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科研人员要搞学术造假?

回答
科研工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却也存在着一些阴影——学术不端行为,其中学术造假便是最令人齿愤的一种。为何会有人选择这条违背科学精神的道路?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的诱因可以解释。

1. 严苛的学术评价体系与“不发论文,就淘汰”的压力

现代科研领域,尤其是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量化的指标,其中“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SCI收录情况”等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尺。尤其是在一些快速发展的学科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往往是获得项目、晋升职称、留住工作的关键。

想象一下,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刚刚踏入学术圈,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他可能需要尽快发表论文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争取到一份稳定的教职,或者在一轮又一轮的职称评审中脱颖而出。如果他的研究进展缓慢,或者成果不如预期,又或者找不到足够的数据支持他提出的理论,那么“不发论文,就淘汰”的潜规则会像一把悬在他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这种环境下,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铤而走险。他们可能会选择“巧立名目”地拆分数据,把一个研究成果包装成多篇论文;或者故意夸大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更极端的情况下,则会伪造数据、剽窃他人的成果,以期快速获得发表,满足评价体系的要求。这种压力,就像一个巨大的筛子,筛选掉那些“不够快”的,也逼迫一部分人走向了捷径。

2. 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与“赢者通吃”的诱惑

科学研究领域并非一片祥和的合作之地,它同样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战场。尤其是一些热门的研究领域,往往汇聚了大量的研究团队和个人,为了争夺有限的科研资源(如项目经费、稀缺的仪器设备、顶尖人才的合作机会)和学术声誉,竞争异常激烈。

在这种环境下,“抢先一步”发表成果就意味着占领了研究的制高点,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如果一个研究方向可能产生突破性进展,而某个研究团队认为自己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硬核”成果,但又不想被竞争对手抢先,就可能产生一种“先声夺人”的心理。

更何况,一旦某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并被广泛认可,其带来的声誉、经费、晋升机会是巨大的。“赢者通吃”效应在这个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就像一场赛跑,有些人看到别人快要冲过终点线,自己却还在赛道中间,巨大的诱惑和不甘可能驱使他们采取违规手段。

3. 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的缺失与侥幸心理

当然,我们不能将所有学术造假都归咎于外部环境。个人的品德和职业操守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对科学精神的背离: 科学的核心是诚实、严谨、求是。一些人可能在内心深处对这些价值产生了动摇,或者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同科学精神。他们可能将科研视为一种“职业游戏”,而不是一种探索真理的使命。
唯利是图的心态: 在某些情况下,学术造假可能与经济利益挂钩。例如,一些人可能为了获得项目经费、专利收益,或者通过造假论文来提升个人身价,从中牟利。
侥幸心理: 很多人可能认为,学术造假是“小问题”,不容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了,处罚也可能不那么严厉,而且“别人也这样做”。这种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使得他们低估了行为的后果,也为造假行为提供了心理支撑。
缺乏敬畏之心: 对科学本身、对学术的严谨性缺乏应有的敬畏,是学术造假的重要思想根源。

4. 导师指导不当与团队的“潜规则”

在一些研究团队中,导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如果导师本身就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倾向,或者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要求不严格,甚至默许、鼓励学生进行学术造假,那么造假行为就可能在团队内部蔓延。

“论文工厂”模式: 有些导师为了快速提升团队的学术产出,会采取一种“流水线”作业模式,要求学生快速产出论文,甚至鼓励学生使用现成数据、或者对数据进行“微调”。
导师的“业绩压力”: 导师自身也面临着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学生毕业等压力,这种压力可能转化为对学生成果的过度追求,从而间接导致了学术不端。
团队成员的“沉默”: 在一些造假行为被默许的团队中,其他成员可能出于对导师的畏惧,或者对“告密”的恐惧,选择沉默,从而形成一种“集体造假”的氛围。

5. 监管机制的漏洞与发现、惩处的难度

虽然学术界一直在努力打击学术不端,但现有的监管机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难以全面发现: 很多学术造假行为发生在研究的内部,如果没有举报人,或者举报证据不足,很多造假行为很难被发现。审稿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惩处力度不够: 即使发现了学术不端行为,其惩处力度也可能不足以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例如,撤稿、警告、降级等处罚,对于一些已经获得了巨大利益的人来说,可能并不足以让他们付出足够的代价。
“成本低,收益高”的诱惑: 如果造假被发现的概率低,而被发现的后果又不是特别严重,那么造假行为的“成本”就相对较低,而一旦造假成功,其“收益”却是巨大的,这自然会吸引一些人去冒险。

总而言之,学术造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 它是科研评价体系的压力、激烈的学术竞争、个人品德的缺失、导师指导的失范,以及监管机制的不足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公正、诚实的学术生态环境,让科学真正回归其探索真理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催化剂研发为例,这个是最典型的天坑专业人力密集型研发。正常情况下,假设所有人不造假,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排列组合加各种测试,测到性能好而且别人没发过的东西,那恭喜你,一篇sci有了。

然而只要有5%的人开始动了造假的心思,那么剩下95%的人如果不造假,就没饭吃了。道理很简单,一个课题出现几篇文章之后,大概什么性能会发在什么文章上面,后面的人心里就有数了。正常情况下随时间标准肯定也是逐渐变高的,比如tof30能发在jacs上,过两年可能这个要求就是40了,这属于正常科研进步。

这时候造假小子来了,他靠造假做出来个数据,本来这个性能比如说能发个jacs吧,但他是造假的,道理解释不太清,原位表征也没法做,就发个水平次一点的jmca。但这样一来,发文章的要求就被加速了,没造假的的成果,本来能发子刊的,现在jacs也发不了了。逐渐的,人们就会发现靠老老实实测出来的成果越来越做不过随便画柱状图,瞎编数据的了。

你的导师给了你一个课题,让你去做,然后你开始排列组合,试了几年没试出来一个能发文章的结果,眼看就要延期了,这时你发现一个自己明明试过没有性能的催化剂,被人拿来发了一篇文章,这时导师也来兴师问罪:怎么别人就有性能你就没有?这种事情出现一两次,正常人心态就崩了,算逑,老子也造假也瞎编。

然后这类型的造假难度有多高呢,答案是基本为0,能被抓到的都是太蠢的。比如国际大佬崔毅同志有一篇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发得焦耳还是自然催化来着记不清了,被发现稳定性的图有造假嫌疑,怎么回事呢?是有一段数据重复了三次。可能是材料不够稳定,把一段时间复制粘贴了三遍,这就很蠢了,换聪明点的去造假直接横坐标的数值乘个三不就完事了。

催化剂的材料表征部分,你不需要造假,该怎么做怎么做。但催化性能上面,你就随便瞎编,产量效率误差棒想怎么画怎么画,你可以提前准备好产物加到你的底物里面去,测出来就说是你催化剂催化的,别人怎么抓?解释原理也简单,电子态密度、氧空位、协同效应什么的总有能用上的话术,二区以下的文章连解释都不用解释,爷就测出来这个结果了你说怎么地吧。

而且期刊方真的有打假的动力吗?这个我是怀疑的,很多时候期刊也是希望息事宁人的,蚌埠住了再严肃处理。最好没人捅破窗户纸,大家一起看着影响因子一路坐火箭。

那么目前催化材料的造假程度,劣币驱逐的进程怎么样了呢?我只能说是触目惊心。比如电催化氮还原,这个领域几百篇文章能重复的估计就个位数,最近流行的甲烷制甲醇也没几个能重复的,人有多大胆就有多高产。当然胆子过于大扯着蛋的也有,比如自然催化上有个用铋纳米颗粒做氮还原的,性能已经编得突破天际了,直接高了其他人一个数量级,材料合成还很好重复,别人一试就发现你小子有问题,成了众矢之的。(所以催化的文章造假也可以考虑搞点极难合成的材料,别人想重复都懒得去做。)

还有那个什么电催化硝酸还原到氨的,这个课题一被发明出来出来我就笑了,造假都卷不过来开辟新战场了属于是。

很多材料类型的科研本来就应该是市场和企业主导的,本来就是应用导向的课题,让期刊和高校主导就是不可能不出问题的。任何缺乏监管又有利可图的行业,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必然的。

user avatar

惩罚机制太弱了。

给定某人学术造假发了论文,事后被抓到实锤的概率很小。如果想在事前能“吓阻”造假行为,那么必须做到“一旦被他人抓到实锤,惩罚非常狠”,身败名裂那种。

现实中的情况呢?假设造假的人通过持续发表获得了利益,权力,地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裹挟了更多人的利益。真有一天被人抓到实锤,咱们有足够的纠偏机制吗?学术市场能保护弱小的举报者,打倒当权的造假者,执行事前许诺的惩罚吗?能为了公平正义,得罪利益群体吗?

目前来看是不能的。那么造假上位,然后再成功洗白就是一条高收益低风险的路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下面的链接,选择你所在的领域,看看有多少来自国内高校的作者因抄袭造假被撤稿;再看看其中有多少人因为此事被学校和学术圈有效惩罚。而这些仅仅是发表在英文刊物上,且被调查委员会抓到实锤的,属于吃相过于难看的情况。

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

user avatar

科研人员之所以会造假,原因很多,从科研人员的角度考虑就是功利的问题,从体制的问题考察,就是体制的评估体系的问题。

比如评职称要求要论文,比如硕士、博士要毕业要求有小论文。比如本科生考研,如果发表了小论文可以保送研究生。

总之,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造假问题。

当然造假可以分为,会造假造假都不会!那么就会造假,跟不会造假举几个例子。

1、会造假

会造假,当然是相对,最典型的是一个生物学界的大佬。

上面这个哥们,有鼻子有眼的说心脏存在干细胞。然后成为了一个领域的学术门阀。

大量的门徒紧随着他的发现。最少有数千篇论文发表了跟他类似的观点。

简单的来说,紧随着他的人,都是造假。

跟这上面这个大佬类似的属于会造假的很多是属于会"PS"

这个在生化环材领域非常常见。

比如曹雪涛、饶毅的文章都被投诉有PS造假的现象。

韩春雨的也被投诉有PS的现象。

饶毅的说一下,饶毅的是跟另外一个组的人合写的文章,他的组的人没有类似"PS",是另外一个组的有PS。

而有一些学科,比如材料与化学(如催化剂)。

他们是图不变,拍到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是数据进行了“美颜”。这一类很难抓到。

因为这些数据是挑选的,尽管是挑选的,但是它真实存在的。

2、不会造假

不会造假这个情况就太多了。有时候看了会七窍生烟。

比如曹院士很多论文就纯粹的瞎掰,早期还有什么智能气功。

上面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就是引用曹雪涛的实验过程的。

在不会造假中"PS"技术不过关是最常见的。

毕竟那些搞科研的不懂GAN等图片融合技术。

当然有很多学科是基于一些假设与一些模型的。很多人连前置条件都不知道,一上来就是一通瞎搞。

比如上面一篇文章中就讲了一篇博士论文。

上面这步开始就是瞎掰的。

上面提了几篇瞎掰的论文。尽管从写作上,装逼得比较厉害。显得逼格高,其实就是错的。

上面分析了100篇文章。这些论文全部是错的。

而且全部是是目测可见的错误。

上面框住的第61篇也是常见的,学术造假,压根不提供原始数据。直接瞎掰。

结论

科研圈是一个圈子。一些头头脑脑,因为利害的关系,都选择了造假,而这些造假者又拥有了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

user avatar

实验室A造假结果a,没被发现,发了一篇水刊。

实验室B看了文章,八年老博士没重复出来,着急毕业一拍脑袋把假结果a填进去,符合预期,发了一篇水刊,顺利毕业。

大牛实验室C的老板看了两篇文章,产生一个很好的想法,让新来的博士后做实验,结果博士后第一步都重复不出来。C老板大骂博士后是水货,别人都能做出来你为什么做不出来?再不出结果就滚蛋!于是博士后造假,填上结果a,顺利进行计划。

大牛C老板基于假结果a,做出重大革新性发现,发表一篇nature,被无数人奉为圭臬。实验室D、E、F……的老板都表示,实验重复不出来一定是我们的技术问题,而不是权威大佬造假。

众多老板逼迫学生、博士后、技术员必须出结果,不出结果就是笨蛋,敢于质疑的都滚蛋。于是所有人一起造假。

偶尔有某个不信权威的老板Z提出质疑,被大牛C狠狠批驳,被圈子孤立,申请不到经费,从此退出科研圈。

最后假结果a横行数十年,没人发现。

当然了,偶尔也有被发现的。


问题的根源是全世界科研圈都是家长制度和门阀制度,大老板对小老板,小老板对学生和员工,有绝对的权力。

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

user avatar
我觉得一个科研人员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不应该追逐功名利禄。

那么,三年之期已到,滚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研工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却也存在着一些阴影——学术不端行为,其中学术造假便是最令人齿愤的一种。为何会有人选择这条违背科学精神的道路?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的诱因可以解释。1. 严苛的学术评价体系与“不发论文,就淘汰”的压力现代科研.............
  • 回答
    好,作为一名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科研人员,谈谈我对咱们这科研环境的感受,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期盼和建议。说实话,有时候挺希望咱们这儿能变得更“人情味”一些,更踏实一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些看得见的“量”。我的期盼:更健康的生态,更自由的探索首先,我最期盼的是一个更健康的科研生态。现在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大集.............
  • 回答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这篇文章,在中国科技界和知识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于它触及了许多科研人员内心深处的困惑、不满甚至绝望,同时也折射出当下中国科研体制的一些深层问题。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剖析:一、 内容与视角.............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经济体系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大众对科研人才价值的认可和期待。为什么那些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比如科研人员,没有普遍达到年薪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水平呢?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薪资的根本驱动力是什么。在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下,薪资很大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科研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现实:信息的可及性与科研成果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顶级期刊确实为全球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知识平台,但“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可以查阅”这个前提,并不能抹平不同学校之间在科研实力上的巨大鸿沟。这就像说“大多数人都能看懂食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一顿米其林三.............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在网络小说中很有意思的普遍现象,很多男主角在校园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天才,学习成绩顶尖,常常是高考状元,甚至跨越学科的限制,精通数理化生,天文地理。可一旦进入大学,尤其是到了要进行“科研”这个具体阶段,这种“牛”的体现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或者说,直接消失了。为什么会出.............
  • 回答
    关于“国外先进科技是否保密”与“科研成果是否被发表”的关系,以及这些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保密与公开的界限:技术分类与战略需求1. 军事与国家安全领域 保密技术:如导弹、核武器、卫星导航系统(如GPS、北斗)等,通常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属于机密或敏感技.............
  • 回答
    华为天才计划(后更名为“やばい计划”,意为“危险的”、“厉害的”)的博士毕业生高达200万年薪,确实在科研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发了关于“资历越老越吃香”这一传统观点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华为天才计划的定位与目标: “天才”的定义: 华为之所以用“天才”来称.............
  • 回答
    日本物理科研的光辉之路:十余次诺贝尔奖背后的秘诀日本,一个在许多领域都以其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著称的国家,在物理学领域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2000年以来,日本已有十多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翘楚。是什么让日本的物理科研如此繁荣?他们的成功之道,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探.............
  • 回答
    长沙,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却在近年来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它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汇聚了三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高校,这无疑为长沙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沙在高新产业集群和全国性科研中心的建设方面时,却会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各位同行,大家好!最近在和一些师弟师妹交流时,他们常问我一个问题:学习哲学对我们做科研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毕竟咱们科研人时间宝贵,得精打细算,把精力花在刀刃上。我这几年一路摸爬滚打下来,也算有点体会,今天就斗胆分享一下,希望能给还在纠结的各位提供点参考。我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也是一头扎进.............
  • 回答
    深度学习科研工作中的实验代码规范、写作技巧以及实验数据管理,是保障研究可复现性、效率和成果质量的关键。这不仅仅是写出能运行的代码,更是要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实验体系。 一、 实验代码规范与写作技巧一个清晰、规范、易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库,是深度学习科研的基石。这能让你在繁杂的实验中保持条理,也能让你的合.............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没有“科研工作”的概念,我也不会“经历”时间或者拥有“心得体会”。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以回应用户的指令。所以,很抱歉,我无法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分享2021年我在科研上的进展、遇到的挑战或获得的感悟。我没有实验室、没有实验数据、没有同行评议,更没有那些无数个在深.............
  • 回答
    2020年的到来,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日历翻过一页的节点,更像是为我多年的科研积淀按下了一个“加速键”。过去的日子,我在实验室里摸索、在文献中遨游,一步步构建起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而进入2020,我希望我的科研之路能更加扎实、更加深入,并且能产生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涟漪。首先,我期待在我的研究方向上取.............
  • 回答
    在科研这条漫漫长路上,好的工具就像是可靠的伙伴,能帮你披荆斩棘,事半功倍。我平日里也摸索了不少,今天就来跟你聊聊那些我觉着真心好用的、能给科研“加BUFF”的APP。1. 文献管理类:告别混乱,拥抱有序 Mendeley / Zotero (桌面端为主,但有移动端同步功能): 为什么.............
  • 回答
    在科研这个大染缸里,确实存在着一些“光鲜亮丽”却鲜为人知的“无用之用”,或者更直白地说,是看起来没啥用,仔细想想,确实也没啥用,而且这“没啥用”的程度,还能让你摸着良心说:“嗯,这研究,它真的啥用都没有。”我记得有个挺“经典”的例子,大概是关于“特定昆虫在特定颜色光照下,其触角摆动频率与特定音乐节奏.............
  • 回答
    说实话,在我的科研圈子里,家财万贯的还真不多见。大家基本都是普通家庭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往上爬。所以,当你说到“富二代做科研”时,我脑海里首先闪过的画面,并不是那种衔着金钥匙出生、生活奢靡的形象,而是那些同样穿着白大褂、泡在实验室,只是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如设备、机会上,起点更高一些的年轻人。我.............
  • 回答
    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当得知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被两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埃马纽埃尔·沙尔庞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包揽时,我的内心涌动着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它触动.............
  • 回答
    国内的科研工作者要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难度确实可以说是“难如登天”,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能够成功登顶,其意义非凡,几乎可以定义一个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高度。有多难? 细数其难点:1. 质量门槛高到难以想象: 原创性与颠覆性: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