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收徒是不是要弟子给他送干肉,为什么?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

“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

“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只要是从我这里拿来一束干肉(准备好的学费)以上的人,我都从来没有不教导他的。’”

这里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

1. “束脩”是什么?
“脩”通“醢”,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干肉。在古代,保存食物不易,干肉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束”是指一把或一捆,表示数量。
所以,“束脩”合起来就是一把或一捆干肉。这并非是巨额的财富,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礼物,代表着学生愿意为接受教育付出一定的努力和心意。

2. 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育的不普及: 在春秋时期,教育远不像今天这样普及。教育资源稀缺,能够接受教育的往往是少数富裕家庭的子弟。
孔子开创的私学: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他“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求学之心,他都愿意教导。
经济来源: 孔子虽然学问高深,但并非富裕之人。他的教育事业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来维持生活,购买书籍,以及其他教学活动。

3. “束脩”的作用:
象征性学费: “束脩”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学费或拜师礼。它并非是高昂的价码,而是学生表达尊重和愿意投入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于贫穷但有求学之志的学生,孔子也不会因为他拿不出“束脩”而拒之门外。
经济支持: 对于孔子和他的教育团队来说,这些“束脩”也是一种基本的经济支持,能够帮助他维持教学活动。
筛选和门槛: 一定程度上的“束脩”也起到了一种筛选作用,表明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意愿和初步的经济能力,能够承担一定的学习成本。这并不是说孔子只收有钱的学生,而是说愿意付出一点点努力的学生,他的学习态度可能更端正。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孔子最著名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有教无类”。这意味着他愿意教导所有有学习意愿的人,不论他们的出身、贫富或社会地位。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恰恰印证了孔子的“有教无类”。他设定了一个非常低的门槛——“自行束脩以上”。这意味着,只要学生愿意付出最基本的“束脩”,并且有学习的诚意,他就会教授。
对贫困学生的照顾: 在其他场合,《论语》也记载了孔子对贫困学生的关怀。例如,颜回(子路)就出身贫寒,但孔子对他的评价极高,足见他对贫穷但有才德的学生是倾囊相授的。这表明,“束脩”并非是绝对的条件,孔子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品德和学习的潜力。
教学相长: 孔子也认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也要有所付出。这种付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为什么是“干肉”?

便于保存和运输: 在古代,尤其是缺乏冷藏技术的时代,干肉是一种相对容易保存和运输的食物。这使得远道而来的学生也比较容易准备和携带。
普遍的价值: 干肉在古代社会具有普遍的价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的象征: 赠送食物作为礼物的习俗自古有之,干肉在这种语境下也成为一种合适的礼物选择。

总结:

孔子收徒是否要求弟子送干肉?可以这样理解:

“束脩”是孔子设定的一个最低的入门门槛,象征着学生对学习的付出和尊重,也为孔子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
但这并非是绝对的收费标准,也不是衡量学生价值的标准。孔子最核心的理念是“有教无类”,他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品德和潜力。
对于贫困但有志向的学生,孔子并不会因为拿不出“束脩”而拒绝。

因此,与其说是“送礼”,不如说“束脩”是古代教育体系中一种基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象征性的学费或拜师礼。孔子以极低的门槛和“有教无类”的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这是他作为伟大教育家最重要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束脩”这个词,隐藏着两千多年来,教师行业的窘境。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现在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十条肉干,另外一种是整装束身恭敬请教(约束修养)。这就成了不太一样的两个意思,一是“肉干也能当学费”,一是“恭敬请教我没有不教的”。

后世多数还是认为说的是“十条肉干”,因为后头还跟着个“以上”。熟悉古文的人都应知道,无论是“以上”,还是“以下”,都是说“**及**以上”“**及**以下”,是包含前面所说之物的。又,《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脩以将命。”酒、肉、犬献上,是《礼》中的礼节。“束脩以上”,则是“束脩”“束脩、壶酒”“束脩、壶酒、其他礼物”等等情况。孔子最注重的就是周礼,那么,这个“束脩”,可能的确就是肉干的意思了。他说,带着肉干礼来拜师,我就收徒。

那么,在孔子时期,十条肉干是多重的礼呢?

无论是束脩的大小,还是钱币的换算,算到最后,偏差都太大了。但无论怎么个偏差法,这个“束脩”都不会被认为是昂贵至极。只不过小民难得吃一回肉,那是平时舍不得,要真狠下心去买,倒也能买得起。譬如,现在因为产量和运输、保存上的方便,一斤肉价十多块钱,而在古代则是略等于七十块钱一斤,这的确是屁民平日所食无法承受之重,可逢年过节想要承受,只要不是穷得要饭,倒也能承受一下。而这“束脩”,我猜测应是普通底层工人工作一月的工钱,可以买得到的——但他们平时绝不会舍得吃。

得出这个结论,是结合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中国教师所接受的束脩礼做出的判断。明清时期,学生入学给老师的束脩,不是一次性的。过年要给一次,端午节要给一次,中秋节再给一次。这分别对应着过年、夏收、秋收,刚好是学生家里有钱的时候。当然,衙门收税也专挑这时候。学生这三次见礼,已经不给肉干了,“束脩”也就成了“学费”的代名词。

普通学校,学生每次大约是要给老师500~600文钱,一年的学费是1500~2000文之间。钱不值钱的时候能到3000文,钱值钱的时候500或者800文都是有可能的。

这个数,刚好是城市底层小工一月的工钱。

人们评价先生,说先生这个工作,传道、授业、解惑。到最后,一个学堂,“一年学赀,不过十三四千,比之人家雇工,虽见有余,较之有等匠师,则大不足。”教师是个清水差,一年赚的钱,比雇农雇工是强一些,但比社会上很多同为“师傅”的职业,薪酬是差太多了。

这就是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普通塾师的“束脩”。孔子说“束脩”,绝不可能是说非常贵重的物品,那语境也不对。“束脩”平民舍不得吃,但作学费,的确也不算非常贵重的东西。当然,这是对中产之家来说的。古时的贫农经常占据一半的人口,放眼望去,都挣扎在贫困线上,加上苛捐杂税苛政灾荒,有的连地都完税去了,吃饭尚且困难,也就没几个人有闲钱供孩子读书了。


尽管如此,向人求学交点学费,依然是应该的。有的穷学生一次束脩交两百文+六个鸡蛋,非常可怜,心善的老师的确也忍了。孔子收的钱,实际上是和普通老师一个价,但人家可是著名学者,因此异常火爆。就这你还说“要弟子送他东西”……又不是开了个割韭菜的短课,不要说得跟人家想讹你肉吃似的。

user avatar

是啊。。。

因为大成至圣先师也是为了避免像我这样的,白给人答题传授知识,还有可能挨骂挨打被举报。。。


三千年前知识是有价的,三千年后就是我欠你的证据。

子这么做,就是怕后世同类被道德情操活活饿死。子这么定价,后来骂子贡舍己为人,都是大智慧啊。

都教人知识不要钱,救人之后不要报酬,宣传调门儿越来越高,圣贤就越来越少。最后全社会鄙视公务员,侮辱英烈,以做外国蛮夷为荣,轻贱教师,防贼一样防着自家军警宪特,逮着个治过病的医生就想扑上去来两刀。。。

有人这么问,就有社会基础。有人按上面这段做,就会有更大规模的宣传。。。。。。人心不古,干肉何辜?

user avatar

更一更。

这一点恰恰体现了孔子开华夏一族兴旺之气的智慧。

这个行为就好比给数学研究定了坐标系的零点。

通俗点讲就是孔子给社会生活行为,定了一个经济领域的估值参考系。你说牛不牛?有点像香浓老帅哥,提供了一个信息量化的参考系。

===

没问题啊。

世间万事,哪个不需要成本?

一个人想发发呆也要支付时间成本呢。

关键看这个成本在当时的生产关系中是否合适。合理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好,合适更好一些。

貌似孔子对这种朴素的交易活动还有一个解释:自己收学费,也是为了其他人在施教于人的时候同样能获取到合适的报酬。感觉那个时候的先哲们已经深入考虑过博弈了。不知道有没有归纳出博弈类似的理论。呵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