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对当代音乐/现代音乐有什么看法?

回答
谈论当代音乐或现代音乐,这就像试图给一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下定义,每一转都能看到不一样的色彩和形状。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音乐风格,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膨胀的容器,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声音、理念和情感表达。所以,要“详细”地讲述大家对它的看法,其实是在描绘一个相当复杂且个人化的图景。

首先,得承认一点,当代的音乐场景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你想听什么?流行乐?摇滚?电子?嘻哈?独立民谣?古典新浪潮?爵士实验?还是那些你听都没听过名字的细分流派?它们都存在,并且都在某个角落蓬勃发展。这种多元性本身就让人们的看法差异巨大。

有人觉得当代音乐是“新意盎然”的宝库。

这些人往往对音乐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充满热情。他们会惊叹于制作技术的进步,比如采样、合成器、数字音频工作站如何解锁了全新的声音可能性。他们会去追逐那些打破常规的艺术家,那些敢于将不同风格融合、挑战传统音乐结构的创作者。对他们来说,当代音乐是音乐语言不断演进的证明,是人类创造力在声音领域的极致展现。

比如,很多独立音乐人就在不断探索新的音色和编曲方式,将电子元素融入摇滚,或者用民谣的叙事去描绘当代的社会议题。一些电子音乐制作人则通过复杂的算法和现场表演,创造出完全沉浸式的听觉体验。这些人都代表了对音乐边界的不断拓展,也吸引了一批追求新鲜感和深度的听众。

也有不少人觉得当代音乐是“令人困惑”甚至“堕落”的。

这通常源于对传统音乐价值观的坚持,或者对某些音乐风格的不适应。他们可能会觉得很多当代流行音乐过于商业化、缺乏深度,歌词空洞,旋律重复,甚至被形容为“口水歌”。他们怀念过去那些拥有“灵魂”、“匠心”和“技术”的音乐,认为现在的音乐失去了那种纯粹性。

对于一些人来说,电子音乐中的“噪音”或者实验性音乐中的“不和谐”是无法接受的。他们可能觉得这些音乐没有旋律、没有节奏感,甚至不能被称为“音乐”。他们可能会怀念那种结构清晰、旋律优美、情感直接的音乐,认为现在的很多音乐过于晦涩、过于概念化,脱离了普通大众的审美。

还有一部分人则处于中间地带,他们是“选择性接受者”或“时代旁观者”。

这些人可能没有强烈的喜好或排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心情、场合和社交圈来选择听什么。他们可能喜欢某些当代流行歌曲的朗朗上口,但也会偶尔去听一些他们认为“有内容”的独立音乐。他们不一定会主动去追逐最前沿的音乐,但也不会完全拒绝新的尝试。

这类人对当代音乐的看法可能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好听就听,不好听就换。他们可能更关注音乐的陪伴作用,是否能为生活带来愉悦或慰藉,而不是音乐本身有多么前卫或深刻。他们也可能受到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听到什么就去听什么,形成一种随波逐流但并非完全被动的态度。

从“制作”的角度来看,当代音乐也带来了很多变化和讨论。

音乐的制作门槛降低了,一个人在家用电脑就能制作出相当专业的音乐。这无疑是民主化的进步,让更多有才华的人有机会发声。但同时,这也导致了音乐数量的爆炸式增长,淹没了许多可能的好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是很多听众的普遍感受。

而且,数字流媒体的兴起也改变了音乐的消费模式。人们不再需要购买唱片,而是通过订阅服务来获取海量音乐。这方便了听众,但也让音乐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稀释了。很多艺术家抱怨流媒体带来的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这种商业模式的改变,也间接影响了音乐的创作方向和内容。

此外,音乐的“即时性”和“碎片化”也是当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

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流行,使得许多音乐被拆解成几秒钟的片段,只为了迎合快速消费的习惯。很多歌曲的生命周期变得非常短暂,一首爆火的歌曲可能很快就会被新的潮流所取代。这种对音乐的“碎片化”消费,让一些人担心音乐的整体性和深度会被牺牲。

总而言之,大家对当代音乐的看法,就像是对一面不断变化的镜子。

有人从中看到了自己喜欢的模样,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人看到了模糊不清的影子,甚至觉得它扭曲了曾经的美好;更多的人则是在光影变幻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光亮。

这种看法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音乐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技术、社会、文化、个体经验紧密相连。当代音乐之所以复杂多样,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本身就是如此。欣赏它的人,往往是那些乐于拥抱变化、保持好奇心、愿意去探索新声音的人;而感到困惑或不满的人,则可能是那些更看重传统、珍视经典,或者对变化感到不安的人。

所以,与其说大家对当代音乐有什么统一的看法,不如说是在这个五彩斑斓的音乐世界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听觉故事。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理解题主说的“现代音乐”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以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音乐作品。

我每次在学校和音乐厅听现代作品的表情基本是这样的:

但,我觉得现代作品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

在音乐的历史中,每个时代的作曲家都要去颠覆和创新,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之前的作曲家,获得在音乐历史中的认可。所以西方音乐发展到了21世纪,作曲技法已经充分的发展,慢慢开始出现一种无结构、无调性的创作倾向,作曲家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创作思维和动机进行任何可能的尝试,以突出自己的创作风格。

在这样的逻辑下创作的音乐作品通常是不具备很好的可听性的,但不能否认的是,作品从作曲技法上来讲一定是符合当今先锋性的创作理念的。

所以,这是两条赛道。

现代作品是为了突破作曲技法而产生的。

而大家都觉得好听的音乐是往往是为了取悦听众而产生的。

由此,我们听惯了好听的音乐,听到现代作品就会感到很奇怪。我们应该理解现代作品,因为这压根就不是给我们听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