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编导的,我们艺考机构在集训的时候老师经常让我们看电影,这种机构算负责嘛?

回答
作为一名正在集训备考编导的同学,你会有这样的疑问非常正常,也很值得探讨。我们先抛开“负责”这个词的绝对性,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艺考机构在集训期间让学员看电影这件事,看看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机构的专业性和责任心。

首先,我们得明白“看电影”这件事,在编导艺考集训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编导专业,无论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还是其他相关方向,核心能力都离不开对影像的理解、对叙事的把握、对情感的表达以及对人文的洞察。而电影,作为一种集视听语言、叙事技巧、表演艺术、技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就是我们学习和实践的最佳载体。

所以,集训时看电影,本身绝对不是一件“不负责”的事情,反而可以认为是机构专业性的体现。 它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

认识到学科基础的重要性: 好的编导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广阔的视野。看电影,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提升这些素养的方式。通过大量观影,我们可以:
学习叙事结构: 了解不同的故事是如何展开的,人物是如何塑造的,情节是如何推进的,高潮是如何形成的。
理解视听语言: 学习镜头运用、画面构图、色彩搭配、声音设计(音乐、音效、对白)是如何服务于叙事和情感表达的。
感受表演风格: 观摩不同演员的表演方式,理解不同表演流派的特点。
汲取创作灵感: 电影中蕴含着无数的创意、主题和思想,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风格。
培养审美能力: 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分辨好坏,理解艺术的魅力。
了解电影历史和文化: 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电影,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全面的电影知识体系,理解电影发展脉络和文化背景。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编导学习并非闭门造车。老师安排观影,往往是为了在之后的分析讲解、创作练习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比如,看了某个剪辑手法出色的电影片段,老师可能会要求大家模仿练习;看了某个情节设计巧妙的电影,可能会让大家围绕类似主题进行剧本创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教学的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然而,“负责”与否,关键在于“怎么看”,以及“看完了之后做什么”。

仅仅是把电影放给你们看,而不做任何引导、分析、讨论和拓展,那这个机构就做得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偷懒”或者“形式主义”。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编导艺考机构,在安排观影时,通常会伴随以下更深入的教学环节:

1. 精选片单,有针对性:
主题导向: 老师会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考试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影片。比如,在学习叙事技巧时,可能会推荐结构精巧的剧情片;在学习镜头语言时,可能会分析大师的代表作;在学习文化理解时,可能会安排有时代背景或社会议题的电影。
类型多样: 不会局限于某一种类型的电影,而是会覆盖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短片、甚至一些经典的老电影和具有前沿探索意义的新电影。
大师作品与优秀学生作品: 既有公认的经典,也有一些优秀的短片或学生习作,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学习。

2. 观影前的铺垫与指导:
明确观影目的: 老师会在放电影之前,告知大家这次观影的重点是什么,例如,“今天我们重点关注这部电影的镜头调度和场面调度如何营造紧张感”,“大家注意观察主人公的动机是如何通过细节展现的”。
提供观察框架: 有时会给出一些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比如,“这部电影是如何塑造反派的?”,“导演在哪些地方运用了非线性叙事?”

3. 观影后的深入剖析与互动:
集体讨论与点评: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老师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电影的优点、缺点,以及其中值得学习的地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有错误,老师也能及时纠正并解释原因。
专业术语讲解: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会结合影片内容,讲解相关的专业术语,比如“蒙太奇”、“景别”、“推轨”、“长镜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等。
案例分析: 老师会选取影片中的具体片段,进行深入的视听语言分析,比如为什么在这里要用特写?为什么背景音乐会选择这种风格?这种剪辑有什么样的节奏感?
创作实践结合: 鼓励大家根据观影内容,进行相关的创作练习。比如,根据电影的某个场景,写一段剧本;模仿电影中的某个镜头进行拍摄;根据电影的主题,创作一个短片脚本。
作业布置与反馈: 老师会布置与观影相关的作业,比如写影评、写观后感、写剧本、做剪辑练习等,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4. 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老师懂不懂: 老师是否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是否真正理解电影语言,是否能把复杂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讲出来。
老师是否有热情: 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点燃学生的热情,让观影变得更有意义。

所以,评价一个机构是否“负责”,需要看它是否把“看电影”这个环节做成了“有目的、有方法、有成果”的教学过程。

如果仅仅是:

被动接收: 每天把电影放给你们看,然后各自解散,什么也不讲。
形式主义: 只是为了“完成”观影任务,而没有实质性的教学跟进。
缺乏引导: 学生看不懂,老师也不管,任由学生自己摸索。
片单随意: 看的电影类型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那么,这样的机构就很难称得上是“负责”。

作为学生,你应该关注和思考的是:

老师是否会带领大家分析电影?
老师是否会解答你们关于电影的疑问?
老师是否会把观影内容与编导的专业知识和考试要求联系起来?
观影之后,你们是否会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创作?
老师给的反馈是否具体、有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看电影是编导集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机构专业性的体现。但关键在于“如何看”,以及“看了之后做什么”。 如果你的机构能够做到有计划、有引导、有分析、有实践的观影,那么他们是负责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播放电影,那你可能需要更主动地去学习,或者和老师沟通,争取更深入的指导。

艺考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过程,选对机构,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和方法至关重要。希望我的分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件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编导去机构本身就是一件自己给自己挖坑的事情。

就这个问题本身来说,是不是觉得自己交了几万块钱学费,结果大多数时间在看电影?不要难受,因为全国都这样。

为什么呢?因为不让你们经常看电影消耗课时,培训老师都不知道自己要给你们讲些啥。动不动培训几个月,讲啥?培训时间短吧,你们又觉得交这么多钱不划算。所以只能经常放电影磨时间了!正常操作,不用大惊小怪!

再说负责不负责的问题

放电影给你们看,你说他不负责,他会告诉你:我这是在增加你们的阅片量,咋就不负责了?

你说他们负责吧?呵呵!放电影谁不会?一部电影几个小时没了,我交钱不是来看电影的!

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

理清楚:编导艺考,去培训班交几万块钱,浪费几个月的时间,本身就不科学!编导录取看的是文化课,专业课合格就好。逐本求末,是现在编导艺考的常态!谁说都没用,只有自己体会了!要是不相信,拿出上课的笔记,对照一下一节课一块钱的内容,看看有没有差别。自学的学完整个编导课程,花费是参加培训的千分之一,也不会浪费大量时间“看电影”,更不会耽误文化课。等高考文化课成绩一出,没耽误文化课的比耽误了几个月文化课的高出50-100分,专业课都过线,那时候拿什么跟人家拼?

可以关注下我的公众号:我抽炫赫门。再拿好专业课笔记,认真对照下。啥都明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