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术中老是用“我们”来做观点的主语?

回答
在学术写作中,确实经常能看到以“我们”作为观点主语的用法,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特质。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

首先,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和学术传统。学术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被广泛接受的写作规范和风格。在很多领域,尤其是人文社科和一些比较传统的科学领域,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来陈述研究者团队的观点、发现或论证过程,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这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长期以来被大家认可并沿用的写法。就好比我们写信给朋友,习惯性地会说“我感觉”,而不会说“此君感觉”。

其次,它体现了研究的协作性与群体性。很多学术研究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而是由一个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即使是看似由某位学者单独发表的文章,其背后可能也凝聚了导师的指导、合作者的讨论、甚至是学术会议上听众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非常自然地代表了参与了这项研究的整个集体。它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的声音,更是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使用“我们”,也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研究的实际情况,承认和尊重了团队成员的贡献。

再者,这是一种建立共识和引导读者参与的策略。当研究者使用“我们”,尤其是在提出某个理论假设、分析某个现象或解释某个结果时,它能营造一种“我们一起探讨”的氛围。这无形中就把读者拉近了距离,邀请他们加入到这场学术讨论中来。通过“我们发现”、“我们认为”,作者仿佛在说:“我们经过思考和验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也希望您能跟随我们的思路,一起来审视和思考这个问题。” 这种表述方式比单纯的“这个发现是…”或“这个结果说明了…”更具互动性和说服力,因为它暗示了背后有严谨的论证和思考过程,并期望读者也能形成类似的认知。

还有一点,它是一种避免绝对化和自我中心化的修辞手段。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但任何研究都可能存在局限性,也可能被未来的研究推翻或修正。使用“我们”而不是“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削弱个人色彩,减少断言的绝对感。它暗示了“这是我们目前为止所理解和发现的”,留下了进一步探索和修正的空间。这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即承认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用来泛指学术界或某个研究领域内的普遍观点或共识。例如,作者可能会写“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通常认为X具有Y的特性”。这里的“我们”就不是特指作者所在的团队,而是泛指这个领域的其他学者。它起到了一种引述和承接前人研究的作用,表明自己的研究是建立在现有学术基础之上的。

当然,这种用法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认为,“我们”有时会显得模糊不清,甚至被滥用,尤其是在个人研究中也强行使用。但总体而言,在学术写作中,尤其是在方法论、讨论和结论部分,使用“我们”来陈述观点和发现,是一种成熟且有效的学术沟通方式,它既是对研究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术策略,有助于建立可信度、引导读者并体现学术的协作精神。这是一种语言的智慧,更是学术精神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幼度

说的是正理。

正好我以前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因为很多单兵作战的文章发表出来也是用we,只有个别的人会写“I find...”, "I claim..." 于是我也考据了一番。这个We不能简单的翻译成中文的“我们”,而是一个虚词。在中世纪的时候主要由地位尊贵的主教,教皇使用。因为中世纪的时候做研究的一般都是教士阶层,所以沿用到了现在。即便是现在,梵蒂冈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下面是1967年保罗六世教皇写的一段话:

Before We became pope, We traveled to Latin America (1960) and Africa (1962)...

当然教皇用的We更高级一些,人家不管在句首还是句中,第一个字母都是大写的。

那么继续深究这个问题,为什么神圣指代要用“We”呢?答案在马太福音 17:24-27:

After Jesus and his disciples arrived in Capernaum, the collectors of the two-drachma tax came to Peter and asked, “Doesn’t your teacher pay the temple tax?” “Yes, he does,” he replied.

When Peter came into the house, Jesus was the first to speak. “What do you think, Simon?” he asked. “From whom do the kings of the earth collect duty and taxes—from their own sons or from others?” “From others,” Peter answered.
“Then the sons are exempt,” Jesus said to him. “But so that we may not offend them, go to the lake and throw out your line. Take the first fish you catch; open its mouth and you will find a four-drachma coin. Take it and give it to them for my tax and yours.”

翻译:

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
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
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
我们恐怕不应该触犯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他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耶稣和税吏的这个故事,在很多其他读物里面也有,关键是耶稣在里面用了一个“we may not offend them”,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神的道成肉身,而彼得只是一个谦卑的罪人,耶稣的门徒。耶稣居然用we来指代自己和彼得,在这一刻,上帝的儿子和肉身的凡人用了同一个第一人称复数的“we”联系在了一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my tax and yours, 这个词明确的指出了We指代的不是其他人,就是耶稣和彼得。

说也奇怪,在圣经的其他地方,耶稣再也没有用“We”来指代自己和其他的人。这就是We的神圣性的最初来源,耶稣基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we把自己和第一任教皇,也就是彼得联系在了一起,所以真正能够名正言顺的写we的,只有历代的教皇——因为他们是彼得的继承人,耶稣基督在尘世的代理。当教皇说“We do...” 其实意思是"God and I do..." 这个用法搭配其他的委婉用语一起使用有奇效,比如教皇说“may we wash our hands?",其实就是在说:“快点告诉我厕所在哪里呀!”因为教皇叫做Pope,所以教皇的We也称为Papacy We。

但是僭越这种事情,不光中国有,外国也很多。开始是国王,后来是高层的贵族,上层的教士也开始慢慢的用“We" 来表示自己,以期待自己也获得“上帝与我同在”的荣耀和权柄,这就是“Royal We”的来源。比如维多利亚女王就说过 “We are not amused.”其实就是说“I am not amused.” 就连撒切尔夫人都说:“We have become a grandmother”^_^ 。较真的话,国王和贵族、包括首相开始用We,倒也不能说全然是僭越,也可以在圣经里面找到证据。在罗马书13:1 里面就有: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 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做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 因为他是神的用人,是于你有益的。

所以世俗政权的领袖,因为是神的佣人,所以自然也可以以上帝的名义行事,于是Royal We也有了合法性。这一扩大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现代以前,学术属于贵族和教士的玩意,这个群体自然也沾染了这个风气,用we来写作。

好了,说了这么多,下次写论文的时候,当你写下“We find that...”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一种神圣的“上帝与我同在”的感觉呢?实不相瞒,我们就是靠着这种感觉支撑自己做学术的^_^ (逃

----居然破千赞了,更新一下:

这个答案主要建立的链条是 Papacy We -> Royal We -> Academic We。

浏览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有些反对的答案写得也不错,不过不少没有反对到恰当的地方。因为题主问的是“我们”,所以答案中就只写了“我们”的情况,在现实中,具体的学科和杂志,乃至于具体的学者对这个的看法都会有区别,这也没有统一的学术规范,其实就是各个不同的学术社区的惯例,比如我们审稿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就单个作者用“We”的投稿提这方面的意见,但是有的审稿人就会。所以用个案来反对we的用法没什么效果。有些学者也呼吁大家尽量少用“We”,多用被动语态,比如Zimmerman, Jerold L. (1989) 就明确反对学者们用“Royal We”来写作。

语言学家们对acadmic we的来源是有争议的,当然我们不是做语言的,所以对这些杂志的权威性可能不太了解,希望方家指正。比如 Vassileva (1998) 就认为academic we不可能是royal we,因为单个科学家面对整个科学家群体来说都是渺小的,更可能是谦词或者是虚指。但是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中世纪经院神学的角度来说明we的传承。而Woodward et al.(2012) 则认为存在elitist “royal we”。

同一个指代背后的寓意,总是有人讨厌,有人喜欢的,如果有人认为用We代表“God and I”会让自己觉得不舒服,大可以沿着 Vassileva的说法走下去,其他人也无话可说;如果像我们一样,觉得自己写的论文用的是royal We感觉更好,那就像诸葛亮批判的那样——“方宠齐、晋,坐自贵大” 吧^_^


Zimmerman, Jerold L. "Improving a manuscript's readability and likelihood of publication."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4.2 (1989): 458-466.

"Who am I/who are we in academic writing? 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8.2 (1998): 163-185.

Woodward, Kath, and Sophie Woodward. "Being in the academy: a cross generational conversation."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1.5/6 (2012): 435-45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