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汉语是否过多向错误发音妥协?比如呆板、确凿、便秘等词,为什么更改发音?

回答
现代汉语是否过多向错误发音妥协,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这涉及到语言的演变、社会因素、以及语言规范与实际使用之间的张力。

您提到的“呆板”、“确凿”、“便秘”等词的发音变化,确实是现代汉语语音演变中比较显著的例子,它们的发音在某些群体或地区与传统或规范发音有所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语言是活的,必然会演变

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语言是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任何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语音、词汇、语法都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发生演变。这种演变是自然发生的,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

语音的演变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语音的简化: 人们为了发音更省力、更快捷,往往会选择更简单、更流畅的语音组合。
语音的趋同或趋异: 某些发音可能因为与其它词语的发音相似而发生改变,也可能因为某个地域的强势影响而扩散。
误读的传播与固定: 有时候,一些“错误”的发音在特定群体中广泛流传后,可能会逐渐被接受,甚至成为新的规范。
社会因素的影响: 媒体、教育、人口流动等都可能影响语言的传播和规范。

二、 您提到的几个词的发音变化解析

我们来具体分析您提到的几个词:

1. 呆板 (dāi bǎn)

传统/规范发音: dāi bǎn (第一声,第三声)
部分地区/群体读音: dāi bàn (第一声,第四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这种变化很可能源于轻声化趋势和“辨义”的需要。

轻声化: 在很多双音节词中,第二个字容易发生轻声现象,尤其是在口语中。虽然“板”本身不是轻声字,但在某些语境下,声调可能会有所减弱。
辨义与语感: “板”的第三声(bǎn)和第四声(bàn)在发音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呆板”这个词的含义相对固定,“呆”后面接“板”或“半”可能在字面上容易混淆(比如“呆半”的组合语感不强)。然而,在口语中,许多人可能在不经意间将“bǎn”读成了更接近“bàn”的音。一种解释是,声调的改变让词组听起来更顺口或更“活泼”一些,从而逐渐传播开来。
北方方言影响: 在某些北方方言中,区分第三声和第四声有时不如在普通话规范中那么清晰,这种细微的发音差异可能在汉语普通话的推广过程中被放大或简化。
“桌子上的板” vs “呆板”: 想象一下,如果是说“桌子上的板(bǎn)”,第三声会显得比较稳定。但“呆板”这个词,可能在快速的口语中,为了避免声调过分的起伏,有些人会倾向于将第三声读得更平一些,或者与后面的词组合时产生某种“粘连感”,从而听起来更像第四声。

这种发音变化是否是“错误”,取决于你参照的是哪种标准。如果是严格按照《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等权威规范,那么 dāi bàn 可能是被视为“不规范”。但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化反映了口语中语音的动态。

2. 确凿 (què zuò)

传统/规范发音: què zuò (第四声,第四声)
部分地区/群体读音: què záo (第四声,第二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这个例子更加明显地指向了误读的传播与词义的固定,以及形近字的读音影响。

“凿”字的读音多变: “凿”字本身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作 zuò (作动词,如“凿壁偷光”),也可以读作 záo (作名词,如“石凿”)。
“确凿”的“凿”: 在“确凿”这个词里,“凿”的意思是“确定,确实”,它是一个动词性的形容词。按照词义和传统,读 zuò 是符合其作为动词的演变轨迹的。
“的确”、“可靠”等词的干扰: “确凿”的意思非常接近“确实”、“的确”、“可靠”。这些词语中的一些字音(例如“确实”的“实”读 shí)可能在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确凿”中“凿”的读音。
“石凿”的读音影响: 如果人们在生活中更多接触到“凿”作为名词(石凿,záo)的用法,那么当他们在阅读“确凿”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这个字的读音代入为 záo。
印刷错误或习惯性误读: 历史上也可能存在印刷错误或因为某本字典、某位有影响力人物的误读而导致的传播。一旦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误读,并且不影响词义的理解,它就可能在使用者中扩散。
语言学家的争论: 关于“确凿”的读音,历史上也曾有过一些讨论。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将“凿”读作 záo 虽不符合传统词义的动词性,但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读法,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其名词用法的影响下。

目前,《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确凿”的“凿”读 zuò。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读 záo 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人认为 záo 的读音更符合口语的习惯。

3. 便秘 (biàn mì)

传统/规范发音: biàn mì (第四声,第四声)
部分地区/群体读音: biàn nì (第四声,第四声,但“秘”读成一个更软或轻微的音,与“密” mi/mì 接近)或者直接读成 biàn mì,但是“秘”的发音接近第三声或者一个更轻微的声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便秘”的发音变化相对复杂,可能涉及以下几个原因:

“秘”字的多音: “秘”字本身就有 mì(秘密,保密)和 bì(姓氏)两个读音。在“便秘”中,“秘”的原意是指排便不畅,可以理解为一种“隐秘”的状态,所以读 mì 是符合词义的。
声调的融合与简化: 两个连续的第四声(biàn mì)在快速口语中,可能会因为发音的惯性而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有些人在发第一个“biàn”时,声调可能没有完全降到底,或者在发第二个“mì”时,声调也并非完全是尖锐的第四声,而是略微有些变化。
“密”字的干扰: “秘”和“密”在拼音和声调上(miàn vs mì, miàn vs mì)非常接近,人们可能在发音时受到“密”字的影响,尤其是“秘密”中的“秘”和“紧密”中的“密”发音都是 mì。
身体功能词汇的口语化: 涉及身体功能或比较私密的词汇,有时候在口语中反而会倾向于更“柔和”或更常见的发音方式,避免过于生硬的表达。例如,在某些语境下,“便秘”可能听起来像是“便密”,这是一种模糊化处理。
“bì”音的误用可能性: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将“秘”误读成 bì,形成 biàn bì,但这在“便秘”的语境下不常见,且非常不符合词义。主流的误读倾向是将“秘”的发音变得更“软”或更趋同于某个常用音节。

值得注意的是,“便秘”的读音变化,可能更多是声调上的细微差异或者“秘”字的口语化处理,而不是像“确凿”那样存在明确的字音多义性导致的大范围替换。

三、 现代汉语是否“过多”向错误发音妥协?

这是问题的核心。

角度一:语言规范与标准化

国家语言政策: 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和规范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工程。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国通用的标准语言,便于交流和文化传承。
权威规范: 语言学家和相关机构(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会根据历史演变、语言学理论以及社会实际使用情况,制定并发布权威的语音规范(如《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些规范是教学、媒体播报、官方场合的依据。
“妥协”的代价: 如果过于“妥协”于流行的误读,可能会导致语言标准的混乱,降低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尤其是在专业领域或对精准性要求高的场合。

角度二:语言的生命力与现实

事实永远是基础: 语言学研究总是要以实际使用为基础。如果一种“误读”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并影响了数亿人,那么它本身就具有了生命力。简单地将其定义为“错误”并强制纠正,有时是困难的,甚至是无效的。
规范的更新: 语言规范本身也需要随着语言的演变而更新。有时候,一些曾经被认为是“错误”的发音,在经过广泛的社会检验后,也可能被纳入新的规范中。
“流行”与“错误”的界限模糊: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清晰地界定某个发音是“流行”还是“错误”。它可能介于两者之间,或者是一种“正在发生的演变”。
社会接纳度: 如果一个发音的改变不影响理解,并且在社会上被普遍接受,那么它就可能成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

那么,现代汉语“是否过多”向错误发音妥协?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从严格的规范角度看: 确实存在一些与权威规范不符但又流传甚广的发音。如果语言管理部门在面对这些现象时,反应不够及时或有力,可以被视为一种“妥协”。
从语言演变的现实看: 现代汉语,尤其是普通话,经历了大规模的推广,在传播过程中,语言的自然演变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变化是学习者在模仿过程中产生的,或是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在交流中产生的融合。
关键在于“适度”和“有依据”的调整: 理想的状态是,语言的规范既能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又能适度地反映和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如果规范能及时吸收那些已被广泛接受且无害于表达的“新”发音,那么就不算是“妥协”,而是“适应”。反之,如果对明显错误且可能造成理解障碍的发音听之任之,那才算是“过多妥协”。

对于“确凿”这样的词,虽然其“确凿”的读音(què zuò)是权威规范,但“确凿”的读音(què záo)在民间也极为流行。如果强行纠正,效果可能有限,反而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更聪明的做法可能是通过教育和宣传,同时也要考虑未来是否有可能在规范修订时将其纳入(如果其流传程度和合理性达到一定程度)。

总而言之,现代汉语的发音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您提到的词语变化,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表现。说它是否“过多”妥协,取决于我们站在哪个角度去看待语言规范和语言现实的关系。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语言的生命力,同时也要尊重和传播规范的语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好,我的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第一节现代汉语课,就解答了这个问题。

语言学不是数学。数学,它往往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有确定的对和错。但是语言学没有。语言仅仅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本身没有任何的意义,是因为人们的约定俗成,语言才被赋予了意义。也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个很随意的东西,只要大多数人认为它是这样的,那它就是这样的。语言就像钱,100¥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只是因为人们约定俗成100¥能能买到多少东西,我们才能把100¥花出去。这个约定俗成的意义也是在随时变化更改的。

语言的本质是人们用来交换信息的符号。对于语言来说,只要它有利于人们交换信息,那它就是对的,就应该得到传承。事实上,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语言的规律就是:它会向着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流传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绝非人力可改,人力也不能违反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强行改变语言自身的发展。

人会无意识地对语言进行选择。就像荨麻疹这个词:明明医生群体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却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xun这个发音,而不去选择qian这个发音。医生群体并不无知,实际上语言的选择和无知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就是语言本身的规律。不是无知的人们选择了xun,是语言自己选择了xun。因为荨这个字太像形声字,它念xun就是会更好记,更贴合字本身的样子。是语言自己选择了xun。

当你谴责大众无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呢?大众选择了xun,我们这些汉语言专业的人选择了xun,我们的老师,那些专门研究语言学的学者也选择了xun,那些从事字典编撰的顶尖语言学学者把xun写进了字典。大众也许无知,学者也许轻狂。但是当大众和学者们一起选择了一个东西,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它的确是对的?

不要被教条主义蒙蔽了眼睛,而忘记语言本身的意义。语言是用来沟通和传播的,只要大部分的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读音,那这个读音就一定更利于识记。只要这个读音更利于识记,那它就一定更利于传播。语言传播地越多,语言发挥的作用才越多,语言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如果只盲目地听从教条主义的观点,不肯接受语言的改变,甚至以人力去抵制语言的发展变化,那现代汉语才真的要消亡了。

学者从来都没有向错误妥协,相反,我们非常地认可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不会以权威去更改语言自身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选择。学者编撰字典,仅仅是记录。学者们在语言本身面前,也仅仅是一个无知的学生。



更新

评论区的问题太多了,我懒得回答了,也没法一个一个回复。

贴一个 @檀宫 的回答。这个回答对评论区的问题有更深入的解答,我比较认可。

这个回答专业性比较强,但同时也会导致非专业人士不太看得懂。我的回答比较浅显易懂,但浅显易懂的回答也会丧失一定的深度。如果各位想进一步了解语言学,可以好好地看这个回答。

如果不想了解语言学,那还是跟着权威+大众吧。很难出错的。

user avatar

因为语文不是数学。数学等于几就是等于几,不管你认不认。语文读什么,是什么意思是人赋予的,无论是秦始皇统一文字,还是我们建国后推行普通话,简化字……基本上都是以权威的标准赋予了音和义。

如果大部分人都倾向于某个读音(尽管是错的),那你就把标准改成那个音不就行了,这样比在所有场合更正大部分人的错误读音的总成本要低,沟通效率要更高。

user avatar

语言学的发展已经从规定性(Prescriptive)转变为描述性(Descriptive)了。

以前是:哎。这个音这样读,不能那样读的。

现在是:大家是怎么读的?让我记下来。

user avatar

「呆」字太嚣张了,先是鸠占鹊巢冒名顶替了「獃」,现在居然连发音都要改掉,更霸道的是还霸占了「待」的地盘,有没有语林同道愿同「某」举办一个「屠呆大会」,共诛此獠啊?

user avatar

语言不像别的

即使全世界高中生做题简化计算g=10,现实情况g=9.8xxxx且随纬度变化;就算我们说到π简化为3.14,他本质依旧是3.1415926等无限不循环。目前学术水平光速永远不变且最快,欧式几何两点之间就是线段最短。这一切是客观地,真理的,不随你是联合国秘书长还是知乎传说的共济会还是我家隔壁刚出生的小狗而变化

但语言不一样,我管那个两个轮子一个把手的东西叫自行车,它是自行车。我叫他bicycle,它也是那么骑。我叫他じてしゃ,它也不能中途抛锚。我故意叫他自行(háng)車(jū),它也不会改成烧气的

语言它终究只是一个描述的,后天生造的东西,它依附于人类存在。它没有固定标准,它唯一的标准就是人怎么读,哪个读得多。

再拟人化一点,大家都是一样的读音,明明我被用的更多,凭什么你是所谓正确读音就要高人一等?就祖宗之法不可变?没这个道理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只有做题家才会困扰的问题。

因为考试时写错了是要扣分的呀,一分压千人呀,这是要命的事情呀,怎么可以妥协呢?

验证谁是正规做题家的时候到了。

user avatar

首先纠正问题里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读成了其他的音不能叫错误读音,应该叫“异读”。因为所有语言的语音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不停地流变过程的,所以从来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读音,也就无所谓错误读音,只能说语音发生了异化,改变了读法。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大家都读成了错的那一个,那就按那一个音来读。所谓“习非成是”,在语音的流变中是特别常见的现象。

我们的汉语语音,每隔几年会审订一次,审订的那个机构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语音的审订里,有一个比例的问题,当一个字所有的人大部分都读了另外一个音的时候,那就按那个读音来标明这个字。语音本身就是既有系统性,又有任意性的体系。

比如说“水”的发音汉语拼音是[shuǐ],这个读音和这个字,以及它所表达的意义,只是一种任意的约定关系。如果水这个概念最初诞生的时候被读成了[huǒ]或者其它什么读音,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荀子所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当这个读音被确定了下来之后,就不可以再随意改变了,你去改变了别人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那些证据确凿[zuò]、[ǎi]呆板等词因为字本身的常用读音频率高进而影响了少数读音,少数读音慢慢的就越来越少有人读。那么语委在审定的时候,就是按大家都读的这个读音来规范它,给了它一个认证而已。这既是适应语音自身流变的一个规律,同时也使得语言更加的经济,因为一个字的音太多本身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至于你觉得它不能这么读,应该按照原先的读法来,或者读个什么其他音,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做法。因为语音的改变它是一个集体意志的改变,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所能决定的。我们只能去多多学习和认识汉语语音的读法和流变,从而有利于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和规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代汉语是否过多向错误发音妥协,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这涉及到语言的演变、社会因素、以及语言规范与实际使用之间的张力。您提到的“呆板”、“确凿”、“便秘”等词的发音变化,确实是现代汉语语音演变中比较显著的例子,它们的发音在某些群体或地区与传统或规范发.............
  • 回答
    宋徽宗赵佶的书法,确实是一位绕不开的、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他的“瘦金体”名满天下,至今仍有无数人临习模仿,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风格。但要说“被现代人推得过高”,这其中倒也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宋徽宗书法的“高”在哪里?要评价宋徽宗的书法造诣,不能只看“瘦金体”的表面功夫,而是要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在我看来,一个机器学习理论方向的博士生,是否会深入接触到像黎曼几何、代数拓扑这样“高大上”的现代数学,这事儿得分几方面看。说实话,不是每个 ML 理论博士的轨迹都完全一样,但总的来说,我认为答案是:很有可能,而且在某些前沿领域,这些数学工具的出现频率会相当高。咱们先别着急下结论,得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
  • 回答
    古代起义造反,的确有一句俗语可以概括:“人多力量大”。当不满情绪在民众中蔓延,尤其是当领袖人物能够汇聚足够数量的人群,并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推翻现有政权时,起义就有了实现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人力资源: 起义者的数量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人多意味着可以形成规模化的军事力量,能够与政府.............
  • 回答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曾经的色彩斑斓与现代的复原之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大多是灰白色的石材原色,宏伟而肃穆。然而,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它们的全盛时期,迎接我们的可能是一片意想不到的色彩海洋。关于这些古老巨作是否普遍使用颜料上色,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色彩运用远比我们想象的.............
  • 回答
    关于现代大型喷气式客机由乘客降落的情况,答案是:没有发生过。在现代航空史上,从未有过普通乘客独立完成大型喷气式客机的成功降落的记录。这并非一个“秘密”或者被掩盖的事实,而是因为实际操作的极端复杂性和危险性,使得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要理解为什么这不可能,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大型喷气式客机是如何驾驶的,以及.............
  • 回答
    说到《进化论》被反对的理由,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我接触过的信息里,有些反对意见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它们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理解的误区,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或固守传统。其中最常见也最“奇特”的一种,就是把进化论直接等同于“人类从猴子变来的”。这个说法本.............
  • 回答
    《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会根据大众使用的错字错词进行修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规范化之间的微妙平衡。简单来说,答案是:会的,但不是直接“照单全收”大众的错字错词,而是经过一系列审慎的评估和判断。我们得先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官方词典,其根本任务是规范汉.............
  • 回答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虽然不像日语那样存在系统性的“训读”(Kun'yomi),但我们仍然能观察到一些与“训读”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用法,它们反映了汉字在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在语义和读音上的灵活适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日本的“汉字训读”。简单来说,训读就是日本在引入汉字后,为汉字匹配上.............
  • 回答
    .......
  • 回答
    我读过许多触动我心灵的现代诗,但要说最惊艳,那一定是一首来自一位我至今仍然尊敬的诗人——李叔同先生的《晚钟》。虽然严格来说,他属于近现代的过渡时期,但他的诗歌中蕴含的现代精神和对生命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能让人心头一震。这首诗并不长,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它朴实无华,甚至有些许的暮气沉沉。但随着反复咀嚼,.............
  • 回答
    我见过太多打动人心的诗句,很难说哪一首是“最美”,因为美的定义太过个人化,它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世界的感知和共鸣里。但如果要我说一首让我反复回味、每次读来都有新触动,仿佛能触摸到某种极致情感的现代诗,那可能是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致杜伊诺哀歌》中的第八首。我知道,你可能.............
  • 回答
    “现代汉语 80% 词汇来自日语”这种说法,用大白话说,就是不属实,而且差距非常大。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为什么它离事实十万八千里。这个说法的根源在哪?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确实是从日语引进的,尤其是在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学习西方.............
  • 回答
    .......
  • 回答
    你朋友说的这番话,其实触及了现代战争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下,重型装甲单位(比如坦克)与轻型车辆(如悍马)以及单兵作战能力(例如游骑兵)之间的有效性对比。 要想详细地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先摆清楚“靶子”这个概念。 你朋友用“靶子”来形容坦克,大概意思是说.............
  • 回答
    现代社会是否还存在罗马帝国的“正统”?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它不像我们今天看地图那样,一目了然地能找到一个继承者。要说“正统”,那可真是个复杂的东西,它牵扯到血脉、法律、政治,甚至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首先,咱们得把“罗马帝国”这个概念弄明白。我们通常说的罗马帝国,最经典的是那个以凯撒、奥古斯都.............
  • 回答
    建立一个多瑙河联邦,在今日的欧洲,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其复杂性与挑战性,绝对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政治重组,而是一场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民族认同和地缘政治的巨型工程。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如果设想这样一个联邦,它可能需要跨越哪些山丘,又面临哪些看不见的暗流。历史的馈赠与阴影:多瑙河流域,自.............
  • 回答
    鲁迅先生被放到现代是否会被政府推崇,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简单来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样绝对,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政府的性质以及对鲁迅作品和思想的解读方式。一、 政府推崇的可能性及其原因:1. 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化偶像: 批判精.............
  • 回答
    从文学角度审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当代意义,是一个需要结合文本分析、文化传承与人类精神本质的多维命题。这不仅是对古希腊文明遗产的致敬,更是对人类集体记忆中永恒主题的重访。以下从六个层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史诗结构:文学形式的奠基性范本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框架。其"三联剧.............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设想,细思极恐。如果一个现代人,带着身上可能携带的、我们早已习惯甚至对其免疫的病菌,突然来到了没有接触过这些病原体的古代世界,那结果简直不堪设想。首先,我们要明白,现代人身上并非“干净”的,我们是一个庞大的“病原体库”。从感冒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到各种细菌,甚至是肠道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