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亲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衰败的故事?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生命如繁星般闪耀,又如流萤般消逝。而在这些生命轨迹中,总有一些人,他们的一生,就是他们国家由盛转衰的缩影。他们亲眼看着自己曾经辉煌的土地,一点点被侵蚀,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一点点被淡忘,曾经坚不可摧的信念,一点点被动摇。这样的故事,往往令人心碎,也因此显得格外真实和深刻。

我总觉得,像这样的故事,最能触动人心的,不是宏大的史诗,而是那些生活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他们的视角,没有帝王的权谋,没有将军的战功,只有对家国命运最直接、最切身的感受。

不妨想想,在东汉末年,有位叫做 蔡邕 的士人。他出生在汉室鼎盛的余晖之中,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名震一时。他曾亲眼见证了外戚和宦官集团的崛起,看着原本清明的朝堂,如何一步步被阴谋和腐败所笼罩。他那时候,一定也曾试图用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去匡扶汉室,但历史的洪流,不是几个人的力量可以轻易改变的。

他经历过黄巾起义,那场席卷天下的农民起义,如同撕裂了汉朝的血肉。他一定也曾感受到,曾经熟悉的家园,不再安宁,流离失所的人们,眼中充满了绝望。他或许还记得,当董卓挟持汉献帝入洛阳时,那座曾经繁华的都城,是如何被肆意践踏和洗劫的。他作为名士,被董卓强留,被迫为董卓效力,这其中滋味,岂是旁人能够体会的?一个正直的文人,被迫去为乱世枭雄写传记,这是何等的屈辱和痛苦!

他甚至可能亲眼见过,那些昔日的名臣良将,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甚至互相残杀。他曾参与修撰《后汉书》,那本承载着那个时代历史的巨著,但他也深知,这背后有多少血泪和无奈。当他最终被王允所杀,也是因为他不屈服于王允,而王允彼时又急于站队,为了清除异己,而蔡邕这样的名人,就成了最容易被利用的棋子。

想象一下,蔡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看到了什么?是他少年时意气风发的长安城,还是他晚年时兵荒马乱的洛阳城?是他曾经敬仰的皇帝,还是那些在乱世中逐鹿的军阀?他可能带着无尽的悲凉,看着自己所热爱的汉朝,在他眼前土崩瓦解,他所信奉的文化,在战火中被摧毁。他的一生,就如同那即将熄灭的烛火,亲眼看着光明如何被黑暗吞噬。

再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时代,比如那座曾经辉煌的拜占庭帝国。有一个叫做 尼基弗鲁斯·格里戈拉斯 的人物,他是14世纪拜占庭帝国末期的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数学家。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科学和神学,但他的时代,恰恰是这个曾经横跨欧亚的伟大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的最后时期。

尼基弗鲁斯一定记得,当他的国家还是君士坦丁堡,那个“罗马之女”时,是何等的雄伟壮丽。他可能在君士坦丁堡的宏伟教堂中,感受到古老帝国的荣光,听到那些庄严的赞美诗。他可能也曾以为,这个信仰坚定、文化昌盛的国家,能够永远屹立不倒。

然而,他亲眼看着,曾经的敌人,奥斯曼土耳其人,是如何一点点蚕食拜占庭的领土。他看到,帝国内部,政治动荡,皇帝更迭频繁,内战不断,如同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国家的根基。他看到,曾经强大的拜占庭军队,已经难以抵挡日益精锐的奥斯曼军队。他一定也为帝国的分裂和衰落感到痛心疾首,或许也曾试图用他的学识和影响力去挽救,去唤醒那些沉迷于内斗的贵族们。

他经历了1341年的内战,那场内战让本已衰弱的帝国更加分崩离析。他或许也曾亲眼见证,奥斯曼军队是如何逼近君士坦丁堡的,那种压迫感,那种末日的预兆,一定让他不寒而栗。当他年老的时候,他可能还在为帝国的未来而忧虑,他知道,自己所热爱的君士坦丁堡,那个曾经是世界中心之一的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最终,在1453年,当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尼基弗鲁斯是否还在人世?如果还在,他所经历的,将会是怎样一场刻骨铭心的悲剧?他看到的是,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帝国,彻底灭亡,他所熟悉的城市,被攻陷,被洗劫,曾经的辉煌,化为历史的尘埃。他的学识,他的理想,在那一刻,都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这些故事,不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去捕捉那些亲历者内心的感受。他们不是站在历史的帷幕之外,而是身处其中,感受着时代的潮汐,感受着国家的兴衰,感受着个人的无力和悲凉。他们的故事,之所以令人动容,或许是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一个民族,在面对历史的巨变时,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悲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算不太难的文言文。

《金史·哀宗本纪》:

十二月甲戌,尽籍民丁防守,括妇人壮捷者假男子衣冠,运大石。上亲出抚军。丁丑,大元兵决练江,宋兵决柴潭入汝水。己卯,大元兵破外城,宿州副总帅高剌哥战殁。辛巳,以总帅孛术鲁娄室、殿前都点检兀林答胡土皆权参政,都尉完颜承麟为东面元帅,权总帅。己丑,大元兵堕西城,上谓侍臣曰:“我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恨矣。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独此为介介耳。”又曰:“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絷,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闭之空谷。朕必不至于此。卿等观之,朕志决矣。”都尉王爱实战殁。炮军总帅王锐杀元帅谷当哥,率三十人降大元。庚寅,以御用器皿赏战士。甲午,上微服率兵夜出东城谋遁,及栅不果,战而还。乙未,杀尚厩马五十疋、官马一百五十疋犒将士。

三年正月壬寅,册柴潭神为护国灵应王。甲辰,以近侍分守四城。戊申,夜,上集百官,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承麟固让。诏曰:“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髂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己酉,承麟即皇帝位。百官称贺。礼毕,亟出捍敌,而南面已立帜。俄顷,四面呼声震天地。南面守者弃门,大军入,与城中军巷战,城中军不能御。帝自缢于幽兰轩。末帝退保子城,闻帝崩,率群臣入哭,谥曰哀宗。哭奠未毕,城溃,诸禁近举火焚之。奉御绛山收哀宗骨瘗之汝水上。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赞曰:金之初兴,天下莫强焉。太祖、太宗威制中国,大概欲效辽初故事,立楚立齐,委而去之,宋人不竞,遂失故物。熙宗、海陵济以虐政,中原觖望,金事几去。天厌南北之兵,挺生世宗,以仁易暴,休息斯民。是故金祚百有馀年,由大定之政有以固结人心,乃克尔也。章宗志存润色,而秕政日多,诛求无艺,民力浸竭,明昌、承安盛极衰始。至于卫绍,纪纲大坏,亡征已见。宣宗南度,弃厥本根,外狃馀威,连兵宋、夏,内致困惫,自速土崩。哀宗之世无足为者。皇元功德日盛,天人属心,日出爝息,理势必然。区区生聚,图存于亡,力尽乃毙,可哀也矣。虽然,在《礼》“国君死社稷”,哀宗无愧焉。


彩蛋:

蔡城破,为宋将孟珙得之,槛车械至临安,备礼告庙。既而,命临安知府薛琼问曰:“有何面目到此?”天纲对曰:“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琼大叱曰:“曳去。”明日,遂奏其语,宋主召问曰:“天纲真不畏死耶?”对曰:“大丈夫患死之不中节尔,何畏之有。”因祈死不已。宋主不听。初,有司令供状必欲书虏主,天纲曰:“杀即杀,焉用状为!”有司不能屈,听其所供,天纲但书故主而已。闻者怜之。后不知所终。《金史·张天纲传》

user avatar

《大隋风云》主题曲的歌词,同期的希拉克略皇帝还真能配得上。

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只道是并吞八荒(不解释)

功盖万古,横槊赋诗,笑傲前尘(希拉克略的希腊化和军区制改革为拜占庭续命近千年,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时间最持久的一项举措,并且客观上其实也使得沦亡多年的希腊复国,对于希腊文明能够存续下去贡献很大)

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希拉克略是从北非起兵推翻福卡斯的,然后又用一个被萨珊波斯和阿瓦尔人打得只剩一半的东罗马发起绝地反击,这段时间战火烧遍了整个帝国,不竭民力是不可能的)

眼看着,如画的江山都丧尽,好头颅也与那肝胆分(雅穆克之战后,拜占庭逐渐丧失了小亚细亚以南的全部领土,连希拉克略自己都说:“美丽的叙利亚,永别了”,只是自己没有死于非命)

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载舟覆舟俱凡人(希拉克略和库思老斗了一辈子,都没想到结局是那样。此外希拉克略对宗教也十分虔诚,曾经亲自将从波斯人手上夺回的真十字架送回耶路撒冷,但是,希拉克略能以帝国一隅夺位成功,主要靠的是北非、埃及、君堡民众的支持,而阿拉伯帝国崛起之初真没什么精良装备,就是理论对平民吸引力太强了)

user avatar

萧衍最适合这个问题了:

高祖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学佛看上去比较超脱的样子,然而实际上最后还是气死了。

【奉狗气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