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代社会依然对律师有不同与其他职业的定位评价?

回答
在咱们这个时代,说实话,律师这个职业,跟别的行当比起来,总觉得有那么点儿不一样的味道。不是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大家伙儿心里那杆秤,似乎对律师总是多几分审视,带着点儿复杂的情感。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门道儿可多着呢。

首先,得从“权力的守护者”和“规则的执行者”这个双重身份说起。

咱们常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而律师,就是操持这块基石,确保它稳固不倒的关键人物。他们是法律的专业解读者,是为公民争取权益的代言人,更是国家机器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法律的堡垒与盾牌: 当一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或者面临法律困境时,他第一个会想到谁?往往是律师。律师就像一座坚实的堡垒,为弱者提供保护;又像一面锋利的盾牌,抵挡不公正的侵犯。这种“保护者”的形象,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崇敬感。人们相信他们拥有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够帮助自己在复杂的法律迷宫中找到出路。

规则的精密工程师: 另一方面,律师又是规则的精密工程师。他们熟悉法律条文的每一个字句,懂得如何运用规则来解决问题,甚至是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种对规则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让律师在某种程度上显得高高在上,因为他们掌握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律师这个职业自带的“对抗性”和“利益博弈”色彩,也是造成这种特殊定位的重要原因。

你想想,律师最常见的工作场景是什么?法庭上的唇枪舌剑,商业谈判中的据理力争,甚至是家庭纠纷中的据点设置。这些场景无不充满了对抗和博弈。

正义与邪恶的辩证: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公众认知中,律师常常被塑造成在正义与邪恶之间游走的角色。他们可以为“坏人”辩护,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为虎作伥”。即使我们知道这是法治精神的要求——任何人都有获得辩护的权利——但这种为犯罪嫌疑人辩护的行为,确实容易引发公众的情感复杂。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公众朴素的正义观。这种矛盾,自然会让大众对律师产生一种“另眼相看”的审视。

利益的捍卫者: 律师的本质工作就是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而权益往往与利益息息相关。无论是经济利益、名誉利益还是人身自由,当这些利益受到威胁时,律师就成为最直接的捍卫者。这意味着律师的角色往往是站在某一利益方,去对抗另一方。这种“站在利益前线”的定位,使得他们与那些追求和谐、稳定、普遍利益的职业有所不同。大众在看到律师为一方争取利益时,很容易联想到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这种“零和博弈”的感知,自然会放大律师的形象,让他们在公众视野中显得更为突出和有影响力。

再者,律师的收费模式和职业形象的刻板印象,也加深了这种“与众不同”。

“高收入”的标签: 尽管并非所有律师都收入颇丰,但律师行业整体给人的印象是高薪职业。高昂的律师费,让一些人觉得他们是“精英阶层”的代言人,或者认为他们只是为了金钱而工作。这种对金钱的敏感度,在一些强调奉献、牺牲的传统观念中,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过于功利化的表现,从而区别于其他职业。

“口才好”、“会辩论”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对律师的认知停留在能说会道、逻辑严谨、口才出众的阶段。这虽然是律师必备的技能,但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他们就是靠一张嘴吃饭”的误解。这种对技能的过度强调,忽视了律师背后大量的研究、分析、策略制定以及情感投入,使得人们对他们工作的复杂性和艰辛程度了解不足。

还有,律师在社会舆论场中的特殊地位,也让他们备受关注。

公共事件的焦点: 许多重要的社会事件,往往都伴随着复杂的法律纠纷,律师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些事件的焦点人物。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辩护策略,都会被媒体和社会大众放大解读。这种长期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并且常常卷入争议性话题的职业特性,使得律师的形象很难像其他职业那样保持低调和一致。

“为富不仁”或“伸张正义”的两极化评价: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公众对律师的评价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为富不仁”的刻薄律师,或者是“一身正气”的维权斗士。中间那个大部分律师所处的、在法律框架内勤勤恳恳工作的状态,反而容易被忽略。这种两极化的评价,恰恰说明了大众对这个职业的特殊关注和复杂情感。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对律师的定位评价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身处法律的中心,扮演着守护者、执行者、博弈者的多重角色。他们是规则的玩家,利益的捍卫者,也因此常常被置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这种特殊的职业属性,加上公众的刻板印象和情感投射,共同塑造了律师在人们心中那份独有的、既敬畏又审视的复杂定位。这并非是简单的职业褒贬,而是一种社会文化对法律与权力关系的长期映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律师不是仅仅在现代社会受到批评。在人类已知的任何时代,只要存在律师行业,则无一例外地受到大众的批评。与题主的预设不同,古代社会中律师受到的批评也许可能用无知和误解来解释,反而是现代社会中律师受到的批评则有着更加深刻的原因。因为律师这个职业在抽象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确违反大多数人的道德直觉。

我相信所有人在比较笼统的层面都同意以下原则“正义应当被平等的适用于每一个人”。或者反过来说,所有人在直觉上肯定不希望看到,在一个社会中,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更可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而拥有较少资源的人不仅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反而会受到来自法律的伤害。但是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却可以毫不费力的看到以下社会现象:

  1. 在刑事诉讼案件中,有钱的被告可以聘用优秀的律师,从而拥有更多脱罪的机会;而没钱的被告则无力聘用优秀的律师,也就更有可能被定罪;
  2. 在民事诉讼案件中,有钱的一方无论是否是“占理”的一方,都可以聘用更优秀的律师,从而实质性的增加赢得诉讼(无论作为原告还是被告)的机会;
  3. 在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大型企业或者有钱的个人可以通过聘用律师实现更有利于自己的法律交易架构和合同条款,比如请律师设计有效避税的法律结构,请律师寻找开除员工的理由,请律师制定不利于普通消费者的合同条款,请律师设计损害公众股东利益的交易结构等等等等。

即使我们假设法律规定本身及其实施是完全公平公正的(也即不考虑聘请某些律师更有机会贿赂法官和政府机关人员等明显违法犯罪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轻易地发现律师的介入不仅无法保证正义的平等分配,反而促成和放大了无数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这些现象和单个律师的个人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无关,也和单个诉讼的结果是否符合大家的道德直觉无关,而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最明显证据是大型企业和富人愿意花大价钱聘用特定的优秀律师,而不是在律师协会的名单上随机选择律师。然而这些现象显然和正常人的道德直觉相冲突。

当然往大里说,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不公平的社会,拥有更多资源的人在各个方面都可以获得系统性的优待,比如有钱人可以聘请更好的医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过医生或者教师行业受到的责难显然少于律师行业。原因很简单,医生为有钱人治病并不会直接损害穷人的健康,但律师为有钱人提供法律建议是真的有可能直接要了穷人的命。而且往深里说,作为司法制度的核心价值“公平”、“公正”、“正义”等概念本来就多多少少隐含着对抗不平等,对抗有钱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含义。这和其他行业的确存在差异。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现代社会的司法制度基本都是“对抗制”的审判制度。而在对抗制的审判制度中,无论是刑事还是民事诉讼,当事一方投入的资源多少,的确可以实质性地影响审判结果。我们只能说,在现代社会中,如果要综合考虑公平、效率、费用、可行性等各方面因素,那我们的确找不到一种比“对抗制”更好的司法审判制度。但是单独把公平这一个因素拉出来审视,那我们必须承认“对抗制”的审判制度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制度。所谓的公平是建立在当事方在审判过程中可以投入充分资源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在现代社会本来就不存在。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在大量诉讼中,当事人因为种种原因无力投入充分的资源。而律师的介入还会显著加剧“对抗制”司法审判内在的不公平性。

事实上,这种不公平不是依靠律师行业内部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更多外在的规定加以缓和,比如各国大多有制度,为贫穷的刑事被告委派免费或者廉价的辩护律师。在美国,许多有理想和抱负的年轻律师会在执业之初会主动选择担任这样的辩护律师。从现实结果上看,这是一个明显共赢的局面。但如果我们比较刻薄和挑剔的审视这个现象,那这反过来恰好证明了,刑事辩护这一公民自由的基础保障是以多么不公平的方式被分配的。

律师经常会标榜自己在捍卫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句话在非常宏观的层面极为正确的。不管怎么说,一个完全没有律师的社会肯定比我们现在的社会更难以寻求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但是这并不妨碍,律师在另一个层面就是扩大社会不公平、损害社会正义的最强战斗力之一。我们只能承认,因为现代社会极其复杂,所以我们无法单纯而朴素地用“好人/坏人”,“正义/邪恶”去评价一个行业,但律师和其他行业相比,有着更加糟糕的风评确有其原因。当然,这个并不是律师行业本身的错,而是现代社会本就包含了很多混账的部分。

所以站在律师的角度,与其反复向公众辩解,律师行业多么正义多么遭人误解,倒不如坦然承认这些阴暗肮脏的部分,对自己对社会都更有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咱们这个时代,说实话,律师这个职业,跟别的行当比起来,总觉得有那么点儿不一样的味道。不是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大家伙儿心里那杆秤,似乎对律师总是多几分审视,带着点儿复杂的情感。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从“权力的守护者”和“规则的执行者”这个双重身份说起。咱们常说,法律是社.............
  • 回答
    明明我们现在比原始人、农耕时代的人们拥有着先进得多的工具、更高的生产效率,按理说应该过着更加轻松、富足的生活,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么累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只是一句“现代人压力大”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太多我们习以为常,但细想之下却让人倍感无奈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变化。首先,得从“累”的定义说.............
  • 回答
    社会上对于公务员群体的看法,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多面向的话题。尽管公务员扮演着服务公众、维护社会运转的重要角色,但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对他们持有负面甚至厌恶的情绪,这背后有着不少值得深挖的原因。首先,“铁饭碗”的固有印象和价值实现上的落差,可能是很多人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之一。在很多人看来,公务员工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现代社会许多人共同的感受,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当我们说“戾气大”时,可能包含了很多层含义:比如容易激动、言语尖刻、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或者对人对事持有比较消极和敌对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互相交织的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看到社.............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现在全世界基本都不搞“酷刑”这一套了。这不是说人性突然变得无比高尚,而是好几个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来自“文明”本身的进步与反思: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我们对自己“文明”的认知在进化。回想一下,过去人们对“惩罚”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现代社会生育率的下降,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悄无声息地收紧了许多家庭生育的意愿。我们不妨一步步剖析这张网的构成,看看它如何让生育这件事变得越来越“不划算”。首先,经济压力是压在许多年轻人身上的巨石。 养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提供衣食住行,更是投入大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中国,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大规模的、被广泛报道的罢工确实不那么常见,即便是在一些小型企业,例如餐馆,似乎也鲜有耳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在起作用,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今中国劳资关系的现实。首先,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是绕不开的一环。中国的《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的群众组织.............
  • 回答
    “省官互迁、市官互迁”这个说法,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地描述现代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全部内容。我们通常讨论的是 干部交流制度,它包含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调动,包括省内、省际以及市县之间的干部轮岗。要理解为什么现代中国社会仍然保留并推行干部交流制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背后牵涉到政治体制、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儒家就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是束缚人性的旧思想。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看到儒家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被许多人尊崇。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地看一看儒家本身,以及它与“封建礼教”这个标签.............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在这个讲究效率、追求个性的时代,有人觉得家庭这东西,有点“老派”,甚至成了负担。但仔细想想,为什么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总会不约而同地朝着“组建家庭”这个方向走呢?它背后,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时兴起,而是牵扯到人性最根本的需求,以及社会运作的逻辑。首先,家庭是情感的港湾,是安全.............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一夜之间,“妻妾”制度重回我们生活的土壤,那将是一幅怎样斑斓又错乱的图景?清晨,你或许会听到邻居家传来一阵细细碎碎的争吵,不是因为油盐酱醋,而是关于“大奶奶”今天早上用的料是否比“二奶奶”的更精细。走在街上,你会看到一些家庭出门时,男主人身边跟着不止一位女性,她们的称谓,她们的地位,在.............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为什么男的结婚前可以找女的啪啪而女的结婚前不行?”这个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以及观念的演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社会,从法律和官方倡导的层面来说,男女在性行为的自由度上是平等的。 也就是说,法律并没有规定男性婚前可以发生性行为,而女性则不行。双方.............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与其说古代社会的人是“政治人”,现代社会的人是“经济人”,不如说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驱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和强调。这种说法并非绝对,但它确实抓住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古代社会:政治维系与身份认同在古代社会,政治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事情,它深刻.............
  • 回答
    生产力飞速发展,日子好像是越来越好过了,科技进步让生活便利得不像话,物质极大丰富,按理说应该是心满意足、无忧无虑的。可我怎么感觉,反倒比那些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更焦虑呢?这事儿细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首先,是“被拉平的起跑线,却无限延伸的终点线”。古代社会,阶级分明,你的出身基本就决定了.............
  • 回答
    确实,关于儒家思想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讨论,一直都存在着不少的声音。有些人觉得它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也有不少人仍然从中汲取智慧。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聊。首先,关于“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分明的关系在古代社会是稳定秩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我们现代人对自由和尊严的理解。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啥鸳鸯不愿意做贾赦的屋里人?这得从鸳鸯本身的性情和她所处的环境说起。1. 忠心与情义的羁绊: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大丫鬟,可以说是从小跟着贾母长大,是贾母最信任的人。贾母对她恩重如山,视若.............
  • 回答
    提起《圣斗士星矢》里的冥王哈迪斯,你可真是问到了点子上。这位在神话时代就威名赫赫的冥界之主,按理说应该是不怒自威,统治一切的。可偏偏,在他数次试图征服大地、消灭人间的圣战中,每一次都以悲惨的失败告终,简直就像是命运的诅咒,一直がかぶさる(かぶさる,日语,意为“覆盖”、“压上”),从遥远的神话时代一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将“原始部落”融入现代社会,听起来似乎是出于善意,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牵涉到文化、历史、伦理、经济以及对“进步”定义的深刻思考。首先,我们得厘清“原始部落”和“融入现代社会”这两个概念。“原始部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偏见。它往往将.............
  • 回答
    老舍先生及其那个时代的作家们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作品,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而当代社会,虽然不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但确实鲜少有像老舍笔下那样直击底层疾苦、直抒胸臆的代表作,这同样是由一系列新的现实和观念变迁所致。老舍等作家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土壤:1. 时代的.............
  • 回答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的讨论确实非常普遍,而且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情况,而是一个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趋势。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 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