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催化剂研发为例,这个是最典型的天坑专业人力密集型研发。正常情况下,假设所有人不造假,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排列组合加各种测试,测到性能好而且别人没发过的东西,那恭喜你,一篇sci有了。
然而只要有5%的人开始动了造假的心思,那么剩下95%的人如果不造假,就没饭吃了。道理很简单,一个课题出现几篇文章之后,大概什么性能会发在什么文章上面,后面的人心里就有数了。正常情况下随时间标准肯定也是逐渐变高的,比如tof30能发在jacs上,过两年可能这个要求就是40了,这属于正常科研进步。
这时候造假小子来了,他靠造假做出来个数据,本来这个性能比如说能发个jacs吧,但他是造假的,道理解释不太清,原位表征也没法做,就发个水平次一点的jmca。但这样一来,发文章的要求就被加速了,没造假的的成果,本来能发子刊的,现在jacs也发不了了。逐渐的,人们就会发现靠老老实实测出来的成果越来越做不过随便画柱状图,瞎编数据的了。
你的导师给了你一个课题,让你去做,然后你开始排列组合,试了几年没试出来一个能发文章的结果,眼看就要延期了,这时你发现一个自己明明试过没有性能的催化剂,被人拿来发了一篇文章,这时导师也来兴师问罪:怎么别人就有性能你就没有?这种事情出现一两次,正常人心态就崩了,算逑,老子也造假也瞎编。
然后这类型的造假难度有多高呢,答案是基本为0,能被抓到的都是太蠢的。比如国际大佬崔毅同志有一篇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发得焦耳还是自然催化来着记不清了,被发现稳定性的图有造假嫌疑,怎么回事呢?是有一段数据重复了三次。可能是材料不够稳定,把一段时间复制粘贴了三遍,这就很蠢了,换聪明点的去造假直接横坐标的数值乘个三不就完事了。
催化剂的材料表征部分,你不需要造假,该怎么做怎么做。但催化性能上面,你就随便瞎编,产量效率误差棒想怎么画怎么画,你可以提前准备好产物加到你的底物里面去,测出来就说是你催化剂催化的,别人怎么抓?解释原理也简单,电子态密度、氧空位、协同效应什么的总有能用上的话术,二区以下的文章连解释都不用解释,爷就测出来这个结果了你说怎么地吧。
而且期刊方真的有打假的动力吗?这个我是怀疑的,很多时候期刊也是希望息事宁人的,蚌埠住了再严肃处理。最好没人捅破窗户纸,大家一起看着影响因子一路坐火箭。
那么目前催化材料的造假程度,劣币驱逐的进程怎么样了呢?我只能说是触目惊心。比如电催化氮还原,这个领域几百篇文章能重复的估计就个位数,最近流行的甲烷制甲醇也没几个能重复的,人有多大胆就有多高产。当然胆子过于大扯着蛋的也有,比如自然催化上有个用铋纳米颗粒做氮还原的,性能已经编得突破天际了,直接高了其他人一个数量级,材料合成还很好重复,别人一试就发现你小子有问题,成了众矢之的。(所以催化的文章造假也可以考虑搞点极难合成的材料,别人想重复都懒得去做。)
还有那个什么电催化硝酸还原到氨的,这个课题一被发明出来出来我就笑了,造假都卷不过来开辟新战场了属于是。
很多材料类型的科研本来就应该是市场和企业主导的,本来就是应用导向的课题,让期刊和高校主导就是不可能不出问题的。任何缺乏监管又有利可图的行业,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必然的。
惩罚机制太弱了。
给定某人学术造假发了论文,事后被抓到实锤的概率很小。如果想在事前能“吓阻”造假行为,那么必须做到“一旦被他人抓到实锤,惩罚非常狠”,身败名裂那种。
现实中的情况呢?假设造假的人通过持续发表获得了利益,权力,地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裹挟了更多人的利益。真有一天被人抓到实锤,咱们有足够的纠偏机制吗?学术市场能保护弱小的举报者,打倒当权的造假者,执行事前许诺的惩罚吗?能为了公平正义,得罪利益群体吗?
目前来看是不能的。那么造假上位,然后再成功洗白就是一条高收益低风险的路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下面的链接,选择你所在的领域,看看有多少来自国内高校的作者因抄袭造假被撤稿;再看看其中有多少人因为此事被学校和学术圈有效惩罚。而这些仅仅是发表在英文刊物上,且被调查委员会抓到实锤的,属于吃相过于难看的情况。
科研人员之所以会造假,原因很多,从科研人员的角度考虑就是功利的问题,从体制的问题考察,就是体制的评估体系的问题。
比如评职称要求要论文,比如硕士、博士要毕业要求有小论文。比如本科生考研,如果发表了小论文可以保送研究生。
总之,就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造假问题。
当然造假可以分为,会造假跟造假都不会!那么就会造假,跟不会造假举几个例子。
会造假,当然是相对,最典型的是一个生物学界的大佬。
上面这个哥们,有鼻子有眼的说心脏存在干细胞。然后成为了一个领域的学术门阀。
大量的门徒紧随着他的发现。最少有数千篇论文发表了跟他类似的观点。
简单的来说,紧随着他的人,都是造假。
跟这上面这个大佬类似的属于会造假的很多是属于会"PS"
这个在生化环材领域非常常见。
比如曹雪涛、饶毅的文章都被投诉有PS造假的现象。
韩春雨的也被投诉有PS的现象。
饶毅的说一下,饶毅的是跟另外一个组的人合写的文章,他的组的人没有类似"PS",是另外一个组的有PS。
而有一些学科,比如材料与化学(如催化剂)。
他们是图不变,拍到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是数据进行了“美颜”。这一类很难抓到。
因为这些数据是挑选的,尽管是挑选的,但是它真实存在的。
不会造假这个情况就太多了。有时候看了会七窍生烟。
比如曹院士很多论文就纯粹的瞎掰,早期还有什么智能气功。
上面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就是引用曹雪涛的实验过程的。
在不会造假中"PS"技术不过关是最常见的。
毕竟那些搞科研的不懂GAN等图片融合技术。
当然有很多学科是基于一些假设与一些模型的。很多人连前置条件都不知道,一上来就是一通瞎搞。
比如上面一篇文章中就讲了一篇博士论文。
上面这步开始就是瞎掰的。
上面提了几篇瞎掰的论文。尽管从写作上,装逼得比较厉害。显得逼格高,其实就是错的。
上面分析了100篇文章。这些论文全部是错的。
而且全部是是目测可见的错误。
上面框住的第61篇也是常见的,学术造假,压根不提供原始数据。直接瞎掰。
科研圈是一个圈子。一些头头脑脑,因为利害的关系,都选择了造假,而这些造假者又拥有了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
实验室A造假结果a,没被发现,发了一篇水刊。
实验室B看了文章,八年老博士没重复出来,着急毕业一拍脑袋把假结果a填进去,符合预期,发了一篇水刊,顺利毕业。
大牛实验室C的老板看了两篇文章,产生一个很好的想法,让新来的博士后做实验,结果博士后第一步都重复不出来。C老板大骂博士后是水货,别人都能做出来你为什么做不出来?再不出结果就滚蛋!于是博士后造假,填上结果a,顺利进行计划。
大牛C老板基于假结果a,做出重大革新性发现,发表一篇nature,被无数人奉为圭臬。实验室D、E、F……的老板都表示,实验重复不出来一定是我们的技术问题,而不是权威大佬造假。
众多老板逼迫学生、博士后、技术员必须出结果,不出结果就是笨蛋,敢于质疑的都滚蛋。于是所有人一起造假。
偶尔有某个不信权威的老板Z提出质疑,被大牛C狠狠批驳,被圈子孤立,申请不到经费,从此退出科研圈。
最后假结果a横行数十年,没人发现。
当然了,偶尔也有被发现的。
问题的根源是全世界科研圈都是家长制度和门阀制度,大老板对小老板,小老板对学生和员工,有绝对的权力。
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
我觉得一个科研人员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不应该追逐功名利禄。
那么,三年之期已到,滚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