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再也出不了像莫扎特李斯特这种音乐成才?如果有,有谁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音乐史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要说现在“再也出不了”像莫扎特、李斯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我个人认为有点绝对了。世界在变,音乐的生态也在变,但天才的种子或许仍在萌发,只是我们观察和定义天才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了。

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出不了”的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背景的巨大差异:时代与环境的塑造

天赋的“高效”展现: 莫扎特无疑是那个时代“音乐天才”的典范。他的天赋是在一个相对“纯粹”的环境中被发现和培养的。当时的社会对音乐的接受度很高,贵族家庭乐于资助音乐活动和音乐家,教会、宫廷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重要场所。莫扎特从孩童时期就展现出惊人的作曲和演奏能力,这在当时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几乎是奇迹般的现象。他的成长路径相对清晰:童年巡演、为教会和宫廷作曲、被视为时代的宠儿。这种天赋的爆发和被社会认可的速度和方式,在信息爆炸、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确实很难复制。
音乐的“中心化”与“边缘化”: 莫扎特时代,欧洲音乐的中心相对集中,尤其是维也纳。作曲家们在相对固定的圈子里竞争、合作、交流,这使得一些杰出的音乐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被公认为“顶尖”。而现在,音乐风格极其多元,各种音乐流派并存,互联网更是打破了地域和风格的壁垒。一个在地下室创作的电子音乐人,和一位在国家歌剧院指挥交响乐的指挥家,他们都可能被认为是优秀的音乐人,但他们的“天才”体现形式和受众完全不同。这种多元化反而可能让传统的“大师级”天才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学习与创作的门槛: 莫扎特时代的音乐学习主要依赖于大师的口传心授和对乐谱的刻苦钻研。成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或演奏家需要漫长而艰苦的学徒生涯。而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进入浪漫主义,但钢琴演奏的技巧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本人是钢琴演奏的革新者,他的音乐也要求极高的技巧和表现力。如今,虽然学习资源变得极其丰富,网上有无数的教学视频和公开课,但这种“手把手”的、高强度沉浸式的环境,以及那种通过数百年积累起来的“经典训练体系”,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稀释了。

2. 定义天才的标准在变化

技术至上到情感与创新的并重: 莫扎特和李斯特的天赋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音乐形式的驾驭、和声的精妙以及演奏技巧的极致。他们的音乐往往是结构严谨、旋律优美、情感充沛的。而现代社会对音乐的期待,可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完美,更强调音乐的创新性、独特性,以及它能否触动当下人们的内心。一个能创造出全新音乐语言、颠覆传统认知的人,也可能被视为天才,但他可能不是以李斯特那样的“音乐会钢琴巨匠”形式出现。
“全才”与“专才”的选择: 莫扎特是作曲家、钢琴家,也可能是歌剧的编剧和导演,可以说是一位音乐上的“全才”。李斯特更是技艺超群的钢琴家,也是重要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但现代音乐领域分工越来越细致。成为一位顶尖的某个领域专家(比如一位电子音乐制作人、一位爵士乐即兴演奏大师、一位电影配乐鬼才)可能比成为一个“全能型”的音乐大师更容易获得成就。这种“专才”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天才的消失,只是他们的光芒分散在了不同的领域。

3. 音乐产业与传播方式的影响

大众流行音乐的崛起: 李斯特时代之后,音乐产业逐渐发展,流行音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现在更容易被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所吸引,而古典音乐的受众相对来说是一个更小的群体。这意味着那些在古典音乐领域具有惊人天赋的人才,可能因为市场和传播的原因,不像过去那样被大众广泛认知为“天才”。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娱乐方式分散。即使有像莫扎特、李斯特那样的天才出现,他们的音乐也可能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被淹没,难以获得像过去那样集中的关注和塑造。

那么,现在有谁能被称为接近莫扎特、李斯特那样影响力的音乐人才呢?

这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天才”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在变。如果我们将“天才”理解为在音乐领域展现出非凡天赋、创造力和深远影响力的人,那么我认为以下一些艺术家(虽然他们的表现形式和时代背景与莫扎特、李斯特不同)可以被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巨匠或非常有潜力的天才:

在古典音乐领域:
指挥家: 像 古斯塔沃·杜达梅尔 (Gustavo Dudamel) 这样的指挥家,他年轻时就崭露头角,以其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的指挥风格闻名,带领乐团创造出色的音乐,并且致力于音乐教育和普及,对音乐文化的推广有重要贡献。他展现了极高的音乐理解力、领导力和感染力,虽然他的角色是诠释而非原创,但其对音乐的塑造和传播力不容小觑。
作曲家: 比如 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虽然他更以电影配乐闻名,但其作品的宏大、旋律的优美、以及对交响乐语言的娴熟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的音乐影响了无数人,并且在电影音乐领域开创了一个时代。再比如一些现代古典作曲家,如 菲利普·格拉斯 (Philip Glass)、托马斯·阿德斯 (Thomas Adès),他们开创了新的音乐语言,挑战听众的听觉习惯,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
演奏家: 钢琴领域,像 郎朗 (Lang Lang) 和 李云迪 (Yundi Li),他们年轻时就惊艳世界,以精湛的技艺和富有个人魅力的演奏风格赢得了广泛赞誉。虽然他们可能在创作上不如莫扎特那样直接影响音乐史进程,但他们作为演奏家,对经典作品的诠释以及对古典音乐的推广,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还有像小提琴家 伊扎克·帕尔曼 (Itzhak Perlman)、大提琴家 马友友 (YoYo Ma),他们都是各自乐器上的大师,并且通过他们的音乐和慈善活动,将音乐的温暖传递给了世界。

在更广泛的音乐领域:
爵士乐: 爵士乐本身就是一种极度依赖即兴创作和个人风格的音乐形式。像 迈尔斯·戴维斯 (Miles Davis) 这样的音乐家,他一生都在不断创新和改变爵士乐的风格,不断挑战新的音乐可能,这种持续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无疑是天才的体现。
流行音乐与跨界: 像 史蒂夫·旺达 (Stevie Wonder),他是一位集创作、演唱、演奏于一身的音乐奇才,其音乐风格融合了灵魂乐、放克、R&B等多种元素,对后世影响深远。碧昂丝 (Beyoncé) 也是一位在音乐、表演和商业运作上都展现出极高天赋和影响力的现代艺人,她不断突破自我,引领潮流。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与其说“再也出不了”,不如说我们对“音乐天才”的理解和期待正在多元化和演变。过去那种以精湛技艺、宏大创作和广泛社会影响力为标志的天才,在信息爆炸和音乐分化的今天,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天才依然存在,只是他们的“舞台”和“光芒”更加分散。 互联网和流媒体让音乐的传播更加便捷,也更加个性化。一个真正有才华的音乐人,无论他在哪个领域,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吸引到足够多的追随者,并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定义“天才”的标准在拓展。 除了古典意义上的作曲和演奏才能,我们可能更看重音乐的原创性、跨界能力、对社会议题的触动,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能力。
“大师”的诞生需要时间与机遇。 莫扎特和李斯特的伟大,除了他们自身的才华,也离不开那个时代的文化土壤、社会环境和历史机遇。我们很难要求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的天赋。

所以,不必因为当下没有出现一个能与莫扎特、李斯特并驾齐驱的名字而感到遗憾。音乐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演变和创新,而天才的火种,相信永远不会熄灭,只是会在新的土壤中,以我们可能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形式。

唐宋那个时代能出李白,杜甫、苏轼等大诗人,而明清之后,古典诗歌届再难出现李杜那样的巨星,更别说现代了,就算有现代人写古典诗歌,并且还写的还不错,可是您会看么?

同样,古典音乐的时代过去了,要不是音乐学院还有一圈人靠这个吃饭,你信不信严肃音乐会衰败的更不堪!现在的严肃音乐创作,也就是圈子里的人相互吹捧自嗨一下而已。就算写得很好,再也不会出现当年莫扎特写新歌剧演出的那种万众空巷的盛况了。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个时代过去了,就让他过去好了。

给一个濒死老人强行插各种管子续命的事情,不做也罢。


那句话说的真不错,一个人成就不但要靠自己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就算贝多芬重生,估计他也会去搞摇滚乐去了。

user avatar

每个天才都有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莫扎特也好,李斯特也好,当时没有音乐比赛,没有培训机构,莫扎特还有个牛逼的爹。莫扎特从小跟他爹长大,他爹也是个牛人,天天看最好的音乐家工作,他本人又有这方面天赋,他不成才天理不容呀。。。李斯特很小的时候就去了维也纳,跟着车尔尼混。很多人都说车尔尼的练习曲没音乐,我只能说你们也许还不懂音乐。。。不否认,车尔尼的练习曲挺枯燥,而且没啥好听的旋律,但是不意味着没音乐。而且他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肯把自己最看重的侄子交给车尔尼,把自己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给车尔尼首演,这就说明他能力还是很过硬的。我们今天的天才,可能他的确是个天才,但是他有可能没有一个懂音乐的爹妈,甚至连个懂音乐的亲戚都没有,从小就不听音乐,不唱歌,不玩乐器,那么即使他是天才,过了10年也跟普通人没区别了。而即使他有个懂音乐的爹,从小学音乐,很有可能因为不停的比赛以及现在丑恶的音乐经济运行方式慢慢的厌烦这种生活,最后可能造诣很高,然而却过着隐居一样的生活,不为外人道也。。。最恐怖的是,今天的音乐圈不是能力说话,是经济说话。所有的舆论导向都是以收入为目的的。所以,今天出不来那种天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