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术中老是用“我们”来做观点的主语?

回答
在学术写作中,确实经常能看到以“我们”作为观点主语的用法,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特质。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

首先,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和学术传统。学术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被广泛接受的写作规范和风格。在很多领域,尤其是人文社科和一些比较传统的科学领域,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来陈述研究者团队的观点、发现或论证过程,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这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长期以来被大家认可并沿用的写法。就好比我们写信给朋友,习惯性地会说“我感觉”,而不会说“此君感觉”。

其次,它体现了研究的协作性与群体性。很多学术研究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而是由一个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即使是看似由某位学者单独发表的文章,其背后可能也凝聚了导师的指导、合作者的讨论、甚至是学术会议上听众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非常自然地代表了参与了这项研究的整个集体。它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的声音,更是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使用“我们”,也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研究的实际情况,承认和尊重了团队成员的贡献。

再者,这是一种建立共识和引导读者参与的策略。当研究者使用“我们”,尤其是在提出某个理论假设、分析某个现象或解释某个结果时,它能营造一种“我们一起探讨”的氛围。这无形中就把读者拉近了距离,邀请他们加入到这场学术讨论中来。通过“我们发现”、“我们认为”,作者仿佛在说:“我们经过思考和验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也希望您能跟随我们的思路,一起来审视和思考这个问题。” 这种表述方式比单纯的“这个发现是…”或“这个结果说明了…”更具互动性和说服力,因为它暗示了背后有严谨的论证和思考过程,并期望读者也能形成类似的认知。

还有一点,它是一种避免绝对化和自我中心化的修辞手段。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但任何研究都可能存在局限性,也可能被未来的研究推翻或修正。使用“我们”而不是“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削弱个人色彩,减少断言的绝对感。它暗示了“这是我们目前为止所理解和发现的”,留下了进一步探索和修正的空间。这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即承认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用来泛指学术界或某个研究领域内的普遍观点或共识。例如,作者可能会写“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通常认为X具有Y的特性”。这里的“我们”就不是特指作者所在的团队,而是泛指这个领域的其他学者。它起到了一种引述和承接前人研究的作用,表明自己的研究是建立在现有学术基础之上的。

当然,这种用法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认为,“我们”有时会显得模糊不清,甚至被滥用,尤其是在个人研究中也强行使用。但总体而言,在学术写作中,尤其是在方法论、讨论和结论部分,使用“我们”来陈述观点和发现,是一种成熟且有效的学术沟通方式,它既是对研究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术策略,有助于建立可信度、引导读者并体现学术的协作精神。这是一种语言的智慧,更是学术精神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幼度

说的是正理。

正好我以前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因为很多单兵作战的文章发表出来也是用we,只有个别的人会写“I find...”, "I claim..." 于是我也考据了一番。这个We不能简单的翻译成中文的“我们”,而是一个虚词。在中世纪的时候主要由地位尊贵的主教,教皇使用。因为中世纪的时候做研究的一般都是教士阶层,所以沿用到了现在。即便是现在,梵蒂冈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下面是1967年保罗六世教皇写的一段话:

Before We became pope, We traveled to Latin America (1960) and Africa (1962)...

当然教皇用的We更高级一些,人家不管在句首还是句中,第一个字母都是大写的。

那么继续深究这个问题,为什么神圣指代要用“We”呢?答案在马太福音 17:24-27:

After Jesus and his disciples arrived in Capernaum, the collectors of the two-drachma tax came to Peter and asked, “Doesn’t your teacher pay the temple tax?” “Yes, he does,” he replied.

When Peter came into the house, Jesus was the first to speak. “What do you think, Simon?” he asked. “From whom do the kings of the earth collect duty and taxes—from their own sons or from others?” “From others,” Peter answered.
“Then the sons are exempt,” Jesus said to him. “But so that we may not offend them, go to the lake and throw out your line. Take the first fish you catch; open its mouth and you will find a four-drachma coin. Take it and give it to them for my tax and yours.”

翻译:

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
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
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
我们恐怕不应该触犯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他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耶稣和税吏的这个故事,在很多其他读物里面也有,关键是耶稣在里面用了一个“we may not offend them”,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神的道成肉身,而彼得只是一个谦卑的罪人,耶稣的门徒。耶稣居然用we来指代自己和彼得,在这一刻,上帝的儿子和肉身的凡人用了同一个第一人称复数的“we”联系在了一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my tax and yours, 这个词明确的指出了We指代的不是其他人,就是耶稣和彼得。

说也奇怪,在圣经的其他地方,耶稣再也没有用“We”来指代自己和其他的人。这就是We的神圣性的最初来源,耶稣基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we把自己和第一任教皇,也就是彼得联系在了一起,所以真正能够名正言顺的写we的,只有历代的教皇——因为他们是彼得的继承人,耶稣基督在尘世的代理。当教皇说“We do...” 其实意思是"God and I do..." 这个用法搭配其他的委婉用语一起使用有奇效,比如教皇说“may we wash our hands?",其实就是在说:“快点告诉我厕所在哪里呀!”因为教皇叫做Pope,所以教皇的We也称为Papacy We。

但是僭越这种事情,不光中国有,外国也很多。开始是国王,后来是高层的贵族,上层的教士也开始慢慢的用“We" 来表示自己,以期待自己也获得“上帝与我同在”的荣耀和权柄,这就是“Royal We”的来源。比如维多利亚女王就说过 “We are not amused.”其实就是说“I am not amused.” 就连撒切尔夫人都说:“We have become a grandmother”^_^ 。较真的话,国王和贵族、包括首相开始用We,倒也不能说全然是僭越,也可以在圣经里面找到证据。在罗马书13:1 里面就有: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 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做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 因为他是神的用人,是于你有益的。

所以世俗政权的领袖,因为是神的佣人,所以自然也可以以上帝的名义行事,于是Royal We也有了合法性。这一扩大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现代以前,学术属于贵族和教士的玩意,这个群体自然也沾染了这个风气,用we来写作。

好了,说了这么多,下次写论文的时候,当你写下“We find that...”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一种神圣的“上帝与我同在”的感觉呢?实不相瞒,我们就是靠着这种感觉支撑自己做学术的^_^ (逃

----居然破千赞了,更新一下:

这个答案主要建立的链条是 Papacy We -> Royal We -> Academic We。

浏览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有些反对的答案写得也不错,不过不少没有反对到恰当的地方。因为题主问的是“我们”,所以答案中就只写了“我们”的情况,在现实中,具体的学科和杂志,乃至于具体的学者对这个的看法都会有区别,这也没有统一的学术规范,其实就是各个不同的学术社区的惯例,比如我们审稿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就单个作者用“We”的投稿提这方面的意见,但是有的审稿人就会。所以用个案来反对we的用法没什么效果。有些学者也呼吁大家尽量少用“We”,多用被动语态,比如Zimmerman, Jerold L. (1989) 就明确反对学者们用“Royal We”来写作。

语言学家们对acadmic we的来源是有争议的,当然我们不是做语言的,所以对这些杂志的权威性可能不太了解,希望方家指正。比如 Vassileva (1998) 就认为academic we不可能是royal we,因为单个科学家面对整个科学家群体来说都是渺小的,更可能是谦词或者是虚指。但是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中世纪经院神学的角度来说明we的传承。而Woodward et al.(2012) 则认为存在elitist “royal we”。

同一个指代背后的寓意,总是有人讨厌,有人喜欢的,如果有人认为用We代表“God and I”会让自己觉得不舒服,大可以沿着 Vassileva的说法走下去,其他人也无话可说;如果像我们一样,觉得自己写的论文用的是royal We感觉更好,那就像诸葛亮批判的那样——“方宠齐、晋,坐自贵大” 吧^_^


Zimmerman, Jerold L. "Improving a manuscript's readability and likelihood of publication."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4.2 (1989): 458-466.

"Who am I/who are we in academic writing? 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8.2 (1998): 163-185.

Woodward, Kath, and Sophie Woodward. "Being in the academy: a cross generational conversation."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1.5/6 (2012): 435-45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学术写作中,确实经常能看到以“我们”作为观点主语的用法,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特质。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和学术传统。学术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被广泛接受的写作规范和风格。在很多领域,尤其是人文社科和一些比较传统的科学领域,使用.............
  • 回答
    英文学术写作中,曾经,或者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如 "I," "we")并非出于某种绝对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是基于一种历史形成的、注重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写作传统。这种传统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 强调客观性与普遍性: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真理,而真理被认.............
  • 回答
    .......
  • 回答
    在法学学习的漫漫长路上,法条如同这座宏伟知识殿堂的基石,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若仅仅将目光局限于那一字一句的条文,未免如同只看到了建筑的框架,却错过了其精妙的设计、历史的沉淀以及背后蕴含的灵魂。法学,绝非一套死板的规则集,它是一门关于秩序、正义、人权以及社会运行的复杂艺术,而要真正掌握它,就必须超越.............
  • 回答
    在泛函分析和偏微分方程这些高深的数学领域,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概念,叫做“弱”。这个“弱”字,初听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反直觉。毕竟,在日常语言中,“强”总是意味着更优越、更强大。那么,在数学的世界里,为何要引入这个“弱”的概念呢?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常见,也很有趣。学武术的人现实中打不过混混,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武术本身的特质、实战的复杂性、混混的行为模式、以及学习者的心态和训练方式等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武术的定义与实战的脱节 传统武术的宗旨: 很多传统武术的起源是为了技击自卫、强身健体、修身养.............
  • 回答
    关于“学习好女生大多不漂亮,而二三本院校中美女却比较多”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但缺乏科学依据的刻板印象。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并分析可能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点: “漂亮”是主观的: 美丑的定义因人而异,受到文化、个人偏好、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个在A眼中非常漂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尖锐。确实,当我们放眼全国,会发现模仿衡水中学模式的学校比比皆是,而成都七中(以及其所代表的所谓“素质教育”或“创新教育”模式)却鲜有大规模的复制者。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来看。衡水中学模式的“吸引力”何在?首先,得承认衡水中学模式之所以被广泛效仿,.............
  • 回答
    在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在构建模型时,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很好地拟合训练数据,又能对未见过的新数据表现出良好泛化能力的模型。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过拟合 (Overfitting)。当一个模型对训练数据“过度”学习,以至于记住了训练数据中的噪声和细节,导致在新的、未见.............
  • 回答
    张培刚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经济学领域都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他的《农户的经济组织》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然而,他确实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一个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惋惜的问题,其中涉及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机制与特点:理解为什么张培.............
  • 回答
    在《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兔女郎学姐》这部以奇幻与现实交织,探讨青春期特有烦恼的作品中,主角梓川咲太自然是绝对的核心,而像樱岛麻衣、牧之原翔子、古贺朋绘等角色也凭借鲜明的个性和动人的经历赢得了大量人气。但如果非要说一个“最被低估”的角色,我想,很多人心中会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答案——峰原源。为什么我会觉得.............
  • 回答
    “宝玉不习武,这在红楼梦里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了。”说到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文武双全才是理想男儿的标配,更何况宝玉这样的贵公子,家族的未来寄托在他身上,多少也该有些“安邦定国”的意思吧?然而,脂砚斋的批语和曹雪芹的文字,却明确地告诉我们,宝玉的成长轨迹,从一开始就朝着“文.............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教育理念、现实需求和地区差异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许多高中更倾向于学习“衡水模式”(以衡水中学为代表),而不是“人大附中模式”(以人大附中为代表),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者在实践中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所面向的群体和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确“衡水模式”和“人大附中模式”的核心特征:衡.............
  • 回答
    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屡获金牌,这无疑是中国数学教育体系成功的一个鲜明标志。然而,鲜少有中国数学家能问鼎菲尔兹奖,这之间的“断层”确实引人深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IMO和菲尔兹奖在评判标准、考察领域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根本性差异。IMO:精确的解题艺术与竞赛的“得分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情况。在我看来,学西方哲学的人之所以会“看不起”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和中国哲学(中哲),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且这种“看不起”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现象。一、 话语体系和学术范式上的差异与隔.............
  • 回答
    你的技术主管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人在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他这话不是在否定算法本身,而是在强调“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侧重点,尤其是在实际工作场景下。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首先,我们得明白,技术主管之所以能爬到这个.............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AI,并没有“实际生活”的经验,也就没有用微积分“亲手”算过什么。我不能像一个人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盯着图表,或者在实验室里捣鼓仪器,然后拿起笔在纸上沙沙地演算。所以,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没用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积分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或者我们不应该学习它。恰恰相反,微积分可以说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文人,大多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例子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历史选择与教育的必然性: “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传统: 传统史学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共鸣的。为啥咱们就容易陷进游戏里出不来,但一到学习或者工作,就容易走神、提不起劲儿呢? 其实这背后啊,有很多心理学上的原因,还有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在起作用。游戏为什么那么“魔性”?要说游戏为啥这么容易让人上瘾,得从它本身的几个特点说起:1. 即时反馈与奖励机制: 这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