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文学术写作中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

回答
英文学术写作中,曾经,或者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如 "I," "we")并非出于某种绝对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是基于一种历史形成的、注重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写作传统。这种传统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强调客观性与普遍性:

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真理,而真理被认为是独立于个体观察者存在的。作者使用第一人称,例如 "I believe that..." 或 "In my opinion,...",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或未经充分验证的观点。学术写作追求的是一种“普遍有效”的陈述,能够被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而不是仅仅代表某个特定个体的看法。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物理学家在发表关于量子力学的新理论时,仅仅说“我发现了这种新的粒子行为”,这会让读者产生疑问:是谁“发现”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他一厢情愿的解读?通过避免第一人称,例如写成“This new particle behavior has been observed,” 或者 “The data suggests a new particle behavior,”,研究结果就被呈现为一种客观事实,一种可以被公众审视和检验的现象。

2. 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

学术写作的理想状态是理性、严谨、不受个人情感或偏见的左右。使用第一人称,尤其是频繁使用,可能会不自觉地引入作者的情感色彩,例如“I was surprised to find...” 或“It is disheartening that...”。这些表达方式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在学术语境下,它们可能削弱论证的客观性和严肃性,让读者担心作者的判断是否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

科学的严谨性在于基于证据和逻辑进行推论,而不是基于“我感觉”。因此,学术界倾向于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主观看法排除在外,让数据和逻辑自己说话。

3. 突出研究本身而非研究者:

学术写作的焦点应该是研究的内容、方法、结果和意义,而不是作者本人。如果文章充斥着“I did this,” “I found that,”,很容易让读者觉得文章的重点变成了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操作记录”,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科学价值。

将“I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to test the hypothesis” 改写成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或者 “The experiment tested the hypothesis,”,就将焦点从“我”转移到了“实验”和“假设”上,让研究本身成为主角。

4. 维护学术的严谨与正式性:

学术写作是一种高度正式的交流形式。使用第一人称,尤其是在非正式的语境下,有时会被认为不够正式,甚至有些随意。学术界希望通过一种统一、规范的语言来建立信任和专业形象。

过去,这种“规矩”被视为维护学术领域庄重和专业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5. 鼓励更精炼、更精确的表达:

有时候,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也能促使作者寻找更精炼、更具分析性的表达方式。例如,与其写“I will discuss the findings in this section,”,不如直接写“This section discusses the findings.”。后者更加直接,省去了不必要的词语。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僵化的规则,现代学术写作正在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第一人称的使用态度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在某些学科领域,尤其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一些需要描述个人研究过程的领域,适度使用第一人称已经越来越被接受,甚至被鼓励。

描述研究过程: 当需要清晰地描述“我”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例如在方法论部分说明“I designed the survey…”或“We interviewed participants…”,使用第一人称反而能使描述更加清晰和直接。
明确作者贡献: 在多人合作的研究中,适度使用第一人称(尤其是“we”)可以清晰地界定研究的合作者和贡献者,避免混淆。
增强可读性和参与感: 在一些非实验性、更具思辨性的文章中,第一人称可以适当地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作者的“人”的色彩,让读者更容易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学科的差异: 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写作传统。自然科学领域可能仍然普遍遵循更严格的非第一人称原则,而人文学科则更为灵活。

总结来说, 英文学术写作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的传统,主要源于对客观性、普遍性、避免主观偏见、突出研究本身和维护学术严谨性的追求。这种写作风格旨在将焦点从研究者转移到研究内容上,确保研究结果能够被客观地评估和验证。但正如前面所说,现代学术写作的态度正在变得更加灵活,在一些特定情境下,适度地使用第一人称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并服务于文章的清晰、准确和客观。最终,写作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传达研究信息,而选择何种人称,应以是否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为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学术写作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可能跟「英语句子不能以介词结尾一样」,是一个典型的 myth —— 它本来并没有这么严格,而是有适用范围的,但时间长了以后,人们已经忘记了它的来历,而只是教条地把它当成一条规矩了。

实际上,在学术写作中,出现第一人称复数 we 的情形还是挺多的:

  • 在讲述推导过程的时候,常常说 we can ...,比如 we can substitute Eq. 2 into Eq. 1。在呈示图表结果的时候,也常常说 we can see that ...。这里的 we,包括了作者和读者,营造出一种作者和读者一同推导、一同观察结果的氛围,显得有亲切感。
  • 在陈述实验过程的时候,常常说 we did ...,比如 we trained the model,we evaluated the system,等等。这里的 we 仅指作者。这些工作确实就是作者做的,用第一人称说出来并无不可,没必要舍近求远地改成被动语态。
  • 在对比自己与别人的工作或观点时,更是常常使用 we,以区分哪些工作或观点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比如:Li et al. did ..., but we did ...; Zhang et al. found that ..., but we argue that ...。当然有时候会用 the authors 来代替 we,但并不必要。

所谓的「学术写作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大概有两种意义:

  • 一是尽量不用第一人称单数 I。现在大多数论文的作者都不只一个人,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使用 I 的场合。即使确实是单人的工作,往往也会用 we 来指作者 —— 使用 I 的话,很容易让读者「出戏」,去查看一下作者确实只有一个人,而打断阅读。
  • 二是不要滥用 I/we think、I/we suppose 之类在口语中用来使语气委婉的词组。如果你 think 或者 suppose 的东西确实是有论据的,大可以不用委婉语气,使用 we argue 等更确定的表达方式,或者干脆不用 we argue,直接说结论。如果这些东西并没有充足的论据支撑,那么说明你要么应该去寻找更多论据,要么应该把它们去掉。
user avatar

最近高强度地在进行论文写作,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基于我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生物学领域回答一下。短回答是: 当代英文学术写作并没有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目前主流的论文都是第一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形式。

  1. 学术论文第一第三人称使用方式顺应时代变迁

其实如果把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那个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很多论文几乎100%都是以第三人称(被动语态)来陈述的。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目前单篇引用次数最高的生物学论文(引用超过三十万次),Lowry et al. 1951年在JBC上发表的“Protein measurement with the Folin phenol reagent“一文,通读全文没有发现一个第一人称的主语"we"或者“I”,这在当代的学术论文里是相当罕见的。感兴趣的可以点这个链接感受一下六十年前科学家对论文的写作风格。jbc.org/content/193/1/2

诚然,如此写作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内容的客观公正性,避免掺杂任何主观的情绪和偏见,但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也源源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学术论文,第一人称的使用随处可见,使用的频率甚至有些已经超过了第三人称。学术写作对第一和第三人称使用的方式的变迁,主要是随着主流学术期刊的越发清晰的规定而发生。例如 @小侯飞氘 提到的,Nature Publishing Group就在写作指南中明确说明偏好“第一人称”。(nature.com/nature-resea)

大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期刊,对行文的人称形式没有明确规定,给予了笔者比较高的自由度去撰写。例如AACR旗下的期刊,仅仅是要求语言清晰,语法准确 ("Manuscripts should be written in clear, grammatical English")。

2. 论文各个部分对第一和第三人称的使用权重不一样

@王赟 Maigo 在他的回答中已经比较系统地列举出了英文学术写作中"we"的多种用法,例如表示推论,描述实验和提出想法,这里也不再赘述。但我想补充的一点是第一和第三人称使用的频率在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完整的论文包括了“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几个主要部分 (排除必要的那些作者信息和摘要)。对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高低大致是:Results>Discussion/Introdu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 这主要取决于各个部分主语的切换频率。往往当该部分主语越为固定和单一,则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越低,因为读者不需要去对每句话的主语进行切换即可理解所有动作。例如 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所有的陈述中,默认所有动作都是作者所为,因此即便不出现一个“we",读者也能连贯理解所有具体步骤。

不同的是,对于其他部分,往往混杂了对参考文献的引用,由此得到的启示,所呈现实验数据的客观描述,以及作者由此可得到的推论,如果单一全部使用第三人称,读者会很难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逻辑链和侧重点。试着比较一下下面的两段话:

More than 50 LRRK2 mutations are identified. All of the mutations were found in heterozygote. In addition, LRRK2 mutations were not detected in othe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They were specific to autosomal dominant PD “

vs

Recent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more than 50 LRRK2 mutations. We found that all of the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in heterozygote. In addition, we didn't detected any LRRK2 mutations in othe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specific to autosomal dominant PD “

第一段话通篇使用了第三人称,但作为Introduction部分,读来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很难去区分哪些是前人的研究基础,哪些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最新发现和推论。相比而言,第二段话交替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称,给人的逻辑感更强更清晰,很容易让人抓住重点。

3. 第一人称是学术争端中的强烈符号

尽管保持行文的客观性很重要,但是学术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很多科学家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争端,在这些自然的秘密没有被彻底揭晓之前,谁都有权利在发表的论文中反驳前人的观点并提供己方论点的依据。如果一味地使用第三人称,阐述过于客观,反而会显得态度不鲜明,不容易引起同领域科学家的注意。这里举一个我个人所从事领域中最近的例子,来自于NCI的Gordon Hager和CRUK的Jason Carroll关于pioneer factor FOXA1受激素调控的争端。

事件起源于 Gordon Hager组在2016年发表于Cell的文章,该文系统性地阐述了FOXA1和雌激素受体(ER)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分子层面相互作用与调控的机制。(cell.com/action/showPdf?

但是仅仅三年后,FOXA1的发现者,来自剑桥大学的Jason Carroll就在Cell Reports上提出来强烈的实名反对: FOXA1对DNA的结合与受体的激活与否无关!

cell.com/action/showPdf?

并且他们在反对的论文中毫不留情面地,以大篇幅第一人称的形式陈述了无法复现Cell文章中的结果,并且归结其原因为不严谨的实验设计和不可重复的分析。看看下面的两个段落 就可感受到言辞的强烈(Swinstead et al 2016即为Gordon Hager 的Cell paper):

“We find that the estrogen-induced FOXA1 binding sites, which were described before (Swinstead et al., 2016), result from a lack of robust replicates and are not observable when additional, technically similar,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 (ChIP-seq) biological replicates are conducted.

“We downloaded their FOXA1 ChIP-seq data, obtained i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but could not reproduce the binding numbers described in the publication,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about peak calling and how input DNA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analyses.“

4. 第一人称"I" 有时也会被使用

由于这题的范畴是英文学术写作,并不局限于期刊论文,所以我对第一人称的使用可以适度延伸一下。在研究论文的主观陈述中,"we"就是标配,因为几乎所有研究论文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印象中极少看见一个作者发表的文章)。但是不局限在研究论文里的话,在一些个人性质的学术写作中,会高频率出现第一人称“I“的使用.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个人的生涯基金写作,例如美国NIH下属的F99/K00 (博士向博后过渡的基金), K99/R00 (博后向教职过渡的个人基金)以及 F30,F31之类的研究生个人研究基金,在研究计划的撰写以及前期数据的描述中,几乎都以第一人称“I”代替了通常的“we"的使用, 为了强调自己的原创数据和想法。答主曾有过前者的申请经历,第一次写来非常别扭。

以上就就这个问题阐述了一些个人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其实大家论文读多就了会发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写作形式都会有,能保证读者直接清晰地接收到这些信息才是主要目的。最后祝所有人论文写作发表顺利,也欢迎就某些点就行讨论。

user avatar

学术界没这个潜规则吧,Nature出版社就鼓励用第一人称主动语态:

Nature journals prefer authors to write in the active voice ("we performed the experiment...") as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readers find concepts and results to be conveyed more clearly if written directly. We have also found that use of several adjectives to qualify one noun in highly technical language can be confusing to readers. We encourage authors to "unpackage" concepts and to present their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in simply constructed sentences.

个人觉得差别不大,怎么简单怎么写就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文学术写作中,曾经,或者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如 "I," "we")并非出于某种绝对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是基于一种历史形成的、注重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写作传统。这种传统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 强调客观性与普遍性: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真理,而真理被认.............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内学术出版体系的一个核心矛盾,并且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扩刊”二字就能解决的。我将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希望能尽量详尽地阐述清楚,并且避免那些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的AI痕迹。首先,我们要理解CSSCI和CSCD期刊在中国学术界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国内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
  • 回答
    在中国小学,同时教授两套不同的手写体——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拼音的手写体,感觉上比我们自己学的那套英文字母手写体,反而更接近外国人写的那种流畅、随意的风格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套“手写体”各自的起源和目的.............
  • 回答
    中国学者在科研过程中撰写并发表英文论文的现象,是国际学术体系、国家科研政策、语言环境和学术交流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学术体系的主导地位1.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普及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英语逐渐成为全球科学研究的通用语言。美.............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英语学习投入最大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到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再到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数不胜数的课外辅导机构和在线学习平台,英语教育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每年,无数中国家庭在英语学习上倾注了巨额的时间和金钱,从教材、课程、考试,到留学、出国培训,英语学习已经.............
  • 回答
    说实话,刚开始学英语,是不是觉得一股脑地让你背单词,有点像填鸭?我当初也这么想过。但深入学下去,你会发现,这背单词,还真不是瞎起哄,它其实是打地基,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块。你想啊,一门语言,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而我们学英语,就像是这个建筑师,或者说是工人。你总不能上来就搞钢筋水泥,搭建框架吧?你得先有.............
  • 回答
    说英语“难学”,其实更像是一种集体感受,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相。毕竟,世界上有那么多人都在学习英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难”的感觉,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单词背不下来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语言本身的特性、学习方法、文化背景,甚至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咱们就掰.............
  • 回答
    每天都在磕英语,感觉自己像个上了发条的玩具,准时准点地打开app、翻开单词书,但时间一长,进步却像蜗牛爬一样慢,甚至感觉停滞不前。我总在想,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真的不适合学英语吗?其实,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困惑。明明付出了时间和努力,为什么英语学习还是像绕不开的坎?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很少是单一原.............
  • 回答
    许多中国人学习英语时,都将“发音标准”视作一个重要目标,甚至有时是学习的终极追求。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考量,也有历史文化的影响。首先,沟通的有效性是首要的因素。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而清晰、准确的发音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如果你说的英语别人听不懂,哪怕你掌握再多的词汇和.............
  • 回答
    关于《我的英雄学院》动画下架(或称“封禁”)的消息,网上确实存在不少讨论。需要明确的是,官方通常不会公开承认“封禁”某个动画,而是以“下架”、“暂停播出”等更委婉的说法来处理。 很多时候,这些下架并非是针对动画本身的内容,而是源于更复杂的原因,比如版权问题、地区性审查规定,甚至是部分观众的过度解读和.............
  • 回答
    我喜欢英语,或者更准确地说,我对英语有着强烈的学习动力,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总能发现更多促使我不断探索的理由。首先,最直观的,也是很多人学习英语的初衷——它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更像是通往无限可能性的门票。 我从小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英语恰恰是连接我和这个广阔世界的.............
  • 回答
    英语学习者,尤其是那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常常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汉语干扰”的怪圈。这并非是说汉语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甚至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旦未经有效疏导,就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显现出来,成为一股挥之不去的力量。首先,我们得承认,汉语和英语在发音系统上简直.............
  • 回答
    要说为什么要学英语,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为什么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一样,答案是多方面的,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深层的理由。对我而言,学习英语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内心深处一种想要更辽阔地感知世界、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渴望。首先,英语是连接世界的通用语言,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它的实际意义却无比巨大。你想想看,当你.............
  • 回答
    我理解您希望从一个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在中国学习的难点,并希望避免AI写作的痕迹。确实,尽管英语早已成为许多中国人学习的重点,但想真正掌握并自如运用,许多人都感觉“卡脖子”。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语言本身的隔阂是最根本的。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 回答
    好,咱就来好好聊聊这英语学习这档子事儿,为啥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法宝”?它们到底有没有用,得一样一样扒拉扒拉。你看啊,说到底,这英语就像一个大世界,里面有山川湖海,有飞禽走兽,有古老村落,也有现代都市。你想啥样儿的风景?想跟哪种人打交道?不同的“玩法”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英语学习方法.............
  • 回答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原因,可不是一句“为了国际化”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个人发展、国家进步、文化交流以及信息获取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原因也在悄然演变。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说。一、 敲开世界大门,拥抱更广阔的天地最直接、最实在的原因,当然是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的地位。你想想看,无论你想.............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现在手机一掏,各种翻译软件、在线词典随处可见,点一点,就能知道“this is a pen”是什么意思,再复杂点的句子也能给你整得明明白白。这么一来,是不是觉得学英语这事儿,好像有点多余了?但仔细想想,真有那么简单吗?其实,翻译工具就像一把很锋利的刀,用得好,能帮你切菜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对不同作品受众、叙事语境以及文化背景的理解。为什么同一类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在《Overlord》中被很多人接受,而在《我的英雄学院》中却能引发轩然大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两脚羊”在《Overlord》中的使用和在《我的英雄学院》中的使.............
  • 回答
    中国教育体系将英语列为必修课,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基于时代发展、国家需求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维度的深思熟虑。如果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它渗透在经济、科技、文化以及个人发展等方方面面,其重要性不容小觑。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全.............
  • 回答
    有些人觉得学英语难,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像一张网,把不少人都困在了里面。咱们掰开揉碎了,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从语言本身的特性说起。英语这玩意儿,跟咱们汉语比起来,骨子里就有不少“不一样”。 发音上的“坎儿”: 咱们汉语是声调语言,同一个音节声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