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希腊罗马没有出版社,那么作家们的作品是如何流传出去的?

回答
古希腊罗马时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拥有现代意义的出版社。图书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与我们现在截然不同,但即便如此,那些伟大的思想和文学作品还是以多种方式得以保存和流传,最终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首先,要明白的是,书写材料本身在当时是比较昂贵的,而且抄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羊皮纸、纸莎草卷轴等都是需要花费不少成本才能获得的。这就意味着,只有一些相对富裕或有社会地位的人才可能拥有大量书籍,或者能够负担得起聘请抄写员。

那么,作品是如何从作者手中走到读者面前的呢?

1. 抄写员和复制:核心的传播方式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传播途径。一旦一位作家完成了他的作品,比如一部哲学著作、一首史诗或者一出戏剧,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复制。

个人抄写: 有些作者可能会亲自抄写自己的作品,或者雇佣仆人、学生来完成。在一些小范围的圈子里,作者可能会直接将手稿借给朋友或熟人传阅。
专业抄写员 (Scribae): 随着知识和文学的需求增长,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抄写的人。这些人可能是自由职业者,也可能是在图书馆、学府工作。他们会根据委托人的要求,一本一本地抄写。这意味着,每一次复制都可能伴随着细微的错误或衍变,这是当时手抄本的普遍现象。
“复制坊”式的作坊: 随着罗马共和国晚期和帝国时期的商业化发展,一些抄写员可能会组织起来,形成小型作坊。他们会雇佣多名抄写员,以更快的速度复制流行作品。这可以说是早期的一种“批量生产”模式,尽管与现代的印刷出版相去甚远。

2. 图书馆和档案馆:知识的集散地

重要的城市,尤其是亚历山大港、罗马、雅典等地,都拥有宏伟的公共或私人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罗马的凯撒、阿古斯都、图拉真等皇帝都曾大力修建公共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书籍,供学者和公众阅读。虽然图书馆本身不“出版”,但它们是书籍的集散地,许多抄写员可能就在图书馆附近活动,或者从图书馆的书目中获取灵感和材料。
私人收藏: 富有的罗马贵族和知识分子往往拥有庞大的私人图书馆。他们是作品的主要拥有者和传播者。一些知名的学者会主动将自己的作品送给这些藏书家,希望得到他们的关注和传播。

3. 口头传播和表演:在没有书籍的时代

在早期,尤其是在识字率不高的情况下,口头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诗歌和戏剧: 史诗、抒情诗和戏剧在最初很可能是通过吟诵、朗读和公开表演的方式传播的。诗人会在聚会、节日上朗诵自己的作品,戏剧则在剧场上演。观众在听到、看到后,会将内容记在脑海中,然后口耳相传。很多作品的早期版本可能就是基于这些口头表演的记录。
演讲和辩论: 哲学家、政治家和律师的作品往往以演讲稿的形式存在。这些演讲在公共场合进行,吸引了大量的听众。有才华的听众可能会将演讲内容记录下来,成为文本传播的起点。

4. 学术圈和知识网络:精英的推广者

作家并非孤立存在,他们往往属于某个学术圈子或哲学流派。

师徒关系: 很多作品是通过师徒之间的知识传承而流传的。老师会把自己的著作传授给学生,学生再将其发扬光大。
文学社团和沙龙: 在罗马时期,尤其是在共和国晚期和帝国早期,文学沙龙非常流行。作家们会在这些场合聚会,交流思想,朗读新作,互相评价和推广。
书信往来: 文人之间的书信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作家们会写信与同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著作或请对方审阅。这些信件本身可能也成为珍贵的文献。

5. 作者的自我推广与资助

作家们也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向权贵献书: 很多作家会主动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有权势的庇护人或赞助人,例如皇帝、贵族、富商等。这些赞助人一旦认可,可能会出资支持作品的复制和传播。
通过朋友介绍: 通过人脉关系,将作品介绍给有影响力的人士,或者能够促成复制和传播的关键人物。

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希腊罗马作品,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古希腊罗马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淘洗,通过不同时代的抄写者、学者和收藏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中世纪时期的修道士们在保存古籍方面功不可没,他们孜孜不倦地抄写和整理了许多古典文献。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出现和人文主义的兴盛,这些古籍才得以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进入了更广阔的读者群体。

所以,虽然没有“出版社”,但古希腊罗马的作品通过手工抄写、图书馆收藏、口头表演、学术交流和个人推广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在社会中流传和保存下来。这是一个相对缓慢、依赖人力和精力的过程,但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才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延续至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看具体在什么年代。

公元前五世纪之前,希腊的书传抄是非常有限的。那时候作者本身可能也只有一两个写本,普通人想看书不容易,也就在节日上听听别人讲史诗故事。到前五~前四世纪开始,抄写副本成了常见的事,雅典等城邦也有了卖书的地方,但这方面材料确实太少,当时这个行业具体是什么样的、书卷是什么形制很难知道。希腊的学园,比如柏拉图的Academy学园、著名的吕克昂学园都有藏书,时人读书学习多在学园。不难看出,当时书籍的传播和存续有很大运气因素,所以其实有海量的作品亡佚了,著名的有亚里士多德的对话录等等。另外剧本比较特殊,学者推测当时会保存在某个公共场所,因为经常会有演员需要副本,很难只靠个人私下传抄来维持。但就算这样,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现在也是十不存一。

希腊化时代的残卷考古发现稍多一点,所以我们知道那时候的“书”是莎草纸卷轴,单面抄写。这种书卷阅读的时候,需要一边展开读,一边把读过的部分卷好,读完整卷后还得再把它倒回去,这个听过录音带的人肯定很容易理解。另外,当时人写单词没空格,没有标点或者只有最基本的“ . ”、“ - ”,这些加起来导致读书是一个技术活,抄录副本一样难,会导致文本出现一些讹误,脱漏、重复、串行都是常事。

(多提一下,古典作家引用别人作品的时候经常写得跟原文不一样,像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就是因为查书不易,他们很可能更依赖记忆。)

正因为读书是技术活,能买书的也就都不会是穷人,书籍抄写、买卖和保管的行业在希腊化时代还是发展起来了。以喜欢书著称的托勒密一世,还曾经雇被驱逐的雅典执政官Demetrius of Phalerum来管理他的藏书。希腊化埃及官方的藏书活动不仅保存了文本,还为校正勘误作出了努力:比如荷马史诗,现存一些公元前3世纪的残片上文本跟现在有差异,但这些异本在稍晚的时代就不见了,这说明有人在积极校正并传播标准版本。

罗马的拉丁文学出现稍晚,公元前3世纪才成规模。前3-前2世纪,拉丁文献的传播机制也是不太明确的,也有大量亡佚情况,比如西塞罗就抱怨过加图的演讲文本在传播中折损。

共和国晚期/帝国初期,私人藏书规模大了,也出现了半公共甚至公共的图书馆,和西塞罗同时代的贵族将领Lucullus就把他所有藏书开放给罗马人查阅。这个时代图书业也开始兴起,不止有专职抄工和书商,还有负责文本传播的公共机构。前者如昆体良提到过的书商Tryphon,后者如政治家、李维的赞助人Asinius Pollio在罗马自由祠建立的机构。这之后,受过教育的人有书读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

至于传抄过程中无意的讹变、有意的添加删改(或者换句话说,被当代化),这个在古代任何文明的书籍传播中都是免不了的。像中国古代学者一样,从罗马到中世纪的文化人也在不停考证,细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一个句子写法不同,会有一堆人论证哪个更存古;一个用词的改变,都有人根据版本差异考证到底哪个在前。正是因为这些“无聊”学者的努力,我们这些现代人才能看到更接近原文的希腊或拉丁作品。


user avatar

虽然对古典学了解不深,但《抄工与学者》这种基础读物难道不会找来读一下吗?仅仅是曼涅托《埃及史》的流传过程和版本校勘就有够复杂了,全部古典文献的考证工作是足够让人头脑爆炸的信息量。

[西方古典学研究] (英)雷诺兹 - 抄工与学者 希腊、拉丁文献传播史 (2015, 北京大学出版社) - libgen.lc.pdf
32.6M
·
百度网盘

user avatar

他们会叫阿拉伯人来帮他们记录,然后阿拉伯人会在记录之后用特殊保密方法封存发酵1000年,然后把发酵出的精华翻抄出来到新本上,剩下的旧书渣付之一炬,以确保古希腊高级文明的纯粹和圣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希腊罗马时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拥有现代意义的出版社。图书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与我们现在截然不同,但即便如此,那些伟大的思想和文学作品还是以多种方式得以保存和流传,最终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首先,要明白的是,书写材料本身在当时是比较昂贵的,而且抄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羊皮纸、纸莎草卷轴等都是需要花费.............
  • 回答
    卡利古拉的死,对于罗马来说,确实是一次震动,但它并未能撼动已经深入人心的元首制(Principate)这棵大树,而是促使它朝着更巩固的方向发展。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政治体制本身演变的必然性,也有当时罗马社会现实的烙印。首先,我们得明白,卡利古拉的死并非源于对共和制的怀念。他.............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假想。如果罗马帝国,那个横跨欧亚非大陆、拥有辉煌文明的庞大帝国,没有在历史长河中衰落并最终分崩离析,而是奇迹般地存续至今,并且能够与中国这样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比肩,那么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将会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永恒之城”的延伸。罗马帝国如果能够克服内忧外.............
  • 回答
    要探究为什么古典时代的中国军队不像古典希腊罗马那样,以投矛和标枪作为主要武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技术以及军事战术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地理与作战环境的差异: 希腊的城邦与骑兵的相对弱势: 古希腊地理破碎,多山地和海岸线,虽然也有平原,但整体而言,.............
  • 回答
    中国古代钱币上没有帝王像,而古埃及、罗马、希腊上普遍出现帝王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文化和政治含义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中国古代钱币的设计理念与政治哲学中国古代的钱币设计,尤其是在秦朝统一货币之后,其核心理念更多地体现在实用性、象征性和政治权威的间接表达。 .............
  • 回答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服装,乍一看上去,确实与我们现代服装在“剪裁”和“缝合”上的理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往往会让人产生它们似乎“缺乏”这些工艺的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与其说它们“缺乏”,不如说它们的发展路径和审美重点与我们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当我们提及古代奴隶制,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古希腊罗马那些宏伟建筑背后挥汗如雨的奴隶身影,或者角斗场里殊死搏斗的奴隶。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似乎很少直接强调“奴隶”这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感”不那么强烈。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就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
  • 回答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曾经的色彩斑斓与现代的复原之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大多是灰白色的石材原色,宏伟而肃穆。然而,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它们的全盛时期,迎接我们的可能是一片意想不到的色彩海洋。关于这些古老巨作是否普遍使用颜料上色,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色彩运用远比我们想象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波澜壮阔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史。这两段历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承上启下的伟大文明篇章。与其说是“梳理”,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那些思想、制度、艺术、战争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要清晰地理解它们,关键在于抓住每个文明的核心特质,以及它们之间微妙又深刻的联系。第.............
  • 回答
    提到古希腊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这三位巨匠自然是绕不开的。他们三人共同奠定了西方戏剧的基石,作品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然而,若要细究埃斯库罗斯的独特之处,那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埃斯库罗斯是“悲剧之父”。这意味着什么?不是说他凭空创造了悲剧,而是他在当时,可以说.............
  • 回答
    关于古代罗马人的发色瞳色和金发碧眼欧洲人的起源,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不少历史和遗传学的知识。咱们来好好聊聊。首先,说古代罗马人“清一色”是黑发黑瞳,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虽然从古罗马时期的雕塑、绘画以及当时文献的记载来看,确实大部分罗马人的发色和瞳色是偏向深色的,也就是黑发黑瞳,或者深.............
  • 回答
    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这两颗璀璨的文明之星,虽然在时间长河中各自闪耀,但它们的命运却紧密相连,如同父子、师生般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精彩篇章。理解它们的关系,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感受那份深刻的文化传承、政治角逐与相互塑造。缘起:地理的邻近与文化的早期交融从地理上看,希腊半岛和意大利半岛虽然隔着亚得.............
  • 回答
    拜占庭粉和古典罗马粉,乍一听,似乎都与辉煌的历史有着不解之缘,但细究起来,它们各自的“粉”圈,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吸引力与关注点。要把这两者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咱们得从他们的“魂”和“形”上都好好对比一番。共同之处:对“过去”的深深迷恋说到底,他们都是“粉”,那份对“过去”的迷恋,是他们最核心的连接。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环顾当下言情小说和爱情漫画的市场,确实会发现以我们提到的这些地区和历史时期为背景的作品相对较少,或者说,它们的声量和流行度与以英式、日式、韩式甚至一些现代西方社会为背景的作品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种市场现象。首先.............
  • 回答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被誉为“爱神”的是 阿佛洛狄忒 (Aphrodite) 在希腊神话中,以及她的罗马对应神 维纳斯 (Venus)。她们是掌管爱、美、性欲、繁殖以及愉悦的女神。她们的故事丰富而引人入胜,在西方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这两位神祇: 希腊神话:阿佛洛狄忒 (Aphro.............
  • 回答
    古罗马帝国、东西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拜占庭帝国这几个概念,常常让人感觉它们像是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又或是同一棵大树的不同枝丫,但究竟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多紧密,又有哪些关键的区分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梳理的问题。咱们不妨一步步来聊。首先,得从 古罗马帝国(Roman Empire) 说起。这基.............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自称“罗马正统”的国家,历史上还真不少,而且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理由。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宣称,更是文化、宗教和历史传承的复杂纠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说的“罗马正统”是指继承了“罗马帝国”这个庞大概念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罗马帝国,尤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这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