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希腊/罗马的服装为何缺乏剪裁与缝合?

回答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服装,乍一看上去,确实与我们现代服装在“剪裁”和“缝合”上的理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往往会让人产生它们似乎“缺乏”这些工艺的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与其说它们“缺乏”,不如说它们的发展路径和审美重点与我们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希腊和罗马服装的代表——希顿(Chiton)和披衣(Toga)。希顿是一种简单的长袍,通常由一块矩形的面料制成。它被裹在身上,然后在肩膀处用别针(fibulae)或纽扣固定,腰部可能用腰带束紧。而披衣,则是罗马公民身份的重要象征,也是一件巨大的、半圆形的、通常是羊毛制成的布料,非常厚重,需要高超的技巧才能正确地披在身上。

你可能会说,这些不就是一块布嘛?哪里有剪裁和缝合的痕迹?这里就需要澄清一些概念。

1. 织物的天然形态与“剪裁”的定义: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织物制作工艺非常发达,尤其是纺织技术。他们能够纺出质地精细、密度均匀的羊毛和亚麻布,甚至还有进口的丝绸(虽然价格昂贵)。这些织物本身就是巨大的、规则的矩形或方形。

在这种情况下,“剪裁”的意义就与现代服装的“为了适应人体曲线而进行分割和重组”有所不同。古人更倾向于利用织物的天然形态,通过“折叠”、“包裹”和“搭接”来塑造服装的廓形。 想象一下,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面料,你可以根据需要,将其在身体两侧搭起一个褶皱,然后在肩膀处固定,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织物形态的“裁剪式”利用,只不过它没有离开原始的整体性。

与其说是“缺乏剪裁”,不如说他们的“剪裁”方式是“包裹式”或“褶皱式”的裁剪,强调的是面料本身的垂坠感和在人体上形成的自然褶皱美。这些褶皱并非随意产生,而是通过精心的包裹和固定技巧,人为地赋予面料生命和动感。这在雕塑和壁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到衣物上那些富有规律和艺术性的褶皱,这正是他们“剪裁”智慧的体现。

2. 缝合的必要性与范围:

你可能忽略了一个细节,就是希顿和披衣并非完全没有缝合。虽然它们不像现代服装那样由多个分割的部件拼接而成,但在一些关键的连接处,缝合是存在的,并且是必不可少的。

侧缝: 对于希顿,虽然很多是开放式的,但为了形成袖子的形状或减少不必要的开衩,常常会在两侧的边缘进行简单的缝合,将两边的布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筒状。
袖口处理: 为了防止边缘散开,也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卷边或缝合。
腰带环: 有些希顿会在腰部缝上小环,以便穿过腰带,这需要缝合工艺。
装饰性缝合: 有些华丽的服装,为了增加美观性,也会在边缘处进行装饰性的缝合或滚边。

披衣则更少缝合,因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披挂,而且过于复杂的缝合会影响其厚重和自然垂坠的效果。

3. 审美观念与技术条件: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古希腊和罗马人的审美观念与我们截然不同。

对人体线条的看法: 他们崇尚自然,认为服装应该“衬托”而非“塑造”人体。一件剪裁合体的现代服装,是根据人体的三维曲线来设计的,目的是让身体看起来更完美。而古希腊人则更倾向于让服装与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面料的垂坠和褶皱,来暗示和勾勒身体的轮廓,营造出一种飘逸、自由、神圣的美感。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流动性”和“静态中的动态感”。
对面料本身的尊重: 在古代,获取和制作高质量面料是一项艰辛而珍贵的工作。因此,他们倾向于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寸面料,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一块完整的矩形面料,通过巧妙的折叠和固定,就能形成一件完整的服装,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技艺,也体现了对物料的尊重。现代服装大量使用剪裁,确实会产生不少边角料。
技术限制: 虽然他们的纺织技术很高超,但考虑到当时的缝纫工具(如骨针、麻线)和相对不发达的缝纫机(根本没有),进行复杂的立体剪裁和多部件的精细缝合,在技术上也是有很大挑战的。当然,这并非说他们做不到,而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更简洁、更具表现力的“包裹式”设计更为可行和有效。

4. 现代服装发展的轨迹:

现代服装的剪裁和缝合之所以如此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对人体解剖学和立体造型研究的深入所推动的。人们开始希望服装能够更贴合身体,展现身体的曲线,甚至通过服装来修正体型。立体剪裁技术的出现,使得服装不再仅仅是挂在人身上的布料,而是能够真正地“穿”在身上,成为人体第二层皮肤。

总结来说,古希腊罗马服装并非“缺乏”剪裁与缝合,而是他们的“剪裁”方式更为侧重于利用织物的天然形态,通过折叠、包裹和固定来塑造服装,并形成独特的褶皱美学。而缝合则更多地用于边缘处理和关键的连接,并非像现代服装那样作为构成服装骨架和廓形的主要手段。这种设计理念和技术实践,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对面料的尊重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所以,下次看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或描绘,不妨仔细欣赏一下那些衣物上如流水般自然的褶皱,那正是他们“无剪裁”背后所蕴含的精妙智慧和艺术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看到的问题是:古希腊/罗马的服装为何缺乏剪裁与缝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其实希腊罗马的衣服都是有剪裁和缝合的,只是剪裁并不是剪成人身体形状。

一般史书上,都会说罗马男人穿托加长袍(Toga),女人穿斯朵拉长袍(Stola)+外套Palla,除此以外还有丘尼卡短袍(tunic),其实这三种衣服里,只有丘尼卡是日常最常穿的,其款式也非常多样,从无袖短衫到长袖长袍都有。今天就介绍一下三种衣服需要的裁剪和缝制(不是整个服装演变史,不然光一个托加就够说死人了)。

而在课本上,托加常常会被说成只是一块大方布,需要人花大力气穿身上,搞得好像是片布就行,没什么剪裁和美感可言。当然,现在欧美开Toga Party确实很多人就是床单一裹就好了。

首先,我们要从织布开始说。现代制衣中,一般布都是织成整匹,然后被剪出形状来做衣服。古希腊罗马则有所不同(其实整个地中海都这样)。织布工会按照制衣需要的形状织布,织成就剪断收工。这也就导致两个问题:1. 由于衣料形状是织出来的而不是剪出来的,能够选择的形状相对单一和呆板 2. 如果织大件衣服,如长款的丘尼卡短袍,很有可能需要一个极大的纺织机。

直接让布料成型不代表不修剪布料。根据不同人的身材,修剪布料来合身还是必要的。昆体良就说过,一件好托加长袍必须是根据个人身材修剪过的,否则会出现各种不合身的问题。对于什么是合身,他就规定到“前面下摆最好到小腿中间,而后面下摆稍高一点”,而怀里装东西的这个褶(sinus)底端应该稍高于穿在里面的丘尼卡短袍底端(Institutio Oratoria 11.3.138-140)。能符合这么精确要求的明显是剪裁过的衣料,而不是单纯织出来的。

  1. 托加长袍(Toga)

托加长袍(Toga)最早是男女都可以穿的,而且里面也什么都不穿。到公元前2世纪开始,托加变成了男性公民衣着的象征,穿的时候里面也会穿丘尼卡短袍。最早的长袍很多也确实就是已一块简单的四方形布料裹在身上(但是一般低端是弧形的而不是直线)。一件托加很大,到公元前1世纪时候,一般的一件需要一块5米直径的半圆形布料,穿衣的方式也很繁琐,一般需要一个仆人帮助才能把这么一大块布披身上。此外,行动时,上端塞布的衣襟结部分(umbo)以及下面的这个大褶(sinus)都会松,所以常常需要调整布料位置,还需要大量练习来让衣服不随便松开。很不方便。


虽然穿托加确实靠技巧而不是缝合,缝制的技术还是会用在托加上的。如为仪式所用的托加(名为Trabea),上面就会缝上一块装饰性的长布条,四世纪之后还会绣上金边,让这些仪式上才穿的托加显得光彩夺目。

2. 斯朵拉长袍(Stola)

说到罗马,一般都会说男穿托加,女穿斯朵拉。确实,只有有地位的成年女性才有资格穿斯朵拉,这种风气很可能是奥古斯都时期才形成的,为了把罗马男女和帝国其他人分开来。可是与托加不同,斯朵拉其实和之后说的丘尼卡短袍制法更相似。而且斯朵拉基本在公元2世纪之后就不流行了,只是还会用来比喻女性身份地位高。

斯朵拉本身是由前后两片布片缝合而成(通下文的丘尼卡短袍),虽然布片本身是长方形的,但是还是需要按照穿衣服人的身高与体宽(尤其是臀围)进行剪裁。肩部有时会缝上布条在胸前形成V领。当然对斯朵拉的研究比较难,因为这件衣服外面,女性一般会披上一个很长的披风(Palla),所以在雕塑上,斯朵拉一般是半遮半掩的。



3. 丘尼卡短袍(tunic)

托加和斯朵拉都不是最常见的衣服,一来只有有地位的罗马人穿,二来像托加这样坑爹的奇装异服,罗马人自己就整天骂他,而且大家平日里也不常穿,只有正式仪式才会穿。马提亚尔(Martial)甚至说过,很多人估计只有死了进棺材才会穿。日常穿的最多的,其实是形形色色的丘尼卡短袍。

这种衣服的做法大同小异,主要就是前后两块方布缝在一起。因为人体肩部并不是四方,所以即便是没有袖子的版本,短袍依旧会在肩部形成一个拱起,遮住部分肩膀。


男女的缝制稍微有点区别,男款的普遍肩线会完全缝住,女款的肩线只会缝几处,用一个凸起物装饰(不是扣子),形成一种有褶皱的蓬松感。

如果需要有袖子的丘尼卡,一般也有两种假设,一种可能是剪布时就会把袖子剪出来,一次性缝上,另一种则可能是袖子另做,然后缝在主体上。但是不管如何,都需要缝制的过程。

4. 衣物的缝补

除了制作衣服以外,打补丁也是重要的一环。用旧衣服能用的布补新衣服,或者是把旧衣服的装饰(如彩色布条、丝料)用在新衣服上都很普遍。次一点的羊毛甚至会专门被用来作为补丁。这些时候,缝补自然是必须的了。


综上所述,古罗马的衣服其实一般都会经历剪裁和缝制的过程,只是剪裁并不是为了修改布料的形状,而是布料的大小。尤其是对托加这种意义重大的衣服,和穿衣者合体是基本的礼仪。而就缝制而言,如果不同布料需要拼接,很可能缝合。除了托加,剩下的常用衣物都需要缝制才能够穿上身。(当然除了缝制以外,让衣服贴身还有皮带这个选项,罗马人不论男女都会用皮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服装,乍一看上去,确实与我们现代服装在“剪裁”和“缝合”上的理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往往会让人产生它们似乎“缺乏”这些工艺的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与其说它们“缺乏”,不如说它们的发展路径和审美重点与我们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当我们提及古代奴隶制,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古希腊罗马那些宏伟建筑背后挥汗如雨的奴隶身影,或者角斗场里殊死搏斗的奴隶。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似乎很少直接强调“奴隶”这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感”不那么强烈。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就没.............
  • 回答
    古希腊罗马时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拥有现代意义的出版社。图书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与我们现在截然不同,但即便如此,那些伟大的思想和文学作品还是以多种方式得以保存和流传,最终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首先,要明白的是,书写材料本身在当时是比较昂贵的,而且抄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羊皮纸、纸莎草卷轴等都是需要花费.............
  • 回答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曾经的色彩斑斓与现代的复原之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大多是灰白色的石材原色,宏伟而肃穆。然而,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它们的全盛时期,迎接我们的可能是一片意想不到的色彩海洋。关于这些古老巨作是否普遍使用颜料上色,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色彩运用远比我们想象的.............
  • 回答
    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这两颗璀璨的文明之星,虽然在时间长河中各自闪耀,但它们的命运却紧密相连,如同父子、师生般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精彩篇章。理解它们的关系,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感受那份深刻的文化传承、政治角逐与相互塑造。缘起:地理的邻近与文化的早期交融从地理上看,希腊半岛和意大利半岛虽然隔着亚得.............
  • 回答
    要探究为什么古典时代的中国军队不像古典希腊罗马那样,以投矛和标枪作为主要武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技术以及军事战术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地理与作战环境的差异: 希腊的城邦与骑兵的相对弱势: 古希腊地理破碎,多山地和海岸线,虽然也有平原,但整体而言,.............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 回答
    谈论古典时期波斯帝国与希腊罗马文明之间的差距,与其说是简单的“谁更强”的比较,不如说是一种对两种截然不同世界观、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的深入审视。两者都曾是地中海和近东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但它们所展现出的辉煌,根植于截然不同的土壤。波斯帝国,尤其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时期,展现出一种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究竟是西罗马的灭亡还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并深入理解“古典文明”和“终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西方古典文明”指的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谈论的“西方古典文明”.............
  • 回答
    关于古代罗马人的发色瞳色和金发碧眼欧洲人的起源,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不少历史和遗传学的知识。咱们来好好聊聊。首先,说古代罗马人“清一色”是黑发黑瞳,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虽然从古罗马时期的雕塑、绘画以及当时文献的记载来看,确实大部分罗马人的发色和瞳色是偏向深色的,也就是黑发黑瞳,或者深.............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希腊、亚历山大、罗马,这些伟大文明的兴衰更迭,我们今天所能窥见的,不过是历史长河中被遗留下来的片段。而恰恰是这些看似“缺乏考古证据”的历史,常常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它们是否也像当年“疑古派”对先秦历史的解读一样,是经过层层累积、不断塑造而形成的呢?我们不妨从“疑古派”的视角出发,来审视一下这段历史。.............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环顾当下言情小说和爱情漫画的市场,确实会发现以我们提到的这些地区和历史时期为背景的作品相对较少,或者说,它们的声量和流行度与以英式、日式、韩式甚至一些现代西方社会为背景的作品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种市场现象。首先.............
  • 回答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被誉为“爱神”的是 阿佛洛狄忒 (Aphrodite) 在希腊神话中,以及她的罗马对应神 维纳斯 (Venus)。她们是掌管爱、美、性欲、繁殖以及愉悦的女神。她们的故事丰富而引人入胜,在西方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这两位神祇: 希腊神话:阿佛洛狄忒 (Aphro.............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 回答
    古罗马的公共设施,特别是交通和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也足以让人惊叹。它们不仅是维持罗马庞大帝国运转的生命线,更是古罗马人卓越工程技术和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罗马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想象一下,一个横跨欧洲、北非和西亚的庞大帝国,如果没有高效的交通系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统治.............
  • 回答
    古罗马帝国、东西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拜占庭帝国这几个概念,常常让人感觉它们像是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又或是同一棵大树的不同枝丫,但究竟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多紧密,又有哪些关键的区分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梳理的问题。咱们不妨一步步来聊。首先,得从 古罗马帝国(Roman Empire) 说起。这基.............
  • 回答
    晚期拜占庭人对古典时代拉丁罗马人的看法,绝非单一、铁板一块的简单认知。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文化投射与自我认同建构过程,深受历史变迁、政治现实以及宗教区分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看法融合了敬仰、疏离、竞争甚至某种程度上的误解。1. 源远流长的文化母体与辉煌的遗产:敬仰与追溯拜占庭文明,其核心正是罗马文.............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何新在《罗马伪史考》序言中关于西方古代史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是质疑了西方古代史,特别是古罗马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方古代史很大程度上是近代欧洲人建构出来的“伪史”,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西方文明的悠久性和正统性,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需求。要详细理解他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