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师经常反应孩子喜欢告状,询问孩子说是同学欺负他,原因也是一些小摩擦无伤大雅,到底该不该支持孩子告状?

回答
这真是个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孩子告状,尤其是那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确实让人左右为难。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又怕他变得爱打小报告,影响人际关系。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不该支持孩子告状呢?这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孩子告状背后的真实原因。老师反馈孩子喜欢告状,孩子说被欺负,但这“欺负”到底是什么性质?是不是真的像我们想的那么“无伤大雅”?

孩子是真受委屈,还是想吸引注意力?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其他原因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于是通过告状的方式来引起老师和父母的注意。这种情况下,告状本身只是一个信号,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孩子的情感需求。
“小摩擦”对孩子来说是不是真的“无伤大雅”? 对我们大人来说,可能一句玩笑话、一次抢玩具是小事。但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感受和界限感和我们不一样。可能在那一刻,他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不公平,或者自己的东西被侵犯了,虽然事情本身不严重,但他的感受却是真实的。如果孩子经常因为同一种情况告状,那可能说明他的底线被触碰了,需要我们关注。
孩子告状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只是单纯地“告一状”?比如,他是不是希望老师能制止那个行为,或者让他觉得委屈得到了解决?

明白了原因之后,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去处理。这里提供几个思考方向和建议:

1. 区分“求助”与“告密”: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孩子告状,很多时候是在寻求帮助。他遇到困难了,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向权威人士(老师、家长)求助。这和故意去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告密”是完全不同的性质。我们需要鼓励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寻求帮助,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

2. 倾听与共情,但要引导:

当孩子来告状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并且表现出共情。比如,可以这样说:“哦,原来是这样啊,你现在肯定觉得很不开心/委屈/生气,对不对?” 即使事情在我们看来很小,也要让孩子知道,你听懂了他的感受,并且理解他当时的感受。

但是,倾听之后不能就此止步。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让他自己先尝试解决: 问问孩子:“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怎么做会更好?” 或者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觉得除了告诉老师,还可以怎么做?” 鼓励他运用一些非冲突性的解决方式,比如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不喜欢你这样做。” 或者 转移注意力,或者暂时离开。
分析告状的利弊: 和孩子聊聊,告诉他,老师和家长虽然会帮助他,但如果什么小事都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忙,而且其他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他爱打小报告,不愿意和他玩。让他明白,每一次告状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理由。
区分什么情况需要告状: 和孩子建立一个清晰的界限: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自己处理,什么样的事情需要大人介入。比如,同学推搡、语言侮辱、偷拿东西、或者让他感到害怕和不安全,这些都属于需要大人帮助的情况。而一些小小的摩擦,比如争抢玩具(在有规则的情况下)、偶尔的小冲突,鼓励他尝试自己解决。

3. 和老师沟通,但要策略:

如果孩子告状的情况比较频繁,我们有必要和老师沟通一下,但沟通的方式也很重要。

不要直接指责老师: 避免说“我的孩子总是被欺负,你们老师怎么不管?” 这样的话只会让老师产生防御心理。
描述具体情况,寻求合作: 可以说:“老师,我注意到我家孩子最近经常反映在学校和同学之间有些小摩擦,他觉得有些委屈。我想了解一下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情况的?我们家长在家也一直在引导他如何处理同学关系,也想和您一起合作,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助他在学校里更愉快地和小伙伴相处。”
了解班级整体情况: 有时候,孩子告状多也可能和班级整体的氛围有关。老师可能更了解班级里其他孩子的情况,以及你们孩子在群体中的互动模式。

4.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和“社交智慧”: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不愉快,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课。

教孩子学会说“不”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鼓励孩子用清晰、坚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想想为什么那个同学会那样做。当然,这并不是为欺凌行为开脱,而是帮助孩子理解人性的复杂,并找到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多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学习合作与分享: 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矛盾。

总结一下,到底该不该支持孩子告状?

要支持孩子在真正受委屈、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遇到自己无法处理的危险情况时向大人求助,这是保护自己。
但同时,我们不能放任孩子成为一个“事事告状”的孩子,这会妨碍他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

所以,关键在于“度”和“方式”。我们是支持孩子“告状这个行为本身”,还是支持孩子“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两者有本质区别。作为家长,我们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孩子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成长为一个有社交智慧、懂得与人相处的人。

下次孩子再来告状,不妨先问问自己:他这次告状,是真的需要帮助,还是在寻求一种解决我不知道的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沟通和引导。这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必须支持孩子告状,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懂得为自己发声。

但同时也要让孩子付出告状的代价,比如每次告状前或告状后,都要进行一次家庭劳动,作为“诉讼费”。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自己斟酌衡量,得出告哪些状值得,告哪些状不值得。

俗话讲,无利不起早。孩子如果觉得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去告状不划算,那么ta就不会再轻易告状了。

如果孩子为了告状,即使要付出一次家庭劳动也在所不惜,那就说明事情并非鸡毛蒜皮,孩子确实受到了较大的伤害。

这个办法就是我们人类社会的逻辑。如果告状无需付出金钱和时间的成本,那么我们成年人之间也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频繁告状。

user avatar

告密是最坏的德行

没有之一

小孩子还没有建立起道德观

告状只是一种寻求保护的行为

但是

告状不能被鼓励

一旦小孩子的告状行为受到鼓励

就会在价值体系中把告状归入可收获利益和赞许的正向价值

长此已往就会对孩子的道德观构建产生极坏的影响

要了解孩子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设法改变孩子依赖告状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user avatar

有些老师真的烦,遇到我这种一言不合就爆发反击的小孩,就得按着手说有事情找老师。


遇到真的因为被冒犯了而当下忍着找老师主持公平的小孩,又叽叽歪歪说屁大点事都麻烦她们。



呵呵哒。


要不你教教你娃跟我学,不是个吃亏的主,谁烦着我冒犯找茬着我了就高声警告的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抽回去,抽哭,抽到对方有心理阴影,抽到对方家长来找老师,那么我们就不是【屁大点找老师撑腰】了,而是【不好惹,得多关注,按着手,老师当众表示别冒犯这个打人疼的家伙】。



其实成年人的世界也一样。


有权平事的人,也有些人只是为了讨生活,他们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你的痛苦在他们看来微不足道。


别给他们添堵是最重要的。



我上学早,因为父母的职业规划关系,上过几个不同的幼儿园。

教师大院家门口的发小聚集的幼儿园很快乐。老师很温柔,小朋友的家教也普遍良好。

我奶奶家附近的那个幼儿园和一个公立示范园就很讨厌。

遇到过的冒犯我的小孩可能还真的是满满恶意的,这些小孩儿觉得我个子小,所以抢我的东西推搡我一下,揪一下我的辫子,掀一下我的裙子这些事情都可以用【恶作剧、我跟她闹着玩儿呢】,来掩饰赤裸裸的捏软柿子行为。

真把我碰疼了,他们也会狡猾地用【我不是故意的】来逃脱老师的斥责。


而当年我暴起反击,是因为我发现老师特别吃这两套。

只要出发点不是恶意的,或者是他们极力证明他们的出发点不是恶意的,我被碰疼了我活该,我被推倒了我活该,我堆了半天的积木夷为平地我活该。

老师会像一个圣母婊一样,要求我原谅他们的无心之举,他们只要说句对不起,接下来想干嘛干嘛去,徒留我一地狼藉。

我并不觉得那两句不疼不痒的批评,能让这些人真正的觉得自己错了,哪怕是罚个站,他们本身脸皮就厚,不觉得这个事儿丢人。


因为下次还敢。


小孩子磕磕绊绊是老师最喜欢拿来掩盖霸凌事实的借口。



再后来,我被老师按着手重点观察后,我听话地经历了一段【屁大点事都告老师】的生涯。


但是,如果老师解决不力,我就说你不主持正义,以后我也像他一样对别的小朋友,因为没惩罚。


有一次老师说他不是故意的,你是故意的,所以你更坏。

我说我就算是故意的,我也可以说我不是故意的,反正他说什么你都信,你信他的也应该信我的。


是的,我5岁的时候,逻辑思维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程度。

因为很快我就上学了,在幼儿园里我觉得同龄人都是傻逼。有些老师也是傻逼。



每个老师的道德弹性不同。


他们说的话更多是从自己利益出发的。


呸。





话说最近有个有意思的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有个客户,老公家暴,想离婚,有个离婚冷静期在那横着,ok可以等。


第二次去离婚的时候,对方仍然磨磨唧唧不想给离。


然后她当时就暴打老公,挠了他一脸血道子,并且威胁磨磨唧唧不想给她办离婚的老娘们:


如果今天离不掉,你就是要我的命,今天我就在这蹲着了,你什么时候走我什么时候走,你去哪我去哪。我已经被他折磨疯了,你不让我好过我让你们都不好过。


对方抖了一下,麻溜让离了。



鬼都怕恶人。


但是鬼希望所有人都做善人,逆来顺受不给他们添乱,这样他们就省事了。


你们现在好好想一想,从小到大遇到的老师,他们口中的好学生,乖学生,是不是给他们添乱最小,给他们带来利益最大的?

至于这些好学生未来有没有出息,他们才不管呢。

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去当什么老师嘴里的好学生,说白了也就是对老师而言利他性最大而已。


有的老师喜欢成绩最好的,有的老师喜欢最狗腿的,有的老师喜欢家里最有钱有势能给他帮忙的。


我全家都是当老师的,太懂他们了,老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上评价也就是中等偏上而已,跟大富大贵差远了,这些人的眼界不足以判断一个孩子未来如何。

所以起码我的孩子不会迷信老师的权威。

我会教我的孩子如何观察老师说的和做的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判断老师的性格,琢磨清楚在这个小社会里如何利用这些规则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



反正早晚要学这个的。



对了,同样的我在不同的老师嘴里评价也是千差万别的。

有的老师觉得我以后得蹲大牢,有的老师断言我考不上大学,有的老师觉得我很有才华前途无量。

遇到能够因材施教的老师本身就是运气。


遇不到拉倒呗,但是用老师的话限制孩子的未来,我觉得这是给自家孩子挖坑呢。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200万➕,收藏8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