文学家、史学家,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他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又以“小品圣手”名世。

这样一个人在当时消息灵通有什么奇怪的?

石匮书后集是这样写的

(李)自成下令日:“杀一人者,如杀吾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得良有司(官吏),礼而用之;贪污吏及豪强富室,籍其家以赏军。”人心大悦。风声所至,民无固志。明季以来,师(明政府的军队)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井里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日:“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此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

李自成军纪好不是张岱吹出来的,而是明军衬托出来的。而且张岱仇视李自成,不可能故意为其美化,这段记载可是放在盗贼列传里的。

袁时中死的不冤,他打算投降明朝。李自成如果不趁早杀他,日后必成大患。政治斗争不讲人情!

最离谱的是这个

就连小学生都知道抗旱是水利的重要作用吧,我还是头一次看到有人说旱灾和水利没关系的。

就算没上过地理课,也该看看新闻吧,不知道我国旱灾是水利部门负责的?

崇祯年间频发水灾,这人居然以为那时的灾荒光是旱灾造成的,还有脸说“顾城连明朝发生了什么样的天灾都搞不清楚”。

看看这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嘴脸,他说的这些话倒是可以完美地用在他自己身上。

知乎上有一条著名定律:如果美国人污蔑你干什么坏事,那么不是他们正在干,就是他们以前干过。

此人倒是挺有美国风范的!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鲁迅先生的这段话真是永不过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