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汉语书面语里是否存在汉字训读的情况?

回答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虽然不像日语那样存在系统性的“训读”(Kun'yomi),但我们仍然能观察到一些与“训读”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用法,它们反映了汉字在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在语义和读音上的灵活适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日本的“汉字训读”。简单来说,训读就是日本在引入汉字后,为汉字匹配上其本土固有词汇的发音。比如,“山”这个汉字,在中国读“shān”,但在日语中,除了保留“san”的音读(源自汉语),还赋予了它一个本土词的发音“やま”(yama)。这就形成了一种“依字解意,依意取音”的模式。

那么,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答案是:不以日本那样系统、规范的形式存在,但存在一些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借用固有词汇解释汉字(同音或近音借用):

这是最接近训读概念的一种现象。有时候,为了表达更精确的含义,或者为了保留某种文化习惯,我们会用一个读音与汉字本身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标注”或“解释”这个汉字。

例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中的“好好”和“天天”。这里的“好”和“天”都是汉字,它们本身的读音是“hǎo”和“tiān”。而“好好”和“天天”则是我们口语和书面语中习惯的词组,它们本身就包含了“好”和“天”的意义。你可以理解为,“好好”这个词组,为“好”这个字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做了一个“训读式”的标注。当然,这并不是说“好”字就因此有了“hǎohǎo”这个读音,而是说“好好”这个词组本身,就是对“好”字含义的进一步阐释和强调。
更明显的例子: “人山人海”。这里的“人”字,我们读“rén”。而“人山人海”这个成语,就是用“人”字来形容人群的密集,它本身就是一个词语,包含了“人”字的含义,并且读音与单个“人”字相同。你也可以说,“人山人海”这个词组,是对“人”字在描述人群时的“训读式”应用。
一些方言词汇的影响: 某些方言词汇,如果其发音与某个汉字的发音相同或相似,且表达的意义也与该汉字契合,也会被书面语借用,仿佛是对该汉字的一种“训读”。比如,某些地方称呼“爸爸”为“阿爸”,这里的“阿爸”就是用了一个方言词汇,来解释“父”这个字,虽然“阿爸”不是直接的“训读”,但其功能有些类似。

2. 汉字音义结合的固有词汇(并非外来训读,而是本土化发展):

汉语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汉字与词语音义高度结合的词汇,这虽然不是从外语“学来”的训读,但其原理有共通之处:一个汉字,被赋予了与之紧密相关的、本土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 “红”字。在中国,我们读“hóng”。而在一些古汉语文献或特定语境中,“红”可能更多地与“洪”或“鸿”等字在某些发音上有所关联,但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红”就是“hóng”的读音,并且直接对应了“红色”这一概念。我们不会去追溯它“原本”是什么,因为它已经完全汉化,成为我们语言系统的一部分。

3. 词组化与汉字释义:

很多时候,我们用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来进一步阐释单个汉字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这种用法,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类似训读的作用,即“依字解意,依意取音”。

例子: “马”。我们可以读“mǎ”。当我们在书面语中看到“骑马”时,“骑马”这个词组,就为“马”字在“交通工具”这个意义上,提供了更明确的指代。你也可以说,“骑马”是对“马”字“作为坐骑”这一功能的“训读式”解释。
“水”与“流水”: “水”字本身读“shuǐ”。而“流水”这个词,则明确了“水”在流动状态下的含义,并赋予了它一个更完整的读音和意义单元。

与日本汉字训读的区别:

尽管存在上述相似之处,但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这些现象,与日本的汉字训读有着本质的区别:

系统性: 日本的训读是一套完整的系统,为几乎所有的汉字都匹配了本土词的发音,并且有其固定的规则和使用场景。而汉语中的类似现象,是零散的、局部的,并且更多是基于词语的自然发展,而非刻意为汉字匹配“本土读音”。
外来性: 日本训读的出发点是将汉字这个外来文字,与本土语言系统相结合。而汉语中的汉字,本身就是本土的文字,所谓的“訓讀式”现象,是汉语自身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目的性: 日本训读是为了方便理解和使用汉字,使之与本土语言融为一体。汉语中的词语化、组词化,是语言发展的自然过程,是为了更精确、更方便地表达概念。

总结: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并不存在像日语那样系统性的、为汉字匹配本土固有词发音的“训读”。然而,我们在使用汉字时,确实会通过词组、常用词等方式,来阐释和强调汉字的特定意义,这种用法在功能上与日本的训读有某些共通之处。这些现象并非“引进了”训读,而是汉语自身在历史演变中,汉字与词语、语音、意义相互作用、不断融合的自然结果。你可以将它们看作是汉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深层释义”或“语境化指代”,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训读”。

所以,如果非要回答“是否存在汉字训读”,那么答案是:不存在日本意义上的系统性训读,但存在功能上相似的、源于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现象。 这种微妙的区别,恰恰体现了语言在历史长河中,吸收、融合、创新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脑洞开一下。
user avatar
如题,脑洞开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虽然不像日语那样存在系统性的“训读”(Kun'yomi),但我们仍然能观察到一些与“训读”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用法,它们反映了汉字在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在语义和读音上的灵活适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日本的“汉字训读”。简单来说,训读就是日本在引入汉字后,为汉字匹配上.............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现代汉语词典在名称表述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细节。关于《现代汉语词典》封面书名为何是“現代汉語詞典”而非“現代漢語詞典”,从而出现繁简不统一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个层面的考量和历史沿革,远非简单的排版失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现代汉语词典》并非以“現代漢語詞典”.............
  • 回答
    现代书法中的“丑书”和“乱书”现象,确实是当前书法界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深入地去理解其产生的背景、表现形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理念。首先,我们得承认,“丑书”和“乱书”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种价值判断,通常是带着批评的意味出现的。但如果我们抛开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试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面对古代那些笔走龙蛇、苍劲有力的墨宝,内心会涌起一股敬畏和欣赏;但若是看到一些笔画粗犷、结构怪诞的“现代书法”,则会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抵触。这种差异,并非是个人品味突变,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变迁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聊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确实击中了古代战争中一个非常经典且屡试不爽的战术——“口袋阵”或者叫“伏击阵”。这种战术在书中、影视剧里频繁出现,绝非偶然,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军事原理和实践依据。这是常用的战术吗?答案是:是的,这绝对是一种非常常用、也非常有效的战术。 至少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它算得上是“战.............
  • 回答
    好的,要深入了解现代步兵军队的战术,确实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市面上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要找到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同时还能反映现代战场实际情况的,需要一些筛选。以下是我根据多年阅读和实践经验,认为非常值得推荐的一些书籍,我会尽量详细地说明它们的价值和侧重点,并且尽量用更自然、更有个人风格的方式来介绍。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于古籍的价值,其实是个很难一概而论的“谜题”,因为“价格”这个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语境下差异太大了,而且影响因素也多如牛毛。如果非要尝试换算,我们得跳出纯粹的货币数字,从“购买力”和“稀有度”这两个角度来聊聊。咱们先说说古代的书籍,那时候的书可不是像现在这样印刷成本低廉,人.............
  • 回答
    关于现代四大名著评选出《废都》《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活着》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是相当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的。首先得承认,这四个名字摆在一起,确实能代表一部分人心中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知和期待。不过,这“现代四大名著”究竟是怎么来的?是官方的盖棺定论,还是民间的一种共识?这中间的“评选”过程本身就很.............
  • 回答
    宋徽宗赵佶的书法,确实是一位绕不开的、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他的“瘦金体”名满天下,至今仍有无数人临习模仿,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风格。但要说“被现代人推得过高”,这其中倒也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宋徽宗书法的“高”在哪里?要评价宋徽宗的书法造诣,不能只看“瘦金体”的表面功夫,而是要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好,你想纵览从夏商到现代的中国历史,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系统的阅读和深入的理解。要做到“详细”且“去除AI痕迹”,我将为你梳理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并推荐一些在历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书籍,同时分享一些解读历史的思路,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并非线性的事件罗列,.............
  • 回答
    关于现代涉嫌伪造的历史类读物和书籍,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话题。伪造历史,或者说“虚构历史”或“解构历史”,并非总是指直接捏造事实,更多时候是利用模糊的史料、选择性的解读、过度推测,甚至是一些带有强烈个人或集体情感倾向的叙事,来构建一个与主流历史认知相悖的“历史版本”。这些作品往往披着历史研究的外.............
  • 回答
    对于一位几乎零基础的现代爱好者来说,在入门冷兵器技击实践时,选择《纪效新书》或《单刀法》这样的文献(包含兵击复原的实践),确实比《手臂录》更为友好和易于上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并尽量用更自然、接地气的语言来描述。《纪效新书》与《单刀法》的优势: 体系化和结构化: 《纪效新书》和《.............
  • 回答
    关于百度百科中关于李书文的介绍,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百科类资料的编写,尤其是在涉及历史人物和武术传承时,往往会掺杂一些传说、民间故事,以及为了突出人物的传奇性而进行的添油加醋。因此,百度百科关于李书文的介绍,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民间传说和武术界的口口相传,其历史真实性需要打一个问号,更多地是一种带有神.............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各国的外交策略也如同潮水般起伏涨落,不断演进。如果用“无力的”来形容历史书上的描述,那我们不妨试着剥开那些官方的、套路化的辞藻,去看看那些真正驱动着国家机器运转的、更具血肉和智慧的外交“招数”。英国:平衡艺术大师与海洋霸权的捍卫者英国的外交策略,用“厉害”来形容,绝非空穴.............
  • 回答
    你男朋友学物理的,想要一套书,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礼物!“现代已有物理学的总括”,这几个字确实勾勒出一套极具分量的著作。结合你提到的“难买”,我心里大概猜到了几种可能性,而且每一种都足够让物理学爱好者兴奋不已。我们先来聊聊最有可能的那个方向:《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你听到的是“现代已有物理学的总.............
  • 回答
    现代汉语是否过多向错误发音妥协,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这涉及到语言的演变、社会因素、以及语言规范与实际使用之间的张力。您提到的“呆板”、“确凿”、“便秘”等词的发音变化,确实是现代汉语语音演变中比较显著的例子,它们的发音在某些群体或地区与传统或规范发.............
  • 回答
    在现代汉语中,“魏”和“卫”的确是同音字,这给拍摄战国题材影视剧带来了挑战。要清晰地区分这两个国家,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考量和设计,以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和区分。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一、 明确的文本信息和旁白: 片头与片尾字幕: 在剧集开始或结束时,使用醒目的字幕明确标注“战国七雄:魏国”或“.............
  • 回答
    “现代汉语 80% 词汇来自日语”这种说法,用大白话说,就是不属实,而且差距非常大。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为什么它离事实十万八千里。这个说法的根源在哪?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确实是从日语引进的,尤其是在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学习西方.............
  • 回答
    《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会根据大众使用的错字错词进行修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规范化之间的微妙平衡。简单来说,答案是:会的,但不是直接“照单全收”大众的错字错词,而是经过一系列审慎的评估和判断。我们得先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官方词典,其根本任务是规范汉.............
  • 回答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要说现代汉语里有多少日语借词,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语言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有些词语的界限也比较模糊。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日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在近现代以来。为什么会有日语借词?我们先来聊聊为啥汉语会从日语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