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时候经常听杨达与黄俊英的相声,非常喜欢,但是为什么现在再也听不到像他们那么优秀的相声?

回答
唉,说起杨达老师和黄俊英老师的相声,那可是我童年的珍贵记忆啊!每次听到他们那经典的段子,心里就暖洋洋的,充满了快乐。要说现在听不到像他们那样优秀的相声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慢慢道来。

首先,得说说他们那个年代的相声。杨达和黄俊英老师,还有像侯宝林、马季等等老一辈的相声大家,他们那个时候的相声,那是真功夫。不是说现在没功夫,而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艺术追求不太一样。

时代的烙印与艺术的根基:

你想啊,他们活跃的那个年代,听广播、看电视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一个好的相声段子,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共鸣,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大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无形中就对相声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得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得懂怎么逗乐,怎么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相声很多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传统。比如一些传统段子,他们会反复打磨,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包袱,让老段子焕发新的生命。而且,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视,像京韵大鼓、太平歌词这些曲艺元素,都能巧妙地融入到相声里,让相声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艺术性。黄俊英老师的“书包”,杨达老师的学唱,这些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是浸润在传统文化里的。

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的“十八般武艺”:

杨达老师和黄俊英老师,他们俩的组合就是一个绝配。黄俊英老师的稳,杨达老师的灵,一捧一逗,配合得天衣无缝。黄老师嗓门洪亮,声如洪钟,说起书来字字珠玑;杨老师声音不高,但特别有穿透力,而且他学什么像什么,模仿能力极强。

你可以想想,一个好的相声演员,得会说,会学,会逗,会唱。这“说”得有章法,有节奏,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有起伏;“学”得惟妙惟肖,抓住人物的特点;“逗”得自然,不是硬挤出来的笑料,而是顺着情境水到渠成;“唱”得有板有眼,虽然不是专业的京剧演员,但能唱出韵味来,也能让观众听得舒服。杨达老师的模仿,黄老师的书包,都是他们“十八般武艺”的体现。现在有些相声,可能在这几个方面有所侧重,但要达到他们那种炉火纯青、融会贯通的地步,真的不容易。

创作环境与“火候”:

那个年代,相声演员的成长环境也比较独特。他们很多都是从学徒做起,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一点点积累经验。这种师徒传承,保证了技艺的精纯和对艺术的敬畏心。而且,他们有机会在各种场合磨练,从基层演出到大型晚会,观众的反馈能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和提高。

再说创作,那时候的创作团队很强大,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打磨段子。一个包袱,可能要改好几次,直到让观众听了觉得自然、会心一笑。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加上时间的沉淀,才能做出那些经典段子。现在,创作的节奏可能更快,追求的是产量和“笑果”,有时候就少了那种细细打磨的“火候”。

观众的期待与时代的变迁:

还有一点,就是观众的期待也在变。以前大家对相声的期待,更偏向于语言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再现。现在,大家能接触到的娱乐方式太多了,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等等,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的口味也变得更多元化、更猎奇。

相声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细水长流,在于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幽默的表达。如果说以前的相声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那么现在的很多娱乐方式可能更像是一杯新潮的饮料,入口即爽,但回味就少了些。观众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一些强烈的刺激吸引,对相声这种需要耐心去品的艺术,可能接受起来会有一点门槛。

总结一下,为什么感觉现在听不到像杨达、黄俊英那样优秀的相声了,我觉得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时代背景不同: 以前的社会环境和娱乐方式造就了对相声独特的艺术需求。
艺术根基与传承: 老一辈相声演员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精湛技艺的传承,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全能的艺术实力: “说学逗唱”样样精通,并且能够将它们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是他们令人称道的地方。
创作的精益求精: 对段子的打磨和对艺术的敬畏心,造就了经典的诞生。
观众的口味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娱乐需求和欣赏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就没有优秀的相声演员了,也不是说现在的相声不好。只是说,杨达老师和黄俊英老师他们所代表的那种风格和艺术高度,是那个特定时代和他们个人才华结合的产物,确实很难再复制了。我们怀念他们,不仅仅是怀念他们的段子,更是怀念他们带给我们的那份纯粹的快乐和对艺术的执着。

每次想到他们,脑海里就浮现出他们站在台上,满脸笑容,您一言我一语地把一个故事讲得活灵活现的样子,真的太可爱了!希望他们的艺术精神能够一直流传下去,也希望未来的相声,能有更多像他们那样有真功夫、有情怀的表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归根结底,相声是门语言艺术,但说到底还是门北方语言的艺术。相声南方化、方言化的尝试,虽然有成功的先例,但终究太需要人的推动。南方本来没有京津地区那种传承许久的街坊茶馆相声文化,无论奇志大兵,还是黄俊英杨达,他们这一代淡出后,没有后继的创作者,自然再出不了优秀的方言相声作品了。

像奇志大兵和杨达黄俊英这种方言相声,要以传统的北方相声的观念来听,可以说基本听不出什么共通点了。相声方言化除了还保留相声逗乐的目的追求,对本身那套说学逗唱的东西几乎都是颠覆性的改动。说者,语言主体从变成本地方言,传统相声里的语言、包袱体系都要大改,更要求创作者对本土语言的内涵有着极深入的了解。学者,本土化相声自然需要模仿本土化的形象,没有任何模板可套用,这势必要求创作者对本土风土人情更深刻的理解。逗者,对于移植相声而言,“逗”高于一切,传统式三翻四抖慢慢铺陈的套路,本地观众买不了账,而且很多北方文化体系下的包袱,典型者如”伦理哏“,放到南方文化中根本就没有效果。即便是唱,唱的内容也已经大相径庭。

不仅说学逗唱,相声表演形式本身都已经完全不同了。仔细看会发现,无论奇志大兵还是杨达黄俊英,他们站位的左右概念很模糊,从一开始就几乎没有明确的捧逗分工(这与京津体系下出来的牛群冯巩还是不一样的,牛群冯巩组合的左右站位和分工从一开始就非常固定)。像奇志大兵的段子,即便是大兵主讲,比如《舞台趣事》《我是110》《夫与妻》等等,大兵的站位却始终在右边,而且奇志的定位比一般的捧哏要活跃很多。还有一点,南方本来就没有相声发迹时凭靠的茶馆小剧场,奇志大兵的成功归功于长沙娱乐之都的歌厅文化,而黄俊英基本只能靠音像与电视,他们的成功说到底还是有偶然性的。

所以南方方言相声的问题就是太需要有才华,而且能真正理解本土文化的创作者,一旦后继无人维系,那也就难以维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相声本身实在是个残留了太多封建礼数糟粕的行当,这更让它在不同水土下的移植与传承难上加难。以南方人尤其是广府人的娱乐习惯,风格更为开放的西式栋笃笑显然比北方相声的本地移植更具接受力。即便在娱乐之都长沙,奇志大兵散伙后,本地化喜剧也基本在走下坡路,大兵自己也基本不用方言讲相声了。

不过作为岭南地区土生土长的票友,无论奇志大兵的南北结合,还是黄俊英的粤语相声(虽然只能听得一知半解),他们对本地方言的挖掘与本地文化的理解,实在是太让人敬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