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时候经常给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后的抗挫折能力?

回答
小时候经常给孩子“挫折教育”,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在我看来,这玩意儿,用的好,那就是“磨刀石”,孩子将来面对风浪就能更沉着;用得不好,那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反而容易被打击得抬不起头。

咱们先聊聊“挫折教育”这个词本身。它听起来挺硬核的,好像就是要故意让孩子吃点苦头。但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让孩子体验和应对困难的能力的培养”。这中间的差别很大。不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而是教会他如何在那火坑边上站稳,甚至找到出路。

为什么有人觉得小时候给挫折能提高成年后的抗挫折能力?

这个逻辑其实不难理解。

1. 熟悉感和经验积累: 小时候如果经历过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比如玩游戏输了、搭积木倒了、想要的东西没拿到,并且在这过程中,父母给了一些引导,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教会他们如何接受失败,那么孩子就会逐渐明白:失败不是世界末日。这种反复的经历,会让他们对“遇到困难”这件事不那么恐惧,就像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倒几次,知道怎么扶起来再试,慢慢就能骑稳了。成年后遇到更大的挫折,这种“我试过了,没成,但我还能再试”的思维模式就会派上用场。

2. 情绪调节能力的早期训练: 孩子的情绪是很直接的,遇到挫折,他们可能会哭闹、生气、沮丧。如果家长在孩子经历这些负面情绪时,不是一味地否定或压制,而是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识别情绪、表达情绪,并找到疏导的方式(比如抱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那么孩子就能慢慢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成年后遇到挫折,这种内在的“情绪稳定器”就非常重要,不会因为一时的不顺就完全崩溃。

3. 解决问题能力的萌芽: 很多时候,挫折的背后是需要解决问题的。比如孩子想做的项目没成功,成年了遇到工作瓶颈。如果小时候父母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哪怕是小事,让他们想办法克服,而不是直接包办,那么孩子就学会了“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的习惯。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抗挫折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4. 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如果父母总是过度保护,把孩子捧在手心里,什么都不让他做,什么困难都替他挡掉,孩子就会形成一个“世界应该按照我的意愿来”的错误认知。一旦进入社会,发现现实并非如此,那带来的冲击就会特别大。而适度的挫折,能帮助孩子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建立更接地气的期望值,更能接受“事情不会总是那么顺利”这个事实。

但是,关键在这里:什么样的“挫折教育”才有效?

如果执行得不好,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这里面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度”和“方式”:

1. 挫折的“量”和“度”: 这是最最重要的。所谓的“挫折教育”,绝不是要让孩子生活在持续的、巨大的打击中。孩子的心智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他们能承受的“挫折”强度要和他们的年龄、性格相匹配。
太少: 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出去一点风吹草动就凋谢。
太多或太强: 孩子可能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觉得“反正我做什么都没用”,从而放弃努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比如,孩子考试考砸了,家长除了批评就是打骂,不分析原因,不给鼓励,那孩子只会害怕考试,而不是从中学习。

2. 家长的“支持”是底线: 挫折教育不是放任自流。在孩子经历挫折时,家长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提供安全的港湾: 孩子知道,即使失败了,家永远是他的后盾,父母是爱他的。这种安全感是他们敢于尝试的基础。
引导而非指责: 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应该引导他们分析原因,“这次为什么没有做好?下次可以怎么调整?”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的能力不行。
庆祝小小的胜利: 即使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这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努力是有回报的。
做示范: 家长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处理,孩子都会看在眼里。

3. 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心态: 很多时候,孩子遇到的挫折,也是父母学习如何做父母的过程。我们不能抱着一种“我就是来折磨你的”心态去“教育”,而是抱着一种“我们一起来面对,一起学习”的心态。

举个例子:

有效的“挫折教育”: 孩子想做一个复杂的模型,但总是搭不好。父母没有直接帮他完成,而是说:“看起来有点难,我们一起看看说明书,或者找个视频学习一下怎么装这一步。” 当孩子终于装好一部分时,家长会说:“看,你很努力,这一步处理得真好!” 如果最后模型还是有些瑕疵,家长会说:“没关系,这次我们学到了很多技巧,下次再挑战会更熟练的。”
无效的“挫折教育”: 孩子模型搭不好,家长在一旁大吼:“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做不好!” 或者直接抢过来自己完成,然后说:“你看,我早就说你不行。” 孩子可能会因为恐惧而不再尝试,或者因为长期被否定而失去信心。

总结一下:

小时候,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让孩子经历并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小挫折,确实能够帮助他们锻炼出更强的抗挫折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大量的、积极的经验积累和情绪学习形成的。

这里的关键在于:“挫折”是用来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惩罚孩子的方式。 家长的角色是引导者、支持者和榜样,而不是制造更多挫折的源头。如果做得好,孩子成年后会更坚韧、更独立,更懂得如何在生活的风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如果做得不好,则可能适得其反,让他们变得胆怯、焦虑,甚至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

所以,与其说是“挫折教育”,我更愿意称之为“成长中的引导与支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他们接触并学习处理挑战,但同时给予足够的爱、支持和理解,让他们知道,每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能

我算是一个典型的从小被打击到大的例子

虽然我的家庭算是比较不错的,但是,家庭条件给不了我任何的安全感,因为父母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不会做我的后盾

当然,他们是会的,而且肯定会坚持做我的后盾,但是我不信任这种坚持,因为从小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所以我经常撒谎,有事宁愿跟外人诉苦也不愿意跟父母多说,因为不信任,不信任他们可以帮我,不信他们可以做我的后盾,哪怕我明知道他们可以

人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生物,而我们的安全感,其实绝大部分是来源于我们的父母(小的时候),如果小的时候没有父母没有办法提供给足够的安全感,长大了也不会有,这个时候的安全感大部分是来源于经济和另一半

一个有父母做后盾的孩子有多幸福,我是不知道的,但是我知道,挫折教育出来的孩子,他很难对父母有百分百全部的信任,真的很难

user avatar

挫折教育当然可以有,但挫折教育应该是“逆境教育”而不是“挨打教育”。

有其他小孩欺负你家小孩,你就出面把对方摆平——这是不是逆境教育。

有其他小孩欺负你家小孩,你不替他出面,而是告诉他如何面对,要么如何团结其他小伙伴对付欺负人的小孩,要么教他几招打得欺负人的小孩他妈妈都不认识他,让小孩自己解决逆境中的问题——这是培养人才的逆境教育。

有其他小孩欺负你家小孩,你说:忍着,别人欺负你肯定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就是傻逼挨打教育。

user avatar

网络上铺天盖地传播着一句,据说是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话: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阿德勒(我没说过,别乱讲)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一生都被童年治愈」的人。我见过。

前几年,咪蒙还在的时候,当时发了一篇「押一付三是北漂最怕听到的四个字」。我们几个北漂讨论得不亦乐(苦)乎,感叹咪蒙老师又一次戳到我们内心脆弱的地方。

这时,有一位同事(就叫ta六六)凑过来问了一句:「“押一付三”是什么意思啊?」

我们惊讶得下巴要掉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她并不是北京土著。一番了解才知道,她在北京租房,不仅是父母付的钱,而且还是父母全程操作,她根本不清楚租房的流程,甚至连房租要多少,一概不知。

有一次,我们聊起各自的原生家庭,大部分女同事都苦于,预感快到了被父母催婚的年纪,各种迹象开始出现。同事六六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她觉得父母给自己介绍对象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这是多大的关心啊。

六六谈起自己的原生家庭,就觉得自己家庭普通:

爸妈爱我,我爱爸妈。
矛盾也有哦,但是不会控制,更不为你好,就如何如何。
都是你想干嘛,就去干嘛,不行了回家,爸妈养你。
我也心安理得花他们的钱,心安理得地啃老。
我爸妈给我多少,我就花多少。我也会给他们。
爸妈赚的钱,不就是给我们花的吗?


所以,你以为她是温室里的花朵,一点经不起挫折吗?恰恰相反,她抗挫折的能力,比我见过所有的人都要强。

有一次领导批评她近一周的工作成效不好(并非做得不到位),她很自然地向领导道歉,说自己没做到位,然后解释成效不好的原因,说已经复盘过了,下周肯定如何如何。

回到工位上,啥事没有。

底下的实习生在外面听到领导的语气,都快吓哭了,觉得六六回来肯定要找自己背锅,把自己骂一顿。

不仅没有,六六还安慰实习生,鼓励她接下来加油,要调整这里那里。

我当时看得下巴都要掉了。我觉得要是换做我,辞职信都打印出来了。


真正抗挫折能力来自哪里?其实,就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心理学家鲍尔比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通过科学的实验证实过了,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后盾,不论孩子如何表现,都能够像一个「安全基地」[1]一样,存在在那里,你好或不好,都不会失去我的爱。

这才是孩子抗挫折能力最大的源泉。


相反,如果你刻意进行「挫折教育」,那么孩子感受到的会是「无条件的贬低/忽视/责怪」。

当孩子拿着98分的卷子向你炫耀时,你告诉他,有什么可骄傲的;
当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开始大哭起来时,你告诉他,哭哭哭,就知道哭,丢不丢人;

孩子不会因此强大起来,他们只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后盾」,在人生的悬崖峭壁中,只有无底的深渊,没有人会在自己受伤时,给我兜底。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人。我也见过。

我的工作是心理咨询。可以说,绝大部分来到我面前的来访者,或多或少,都有需要治愈的童年。有些会幸运一些,在我这里获得了治愈;而有些伤痛会更深远、更痛苦,他们会辗转多任咨询师,有时好转,有时反复,一生都走在治愈童年的路上。


临床心理学家科尔西尼在《当代心理治疗》[2]中谈到,在美国,心理疾病的治疗体系始终突破不了所谓的「65%壁垒」。也就是,不论使用何种手段,药物的、物理的、心理的治疗手段,总人群的心理疾病的治愈率突破不了65%。

我想这种情况,在中国,不会更乐观。

但是,我相信,如果少一点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打击教育」,多一些无条件的父爱和母爱,难治性心理障碍的比例会降低许多。

参考

  1. ^ Bowlby, J. . (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j.psychoanal, 39.
  2. ^ Corsini, Raymond, J. , Wedding, & Danny (eds). (1989).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4th ed.).
user avatar

不会。挫折教育,只会让小孩变得畏畏缩缩失去信心。信心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的信心和坚持。不要听网上那些没有根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了。挫折教育是我听过的最荒谬的理论。你从挫折中只能学到如何失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