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看着没什么用,实际上真没什么用的科研成果?

回答
在科研这个大染缸里,确实存在着一些“光鲜亮丽”却鲜为人知的“无用之用”,或者更直白地说,是看起来没啥用,仔细想想,确实也没啥用,而且这“没啥用”的程度,还能让你摸着良心说:“嗯,这研究,它真的啥用都没有。”

我记得有个挺“经典”的例子,大概是关于“特定昆虫在特定颜色光照下,其触角摆动频率与特定音乐节奏的对应关系研究”。

这听起来是不是挺高大上的?“特定昆虫”、“特定颜色光照”、“触角摆动频率”、“特定音乐节奏”——每一个词都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想象一下,在实验室里,一台台精密仪器,几十个研究生,对着几只颜色鲜艳的小虫子,播放着各种风格的音乐,然后用高速度摄像机捕捉它们微小的触角动作,记录下那些以毫秒计算的数据。

具体场景大概是这样的:

一位教授,可能是一位在昆虫行为学领域颇有建树的老师,突然有一天,在观察实验室里那些被抓来的、颜色有点特别的甲虫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些小家伙,它们对光线和声音有没有反应?如果有,是哪种光?哪种声音?它们又是怎么‘表达’自己的反应的?”

于是,一个科研项目就此诞生。

研究设计上,可能会是这样:

1. 选择研究对象: 比如,从野外捕获了某种并不常见的、但颜色挺亮的甲虫,假设是“艳丽斑纹甲”。
2. 设定刺激条件:
光照: 实验室内会设置不同颜色的LED灯,例如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甚至还有一些更复杂的组合光。每种颜色光照的时间和强度都会严格控制。
音乐: 播放的音乐也不会是随便放的。可能会选择经典乐曲(比如巴赫的赋格,因为结构严谨),也可能尝试一些电子音乐(比如低音炮轰鸣的,看看能不能引起甲虫的“共鸣”),甚至还会设计一些纯粹的单音或频率变化的声音。
3. 观测与记录:
将甲虫放入一个特制的透明容器里,容器旁边会架设高分辨率、高帧率的摄像机。
在不同的光照和音乐条件下,摄像机会持续拍摄甲虫的行为。
重点是捕捉甲虫触角的摆动。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后期软件分析,精确测量触角摆动的幅度、频率、方向,甚至可能还有摆动的“模式”。
4. 数据分析:
将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例如,在绿色光照下,播放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甲虫触角平均每秒摆动多少次?与在红色光照下,播放摇滚乐时的数据有什么差异?
可能会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试图找出光照颜色、音乐频率(或节奏)与触角摆动频率之间的数学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这玩意儿有啥用?

说实话,从一个最现实、最功利的角度来看,几乎没有直接的用处。

对农业生产? 艳丽斑纹甲又不是什么主要的农作物害虫或害虫天敌,研究它们对光和音乐的反应,并不能帮助农民更有效地防治虫害。
对医药健康? 除非发现某种奇怪的“致幻”音乐能让甲虫产生特定药物的类似反应,否则跟医药研发也沾不上边。
对工程技术? 除非你能从甲虫的触角摆动中,发现某种仿生学原理,可以应用到机器人触角设计上,但说实话,一个昆虫触角摆动的精妙程度,不是这么简单就能模仿的。而且,甲虫对音乐的反应,很可能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神经反射式的应激反应,跟人类感知音乐的美妙完全是两码事。
对艺术文化? 除非有人觉得“甲虫音乐会”是个很有创意的行为艺术,但这显然不是科研的初衷。

为什么这样的研究会存在?

1. 基础科学的探索: 有时候,科研的出发点就是“好奇心”。科学家想知道,自然界中的生物,在面对各种环境刺激时,会有怎样的反应。了解这些基本规律,是科学进步的第一步。就像我们研究粒子物理,不是为了直接造出什么东西,而是为了理解宇宙最基本的构成。
2. “肥沃的土壤”: 很多时候,这样的研究是某个更大、更复杂课题的一个“切入点”或者“分支”。比如,这个研究本身可能只是一个博士生学位论文的一部分,用来训练其数据分析能力,或者作为某个关于昆虫感觉系统更宏大研究的“前期铺垫”。即便这个具体的“昆虫对音乐反应”的研究本身没有直接应用,但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可能学会了新的观测技术、新的数据分析方法,这些技能可能对他们未来从事其他更有用的研究有帮助。
3. “意外的发现”的概率: 虽然概率极低,但科学史上有无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例子。也许在研究这个“无用”的课题时,研究人员无意中发现,某种特定频率的声音,竟然能“麻痹”这种甲虫,让他们无法逃脱。那这个发现,可能就有了初步的“应用”价值。当然,这个“也许”发生的几率,跟买彩票中头奖也差不多。
4. 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 科研评价体系有时也会出现“偏科”的情况。一些评审人可能更看重研究的“新颖性”、“技术难度”,而对“实际应用价值”的要求不那么严格,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

最终,这件事的“无用”体现在哪里?

它最终被写成一篇学术论文,可能发表在一个专业期刊上,然后被收录到各种数据库里。但除了少数几个同领域的、同样对这种“奇特”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外,它很少会被大众知晓,更不会在社会上引起任何波澜。它不会改变任何人的生活,不会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就像一颗小小的、在宇宙深处被观测到的、但对天体演化没什么影响的恒星一样,它存在过,记录过,但对于宏观世界来说,它就那么“安静地”躺在那里。

所以,当看到这类研究时,可以报以一种“嗯,人类的好奇心真是永无止境,但有时也真的挺‘费钱费力’的”的态度来看待。它们是科学探索中的“边角料”,是知识体系中那些看似无足轻重,却又构成了整个知识树繁茂枝叶的一部分。只是,这部分枝叶,是真的,什么用也没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分割线







12名教授,前三的发文也算进航空航天系 针灸 水处理 还有复杂网络中的男男同性性行为间的艾滋病传播ಥ_ಥ 混凝土断裂??国家新飞机都是混凝土材料做的嘛???简直一大飞跃!还有一位教授是研究材料的,也算是跟航空航天扯上点关系了

5/12研究的都不是天上飞的东西,这就是世界一流???

我大概总结下,即将投入使用的国家混凝土大飞机设计新颖,具有中国特色,因此要运用针灸刺激穴位及水处理对飞机进行维护,因为新飞机具备人工智能且目前仅有雄格,为保证飞机有和人一样的机权,因此我们要保证其同性相恋的权利,而飞机在相恋过程中会导致艾滋病在飞机中传播,因此防治研究必不可少,而飞机在相恋过程中会导致混凝土断裂,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实在编不下去了ಠ_ಠ

仅真看着这阵容莫名其妙有种名侦探柯南里酒厂的即视感,就是不知道这个酒厂里有没有琴酒啦。

user avatar

大概就是自己搞出来的“科研”成果吧。

初中的时候,市里有一个环保相关的中学生发明创造比赛,其实初中生能倒腾出什么来呢,无非就是培养一个学习科学的兴趣罢了。而且那时候传媒的氛围又不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发现一个诺奖成果,找到一位14岁能上MIT的神童。

当时的生物老师鼓励我报名,可能是因为我在生物学小实验作业里面研究了废电池浸出液对黄豆芽生长的影响,祸害了不少无辜的豆芽,让他觉得我对环保题材感兴趣。我看新闻里面报道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袋,就说,老师,我想研究这个。

我倒是想研究细菌如何降解塑料袋,但我不知道怎么养细菌,而且这个太慢了,据说要等个几十年,来不及评奖。老师启发我,说能不能尝试一下其他的生物,比如经常用作饲料的“面包虫”(黄粉虫)。他说,有一次鱼虫市场买面包虫,结果塑料袋被咬穿了,说不定这玩意可以吃塑料。

于是在老师的支持下,就真的去买了一批面包虫,在生物教室后面养了起来。记得当时还做了四个分组,按照仅投喂塑料袋/塑料袋与饲料混合,整个塑料袋扔下去/将塑料袋裁剪成小片再投喂的方式做控制变量。每天两次,我去记录塑料袋还剩多少,虫子死亡了多少,称排泄物的重量(写这段的时候,似乎又闻到了那个味道)。后来,还请老妈用光谱分析了排泄物的成分,看面包虫的消化系统对塑料做了些什么。

结果是很令人失望的,塑料还是塑料,只不过是变成了更小的颗粒,没有发生化学性质上的变化。也就是说,面包虫的消化系统并不能真正分解塑料袋。这可以说是一项很没用的研究了,毕竟,拿虫子咬和用刀片切,效果是一样的,前者还白白搭上了好多饿死的面包虫。

但这次经历对我个人而言,的确是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受学术训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会从最基础的控制变量开始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接触科学的分析方法,基于数据得出结论。

最重要地:在作出一项没有用的成果时,也要展望这项成果未来的潜力,比如,说不定小颗粒的塑料能更好地被其他生物方式降解掉,于是可以昂首挺胸地说,我们的方法为其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还有这么一点微小的作用的话,就是这一次的“研究”让一名初中生消除了对科研工作的神秘感,同时又对科学多了一分敬畏心。

--

评论区有高人指出,研究表明黄粉虫消化道内的一种细菌的确可以以聚苯乙烯为食,而且我看到15年还有相关的论文发表和新闻报道。

其实并不会觉得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因为正如评论里面朋友指出的,塑料袋主要是聚乙烯,所以我养的虫子还是饿死了。而且,哪怕方向对了,受客观条件和主观认知水平的限制,也不一定能作出什么结果。06年的那个小实验,只不过是一段重现生活中有趣现象的小插曲而已,说不上对他人有什么启示。我刚才看知乎讨论,发现网上还有类似的报道,中学生发现面包虫能吃塑料之类的,看来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但这距离严肃的科学研究还有很远的距离。

但还是感觉很开心:因为偶然在时间线上看到这个问题,勾起了一段童年回忆,然后经提醒发现居然真的有科学家研究了我们当时观察到的现象,觉得很奇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科研这个大染缸里,确实存在着一些“光鲜亮丽”却鲜为人知的“无用之用”,或者更直白地说,是看起来没啥用,仔细想想,确实也没啥用,而且这“没啥用”的程度,还能让你摸着良心说:“嗯,这研究,它真的啥用都没有。”我记得有个挺“经典”的例子,大概是关于“特定昆虫在特定颜色光照下,其触角摆动频率与特定音乐节奏.............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巫师3》中某些图标在地图上不显示,但靠近后才出现的现象,这并非一个BUG,而是游戏设定的一个功能性设计。这种设计有其原因和目的,旨在提升游戏体验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现象的原因和相关的游戏机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游戏的地图细节加载和显示机制。更具体地.............
  • 回答
    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历史渊源以及其所处的语境。将美国过去的一些军事行动与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相类比,并以此为俄罗斯的行为辩护,是一种复杂的论述方式,往往带有明确的立场和目的。为什么会有人用美国侵略的历史来为俄国出兵乌克兰背书?这种论述的核心逻辑在于:既然美国也曾有过被指责为“侵略.............
  • 回答
    生活中,确实有不少照片,因为光影、角度、色彩或者纯粹的巧合,会呈现出一种“不真实”的魔幻感,让人第一眼就觉得“这肯定是 P 过的”,但实际上,它们却是大自然或者人类建造过程中,未经任何后期修饰的真实记录。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那种“天空仿佛被截断”的照片。你见过那种照片吗?一条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直.............
  • 回答
    惊心动魄却未流血:历史上的“虚张声势”之战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其声势之浩大,氛围之紧张,足以令观者心跳加速,仿佛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然而,当尘埃落定,回溯史籍,却发现这场似乎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却以极小的伤亡告终,甚至几乎无人丧命。这些“虚张声势”之战,并非代表着军事上的儿戏,而是智慧、策略、.............
  • 回答
    有一些电影,初次观影时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足以让人心有余悸,甚至让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提不起勇气去重温。这不是因为电影不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太好,太深入人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或最黑暗的部分。1. 《索多玛120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这部电影.............
  • 回答
    《扬名立万》这片子,看完确实挺让人回味的,但也有那么几个地儿,我看完脑子一抽抽的,没太捋明白,想跟你掰扯掰扯,看看是不是我理解有偏差。首先,就是那个关于“张京的死因”的梗。电影里反复强调说,他不是自杀,也不是别人杀的,最后好像指向了“意外”。但具体是个什么意外?就那么一笔带过了。我总觉得有点蹊跷。你.............
  • 回答
    确实存在很多照片,它们因为其出色的构图、光影效果、色彩饱和度或是拍摄对象的奇特之处,让人第一眼就觉得是经过大量后期处理的。然而,实际上它们可能只是凭借摄影师的技巧、运气以及拍摄对象的自然魅力,而未经过任何修改。以下是一些看似 Ps 过,实则没有 Ps 过的照片类型,并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其中的原因: 1.............
  • 回答
    总有那么几本书,像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但如果你错过了最佳的品尝期,那种“为什么没早点读到”的遗憾,大概只有读过它的人才能体会。我身边不少朋友,甚至我自己,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那些让我们恨不得穿越回过去,塞到年轻的自己手中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
  • 回答
    《007:无暇赴死》无疑是丹尼尔·克雷格告别邦德的收官之作,这部电影里有太多让人血脉贲张的时刻,要说最刺激的片段,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结尾那场与萨芬的殊死搏斗,但要论全程紧绷、肾上腺素飙升的片段,我个人认为是从邦德潜入奥姆鲁阿的秘密基地开始,到他驾驶着经典阿斯顿·马丁DB5逃离并引发一系列爆炸为止。最刺.............
  • 回答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完成环绕、着陆火星的壮举后,持续为我们传回了宝贵的火星影像。近期,天问一号传回了新的影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拍摄到了美国“毅力号”火星车的身影。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看点”,它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展示,更是国际火星探测合作与竞争、科学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天问一号传回最.............
  • 回答
    一张张光滑如镜的头顶,在数据集中汇聚成一片独特的风景。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秃头数据集”,一个拥有二十万张人像的庞大收藏,旨在捕捉和研究人类头发稀疏乃至完全消失的各种形态。当我们细细审视这二十万张面孔时,一系列有趣的共性便逐渐浮现出来,它们不仅关乎外貌,更可能折射出生活、年龄乃至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
  • 回答
    12月23日,关于淘宝天猫总裁蒋凡被中止认定为杭州高层次人才的消息,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件事情的背后,牵扯到了个人行为、企业管理、人才认定标准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我的看法:首先,从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的导火索——“花钱给妻子买热搜”等行为,无疑触碰了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
  • 回答
    你问到我脑子里最“私人”的那部分了。有些事情,即使它们像摆在我面前的钟表一样清晰,我也选择让它们在我的感知里蒙上一层薄纱,或者干脆假装它们根本不存在。这可不是什么虚伪的游戏,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对生活边界的微妙把握。首先,那些别人明显在掩饰的小动作或者不自然的表情。 比如说,当我看到一个同事在.............
  • 回答
    《甄嬛传》这部剧的魅力就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很多一开始看似寻常的桥段,在随着剧情的深入或者再次回看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含义和导演的良苦用心。以下是我在看《甄嬛传》时,一些一开始没看懂,后来恍然大悟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甄嬛赏花时的“宛宛类卿” 初看时: 甄嬛因为长得像纯元皇.............
  • 回答
    “中国为什么没有超级英雄片,是因为中国有了武侠文化”——这个说法流传甚广,我倒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但要说两者是“因为”的关系,恐怕有点过于简单化了。说实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两种电影类型确实在中国都有自己的根基和发展脉络,但将武侠文化直接解释为超级英雄片缺席的原因,有点像把一个复杂的化学反.............
  • 回答
    说起来,我“开始”看奥运比赛,其实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大概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人心。我当时年纪不大,对很多项目可能还不太理解,但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声、解说员的嘶吼.............
  • 回答
    小米“摘帽”:风波暂歇,意义深远近日,关于小米(Xiaomi)从美国特朗普政府时期制裁名单中被移除的消息,无疑为这家中国科技巨头带来了重大的好消息。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小米自身的一次“摘帽”,更在中国科技企业走向全球的道路上,释放出几个重要信号,对国内相关企业而言,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事件的来龙去.............
  • 回答
    确实,关于应届生去 VC/PE 的讨论一直不少,而且很多人持保留态度。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应届生为什么不被 VC/PE 行业普遍推荐?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看:1. 经验的鸿沟: VC/PE 行业的核心是判断价值、评估风险、深度研究和资源整合。这些都不是一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