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是否曾经普遍用颜料上色?如果有,现代是否有过复原的尝试?

回答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曾经的色彩斑斓与现代的复原之路

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大多是灰白色的石材原色,宏伟而肃穆。然而,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它们的全盛时期,迎接我们的可能是一片意想不到的色彩海洋。关于这些古老巨作是否普遍使用颜料上色,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色彩运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胆和丰富。现代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也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试图揭开这些建筑失落的色彩真相,并进行复原尝试。

曾经的色彩斑斓:不止是白色大理石

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中流传着一种关于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刻板印象,认为它们以纯净的白色大理石为主,追求简洁、理性之美。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理解和模仿,他们本身也受到了当时盛行的古典主义审美的影响。然而,随着考古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般素净。

证据来自何处?

颜料残留物的发现: 在许多古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残留的颜料颗粒,这些颜料多以矿物质为基础,如铁氧化物(用于红色、黄色、棕色)、铜化合物(用于绿色、蓝色)、以及碳黑(用于黑色)。这些颜料被发现附着在建筑表面的石材、雕塑,甚至柱头和檐壁等精细部位。
古代文献的记载: 古代作家,如维特鲁威(Vitruvius)在其著作《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中,就详细描述了建筑材料的选取和使用,也提到了色彩的重要性。虽然他可能并非赞美过度的色彩运用,但其记录本身就说明了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一些历史文献甚至记录了某些重要建筑的色彩细节,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描述,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雕塑和浮雕的色彩痕迹: 许多古代雕塑和浮雕在出土时,仍然保留着部分颜色的痕迹。虽然经过千年的风化和侵蚀,颜色已大为褪去,但仔细观察,仍能辨认出曾经绘制的细节,比如人物的衣袍、眼睛、甚至面颊上的红晕。这些雕塑的色彩运用,无疑也反映了当时建筑整体的色彩倾向。

色彩运用的目的和方式:

古希腊和罗马建筑师们使用颜料并非出于简单的装饰目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强调建筑结构和形体: 鲜艳的色彩能够突出建筑的线条、轮廓和各个组成部分,例如用不同的颜色区分柱子的不同部分,或者在檐口和墙体上绘制装饰性的图案,从而增强建筑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
营造氛围和象征意义: 不同的颜色在古代文化中往往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蓝色可能象征天空或神圣,红色可能代表权威或热情,绿色则可能与自然和生命相关。建筑师们可能会根据建筑的功能和要表达的主题来选择合适的色彩。
模仿自然材料的质感: 在一些情况下,颜料也可能被用来模仿其他珍贵材料的质感,比如用颜料模拟青铜的金属光泽,或者在大理石上绘制纹理,以达到更奢华的效果。
视觉聚焦和导引: 在大型建筑群中,色彩也可以用来引导观者的视线,突出重要的区域,或者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想象一下,帕特农神庙并非如今纯粹的白色,而是拥有彩色的飞檐、饰有鲜艳色彩的壁画和雕塑,柱子的某些部分可能还带有金属光泽。罗马的凯旋门和神庙也同样可能被涂上了大胆的色彩,例如红色的屋顶,蓝色的装饰线条,以及描绘神话故事的彩色壁画。这些色彩不仅让建筑更加生动活观,也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生命力。

现代的复原尝试:追寻失落的色彩记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现代人对于古希腊罗马建筑色彩的认知正在不断修正和深化。复原尝试也应运而生,旨在尽可能地重现这些古老建筑曾经的辉煌色彩。

复原尝试的挑战与方法:

证据的局限性: 尽管有颜料残留,但要精确复原古代的色彩并非易事。颜料的配方、调色比例、以及年代久远造成的褪色和变质,都给准确还原带来了困难。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甚至同一建筑的不同部位,其色彩运用也可能存在差异,使得“统一”的复原更加复杂。
科学分析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在色彩复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显微分析(Microscopy): 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颜料颗粒的结构、形态和成分,可以辨别出不同颜料层叠加的痕迹,以及附着在石材上的微小颗粒。
光谱分析(Spectroscopy): 如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拉曼光谱(Raman)等技术,能够无损地分析颜料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从而推断出颜料的种类和可能的来源。
色度测量(Colorimetry): 使用色度计等设备测量残留颜料的颜色参数,并结合化学分析结果,尝试重构原始的色彩。
数字成像技术(Digital Imaging): 通过高分辨率的摄影和后期数字处理,可以增强肉眼难以辨别的颜色细节,并进行模拟着色。

跨学科合作: 色彩复原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需要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化学家、色彩学家等多个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共同解读和理解考古发现。
复原的展示形式: 复原的尝试可以体现在多种形式上:
学术研究和出版物: 通过论文、书籍、图录等方式,详细阐述色彩复原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并展示复原效果图。
博物馆展览: 在博物馆中通过模型、全息投影、或者局部实物展示,来呈现建筑的复原色彩。
数字重建(Digital Reconstruction):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在数字环境中重建物体在色彩上的完整样貌。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观众“亲身”体验色彩斑斓的古代建筑。
局部实体复原: 在一些经过授权和严格论证的遗址保护项目中,可能会对建筑的某个局部进行小范围的实体色彩复原,以便更直观地展示。然而,这种方式需要极高的谨慎性,以免对原始遗迹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一些具体的复原实践与讨论:

希腊雅典卫城(Acropolis of Athens): 对帕特农神庙等建筑的柱头、檐口以及雕塑残件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它们曾经的丰富色彩。一些研究者和艺术家根据这些证据制作了帕特农神庙的色彩复原图,展示了其曾经的华丽。
罗马的庞贝(Pompeii): 庞贝古城保存下来的壁画和建筑构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色彩运用的直接证据。对这些壁画的研究,也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更广泛的古罗马建筑色彩。
国际性的研究项目: 许多国际性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都在持续进行相关研究,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来探索古希腊罗马建筑的色彩之谜。

复原的意义与争议:

色彩复原的意义在于,它帮助我们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古代建筑的“白色迷思”,更全面、更真实地理解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艺术成就和审美观念。它让这些宏伟的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艺术品。

然而,色彩复原也并非没有争议。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如何避免过度的主观臆测,以及如何在保护真实性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展示,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一些人认为,即使进行了复原,我们也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古代的色彩细节,因此任何复原都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呈现。但正是这种对“可能性”的不断探索,才让我们一步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总而言之,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曾经普遍使用颜料进行着色,它们远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要绚丽多彩。现代的复原尝试,依托于科学技术和跨学科的合作,正在努力揭示这些失落的色彩,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感受那些逝去的辉煌。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每一次新的发现和更精准的复原,都让我们与古人的世界又近了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向题主 @Erzherzog 道个歉,时隔几个月才来回答

先说结论,有上色,而且专门有个词汇叫Polychrome用来形容给建筑物的装饰上色这种行为。但不是像巴比伦的伊什塔尔城门那样的表面全上色,而主要是在建筑顶端的外侧雕带的浮雕上色,以及部分墙面和柱子的两端的花纹上涂以颜色。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希腊埃伊娜岛的阿法埃娅神庙(根据08年的考古记录,神庙建造时间应该不早于470BC)底下挖掘出的前面一座神庙的废墟,由于埋在地下,许多部分仍保存完好,方便了后人的复原。现在有各个时期的还原图

这几个是19世纪中期做出的还原图,门顶的三角饰以特洛伊战争为主题

这个是1906年作出的复原

一些复原的细节和考据

古时在大理石建筑上通常用以红、白、蓝三色,偶尔也有用上黄色和黑色。虽然在现在看来,这些用色过于艳俗,但首先要考虑到的是这些颜色的作用不仅仅是用于美化雕塑和装饰。除去当时的美术技术限制,这些建筑的饰带往往位于离地面几十米的距离,从地上往上看去,若是纯白色或是其他淡色很难看清高高在上的雕像和装饰,更不要提当举行各类祭祀典礼活动时,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距离神庙数十米开外,还想要看清神庙的观众了。用鲜艳的颜色装饰雕像,也能方便人群从地面上观察这些装饰。


P.S.: 二爷发了一些关于雕像上色还原的图片,但目前貌似有几种上色的说法,一种是二爷发的包括面部也涂上肉色、瞳孔眼白都上色的方式:

比如这个特洛伊人弓箭手的雕像,就在上面的阿法埃娅神庙三角饰上

还有一种就是面部的颜色中不涂皮肤,只用一种颜色装饰头发、眉毛、瞳孔和嘴唇:

斯芬克斯像

奥古斯都像

这个于雅典出土的《穿披肩的少女》(Peplos Kore)就体现除了两种不同的色彩还原方案



参考来源:

Nenova, Stella. “ Greeks and Romans in Colors.” Ancient World Alive, Ancient World Alive, 23 June 2015, ancientworldalive.com/s.

“Temple of Aphaia, Aegina View from E/ Detail of Entrance Ramp and Colonnade/ Detail SE Corner/ Detail E. SideReconstructionsSE Corner Detail (1846) SE Corner/ 2003 (H.Bankel)/ Corner Detail (2003 H.Bankel)/ Corner Detail (2003 H.Bankel)/ E. Pediment Detail (2003 H.Bankel)/ Detail SE Corner (2003 H.Bankel)/ SE View of Cella (Bankel)/ East & West Pediments (19th C)/ East & West Pediments (1906)/ Temple of Aphaia:W Pediment & Details (Various) Ca. 500-480 BCE, Temple of Aphaia, Aegina Delphi: Site View from NW Site View/ Site View from NW. with Portion of the Sacred Way Delphi: Site View from NW.: Theatre of Apollo [Foreground], Mid-4th Century B.C.; Temple of Apollo [C.], Orig. Mid-6th Century B.C. (Rebuilt 366-326 B.C.) Temple of Apollo, Delphi View from NW/ View from NW Mid-6th Century B.C. (Alkmeionid E. Front, 513-505 B.C.; Rebuilt 366-326 B.C.) Temple of Apollo, Delphi Theatre of Apollo View from NW Mid-4th C BCE, Theater of Apollo, Delphi Treasury of the Athenians View from NE along Sacred Way/ View from SE/ View of Front Entrance Ca. 490-480 BCE, Treasury of the Athenians, Delphi Stadium above the Sanctuary of Apollo Detail View from E/ View from E 5th C BCE, Stadium above Sanctuary of Apollo, Delphi Sanctuary of Athena Pronaia: Tholos General View/ View from SE. in the Marmarium/ View from NW/ View from E/ View from E/ Site View from N/ View of Valley/ Ca. 380-350 BCE, Sanctuary of Athena Pronaia: Tholos, Delphi Theater at Epidaurus Overall View from E/ View of Orchestra/ Rows of Seating/ View towards Orchestra/ Overall View from SW/ Detail of Entrance/ 360-350 BCE, Theater at Epidaurus, by Polykleitos the Younger (?) Temple of Poseidon at Cape Sounion View from N/ View of Cape from E/ View of Temple from E/ View S Colonnade/ Detail of Portico/ View from S/ 494-444 BCE, Temple of Poseidon at Cape Sounion Back to Table of Contents.” Greek Architecture: Aegina, Delphi, Epidaurus & Sounion, Oberlin College, www2.oberlin.edu/staff/.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