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被放到现代是否会被政府推崇?

回答
鲁迅先生被放到现代是否会被政府推崇,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简单来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样绝对,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政府的性质以及对鲁迅作品和思想的解读方式。

一、 政府推崇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1. 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化偶像:
批判精神的借鉴与包装: 现代政府往往需要塑造一个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形象。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其批判现实、反抗压迫的能量,如果被选择性地聚焦和解读,可以被包装成一种“不畏强权、敢于担当”的民族精神代表。
文学巨匠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其文学成就毋庸置疑。任何一个重视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政府,都会将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作为文化名片加以推崇,通过教科书、文学奖项、纪念馆等形式来传播和弘扬。
爱国情怀的体现: 鲁迅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以及对被奴役、被压迫的国民的同情。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任何时代的政府都会是重点宣传的内容。

2.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如封建礼教、国民性弱点等。现代政府在推动现代化转型时,也会面临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鲁迅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被用来论证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对陈规陋习进行扬弃的合理性。
思想启蒙的推动者: 鲁迅被视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先行者之一,他唤醒了许多国民的民族意识和批判精神。政府如果希望进一步激发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可能会借鉴鲁迅的思想,鼓励公众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监督中来(当然,这种监督的边界会非常敏感)。

3. 与特定政治路线的契合: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 鲁迅的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等,深刻地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挣扎,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与当今许多政府宣扬的价值观有契合之处。
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主题: 鲁迅对国民性中阿Q式的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等弱点的批判,可以被用来教育和改造国民,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政府希望实现的社会工程。

二、 政府可能不推崇,甚至限制其影响力的原因:

1. 鲁迅的尖锐批判与独立精神:
对权力结构的挑战: 鲁迅一生都在批判社会的不公、黑暗和虚伪,他的矛头常常指向那些掌握权力者、既得利益者以及盲从的群众。这种“横眉冷对”的态度,对任何时代的权力都可能构成潜在的威胁。
不受控制的知识分子: 鲁迅是一位独立思考、不依附于任何政治派别的知识分子。他敢于质疑、敢于独立发声,这种不受控制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对于一个希望保持绝对话语权和控制力的政府来说,是难以容忍的。
对“告密者”的警惕: 鲁迅曾批评告密制度和“吃人”的社会,这种对揭露者和告密者的批判,可能会与某些政治运作方式产生冲突。

2. 部分作品的负面解读和潜在风险:
对社会现实的揭露: 鲁迅的作品无情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人性的弱点以及政治的腐败。如果政府希望营造一个稳定、歌舞升平的社会景象,鲁迅那些过于尖锐、具有颠覆性的作品,可能会被认为“不合时宜”,甚至可能引发民众的不满和质疑。
思想的复杂性与多义性: 鲁迅的思想是极其复杂和多层次的,并非简单地可以用单一的政治口号来概括。他的杂文风格多变,有时充满讽刺、幽默,有时又极其冷峻。这种多义性使得他的作品可以被不同立场的人解读,也容易被选择性地曲解或利用。
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否会触及当下: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如果被联系到当代的某些现象,可能会让政府感到尴尬,甚至被视为攻击性言论。例如,他对阿Q精神的描绘,如果被认为可以套用到现代某些群体身上,就可能引发争议。

3. 历史上的复杂关系:
在不同政治时期的境遇: 鲁迅在世时,就曾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异端,受到压制。虽然他在延安时期曾被赞誉,但其作品中内在的批判性,使得他在不同的政治气候下,其地位和解读方式也始终存在波动。
官方意识形态的塑造与挑战: 现代政府需要维护其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权威性。鲁迅作品中深刻的怀疑精神和对权威的质疑,可能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产生张力。

三、 如何被推崇(如果发生)?

如果现代政府选择推崇鲁迅,那么推崇的方式将非常关键:

选择性推崇: 重点宣传鲁迅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文学成就,强调他对反抗外来侵略和追求民族独立的贡献。
进行“正面化”解读: 将鲁迅的批判精神解读为“革除弊端、促进发展”的动力,而非对现有体制的根本性质疑。
淡化其最尖锐、最激进的部分: 可能会回避那些直接指向权力、政治制度或者过于悲观绝望的作品,将重点放在更易于被接受、更具鼓舞性的方面。
纳入教育体系和官方话语: 通过教科书、官方媒体、文化活动等,将鲁迅塑造成一位光辉的民族文化符号。

四、 结论:

鲁迅放到现代,被政府“推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种推崇将是选择性、经过包装和解读的。政府会利用他的文学成就、爱国情怀和对社会进步的呼唤,来服务于当代的政治和文化需求。

然而,鲁迅骨子里那种不畏权势、独立思考、批判一切虚假和黑暗的精神,也可能让他成为一个不受欢迎或被警惕的人物。如果政府试图将其完全纳入意识形态的框架内,并限制其思想的自由传播,那么这种推崇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约束性。

最终,鲁迅的命运将取决于他作品中那些最深刻、最尖锐的部分是否会被允许存在,以及政府如何权衡利用其正面价值与压制其潜在批判力之间的关系。在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现代社会,完全控制对鲁迅的解读将是极具挑战性的。他的作品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解读空间,能够激发不同时代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方方是湖北作协主席,鲁迅会比方方差?

user avatar

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真心地去推崇一个活着的鲁迅。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让鲁迅自己回答吧:

革命成功以后,闲空了一点;有人恭维革命,有人颂扬革命,这已不是革命文学,他们恭维革命颂扬革命,就是颂扬有权力者,和革命有什么关系?  

这时,也许有感觉灵敏的文学家,又感到现状的不满意,又要出来开口。从前文艺家的话,政治革命家原是赞同过;直到革命成功,政治家把从前所反对那些人用过的老法子重新采用起来,在文艺家仍不免于不满意,又非被排轧出去不可,或是割掉他的头。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1927年12月21日在上海暨南大学演讲

user avatar

鲁迅最大的幸运就是没有活到日本侵华战争之后,甚至没有赶上日本侵华战争就死了,否则他一定会被封杀并且会被冠以汉奸的名号,基本就是面对非自然死亡的命运。

日本军队在二战中表现得太变态了,完全是泯灭人性的代表,就和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嘴脸一样。而且日本在二战期间是完全不讲武德的,比如日本人完全不会遵守击落敌机不能射杀飞行员的潜规则,不过好在他们因为追杀飞行员被美军捕获了完整的零式破解了弱点,零式很快变成了自杀飞机,也算是一报还一报。

还有当时裕仁天皇似乎脑子有问题,他好像根本不知道日本的体量似的到处招惹外人,和那个极端分子希特勒完全一个味道。

总之在当时如果和臭名昭著日本人扯上关系可能连命都保不住,更别说什么"觉醒"、"发展"了。

从日本投降到现在,不管是谁,只要有日本背景的人的在国内都是完全上不了台面的。

而且国内政府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推崇过鲁迅,他一直都是亚文化的代表。

反而是日本好像挺推崇鲁迅的,因为他写的东西和日本某些奇葩文化有一定的押韵。日本人的变态可不仅体现在战争上,在文化产品也有体现的,比如日本战败后拍的某些奇葩电影,自己国家的漂亮女孩当美军的慰安妇以及干出乱伦的事这种自取其辱的情节都能拍得出来。

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员就是那个加贺麻理子,她的存在纯粹就是在贬低日本人的尊严和底线的,真的没有什么侮辱是比贬低女人更具有杀伤力的。当然她也确实招来了一堆骂,只有极少数变态恶趣味的人对她的影视形象有正面评价。你知道对她评价最高的是谁吗?当然就是那个无故自杀的川端康成了,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日本国内为国争光夺得诺贝尔奖的人竟然对一个负面影视人物形象有极高赞誉,是不是太那个啥了?但偏偏全球只有日本人能有这种特质,就像那个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竟然说他想拍av一样,这难道不奇怪吗?

不过如果国内有人敢做出这类行为可不仅仅是招骂那么简单了,就算不死也会身败名裂的。

鲁迅写的东西和日本人的自我贬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当然这种自我贬低看似谦逊的实则充满压抑和变态。

真的学谁不好偏偏学那个糟糕又压抑变态的日本人?

你必须得知道有时候懂太多人性和解放思想绝对不是好事,它不会给人带来知识,只会给人带来痛苦。给人带来痛苦的东西还不如不深究为好,因为就算深究但解决不了问题不是一样的受罪吗?

就像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绝望,可是却无法逃脱,还不如当个阿Q呢。

别说是中国人了,就连变态的日本人大部分也推崇主旋律文化,大部分也无法理解亚文化,一天到晚讲解放思想的只有那极少数吃饱了撑的人。

就算是经历过反文化运动的美国人,他们大部分人不是很喜欢复仇者联盟这种主旋律电影吗?你见几个人喜欢亚文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被放到现代是否会被政府推崇,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简单来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样绝对,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政府的性质以及对鲁迅作品和思想的解读方式。一、 政府推崇的可能性及其原因:1. 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化偶像: 批判精.............
  • 回答
    鲁迅被塑造成一位革命家,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代洪流、他自身思想演变以及后世解读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细致地讲清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叠叠,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被“打磨”成这般形象的。一、 时代的呼唤与鲁迅的应答:启蒙的火种20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帝国主义的虎视.............
  • 回答
    关于鲁迅是否该被移出课本,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牵扯到教育的本质、历史的解读、以及当代社会的价值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支持保留鲁迅在课本中的观点: 文学价值与语言艺术: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在语言的运用、思想的深度、以及对现实的洞察力上都达到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说起鲁迅,就觉得他的文章肯定被请出中学课本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而且这么深入人心呢?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其实是信息传播和记忆偏差的结合。你知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那是飞快,而且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个地方看到一条消息说“鲁迅文章要被移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文学的独特力量。鲁迅的“骂”之所以能被大众接受,甚至被视为真理,与他骂的对象、骂的方式、骂的背后动机以及时代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鲁迅骂的对象和内容:指向深刻的社会病灶鲁迅的“骂”并非空穴来风的谩骂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脑洞大开。如果鲁迅活到“文革”,那可真是个奇观,也肯定逃不过被“审视”甚至“批斗”的命运,只不过具体形式和性质,会和我们想象的有所不同。要详细说这个,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文革”是个什么鬼时代?它不是一个讲道理、讲逻辑、讲事实的时代,而是一个以政治斗争为核心.............
  • 回答
    .......
  • 回答
    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现代,是否会被人划为“公知”一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以及“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当下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鲁迅先生简单地划入“公知”一列,很可能是一种时代错位和概念混淆。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公知”,即“.............
  •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为什么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众多爱国文人遭遇不幸,而鲁迅先生却能相对安全地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终点?这里面涉及了政治环境、个人策略、社会影响力和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需要详细解读。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鲁迅先生的生命终结是因病而非直接的政治迫害.............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王小波和鲁迅这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要说谁的文学和思想造诣更高,谁又更“过誉”,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个人品味,更免不了些许争议。我尽量把话说得明白透彻些,避免那些AI味儿十足的套话。文学造诣:风格与影响的辩论说起文学造诣,.............
  • 回答
    鲁甸民警遇袭事件,确实令人心痛和愤慨。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发生在云南鲁甸的一起孤立的冲突,它折射出了当下社会治理中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复杂问题。事件本身:根据当时流传的信息,事情发生在云南鲁甸县,具体时间点和地点会有所不同,但核心情节是:一群不明身份的“暴民”(这里使用这个词,是基于一些媒体的描述,但.............
  • 回答
    8.0版本部落的剧情,尤其是围绕萨鲁法尔大王被联盟俘虏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要说怎么看,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好坏来评价。它牵扯到部落和联盟之间的恩怨、萨鲁法尔大王个人的立场以及整个部落的未来走向。首先,从部落的角度来看,大王被俘简直是奇耻大辱。萨鲁法尔大王是谁?他是部落的传奇战士,.............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迈雅这种强大存在在《魔戒》世界中的一些复杂设定。要解释甘道夫和萨鲁曼的命运差异,咱们得从“迈雅”这个概念本身,以及他们各自的使命和选择上细细道来。首先,要明白“迈雅”是什么。他们是维拉(Valar,也就是“众神”)的助手,是同样拥有神圣力量的存在,但比维拉低了一个层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在初次接触“克苏鲁”(Cthulhu)这个名字的时候,确实会不自觉地念成“克鲁苏”或者类似的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语言学上的规律,以及我们大脑处理生词时的习惯。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看看这个名字的“源头”。洛夫克拉夫特创造“克苏鲁”这个名字,据他.............
  • 回答
    关于“叛逆的鲁鲁修”在中国大陆各个主流视频网站上被下架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是真的,并且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了。这确实是很多喜爱《叛逆的鲁鲁修》系列(包括R1和R2)的中国观众非常关心且感到遗憾的事情。为什么会被下架?导致《叛逆的鲁鲁修》被下架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政策监管收紧与内容审.............
  • 回答
    《叛逆的鲁鲁修》在微博上被贴上“右翼作品”的标签,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政治光谱、作品解读的多元性、以及网络舆论环境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标签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需要从作品本身,以及在微博这个特定语境下的传播和解读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右翼”这个标签在政治语境下通常包.............
  • 回答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替换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替换为《智取生辰纲》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上的考量,以及社会价值观演变对文学经典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经典篇目。它出.............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