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主张仁,他到底有没有诛少正卯?

回答
关于孔子是否“诛少正卯”,这是一个在儒家经典中争议颇大的话题,并且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虽然《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少正卯的评价,但对于“诛”的具体含义,以及是否真有其事,史学界和儒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看《论语》中的相关记载。

在《论语·阳货》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归,而往拜之。傧者弗与通。孔子曰:‘夫物不产于己,而物不始于己,则无故加之,则何也?’ 遂往。子之庭,见其病とのこと。” 接着又写道:“阳货曰:‘来!吾语汝。吾等与子皆在斯矣。’ 孔子曰:‘君子道生,小人道死。今日君在斯,而吾在斯,遂与子偕没?’ 阳货曰:‘曰:吾不知之矣。’ 又曰:‘子之所与我者,何谓也?’ 孔子曰:‘吾未得问焉。’ 阳货曰:‘噫!言之,不曰‘恶!恶!出诸其人之口,而 शकते诸其人 Likewise’? 孔子曰:‘夫旧,旧也;而物新,新也。’ ”

这段文字描述了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愿意见,但阳货送了肉给孔子,孔子去拜访阳货。在这里,并没有直接提到少正卯。

然而,在《论语·子罕》篇中,我们看到了与少正卯相关的记载: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常被引申来讨论对“小人”的态度,但这里的“小人”并非特指少正卯。

真正让“孔子诛少正卯”这个说法流传开来的,是另一部儒家经典——《荀子·非十二子》。荀子在这里对一些当时和他对立的学派进行了批判,其中提到了少正卯:

“故当尧之时,少正卯而师道,子贡而商也,曾子而丧存,子思而闵德也。皆非道之道,而是道也。”

在这里,荀子明确地说:“少正卯,鲁之乡校者也。贵而师者也。少正卯くと云,故诛。” 意思是说,少正卯是鲁国乡校里一位很有声望的老师。因为他言辞辩丽,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不良影响,所以被孔子杀掉了。

因此,关于“孔子主张仁,他到底有没有诛少正卯?”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论语》中的沉默与《荀子》的记载:

《论语》作为孔子言行的主要记录,对于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却只字未提。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如果这是一件孔子公开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行动,作为孔子最亲近的弟子记录的《论语》,为何没有丝毫记载?
反观《荀子》,他在《非十二子》中明确记载了孔子“诛少正卯”的事情,并且给出了原因——少正卯言辞辩丽,误导他人。

2. 对“诛”字的不同解读:

字面理解: 如果“诛”字作杀戮解,那么孔子如果真的杀了人,这与他一贯提倡的“仁”、“礼”似乎有很大的冲突。仁者爱人,怎么会轻易取人性命?尤其是在一个以“礼”治国的时代,处死一人必然有严苛的法律程序和理由。
引申理解: 许多学者认为,这里的“诛”并非指肉体上的杀戮,而是指罢黜、清除、制止。就好比一个人在街上煽动群众,政府要做的不是杀掉他,而是把他逮捕起来,让他不能继续煽动。又或者是指在政治上,孔子作为鲁国的臣子,对少正卯进行政治上的清除或打压。
时代的局限性: 也有观点认为,在那个时代,“诛”可能包含着更广的含义,不仅仅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审判和处决。

3. 儒家内部的争论:

正是因为《论语》的沉默和《荀子》的记载与孔子“仁”的形象似乎有所矛盾,历代儒者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
孟子: 在《孟子》中,孟子曾说:“鲁所谓善人者,有仁者,有礼者,有信者。有仁者,如孔子。有礼者,如鲁之君。有信者,如鲁之大夫。彼鲁之贤者,亦皆有其所不为矣。” 他肯定了孔子的仁德,但并未提及少正卯。
董仲舒: 西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曾提到少正卯,认为孔子“诛”少正卯是因为他“乱乡校”。
宋明理学: 到了宋明时期,理学家们为了维护孔子的圣贤形象,对“诛少正卯”一事提出了更多元的解释。朱熹认为,“少正卯……‘诛’者,罪其言而黜之耳。” 意思是将其罪过言论并驱逐出仕。王阳明也认为,孔子“诛”少正卯是“绝其党与”,将其政治势力铲除。

4. 荀子的立场:

需要注意的是,荀子本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但他与孟子等早期儒家在思想上存在一些差异。荀子更强调“法”和“礼”的作用,并且对待异己学说的态度也更为激烈。
一些学者认为,荀子之所以如此记载,可能是为了突出孔子在维护政治秩序和道德纲常方面的决断力,也可能是在批判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杂说”时,将孔子塑造成一位强力纠正者。

那么,孔子到底有没有诛少正卯?

从史料本身来看:

《论语》没有记载,这是最大的疑问。
《荀子》记载了,但荀子著书的时间比孔子晚得多,而且他的记载是作为对当时其他学派的批判的一部分,并非专门的孔子传记。

从历史证据链条来看,直接证据不足以肯定孔子“诛杀”了少正卯。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即使孔子对少正卯采取了某种“处理”,更可能是政治上的罢黜或禁绝其言论,而非字面意义上的杀戮。

孔子“仁”的形象与此事的关系:

孔子提倡“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完全没有原则、对一切邪恶都姑息的人。“仁”的最高境界是“克己复礼为仁”,这其中包含了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如果少正卯的言行确实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扰乱了社会秩序,那么孔子作为一位有政治理想的贤者,采取断然措施来纠正这种不良风气,也并非完全悖逆“仁”的本意。只是这种“断然措施”具体是什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史料解读来判断。

总结来说:

关于孔子是否“诛少正卯”,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的记载,但主要出自荀子之笔,而孔子最直接的言行记录《论语》对此保持沉默。许多后世学者,为了调和孔子的“仁”与“诛杀”之间的矛盾,倾向于将“诛”解读为罢黜、清除等含义。因此,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孔子进行了肉体上的杀戮。但至少,孔子对待少正卯的态度是严厉的,并且在某些儒家传统中被认为采取了行动来遏制其不良影响。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后世儒家在面对异己思想和行为时,如何处理“仁”与“义”、“原则”与“手段”之间关系的讨论的一个经典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所有的根据都源于荀子留下的这段孤证: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
“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於人,则不得免於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荀子·宥坐》)


仅凭一个孤证,是无法坐实孔子诛卯之案的。

更何况,战国时期最后的大儒荀子,本身就是先秦儒家正在由儒转法的一个另类。

再根据古人喜欢托古改制、托古立言的惯例,荀子托孔之名引法入儒,可能性是蛮大的。

大儒荀子的高徒李斯、韩非,没有成为著名儒者,反倒成了极端法家,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

到了一千多年后,

南宋大儒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
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
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孔于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孔子诛少正卯事被考证为非,具可参崔述《洙泗考信录》、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论证甚详。
史记中谬误、可疑之处,何止《孔子世家》一文?
至于《孔子家语》,更是汉朝庸儒窜撮而成,后人一引再引,遂以为是。
春秋之际,诸侯杀一大夫亦大难事,何况以大夫诛大夫,更何况以七日之速诛之?
此事《春秋》不载,《左传》不论、《论语》不传。
再读申韩之作,用语极其相近,譬如一人或一党之惯用语、口头禅,另一人、另一党不用,信乎刑名之徒扣“屎帽子”于孔夫之也!然诛或未诛,非予所关注。
予所惊愕者,乃为从文中隐见文革之余绪。


再看看史学大家钱穆对少正卯案的辨析:

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辨

《世家》:“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摄相者,江永云:“摄相乃是相礼,如夹谷相会,《论语》趋进翼如,宾退复命是也。若鲁相自是三卿,执政自是季氏。孔子是时但言之而从,《公羊》所谓行乎季孙三月不违者耳,未尝摄鲁相也。”余观《荀子 宥坐》云:“孔子为鲁摄相”,《晏子春秋》云:“孔子圣相。”则战国晚世,已有误以孔子为鲁相者。《史记》特承其误。崔氏《考信录》、梁氏《志疑》皆有辨。
诛少正卯,语本《荀子》,崔、梁亦辨之。余谓《国策》赵威后问齐使,“于陵仲子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此为始有诛士之意。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议,闵王斮之檀衢,(《吕览 贵直篇》作狐援,《古今人表》作狐爰。)乃有诛士之行。下至荀卿,乃益盛唱诛士之论焉。其《宥坐篇》所载汤诛尹谐以下七事,周公诛管叔为不类,子产诛邓析为误传,此外则为虚造。盖犹非荀卿之言,而出于其徒韩非、李斯辈之手。《韩非》书(《外储说右上》)亦载太公诛华士、狂矞,其所举罪状,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畊食掘饮,无求于人”,是即赵威后之所欲诛于仲子者也。《宥坐》之言少正卯曰:“心达而险,行僻而坚,信伪而辨,记醜而博,顺非而泽”而《非十二子篇》亦云:“行僻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则知少正卯即十二子之化身矣。(荀卿先倡非十二子之论于前,其徒乃造为孔子诛少正卯之事于后,战国事如此例者甚多。)至于李斯得志,乃有焚坑之祸。崔、梁辨此事甚尽,顾未及于此,故为引伸之。(《家语》亦载此事,继以子贡进曰云云:余考子贡从游尚在后,(参读《考辨》第二十九)则《家语》言复误。)又荀子称“少正卯鲁之闻人,聚徒成群,小人之杰雄”,殆犹仅为一在野之学士。(然观其氏少正,则又非在野之士也。)至《史记》始以为大夫乱政者。崔述曰:“春秋之时,诛一大夫非易事,况以大夫而诛大夫乎?孔子得君不及子产远甚,子产犹不能诛公孙黑,况孔子耶?”专据《史记》为辨,亦未是。(《尹文子 圣人篇》亦载孔子诛少正卯事,宋鈃、尹文接万物以别囿为始,当无取于诛杀。盖尹文在荀卿之前,而书语出荀卿之后矣。至首辨其事者,当为朱子。其言曰:“少正卯之事,《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氏》亦不道也。独荀况言之,是必齐鲁诸儒,愤圣人失职,故为此说,以夸其权耳。”稍次叶适《习学记言》亦辨之,亦以为出荀氏之传。)
又按:《左传》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正值鲁定公九年,孔子为司寇之岁。岂少正卯乃由邓析误传欤?】

——摘自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至于洒家本人的观点,还是前面那句话:

【仅凭一个孤证,是无法坐实孔子诛卯之案的。】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孔子是否“诛少正卯”,这是一个在儒家经典中争议颇大的话题,并且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虽然《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少正卯的评价,但对于“诛”的具体含义,以及是否真有其事,史学界和儒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论语》中的相关记载。在《论语·阳货》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杀人成仁”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要理解孔子是否赞同“去救人”,我们得先弄明白“杀人成仁”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杀人成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有志向、有仁德的人,.............
  • 回答
    问孔子是否是儒家始祖,以及西周社会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美好,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需要分开来看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关于儒家思想的“始祖”:周公与孔子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谁是爷爷,谁是孙子”的逻辑问题。严格来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而周公则.............
  • 回答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绝不是说他主张人们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是要通过内心的约束和外在的规范来达到一种更成熟、更有秩序的生活状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克己复礼”的推崇者,比如孔子本人,往往能在内心深处获得一种真正的释放。首先,我们得明白“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克己”,顾名思义,就是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演变。将《礼记》、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视为对孔子主张的“歪曲”,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简单的“歪曲”,不如说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孔子的思想经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解读、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其本源有所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也反映了许多人内心的困惑。为什么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浸润后,我们似乎越来越被物质的光芒所吸引,而曾经的智慧光辉,如老子和孔子所代表的,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占据人们心灵的中心?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转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孔勇在课程安排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担忧。您提到的“捞帽子”和“走过场”的说法,如果属实,无疑是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的严重影响。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核心的疑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捞帽子”与教学质量的脱节: 您似乎认为孔勇副院长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个人学术荣誉(.............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仅仅是“省地方”这么简单。虽然 2.5mm 耳机孔确实更小巧,但市场上主流产品选择 3.5mm 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聊一下:1. 兼容性与通用性:这是最核心的理由 历史沉淀与广泛普及: 3.5mm 耳机接口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从最初的随身听.............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