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收徒是不是要弟子给他送干肉,为什么?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

“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

“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只要是从我这里拿来一束干肉(准备好的学费)以上的人,我都从来没有不教导他的。’”

这里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

1. “束脩”是什么?
“脩”通“醢”,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干肉。在古代,保存食物不易,干肉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束”是指一把或一捆,表示数量。
所以,“束脩”合起来就是一把或一捆干肉。这并非是巨额的财富,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礼物,代表着学生愿意为接受教育付出一定的努力和心意。

2. 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育的不普及: 在春秋时期,教育远不像今天这样普及。教育资源稀缺,能够接受教育的往往是少数富裕家庭的子弟。
孔子开创的私学: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他“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求学之心,他都愿意教导。
经济来源: 孔子虽然学问高深,但并非富裕之人。他的教育事业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来维持生活,购买书籍,以及其他教学活动。

3. “束脩”的作用:
象征性学费: “束脩”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学费或拜师礼。它并非是高昂的价码,而是学生表达尊重和愿意投入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于贫穷但有求学之志的学生,孔子也不会因为他拿不出“束脩”而拒之门外。
经济支持: 对于孔子和他的教育团队来说,这些“束脩”也是一种基本的经济支持,能够帮助他维持教学活动。
筛选和门槛: 一定程度上的“束脩”也起到了一种筛选作用,表明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意愿和初步的经济能力,能够承担一定的学习成本。这并不是说孔子只收有钱的学生,而是说愿意付出一点点努力的学生,他的学习态度可能更端正。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孔子最著名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有教无类”。这意味着他愿意教导所有有学习意愿的人,不论他们的出身、贫富或社会地位。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恰恰印证了孔子的“有教无类”。他设定了一个非常低的门槛——“自行束脩以上”。这意味着,只要学生愿意付出最基本的“束脩”,并且有学习的诚意,他就会教授。
对贫困学生的照顾: 在其他场合,《论语》也记载了孔子对贫困学生的关怀。例如,颜回(子路)就出身贫寒,但孔子对他的评价极高,足见他对贫穷但有才德的学生是倾囊相授的。这表明,“束脩”并非是绝对的条件,孔子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品德和学习的潜力。
教学相长: 孔子也认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也要有所付出。这种付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为什么是“干肉”?

便于保存和运输: 在古代,尤其是缺乏冷藏技术的时代,干肉是一种相对容易保存和运输的食物。这使得远道而来的学生也比较容易准备和携带。
普遍的价值: 干肉在古代社会具有普遍的价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的象征: 赠送食物作为礼物的习俗自古有之,干肉在这种语境下也成为一种合适的礼物选择。

总结:

孔子收徒是否要求弟子送干肉?可以这样理解:

“束脩”是孔子设定的一个最低的入门门槛,象征着学生对学习的付出和尊重,也为孔子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
但这并非是绝对的收费标准,也不是衡量学生价值的标准。孔子最核心的理念是“有教无类”,他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品德和潜力。
对于贫困但有志向的学生,孔子并不会因为拿不出“束脩”而拒绝。

因此,与其说是“送礼”,不如说“束脩”是古代教育体系中一种基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象征性的学费或拜师礼。孔子以极低的门槛和“有教无类”的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这是他作为伟大教育家最重要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束脩”这个词,隐藏着两千多年来,教师行业的窘境。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现在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十条肉干,另外一种是整装束身恭敬请教(约束修养)。这就成了不太一样的两个意思,一是“肉干也能当学费”,一是“恭敬请教我没有不教的”。

后世多数还是认为说的是“十条肉干”,因为后头还跟着个“以上”。熟悉古文的人都应知道,无论是“以上”,还是“以下”,都是说“**及**以上”“**及**以下”,是包含前面所说之物的。又,《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脩以将命。”酒、肉、犬献上,是《礼》中的礼节。“束脩以上”,则是“束脩”“束脩、壶酒”“束脩、壶酒、其他礼物”等等情况。孔子最注重的就是周礼,那么,这个“束脩”,可能的确就是肉干的意思了。他说,带着肉干礼来拜师,我就收徒。

那么,在孔子时期,十条肉干是多重的礼呢?

无论是束脩的大小,还是钱币的换算,算到最后,偏差都太大了。但无论怎么个偏差法,这个“束脩”都不会被认为是昂贵至极。只不过小民难得吃一回肉,那是平时舍不得,要真狠下心去买,倒也能买得起。譬如,现在因为产量和运输、保存上的方便,一斤肉价十多块钱,而在古代则是略等于七十块钱一斤,这的确是屁民平日所食无法承受之重,可逢年过节想要承受,只要不是穷得要饭,倒也能承受一下。而这“束脩”,我猜测应是普通底层工人工作一月的工钱,可以买得到的——但他们平时绝不会舍得吃。

得出这个结论,是结合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中国教师所接受的束脩礼做出的判断。明清时期,学生入学给老师的束脩,不是一次性的。过年要给一次,端午节要给一次,中秋节再给一次。这分别对应着过年、夏收、秋收,刚好是学生家里有钱的时候。当然,衙门收税也专挑这时候。学生这三次见礼,已经不给肉干了,“束脩”也就成了“学费”的代名词。

普通学校,学生每次大约是要给老师500~600文钱,一年的学费是1500~2000文之间。钱不值钱的时候能到3000文,钱值钱的时候500或者800文都是有可能的。

这个数,刚好是城市底层小工一月的工钱。

人们评价先生,说先生这个工作,传道、授业、解惑。到最后,一个学堂,“一年学赀,不过十三四千,比之人家雇工,虽见有余,较之有等匠师,则大不足。”教师是个清水差,一年赚的钱,比雇农雇工是强一些,但比社会上很多同为“师傅”的职业,薪酬是差太多了。

这就是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普通塾师的“束脩”。孔子说“束脩”,绝不可能是说非常贵重的物品,那语境也不对。“束脩”平民舍不得吃,但作学费,的确也不算非常贵重的东西。当然,这是对中产之家来说的。古时的贫农经常占据一半的人口,放眼望去,都挣扎在贫困线上,加上苛捐杂税苛政灾荒,有的连地都完税去了,吃饭尚且困难,也就没几个人有闲钱供孩子读书了。


尽管如此,向人求学交点学费,依然是应该的。有的穷学生一次束脩交两百文+六个鸡蛋,非常可怜,心善的老师的确也忍了。孔子收的钱,实际上是和普通老师一个价,但人家可是著名学者,因此异常火爆。就这你还说“要弟子送他东西”……又不是开了个割韭菜的短课,不要说得跟人家想讹你肉吃似的。

user avatar

是啊。。。

因为大成至圣先师也是为了避免像我这样的,白给人答题传授知识,还有可能挨骂挨打被举报。。。


三千年前知识是有价的,三千年后就是我欠你的证据。

子这么做,就是怕后世同类被道德情操活活饿死。子这么定价,后来骂子贡舍己为人,都是大智慧啊。

都教人知识不要钱,救人之后不要报酬,宣传调门儿越来越高,圣贤就越来越少。最后全社会鄙视公务员,侮辱英烈,以做外国蛮夷为荣,轻贱教师,防贼一样防着自家军警宪特,逮着个治过病的医生就想扑上去来两刀。。。

有人这么问,就有社会基础。有人按上面这段做,就会有更大规模的宣传。。。。。。人心不古,干肉何辜?

user avatar

更一更。

这一点恰恰体现了孔子开华夏一族兴旺之气的智慧。

这个行为就好比给数学研究定了坐标系的零点。

通俗点讲就是孔子给社会生活行为,定了一个经济领域的估值参考系。你说牛不牛?有点像香浓老帅哥,提供了一个信息量化的参考系。

===

没问题啊。

世间万事,哪个不需要成本?

一个人想发发呆也要支付时间成本呢。

关键看这个成本在当时的生产关系中是否合适。合理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好,合适更好一些。

貌似孔子对这种朴素的交易活动还有一个解释:自己收学费,也是为了其他人在施教于人的时候同样能获取到合适的报酬。感觉那个时候的先哲们已经深入考虑过博弈了。不知道有没有归纳出博弈类似的理论。呵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亮剑》中,李云龙那句“收编他们早晚得出事”,绝对是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也是对黑云寨这群人的深刻洞察。如果孔捷真的顺利把黑云寨收编了,而且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造,那场面,我想起来都觉得头疼,估计得是以下几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概率都还不小:1. 内部矛盾激化,新兵打老兵黑云寨这群人,骨子里还是习惯了“老子.............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让我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去比较两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巨人。孔子和牛顿,一位是东方的哲人,一位是西方的巨匠,他们的贡献领域不同,影响的维度也各有侧重,所以直接断言谁的“贡献更大”其实并不容易,更像是比较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精于雕塑,一位擅长绘画,各自达到了顶峰,又.............
  • 回答
    孔子的“仁”,这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绕不开的一个词。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还真不容易,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活法,一种对待人对待事的方式,一种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情感和品格的集合。“仁”的根,是“爱人”孔子自己讲过,“仁者爱人”。这句话.............
  • 回答
    孔子何以伟大?此问刨根问底,实则触及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脉络。若要细说,不妨从几个层面展开,尽量以人话、带着温度的方式来聊聊。首先,他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孔子却能洞察到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心和道德的失范,他提出的“仁”、.............
  •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