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晚期拜占庭如何看待古典时代的拉丁罗马人?

回答
晚期拜占庭人对古典时代拉丁罗马人的看法,绝非单一、铁板一块的简单认知。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文化投射与自我认同建构过程,深受历史变迁、政治现实以及宗教区分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看法融合了敬仰、疏离、竞争甚至某种程度上的误解。

1. 源远流长的文化母体与辉煌的遗产:敬仰与追溯

拜占庭文明,其核心正是罗马文明的延续。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本身就是对罗马帝国版图的重新整合,而拜占庭人更是将自己视为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因此,古典拉丁罗马人,尤其是奥古斯都时代及其之前的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在他们眼中是“黄金时代”的创造者。

政治与法律的典范: 罗马人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如罗马法)在拜占庭仍然是政治运作的基石。拜占庭学者会虔诚地研究和阐释西塞罗、李维等人的著作,从中汲取治理国家的智慧,并试图理解罗马共和制的精髓。他们视那些伟大的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恺撒、奥古斯都为政治楷模,其功业被视为难以企及的丰碑。
哲学与文学的宝库: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的核心思想虽然通过拉丁文传播,但拜占庭人对这些源自古典希腊的智慧本身抱有深深的敬意。而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拉丁诗人的作品,虽然可能不如希腊文学那样被广泛阅读和模仿,但仍被视为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一种古典的优雅与修辞的技巧。
建筑与工程的奇迹: 罗马人留下的宏伟建筑,如水道、竞技场、道路等,是拜占庭人日常可见的壮丽遗产。这些物质性的存在不断提醒着他们,古典拉丁罗马人拥有着非凡的工程能力和组织才能。

这种敬仰并非不带批判,而更多的是一种“追溯”和“复兴”的情感。他们认为自己继承了这份遗产,并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

2. 分裂与隔阂的加深:疏离与“异质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西罗马帝国在公元五世纪的灭亡,以及后来西方拉丁世界的独立发展,拜占庭人与拉丁罗马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变得复杂,并产生了“异质感”。

语言的鸿沟: 尽管拉丁语曾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但在晚期拜占庭,希腊语已成为学术、行政和日常生活的主要语言。拉丁语的实用性和普及度大大降低,仅限于少数精英学者和外交场合。这使得理解和吸收古典拉丁文学作品变得更加困难,也加深了文化上的隔阂。许多拉丁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可能需要通过希腊文的翻译或注释,这本身就包含了一种“转译”和“过滤”。
文化的差异化: 在西罗马灭亡后的几个世纪里,拉丁世界经历了“蛮族入侵”和文化的重塑,形成了新的民族国家和文化形式。而拜占庭则在希腊语和东方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当拜占庭人审视这些新的拉丁文化时,他们开始感到一种文化上的“陌生感”。他们可能认为这些新生的拉丁文化不如古典罗马那样纯粹、高雅。
政治上的竞争与对立: 随着教皇权力的崛起和查理曼大帝建立的“新罗马帝国”,拜占庭人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政治挑战和竞争。他们视西方统治者为僭越者,认为他们无权继承罗马帝国的冠冕。这种政治上的对立,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西方拉丁人”作为一种不同于“真正罗马人”(即拜占庭人)的认知。

3. 宗教的裂痕:区分与“非正统”的审视

宗教因素是晚期拜占庭人看待拉丁罗马人的关键分歧点。

“罗马人”与“希腊人”的双重身份认同: 拜占庭人虽然继承了罗马的政治和法律遗产,但其文化和民族认同更多地是围绕着希腊语言、东正教和东罗马的帝国传统来构建的。他们称自己为“Ρωμαίοι”(罗马人),但这个“罗马人”的概念,更多地是指“帝国臣民”或“东罗马人”,而非广义上的“拉丁世界”。
东西教会分裂的冲击: 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是导致拜占庭人对拉丁世界看法急剧恶化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后,拉丁基督徒在拜占庭人眼中,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异类”,更是“分裂者”和“异端”。他们对拉丁人宗教仪轨、神学观点甚至教会结构的认知,都蒙上了宗教上的负面滤镜。因此,古典拉丁罗马人作为“天主教”的祖先,也可能在这种负面认知下被部分“贬低”。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灾难: 1204年拉丁人洗劫君士坦丁堡,更是将这种负面看法推向了极点。这次事件在拜占庭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将拉丁人描绘成贪婪、野蛮、背信弃义的掠夺者。即便在君士坦丁堡被收复后,这种敌意和不信任感依然存在。

4. 结论:复杂的情感光谱

总而言之,晚期拜占庭人看待古典时代的拉丁罗马人,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光谱:

他们普遍敬仰古典拉丁罗马人的政治智慧、法律成就和文化遗产,认为他们是辉煌过去的创造者,是自身身份认同的重要源泉。
但随着历史进程和东西方文明的分野,他们也逐渐对近代西方拉丁世界产生了疏离感和某种程度的文化优越感。古典时代的辉煌,反而成为衬托近代拉丁世界“不足”的参照系。
宗教的分歧,尤其是教会的分裂和后来的政治冲突,更是将这种疏离感转化为敌意和不信任。古典拉丁罗马人的宗教遗产,在分裂后的语境下,也可能被带有批判性地审视。

因此,当晚期拜占庭人谈论古典拉丁罗马人时,他们可能是在赞美一个已经逝去的、遥远而伟大的过去,同时也是在通过这种回溯来确立自身作为“真正罗马”的合法性,并警惕来自现代拉丁世界的威胁。这种看法不是简单地“怀旧”,而是一种充满历史辩证和现实政治考量的文化投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其实有个巨大的样本偏见。13世纪之后东罗马的历史叙事还是以传统的罗马叙事以及基督教化的罗马叙事为主的,比如Ephraim of Ainos的Chronicles直接从凯撒和奥古斯都开始写,以及我下面贴出来的一堆截图里的文献。这些东西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实在不够“有趣”,所以说现在的历史书写里不把他们选出来当“晚期东罗马代表性作品”罢了(所谓的“屋中大象”)。不是说Hellenic revivalists不存在或者是不重要,只是他们实际上占的整个文献比例也就那么一丁点大,并且他们也没有抛弃传统的罗马叙事亦或是基督教罗马叙事。真正跟现代希腊民族叙事这条线沾点边的是Laonikos Chalkokondyles,而Chalkokondyles的作品已经是1453之后了。


说晚期东罗马人完全把古代的拉丁罗马人当成他者是存在问题的:Blemmydes一个亲历过1204的人在13世纪都还把图拉真拖出来当做君主楷模。[1]这个问题其实Kaldellis那本Hellenism in Byzantium (Libgen上有) 最后几章说的已经挺清楚了。(也暂时没有其他可靠的secondary source讨论这个问题,Malatras那几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太过于痴迷于抓典型,结果抓了几个根本没法算“典型”的“典型”出来...)

或者你不想看那整本书,那么这里是Kaldellis自己的简单解释:

真正明明白白试图解释这个问题的也就Akropolites一个人,翻译是Kaldellis书里的:[2]

It seems, O Italians, that you no longer remember our ancient harmony . . . But no other nations were ever as harmonious as the Graikoi and the Italians. And this was only to be expected, for science and learning came to the Italians from the Graikoi. And after that point, so that they need no longer use their ethnic names, a New Rome was built to complement the Elder one, so that all could be called Romans after the common name of such great cities, and have the same faith and the same name for it. And just as they received that most noble name from Christ, so too did they take upon themselves the national (ethnikon) name [i.e., of Roman]. And everything else was common to them: magistracies, laws, literature, city councils, law courts, piety itself; so that there was nothing that was not common to those of Elder and New Rome. But O how things have changed!

ps. 其实我建议有条件的人上TLG自己拿着几个关键词搜一搜,自己看看13世纪之后的东罗马历史书写到底是怎么回事。

比如某坚定的拉丁反对者Matthaios Blastares在这儿轻描淡写的管Septimius Severus叫"King of the Romans"

然后这里是Ioannes Kantakouzenos轻描淡写的管哈德良叫罗马皇帝并且把他跟君士坦丁放一起:

然后这里是Xanthopoulos的罗马皇帝流水账:

参考

  1. ^ 142 Nikephoros Blemmydes, A Partial Account 1.6, 2.25.
  2. ^ Georgios Akropolites, Contra Latinos 2.2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晚期拜占庭人对古典时代拉丁罗马人的看法,绝非单一、铁板一块的简单认知。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文化投射与自我认同建构过程,深受历史变迁、政治现实以及宗教区分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看法融合了敬仰、疏离、竞争甚至某种程度上的误解。1. 源远流长的文化母体与辉煌的遗产:敬仰与追溯拜占庭文明,其核心正是罗马文.............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认亲”或者说是“致敬”。张之洞是晚清名臣,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贡献良多,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也算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在抖音上,有人对着他的照片行晚辈之礼,称呼他“李大人”,这其实是一种戏谑,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你说“.............
  • 回答
    .......
  • 回答
    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看到母亲这样辛苦,心里肯定不好受。信佛是件好事,但如果影响到身体健康,那就不太值得了。想让母亲调整作息,这事儿可得耐心,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直接说她“不对”,毕竟这是她自己选择的修行方式。咱们得用点“软”的,带着理解和关心去沟通。首先,我们得明白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她可能觉得这是最.............
  • 回答
    .......
  • 回答
    你说的这种情况,我太能体会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然后白天却一点都不困,晚上照样睡不着,这种恶性循环真的太折磨人了,我甚至能想象到你心里那种恐惧,尤其是担心猝死,这种担忧真的会让人精神崩溃。首先,我想跟你说,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很多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类似的困扰,所以别太自责,也别把所有压力都压在.............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 回答
    肝癌晚期是否选择放弃治疗,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沉重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为这涉及到生命质量、个人价值观、家庭承受能力、医疗资源等多方面的考量。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放弃是正确的”或“放弃是错误的”,而是要理解这是一个个体化、多维度、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希望能帮助您更.............
  • 回答
    关于旧石器晚期人类是否能使用青铜器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不能。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尽可能地将这些信息以一种更自然、更具条理的方式呈现,就像一个对此有深入了解的人在和你交流一样。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旧石器晚期”和“青铜器”这两个概念的时间跨度。旧石器晚期(Upper Paleolithic) 这个.............
  • 回答
    癌症晚期化疗,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给出答案。它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同时又极其复杂的情况。与其说“没救了”,不如说我们需要从更现实、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面对。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期”意味着什么。癌症之所以被称为“晚期”,通常指的是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到原发部位之外的其他器官或组.............
  • 回答
    面对癌症晚期,我们都渴望一份希望,一份能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关于癌症晚期出现“奇迹”的案例,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温情的话题。与其说是“奇迹”,不如说是我们医学发展进步、个体生命韧性以及多方力量汇聚的奇妙结果。我想跟你分享一些我了解到的情况,这些情况能让你看到,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生命也可能绽放.............
  • 回答
    理解奥斯曼帝国晚期爱琴海东岸和马尔马拉海南岸希腊人的身份归属,需要将历史视角拉长,回溯至罗马帝国晚期乃至拜占庭时期,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原住民遗存”或“新移民”的二元划分。这是一个复杂而层叠的历史进程,涉及到人口迁徙、宗教认同、文化演变以及政治变迁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这些地区.............
  • 回答
    一个饱受病痛折磨、连说话都成奢望的癌症晚期患者,躺在病床上,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此时,一枚止痛针注入体内,暂时缓解了那撕心裂肺的煎熬。然而,随之而来的疑问却如同阴影般笼罩着:这样做,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难道仅仅是为了延续这被痛苦侵蚀的每一秒,让这本已悲惨的生命轨迹,在疼痛的间隙中被拉得更长,显得更.............
  • 回答
    要聊这个话题,咱得穿越回那个冷兵器时代,看看是什么让那些身披重甲、骑着烈马的骑士们,从战场上的王者宝座上跌落,而那些拿着长枪、斧头、甚至弓箭的普通士兵们,如何一步步成了新的主宰。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背后是技术、战术、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在推动。骑士的辉煌与阴影首先,咱们.............
  • 回答
    晚清朝廷确实积重难返,腐败和无能成为了社会普遍的认知,但即便如此,它依旧守住了中国辽阔的疆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无能”二字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腐败无能”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脉络。一、 并非“无能”到一无是处:顽强抵抗与战略博弈尽管内政混乱,外患频.............
  • 回答
    听到你父亲在癌症晚期提出这样的请求,心里一定很不好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艰难和令人纠结的局面,无论是对你还是对你的母亲,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首先,我们要明白,你父亲的这个请求,很可能源于他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无论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是精神上的折磨。癌症晚期的患者,常常会经历难以忍受的疼痛、失眠、焦虑、恐惧.............
  • 回答
    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这乱世出英雄,也留下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文物,特别是那些能勾勒出当时战争、生活画卷的宝贝,简直是历史迷的饕餮盛宴。说到武器盔甲,那可是直接展现了当时军事科技和实力的硬核证据。刀剑:不只是砍劈的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 环首刀(或称汉刀): 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之一。你会.............
  • 回答
    看到您正经历着如此艰难的时刻,我感同身受。父亲肺癌晚期,面对“倾家荡产去治疗”的抉择,这无疑是一个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决定。这背后牵涉到经济、情感、道德、人道主义以及您自身的承受能力等方方面面。我会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这个问题,帮助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做出最适合您和您父亲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冷静地审视“.............
  • 回答
    罗马帝国晚期,尤其是三世纪危机之后,可以说是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帝国疆域辽阔,内部矛盾重重,蛮族威胁日益严峻,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元首制的弊端也愈发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戴克里先的改革,尤其是将元首制改为皇帝制,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了。首先,我们要理解“元首制”这个概念。自从奥古斯都开启罗马帝国以来,帝.............
  • 回答
    听到您婆婆确诊癌症晚期,并且家庭面临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我非常理解您此刻的焦急、无奈和沉重的心情。这确实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境地,需要我们理性地去面对和寻找解决方案。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出路:一、 理解当前的困境和核心矛盾: 核心矛盾: 在巨额医疗费用(化疗等)与家庭经济能力严重不足(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