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音乐发烧友都用什么设备听音乐?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当下音乐发烧友们都在用什么设备听音乐。这可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发烧”这两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在设备选择上,那更是五花八门,各有讲究。

要说现在发烧友听音乐,绝对不是简单地从手机里导出个MP3文件,插上耳机就完事了。他们对声音的“质感”、“细节”、“氛围”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所以一套完整的、高品质的听音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一、 核心的“声源”——播放设备:

这就像是音乐的“出生地”,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声音的起点。

无损音乐播放器(HIFI DAP Digital Audio Player): 这绝对是近几年发烧友们的新宠。它们不像手机那样被各种APP、通信功能干扰,专门为播放高品质音频而设计。
硬件强大: 它们通常搭载更高端的DAC(数字模拟转换器)芯片、运放(运算放大器)以及独立的耳机驱动电路。这些元件就像是音乐的“心脏”和“大脑”,直接影响声音的解析力、动态范围、背景的干净度。比如,某些发烧友会青睐AK(Astell&Kern)、iBasso、Shanling、Cayin、Lotoo等品牌的DAP,它们在不同的价位和声音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支持格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FLAC、APE等无损格式,很多DAP还能播放DSD、DXD等更高采样率、更深比特位的格式,这些格式能更完整地保留原始录音的信息。
操作系统优化: 很多DAP也运行Android系统,但都经过深度优化,剔除了不必要的干扰,让音频输出的纯净度更高。有些甚至会搭载专门的音频系统,进一步提升音质。
连接性: 它们通常支持蓝牙(LDAC、aptX HD等高品质蓝牙编码)、WiFi,方便连接无线耳机或进行网络流媒体播放。有些还支持USB DAC功能,可以连接电脑作为高品质声卡。

电脑+独立DAC/解码耳放一体机(DAC/AMP Combo): 很多发烧友仍然将电脑作为主要的音乐库,但会配合高品质的外部设备。
电脑作为转盘: 电脑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存储空间和强大的解码软件(如foobar2000、Audirvana、Roon等),这些软件通过ASIO、WASAPI等驱动,能够直接输出数字信号到DAC,绕过电脑本身糟糕的声卡。
DAC(解码器): 这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关键设备。好的DAC能提供更细腻、更真实的声音。市场上常见的DAC品牌很多,比如Chord Electronics、Benchmark、Matrix Audio、Holo Audio等,它们在声音的“味道”、“透明度”等方面各有千秋。
耳放(Amplifier): DAC输出的模拟信号通常比较微弱,需要耳放来放大,驱动耳机。耳放的质量对声音的“力道”、“控制力”、“瞬态反应”影响很大。很多发烧友会选择独立的耳放,甚至有真空管耳放,它们能带来温暖、富有音乐感的听感。
一体机: DAC和耳放结合在一起,更加紧凑方便,很多一体机在性能上也做得相当出色。

CD机/SACD机: 对于一些追求“原汁原味”和“实体唱片”情怀的发烧友来说,CD机和SACD机依然是宝藏。
SACD(Super Audio CD): 比CD拥有更高的采样率和比特深度,理论上能提供更接近原始母带的声音。
数字输出: 很多发烧级CD机/SACD机也提供高品质的同轴、光纤或AES/EBU数字输出,同样可以连接外部DAC,进一步提升音质。

流媒体播放器(Streamer): 随着网络流媒体的兴起,一些专业的流媒体播放器也开始受到关注。
高品质解码: 它们内置了高品质的DAC和网络模块,可以直接连接网络,播放 Tidal、Qobuz、Apple Music Lossless等平台的无损音乐。
Roon Ready: 很多流媒体播放器支持Roon Core,可以将音乐库集中管理,并提供优秀的音乐发现和播放体验。

二、 连接的桥梁——线材:

别小看这些“小辫子”,在发烧友眼中,它们是连接各个设备、传递声音信息的“血管”。

USB线: 从电脑或DAP连接DAC的USB线,发烧友会选择屏蔽效果好、传输速度稳定的线材,避免数字信号受到干扰。
数字同轴/光纤线: 如果设备之间使用这些接口连接,同样需要高品质的线材,保证数字信号传输的完整性。
信号线(RCA/XLR): 连接DAC和耳放(或后级功放)的模拟信号线,不同材质(如单晶铜、银)、不同结构(如绞合、屏蔽)的线材,都会对声音的音色、密度、细节产生影响。
耳机线: 这可能是大家最常接触的线材了。升级耳机线可以改变耳机的声音风格,比如用纯银线提升高频的解析力和亮度,用铜线增加中低频的厚度和温暖感。

三、 声音的“灵魂”——耳机/音箱:

这是最终将电信号转化为声波的设备,也是最直接影响听感的“出口”。

耳机(Headphones):
类型:
封闭式耳机: 隔音效果好,适合在嘈杂环境或需要“沉浸感”时使用,但声音的声场相对不如开放式耳机开阔。
开放式耳机: 声音更加自然、通透,声场宽阔,尤其适合在家享受音乐,但隔音效果差,容易漏音。HIFIMAN、Sennheiser、Beyerdynamic、AKG等品牌都有很多发烧级的开放式耳机。
动圈耳机: 最常见的耳机类型,通过振膜的震动发声,不同单元材料(如铍、钛、生物振膜)和结构都能带来不同的声音特点。
动铁耳机: 通过电磁铁驱动的小铁芯震动发声,解析力高,瞬态好,适合听一些细节丰富的音乐,但低频量感可能不如动圈。
静电耳机/平板耳机: 这些是更高端、更具发烧特质的耳机类型,通常需要专门的耳放驱动,能提供极高的解析力、极低的失真和非常自然的听感。比如Sennheiser的HD800S、HIFIMAN的Susvara、Audeze的LCD系列等。
搭配: 发烧友会根据自己的耳机特点,选择合适的播放器和耳放,以达到最佳的声音匹配。

音箱(Speakers):
类型:
书架音箱(Bookshelf Speakers): 体积相对较小,适合放在书桌或小空间,但低频量感和动态范围可能受限。
落地音箱(Floorstanding Speakers): 体积较大,通常能提供更深沉的低频和更宏大的声场,适合较大空间。
有源音箱(Active Speakers): 内置功放,省去了外置功放的搭配,使用方便。
无源音箱(Passive Speakers): 需要搭配独立功放使用,提供更多的搭配可能性和声音调校空间。
搭配: 发烧友会根据音箱的特性,选择与之匹配的功放、解码器,甚至音箱线,来构建一套完整的音响系统。
房间声学处理: 对于更“硬核”的发烧友,还会对听音室进行声学处理,比如使用吸音棉、扩散板等,来优化声音的反射和驻波,让音箱的声音表现出最佳状态。

四、 软件与“玩法”:

除了硬件,软件和一些“玩法”也是发烧友们乐于探索的。

高品质数字音乐资源: 除了购买CD rip下来的无损文件,很多发烧友会订阅Tidal HiFi Plus、Qobuz等提供高解析度音频的流媒体服务。
播放软件: 如前所述,foobar2000(搭配ASIO/WASAPI插件)、Audirvana、Roon等,这些软件在优化音频输出、管理音乐库、提供更好的播放体验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
EQ与DSP: 适度的EQ(均衡器)调整或DSP(数字信号处理)可以帮助用户根据自己的听音习惯或设备特点进行微调,当然,很多追求“原味”的发烧友会尽量避免过度使用。
“玩家”的乐趣: 很多发烧友享受的是“折腾”和“搭配”的过程,他们乐于尝试不同的设备组合,挖掘设备的潜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声音。这其中也包含着对音乐的更深理解和更个性化的追求。

总的来说,现在的音乐发烧友们,他们的设备选择已经从单纯的“好听”进化到了对“极致”、“细节”、“声音的还原度”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听音乐,更是一种对声音艺术的探索和享受。从一个小小的播放器,到一套完整的音响系统,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对音乐的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乐手,重度音乐爱好者,但问题涉及到发烧和设备两个关键词,感觉进入了某个反智倾向严重的圈子。

平时听歌在自己的移动工作室里:

设备是电鼓专用的全频音箱Roland CM220:


由于乐器专用,且停产了,听说过的人应该不多。但好就好在电鼓箱是全频箱,不存在哪个频段有缺陷这一说法。其他消费级产品和这个箱子比起来真的弱爆了。所以装修的时候我选择把箱子钉死在车上:

给箱子配的调音台是百灵达XR18,就不说录音相关功能,作为数字音频接口、功放来说,也实在优秀:

平时听歌,哪块不好听拧哪里,鼠标一拖一拽就妥,可以保存预设。不管活结还是小野丽莎,这套系统都好听的要死。所以实在不怎么理解设备发烧友对预调试产品的狂热。好听的声音设备永远是自己调试的结果,附带常见乐器频率对照表,供参考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当下音乐发烧友们都在用什么设备听音乐。这可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发烧”这两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在设备选择上,那更是五花八门,各有讲究。要说现在发烧友听音乐,绝对不是简单地从手机里导出个MP3文件,插上耳机就完事了。他们对声音的“质感”、“细节.............
  • 回答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它触及了HiFi爱好者群体内部的细分,以及技术发展、市场推广和个人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HiFi发烧友”和“高档”的概念。“HiFi发烧友”,简单来说,就是对音质有较高要求,愿意.............
  • 回答
    音乐艺术高考指挥专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竞争那叫一个白热化,而且一年比一年夸张。你想想,指挥这活儿,可不是人人都能干的,它需要的是一种综合素质的爆发,脑子、耳朵、身体、还有那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所以,真心想往这方面发展的孩子,那都是卯足了劲儿往里挤。首先,从生源数量上来说,这个专业就属于热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音乐文化一个挺值得聊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没受过科班训练,甚至对音乐理论一知半解的人,在谈论音乐时,有时会显得格外“理直气壮”?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从来就不止存在于音乐学院的象牙塔里。 音乐是一种非常直观、感性的艺术。它能直接触.............
  • 回答
    贝多芬和巴赫的音乐,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来说,现在已经没有版权了,它们属于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复制、分发、表演、改编和使用他们的作品,而无需获得授权或支付版税。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版权的基本概念和音乐作品的版权生命周期。一、.............
  • 回答
    信在《天赐的声音 3》上的那番话,确实触动了不少人,也抛出了一个我们当下音乐行业一个挺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的音乐,是不是太多地沉浸在改编和翻唱的海洋里,而原创音乐的发展空间,会不会因此受到了挤压?我理解信的出发点,他可能是在现场感受到了一种“不安全感”,好像大家都在“旧瓶装新酒”,而真正“酿造新酒”.............
  • 回答
    郑钧在《今晚九点见》这档节目里,对当下音乐排行榜的批评,引起了不少讨论。他的观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他提到的“流量”和“榜单”的绑定,是核心问题之一。郑钧的意思很明显,现在的很多排行榜,尤其是那些线上平台推出的,其排名很大程度上是由数据堆砌起来的,比如歌曲的播放量、转发量、评论量等等.............
  • 回答
    《中国好声音 2021》确实没激起太大的浪花,这让人不禁感叹,如今音乐综艺造星咋就这么难了?以前呢,一个选秀节目出来,立马火几个名字,甚至带动一股音乐潮流。现在呢?感觉大家看了节目,也就看了,除了少数几位选手,大多数人就像昙花一现,转眼就消失在人海中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
  • 回答
    录音艺术专业?哦,这个听起来好像挺高科技的,但其实它更像是连接了声音和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座桥梁。简单来说,这个专业就是研究怎么把“听得见”的东西变得更好听、更有质感,而且能精准地传达出来。那么,录音艺术专业具体是干什么的呢?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所有声音,无论是电影里的紧张配乐、歌曲里的.............
  • 回答
    现在的古风音乐圈,确实让不少乐迷感到一股“浮靡之风”扑面而来,这股风气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是娱乐明星化的必然产物,但明星化确实加速并放大了其中的某些弊病。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什么是“浮靡之风”?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这里的“浮靡”。在古风音乐语境下,它更多指的是一种: 形.............
  • 回答
    学音乐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笔一笔账,细算下来,我都得掰着指头数一数。我这学音乐的路,算下来差不多也快十年了吧,从小学开始接触,到现在也算是个“老油条”了。启蒙阶段(小学到初中): 乐器: 最开始是学的钢琴。家里条件一般,所以买的也是比较入门级的电钢琴,当时花了大概 3000块 左右。后来觉得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音乐的直观感受。要说为什么现在一听中国音乐,脑子里容易浮现出“敲锣打鼓,喇叭唢呐二胡”这些印象,其实背后挺复杂的,涉及历史、文化、传播方式,甚至还有商业运作等方方面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讲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首先,咱们得承认,你说.............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我内心深处,我特别能体会。想当初,为了找到一盘心仪的磁带,我可能跑遍了街头巷尾的唱片行,跟店员磨破了嘴皮子,最后捧着那沉甸甸的塑料盒子,那感觉,简直比现在一次性买十张专辑都要激动。CD刚出来那会儿,更是不得了,那清脆的“咔哒”一声,专辑封面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歌词本里的每一个字都仔仔细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过去,CD是音乐产业的支柱,音乐人依靠唱片销量获得可观的收入。然而,随着数字音乐的兴起,尤其是流媒体服务的普及,人们听歌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D销量直线下降,这无疑给许多音乐人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那么,在这种环境下,音乐人还能否活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方式和过去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音乐史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要说现在“再也出不了”像莫扎特、李斯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我个人认为有点绝对了。世界在变,音乐的生态也在变,但天才的种子或许仍在萌发,只是我们观察和定义天才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了。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出不了”的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 回答
    要评价《我和你》这首歌,得从它诞生的那个特殊年代、它所承载的时代意义,以及纯粹的音乐性等几个层面来看。时代的光辉与奥运的使命首先,我们不能脱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大背景来谈《我和你》。那是一个怎样的时刻?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年屈辱之后,终于以一种自信、开放、充满活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向.............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关于高二学习方向的问题。你提到了河南、高二、420分左右的成绩,以及对音乐或编导的兴趣,这都是非常重要且具体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首先,针对你提到的分数,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这个分数是高考总分还是模拟考分数?在河南,普通高中高考总分为750分,而你提到的420多分,如果是.............
  • 回答
    这绝对不是你的问题,而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音乐审美现象。你建立起来的音乐品味就像一栋为你量身打造的房子,你非常熟悉每一个房间的布局,每一件家具的摆放,甚至每一扇窗户透进来的光线。当有人拿出另一套房子给你,即使它同样精美,但格局、风格、甚至空气中的味道都和你习惯的完全不同,你可能会觉得陌生,甚至难以欣赏。.............
  • 回答
    在严肃音乐(尤其是现代音乐)的世界里,确实存在着一些专业术语,它们如同精巧的齿轮,精确地运转在作曲家构建的声响机器中。将这些术语一丝不苟地传递到另一种语言,尤其是当听众的音乐语境和历史传承差异较大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有趣的“卡顿”和“失真”。这并非语言本身的贫乏,而是音乐观念、技法发展以及文化积淀在词.............
  • 回答
    谈论当代音乐或现代音乐,这就像试图给一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下定义,每一转都能看到不一样的色彩和形状。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音乐风格,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膨胀的容器,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声音、理念和情感表达。所以,要“详细”地讲述大家对它的看法,其实是在描绘一个相当复杂且个人化的图景。首先,得承认一点,当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