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看着挺激烈却没死几个人的特殊战斗?

回答
惊心动魄却未流血:历史上的“虚张声势”之战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其声势之浩大,氛围之紧张,足以令观者心跳加速,仿佛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然而,当尘埃落定,回溯史籍,却发现这场似乎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却以极小的伤亡告终,甚至几乎无人丧命。这些“虚张声势”之战,并非代表着军事上的儿戏,而是智慧、策略、心理较量达到极致的体现,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赫斯诺尔战役:一场剑拔弩张的“军事演习”

谈及这类战斗,位于英格兰约克郡的赫斯诺尔战役(Battle of Hessay Moor)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这场发生在11世纪末的战役,背后牵扯的是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纠纷,一方是诺曼底公爵罗伯特·库尔特斯,另一方则是他的弟弟,未来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

当时的英格兰,经历了一段政治动荡的时期。威廉一世去世后,他的长子罗伯特继承了诺曼底公国,而留给次子威廉二世的是英格兰的王位。然而,亨利一世,作为第三子,也怀揣着登上王位的野心。当威廉二世意外身亡后,罗伯特远在德国,亨利则迅速行动,在伦敦加冕为王。

罗伯特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决心夺回属于自己的王位。他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跨海而来,于1069年在英格兰南部登陆。两军在赫斯诺尔的平原上对峙,空气中弥漫着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息。史料记载,双方兵力都十分可观,士兵们严阵以待,旌旗招展,战鼓擂动,俨然一副大战前的景象。

然而,就在双方指挥官都准备下达进攻命令的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关键人物登场了——埃德加·埃塞尔林。这位曾经的英格兰王子,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波折后,此时已经失去了对王位的实际争夺能力,但他却拥有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埃德加在两军阵前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番演说,他痛斥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强调兄弟相残只会让英格兰陷入更大的混乱,而国家更需要的是和平与团结。

他的话语如同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的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许多士兵本身就对这场兄弟间的战争感到厌倦和迷茫,埃德加的一番话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更重要的是,亨利一世本人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他抓住这个机会,并没有强硬地坚持,而是展现出一定的妥协姿态。通过与罗伯特进行秘密的谈判,亨利一世用一笔不菲的资金和承诺(例如,让他继续保有诺曼底公爵的头衔)换取了罗伯特的退兵。

最终,在双方都未真正发起大规模冲锋的情况下,这场本应血流成河的战斗,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士兵们放下武器,许多人甚至松了一口气。赫斯诺尔战役就这样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雷声大雨点小”的经典案例。它并非没有激烈,而是这种激烈更多体现在了双方的部署、对峙以及心理上的博弈,而非实际的流血冲突。

洛克罗伊角战役的“海军特技”:一场虚张声势的撤退

另一场虽然规模更大,但最终结局同样出乎意料的,便是1639年的洛克罗伊角战役(Battle of the Downs)。这场发生在英法两国之间的海战,严格来说,其中一方是法军,另一方则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尼德兰海军(西班牙控制下的佛兰德斯地区)。

彼时,三十年战争正如火如荼,法国和西班牙这对欧洲大陆的宿敌,在各个战场上都在激烈对抗。为了支持荷兰共和国对抗西班牙的统治,法国作为荷兰的盟友,派遣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在西班牙控制下的尼德兰海岸附近集结,准备封锁西班牙海军的港口。

西班牙方面则集结了一支由胡安·阿隆索·德·佩雷兹·德·古斯曼率领的舰队,试图突破法国舰队的封锁,为尼德兰地区的西班牙军队运送补给和增援。两支庞大的舰队在洛克罗伊角附近的海域对峙,场面可谓蔚为壮观。大量的战舰,密集的炮火,训练有素的士兵,一切都预示着一场惨烈海战的到来。

法国海军的指挥官让·阿姆博特·德·鲁斯利(Jean Armand de Robespierre),以其大胆和激进的战术风格而闻名。他计划利用火船和精湛的航海技术,一举摧毁西班牙舰队。战斗开始后,法军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攻势,他们利用风向和船只的优势,成功地冲散了西班牙的阵型。

然而,戏剧性的转折点在于,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西班牙舰队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进行顽强的抵抗。相反,在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并且意识到法国舰队的压倒性优势后,西班牙舰队指挥官迅速下令进行战略性撤退。而且,这次撤退相当地“有组织”,尽管在撤退过程中仍有零星的炮击和损失,但西班牙海军的主力得以保存,并成功地撤退到了安全港口。

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虽然法国方面以击溃了西班牙舰队的主力而告终,并且俘获或击沉了部分西班牙战舰,但法国海军自身的伤亡也并非微乎其微。更关键的是,这次战役的“激烈”更多体现在了双方的战术配合、炮火的密集程度以及舰队的规模上,而非最终的结果。西班牙方面,虽然遭受了打击,但主力得以保存,其战术目标——为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提供补给,并未完全失败。而法国方面,虽然获胜,但未能彻底歼灭西班牙海军,后续的封锁行动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这场战役的“激烈”体现在双方在战术层面上的斗智斗勇,炮火的对轰,以及围绕着战略要地的争夺。但最终,西班牙舰队采取了一种看似“不战而退”的方式,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损失,而法国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从战略上看,也并未能达到“全歼”的目的。因此,这场战役在描述上充满张力,但实际的破坏力和人员伤亡,与声势相比,则显得有些“逊色”。它更像是一场精妙的“海军特技”,通过战术和心理上的压迫,最终以保存实力为主要目的,避免了更深层次的毁灭。

现代视角下的“表演式”冲突

这类“看着挺激烈却没死几个人”的战斗,并非总是因为巧合或运气,很多时候是战略智慧和政治考量的结果。在赫斯诺尔战役中,亨利一世用金钱和承诺换取和平,避免了进一步的内耗,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在洛克罗伊角战役中,西班牙舰队则通过有序撤退,保存了实力,为后续的战争留下了火种。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由纯粹的暴力和血腥书写。有时候,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一次巧妙的“虚张声势”,甚至一次理性的“战略收缩”,更能影响历史的走向。它们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在冲突中的智慧与克制,也为我们理解战争的复杂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些战斗,或许少了些史诗般的悲壮,却多了些洞察人心的智慧,在历史的长卷中,它们如同那些不曾被喧哗淹没的深刻思考,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皖战争吧。

整个中国,直隶(河北)、江苏、江西、湖北、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为一方,山东、陕西、四川、甘肃、新疆、蒙古(不是内蒙,是外蒙)、安徽、上海、浙江、福建为一方,大打出手。

出动中国当时最精锐兵力:第1、第2、第3、第6、第8、第11、第12、第16、第18、第19、第20师为一方,第4、第5、第7、第9、第10、第13、第15师,参战军第1、第2、第3师,安武军、毅军、西北边防军、长江上游司令部为一方。直接参战兵力30多万人。

在直隶(河北),山东,河南,上海,浙江,陕西六省开战。

双方将领包括:曹锟、吴佩孚、王承斌、萧耀南、曹瑛、孙岳、王占元、冯玉祥、张作霖、张景惠、程潜、赵恒惕……,段祺瑞、徐树铮、段芝贵、曲同丰、陈文云、魏宗瀚、刘询、吴光新……。几乎涵盖当时中国所有重要军事人物。

1920年4月,双方开始冲突。7月14日全面开战。7月26日停战。扰攘中外,震惊世界,意义深远,结果双方只死伤200多人。

最佳诠释什么叫雷声大雨点小。

其实也好理解。虽然段祺瑞编练参战军,企图用新军代替北洋军阀旧军,触动曹锟、张作霖等人的根本利益,但到底是同一个集团内部的。都是睡过一个大通铺,考试一块儿做过弊的。能有什么深仇大恨,需要性命相搏呢?

就拿皖军前敌总指挥曲同丰来说吧。他是山东人,和直军的前敌总指挥吴佩孚是同乡,和曹锟也是一块儿逛过胡同的。而且,曲同丰还在北洋武备学堂当过教习,那时候吴佩孚还是学生。所以当1920年7月17日,吴佩孚率轻骑偷袭松林店皖军前敌指挥部,活捉曲同丰的时候,吴佩孚见面就是一个军礼,单膝下跪,然后口称“老师”。专门派火车,护送曲同丰去保定。

到了保定,见了曹锟,曲同丰谈笑风生,一点儿都没有阶下囚该有的样子和觉悟。完全把自己当座上宾了。甚至还主动给曹锟出主意,说自己是主动投降的。要来个受降仪式。

史载:

曹锟在大厅中站立,曲同丰由直军将领陪同,全副戎装,步履铿锵,进入大厅,后面还有其他被俘的军官,曲首先由腰间解下军刀,双手捧献曹锟,并且朗声说:“鄙人今天愿意向贵经略使投降,特将军刀献上,宣誓决不与贵军为敌。”曹锟双手接刀后,又将军刀发还,用和悦的音调对面前的降将说:“本使今天愿意接受贵司令投降,贵司令作战勇敢,本使深为敬佩,特将军刀发还,仍请佩带。”受降礼完成后,两人握手叙旧,欢若平生。

又一同擦麻将去了。

还有,皖军西线的总指挥段芝贵。把司令部设在火车上。随时可以逃跑。开战期间还在打麻将。八圈儿麻将没打完,败讯传来。段芝贵镇定自若。部下还挺佩服,真是大将风范。再看,原来躺到车厢里抽大烟去了。

上级如此,下级官兵有几个性命相薄的呢。所以,真是看着挺热闹,没死几个人。

直皖战争,最大的受益者绝对是吴佩孚。真是同行们衬托。就靠着这帮人衬托,吴大帅完成了中国人时代周刊首封:

还有康有为,康“圣人”的生日贺卡:

牧野鹰扬,百岁功勋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user avatar

咱们来谈谈所谓的瓦尔密大捷。

先交代一下时代背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年,吉伦特派组阁掌握政权,向奥地利宣战,法国即向欧洲的君主国开战。

战争开始后,法军兵败如山倒,在严峻的局势面前,选举出能够胜任国家要职的政客成为了法国人民至关重要的任务。普军统帅不伦瑞克公爵甚至扬言如果国王夫妇受到侵犯,他将夷平巴黎。当然,他永远不会想到他将在瓦尔密村遭受重大挫折。

不堪重负的巴黎民众在8月10日发动起义,建立“公社”,随后,罗伯斯庇尔等人被委以重任。当时立法机构宣布国王停职。9月初,普奥联军攻占凡尔登,巴黎危急,革命者的愤怒再次升级,一股脑地发泄在囚犯身上,在马拉等人的煽动之下,巴黎爆发“九月屠杀”。

但是外国干涉军兵临城下,他们决心“扼杀”革命,恢复君主制。终于,9月20日,普奥联军和法军在瓦尔密村展开了决定法兰西命运的战争。大敌当前,风雨飘摇中的法国政府组建部队,决心与普奥联军决战。


当是时,法国迪穆里耶将军指挥的摩泽尔集团军和凯勒曼将军指挥的莱茵集团军共约6万人(主要是青年志愿兵),40门火炮,撤离色当和梅斯后汇合在一起,于1792年9月19日在瓦尔密附近设防。而普军统帅不伦瑞克公爵指挥的干涉军似乎要一鼓作气将法国拿下,这支军队最开始有十数万人,然而到交战时不到五万人。

9月20日凌晨,联军和法侨支队绕过正面法军,攻占了一个法军前哨据守的小村庄,企图先一举击溃以青年志愿兵为主的法国援军。终于,两军开战,混乱中双方并未能够得到实质性胜利。

当双方对垒时,普军集中炮火猛攻。在凯勒曼将军的鼓舞下,法军的爱国情绪爆发,一时间群情激奋,士有必死之心,将无贪生之念。这已经大大出乎普奥联军的预料,面对法军的反攻,普奥联军的阵脚大乱。下午1时,普军步兵又组织了一次攻势,遭到了法军炮火的猛烈射击,但法革命军士兵,战斗中坚定顽强、斗志昂扬,挫败奥普联军的攻击,迫使它停止进攻。炮战持续到下午4时就结束了。

双方时而拼命,时而对垒,就这样僵持着,一直到30日,战争基本以炮战为主,最后,普鲁士军被击退。人称:“在瓦尔密一战之后,任何持枪佩剑的法国人,都莫不以英雄自命,认为他们所拥护的理想是注定了必胜的。 ”法兰西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涅槃重生,从此在理想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然而当我们调查这场战役的伤亡人数时,也许我们的下巴会被惊掉。这场战役中,法军伤亡300多人,而干涉军死伤180多人。在早期的枪炮战中,干涉军才死亡数十人。

本以为这场十数万人参与的大战会死个几万人对不对?没想到法军以如此代价迎来了共和国的重生。21日,在硝烟未散时,国民公会罢免了君主路易十六。次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这在欧洲大陆的历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当然,一场战争的历史意义不能完全由伤亡人数来决定。现代社会,我们希望消弭战争,尽量减少人员的伤亡,绝不可以单纯讴歌无谓的牺牲和死亡。毕竟,不管死的人是多是少,都是人命。

user avatar

民国的时候四川军阀混战,各种段子多的不得了,而且都是三国梗。刘湘以刘备自居(他的谋士以诸葛亮自居),还有刘湘的“海陆空神”四军(和唐僧的僧兵遥相呼应),围攻杨森是十八路诸侯伐董卓。。。。

最逗逼的是成都人民为了防止军阀在成都打巷战造成损害,居然由商会出钱把城内唯一的制高点——总督衙门后面的煤山给挖掉了。。。。。。。然后就真的没有巷战了。

有本《四川军阀史》(好像是这个名字)一定要看看,绝对是民国军阀混战里面段子最多的。

user avatar

波士顿大屠杀,Boston Massacre.

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索,英国王室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

-

-

-

-

-

-

-

-

-

-

-

-

-

-

死了五个人。

user avatar

双十二政变啊,

全小将和张泰玩又是飙坦克又是空输挺进的,虽然电视剧里打的昏天黑地,两边只死了3个人

三位战死者分别为

反政变方:

金五郎少校,特战司令部秘书室室长,在叛军进攻特战司时战死。

郑善烨中士,国防部宪兵,在一空输进攻国防部时战死。

政变方:

朴允宽下士,第33警备团士兵,在海兵队夺回郑总长官邸的过程中战死

user avatar

居然没有人说昌都战役?

从10月6日至24日,昌都战役历经19天,先后打了20多仗,共歼灭藏军5700余人,计有5个代本全部,3个代本大部。1个代本起义。共俘代本以上高级官员20余名,俘获在藏军中服务的英国人福特、柏尔及印度人2名。可以说,在昌都战役中,藏军主力已被消灭。

双方参战人数达到5万人,伤亡——不到三百人,然后藏军就被打散,阿沛阿旺晋美就投降了。

藏军主官阿沛阿旺晋美是噶厦政府中唯一主张和中共政府和平谈判的噶伦,其他人都是主战派——所以他就被流放去偏远的昌都做总管,到前线抵抗解放军去了。这个逻辑我个人无法理解。于是奉行和平主义的新昌都总管就完全改变了前任的攻势布置,收回了各种不友好的政策,这位没有军事经验的将领很快就成了俘虏,最后代表达赖政权和中央政府谈判,达成了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十七条协议。

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跟随达赖逃亡印度的噶伦。

user avatar

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当时处于克里米亚及其附近的俄乌两国军队接近10万人。站在俄罗斯一方的包括至少6000名克里米亚志愿军,约20000-30000名俄罗斯军人(含黑海舰队驻军),以及约12000名倒戈的乌克兰军队。站在乌克兰一方的包括约5000-22000名部署在克里米亚且没有倒戈的乌克兰军人和约40000名部署在克里米亚-乌克兰边境准备进攻克里米亚的乌克兰军人。最后亲俄国的克里米亚自卫部队有1人阵亡,乌克兰军队有2人阵亡,另有2名亲俄国的示威者和1名亲乌克兰的示威者在与军事行动无关的事情中丧生。由于战法相当特殊,都很难界定是不是战争,俄军小绿人战术分队以非常诡异的方式进入克里米亚,解除了乌克兰驻克里米亚军队的武装并将所有乌克兰驻军驱离出了克里米亚。

俄罗斯军事专家维克托·巴拉涅茨指出:“兼并克里米亚是俄军历史上最卓越的军事行动之一,是在不流一滴血的情况下完成的任务。这超出了所有过往行动的经验以及学说和战略的范畴。”首先,特种兵伪装登陆,发动群众;然后,大部队暗度陈仓,抢占阵地;最后,特工扰乱乌军指挥系统,兵不血刃。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小绿人”空降突袭


2014年初,乌克兰政局发生了过山车式急剧变化,俄罗斯迅速向克里米亚调兵遣将。2014年2月24日,俄军乌里扬诺夫斯克第31独立近卫空降突击旅,首批抵达克里米亚半岛。就在两天前,空降突击旅官兵在营房中被警报叫起,组成战术营分队,乘飞机前往阿纳帕,坐装甲车到达新罗西斯克,再从那里搭乘大型登陆舰奔赴塞瓦斯托波尔。除司令部外,无人知晓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行动。空降突击旅被关在舰船底舱的隔间里,早晨上到甲板才发现自己已身处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基地。

空降突击旅刚一弃船登岸,上级就命令他们摘掉所有的国家和军队徽标,以保持低调、防止恐慌。发给空降突击旅每个人的全套装备是绿色的巴拉克拉法帽、墨镜、护膝和护肘。此后,这支奇怪的“部队”被西方媒体称为“小绿人”。

当基辅下令开火时,俄情报人员作为“内线”,当时在乌克兰国防部起草与开火指令相矛盾的命令,并将其下达给驻半岛乌军。这一举措一下子搞晕了乌克兰指挥官。正当他们试图弄清“开火还是不开火”时,击败乌军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集结中无线电静默

普京在《克里米亚回家之路》纪录片中坦然承认:“(为解除他们的武装)我下令国防部,以增援俄方在克里米亚军事设施的名义,部署情报总局、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特种部队。” 而这一切都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为吸引北约情报部门的注意,俄军在北极和乌拉尔地区展开军事演习,甚至向那里出动了空降兵。

同时,军队集结过程执行严格的无线电静默状态。为避免恐慌,全部武装人员撕下所有国别和军兵种符号、穿戴新式装备。于是,在世界诧异的目光下,克里米亚突然涌出无数“小绿人”。在“小绿人”的保护下,克里米亚亲俄势力相继占领了政府议会等办公机构和机场、港口等要地,驻守克里米亚的乌政府军措手不及,待到清醒过来,自己的军营和武器已经全部被控制。虽然也有些不甘心的军官带人试图闯过封锁线,但被全副武装的“小绿人”鸣枪示警,最后只得倒戈投诚或缴械撤退,俄方几乎“一弹未发”地占领了克里米亚。

有趣的是,在占领过程中,普京始终否认“小绿人”是俄军,并调侃“小绿人”的先进装备可能是网购的。直到一年后播出的纪录片中,普京才承认“小绿人”就是俄军,但仍辩称,该地区的俄军数量未超出条约限制,且未使用武力,并不违反国际法。

之所以能够取胜,俄军高度的纪律性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一方面是俄军雷霆出击,另一方面俄军行动极其静蔽。每个俄罗斯军官和士兵都有手机,但西方情报部门并未从监听的电话中得出俄军换防和开展行动的结论,这在当今简直不可思议。

user avatar

东山岛战役啊,简直是果军逗比的典范

1953年7月16日,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金门防卫司令胡琏率1万多国军进攻福建东山岛。因解放军增援之故,17日撤退。

KMT首先计划空投了2个中队480人伞兵(实际416人),按理说打仗嘛,首先得破坏对面通讯不是?这点国军也没忘于是把电话线杆给砍断了。但是电话线断没断你不去确认一下吗?从头到尾岛上的通讯就没断过。

伞兵空运时人弹分离,空投下来的武器被一个民兵捡到了,民兵捡到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突突突。对面的果党伞兵部队一听声音感觉不对:岛上的民兵没有这么强的火力啊,肯定是TG的主力到了,咱们不冲了固守待援吧。。。。

岛上驻守的部队是三野的部队,在不远处驻扎着一直四野的部队。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果军上上下下默认四野不会跨防区支援三野的。

果军上上下下默认四野不会跨防区支援三野的。

默认四野不会跨防区支援三野的

不会跨防区支援三野的

不会支援

也就是说果军从上到下就没考虑国那只四野部队。。。。。

大哥,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是自家传统别套到别人身上好不???!

总结:胡琏率领1万人打东山岛,空投了416人发生了各种逗比的事,死伤被俘226人,逃回190人。胡琏打出了GG

---------------------------------------------------

昨天被点了100多赞,感谢。最后一点出处是国军战后的自我总结啊,怎么就是无从考证了呢

本次作戰,在發動攻勢前,未對天侯、共軍企圖、戰法、工事、地形及先期作戰成果(九龍江大橋炸射成果),翔實蒐集,致發生部隊未配合潮汐完成裝載,對共軍可能增援的兵力、到達時間等均誤判,導致各級指揮官、全體官兵普遍「輕敵」及登陸部隊未攜帶攻堅武器
------ 《國軍突擊東山島作戰之研究》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不得不提起明武宗和蒙古小王子的应州大捷一战,堪称逗逼。

交战双方:大明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不是虚指,真是皇帝自己带兵上)

鞑靼首领蒙古小王子

交战时间:正德十二年

交战原因:小王子率兵犯边。

大概情况: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解释一下:这段话可以看出,小王子五万骑,这算是相当多的部队了。总兵王勋等被围,武宗正好来这边,亲自部署,殊死战可见战况激烈,打了一天一夜差不多,最后赢了。双方兵马大概有十万人之众。

等等,十万人打了一天一夜,殊死战,最后你特么告诉我双方共死了70个人,就算拳头也抡死不止这些吧?这若不是文臣抹黑了朱厚照这位自封的威武大将军,就是奇迹之战了。

user avatar

鸦片战争中的好几场战役都是这样。

现在因为宣传的需要,总是把那几个阵亡或是殉难的官兵大书特书,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当年的战况很激烈的错觉。

然而,真实情况是:英军因为军力强大,对清军完全是单方面碾压,所以伤亡很小;清军因为腐败怯战,往往遇敌即溃,因此伤亡也很小。

比如:

=======

第一次定海之战

根据英国军官奥特隆尼的《对华作战记》,清军在白天象征性抵抗了一下后,晚上全军溃逃。第二天,英军没有任何战斗就拿下了定海。

事实上,清朝方面自己的统计,也只有2个官员殉难,13名士兵阵亡,2名士兵重伤残废,11名士兵轻伤。

虎门之战

关天培就是在此战阵亡的。因为关天培是重点宣传对象,现在提到这场战役,往往都是各种“浴血虎门”、“全部壮烈殉国”之类的说法。

事实上,根据英国军官宾汉的《英军在华作战记》,英军攻陷虎门炮台后,清理战场时只找到了包括关天培和他的副将在内的12具尸体。关天培的手下,其实几乎全部跑路了。

关于虎门之战,清朝方面的史料《夷氛闻记》的记载一致。

关天培的部队因为怯战,未战先哗变。关天培为了留住部下,去当铺当掉了自己的衣物,给士兵发赏钱,才勉强留住他们。

为了阻止士兵逃跑,关天培下令储满淡水,并封锁了虎门炮台,不让一兵一卒离开。然而即使是这样,也阻止不了他部下的士兵在夜晚翻墙逃跑。

后来英军开始攻打虎门炮台,关天培手上的火炮炸膛,直接吓跑了他手下的所有士兵。关天培最后死的时候,甚至都不是在和英军作战,而是在忙着处决逃兵。

吴淞之战

陈化成就是在此战阵亡的。根据英国军官奥特隆尼的《对华作战记》,清军在拼火炮阶段即全军溃逃,英军的陆军部队根本就没有作战。英军在攻入吴淞炮台后,只找到了包括陈化成在内的尸体不到30具。陈化成的部下,其实也几乎全部跑路了。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

哈哈哈哈不邀自来黑一发萌萌哒美军!不黑扬基佬浑身难受!

1943年5月的阿图岛(Attu)登陆战让美国人见识了太平洋日军的中二病:日本人宁愿集体自杀也不肯投降,简直不可理喻。此时麦克阿瑟还没有懒癌发作玩跳岛战术,而且阿拉斯加离美国本土太近,虽然没什么战略价值,放着不管究竟对国内民众不好交代,只好硬着头皮把岛屿一个个拿回来。临近8月中旬,阿留申群岛(Aleutian Islands)夺还作战已经接近尾声,日军据点就只剩下基斯卡岛(Kiska)。究竟要如何画上一个华丽圆满的句号呢?美国人陷入了大波的沉思...

因为早先在阿图岛上吃了脑残中二日本人玉碎的亏,美国人经过深思熟虑,仔细策划了作战方案。大规模登陆之前的两周里,美军的B-24轰炸机尽情倾泻炸弹,把全岛来来回回炸了个爽。8月15日,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军出动3只战列舰、2只驱逐舰,对岛屿东、南两侧进行炮击;29,000美军和5,300加拿大军分别于15、16日在岛屿西部和北部上陆。所以说之前的舰炮掩护射击到底是为了什么来着...

【1942年攻占基斯卡岛的日本人:搞屁啊,这鬼地方毛都没有】

【战场·基斯卡岛。美军计划在南侧上陆,但执行的时候又改成了西侧】

【航行于阿达克港(Adak Harbor),为基斯卡岛侵攻做准备的联合军舰船】

【作战前夕,在登陆舰上斗地主的加拿大士兵】


【美军轻巡纳什维利号(USS Nashville)正愉♂悦地进行着不知所谓的炮击】(感谢 @半日光辉 的提醒)

【停泊在基斯卡岛西岸的美军登陆舰】

【斗地主意犹未尽但不得不投入战斗的加拿大士兵:啊啊啊啊啊啊啊不让我玩斗地主你们都坏】

接下来的数日间,联合军在岛上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截止8月18日,联合军战死122人,失踪191人,美军驱逐舰阿布那·雷德号(USS Abner Read)大破进水,整个舰尾被炸飞。

(虽然身负重伤却奇迹般地幸存,被拖到华盛顿州的军港接受大修。次年2月返回珍珠港,在一系列行动中表现活跃,然而在苏里高海峡海战之后运气用光,被神风特攻飞机击沉)

日军伤亡0人,因为岛上驻守的5,000多人早在7月底就借着北太平洋浓雾天气的掩护撤走了。美军和加拿大军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间上陆,在浓雾中遭遇之后都认为对方是日军。而日本人临走时留下的地雷诡雷水雷等一堆陷阱武器也做出不小的贡献。登陆之初,美军发现一座房子前面立着“鼠疫患者收容所“的牌子,还以为岛上流行疫病,赶紧从国内调来大批疫苗。美军士兵纷纷扎针吃药,乱作一团。后来证实是日本人搞的恶作剧。

不行了我先去厕所笑一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莫名其妙和友军互♂肛的美国士兵准备撤离】

因为是美军少有的二逼作战(重要的不是对加拿大开友军伤害,而是在眼皮底下放跑了日本人,丢人丢在家门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所以基本上就当黑历史封印了。然而撤☆退☆大☆成☆功的日本人表示

(响可是参加了撤退战噢)

还特么的拍成了电影...值得一提的是这片子主演是三船敏郎,特摄监督是圆谷英二,水准还是有保证的。不过故事本身就是典型的日本人犯中二病了,日本60年代拍的二战片差不多都是这个尿性。

今日的基斯卡岛荒芜依旧,和当年日本人离开时并没什么两样。虽然美国政府把这里开辟成了国家公园,但地处苦寒的阿拉斯加,平常也是游人寥寥。只有随处可见的战争残迹,默默诉说着70多年前的故事。基斯卡岛并没有像中途岛、菲律宾、硫磺岛、冲绳那样变成血腥的地狱,痛快嘲讽美国人二逼的答主,内心其实是感到庆幸的~生命可贵,和平亦来之不易。希望有生之年不要见到大战再起啊!

【今日的基斯卡岛】

【今日的基斯卡岛】

【今日的基斯卡岛·连白头鹰也一副二逼的模样】

【今日的基斯卡岛·不知是做什么用的铁蛋】

【今日的基斯卡岛·弹痕遍地】

【今日的基斯卡岛·日本88式75毫米高炮】

【今日的基斯卡岛·破烂不堪的日本潜艇】

【今日的基斯卡岛·日本96式25毫米高射机枪】你没看错,就是电影海报里画的那个


顺便安利一个美国历史的脑洞回答,觉得好玩我就继续填坑咯

如果美墨战争时美国战败了,之后的历史轨迹会怎么样? - King Kwan 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