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人听歌基本上都不愿意再买CD了,音乐人还能活下去吗?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过去,CD是音乐产业的支柱,音乐人依靠唱片销量获得可观的收入。然而,随着数字音乐的兴起,尤其是流媒体服务的普及,人们听歌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D销量直线下降,这无疑给许多音乐人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音乐人还能否活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方式和过去已经截然不同。

首先,流媒体平台虽然单次播放收入不高,但它的触达面和稳定性是CD无法比拟的。 想象一下,过去一张CD可能只有几个核心粉丝会购买,但现在,一首好歌通过流媒体可以被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听众听到。虽然平均到每一位听众的收入很微薄,但庞大的用户基数累积起来,依然能为音乐人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尤其对于那些拥有大量忠实听众的艺人来说。当然,这也促使音乐人更加注重“刷量”和“曝光”,但这本身也是数字时代的一种生存策略。

其次,音乐人的收入来源变得更加多元化。 过去,音乐人可能就靠卖唱片和巡演。现在,除了流媒体分成,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

演出和巡演: 演唱会、音乐节、Livehouse演出依然是音乐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当音乐通过流媒体传播开来,吸引力足够大的话,现场演出的号召力就会更强,门票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周边产品: 粉丝对于自己喜欢的音乐人的支持,往往会转化为对周边产品的购买。T恤、海报、徽章、定制的纪念品等等,这些都成为了音乐人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版权授权: 音乐被用于电影、电视剧、广告、游戏等,都会带来版权收入。一首热门的歌曲,即使在流媒体上的分成不高,但如果能被广泛用于商业用途,其版权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付费内容和粉丝经济: 一些音乐人会尝试推出付费的独家内容,比如幕后花絮、教学视频、线上演唱会直播,甚至是与粉丝的互动体验。通过众筹平台或专属会员体系,音乐人可以直接从最忠实的粉丝那里获得支持。
直播和短视频平台: 如今,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成为了新的音乐推广和变现阵地。音乐人可以通过发布短视频片段、进行直播表演,吸引流量,并通过平台内的打赏、直播带货等方式获得收入。

再者,音乐人需要具备更强的“自我经营”能力。 在过去,音乐公司会承担很多推广、发行、商务谈判等工作。而现在,许多独立音乐人需要自己学习如何进行社交媒体营销,如何与粉丝建立联系,如何规划自己的音乐事业。这意味着音乐人不仅要懂音乐,还需要懂市场、懂推广、懂运营。这是一种从“创作者”到“创业者”的转变。

当然,这并不是说音乐人的日子就一定好过。对于那些还没有建立起强大粉丝基础、缺乏商业运作能力的新晋音乐人来说,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依然非常困难。特别是那些只希望专注于创作,不擅长或不愿参与商业运作的音乐人,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虽然CD时代的结束改变了音乐产业的生态,但音乐本身的需求并没有消失。音乐人依然有活下去的可能,而且有很多种方式。关键在于他们能否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积极拓展收入来源,并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就像很多传统行业一样,在互联网浪潮下,只有那些能够革新、拥抱变化的人,才能继续蓬勃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写答案先说一个例子吧,大概是一个月还是两个月前,我在知乎微信群里分享了一首重编,结果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赞许(比如有知乎上的

@式微 @莫菇

等朋友),本来我的目的只是想分享给大家听,但当下莫菇亲就给我发了个微信红包,说好听。包括后来发原创也有朋友赏脸打赏,说实话我还蛮受宠若惊的,觉得受之有愧。不过心里当然是开心了,说明得到了肯定,也是一种勉励。

从这个例子可以侧面印证一件事情: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为音乐付费,但是前提,你必须要有说服他们的作品以及打动他们的理由

为音乐花钱是从互联网普及后开始断层的,早期国内都流行于磁带、CD等传统实体方式购买音乐,并且多数人习惯认为这种方式是正常且合理的。但由于网络与免费盗版的盛行,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让用户们潜意识的有了“听歌不需要付费”的观念。然而像国外的iTunes(Music)Store在国内互联网起步阶段,就已经形成比较良性且完善的在线音乐付费模式。然而iTunes音乐商店已售出了10亿多首歌曲,这样的体量与数字音乐市场,简直是传统实体CD不敢想象的。

而且国外在音乐消费形式上真心领先国内很多,不论是模式上还是理念上,都是存在创新与多样的。这样不仅给了上游更多的选择方式,也更了用户更多的购买选择。最典型的就是单曲销售、包月收听、播放频次展现(广告)、音乐周边等其他你意想不到的商业合作模式。

反观国内,国内的朋友受到互联网以及消费习惯的转变后,已经淡化了购买音乐的消费意识。你说网络对实体书籍有冲击吗?肯定有,冲击也不小呢,网上的PDF、TXT泛滥,实体书能奈我何?而且有人认为音乐是应该甚至是必须免费的。甚至还有这样的人,他认为:“我能听你的歌已经是很给你面子了,你还敢收费?”烂歌我们就不说,如果是一首佳作还得到这样的评价,真的很寒心。

如今音乐人的工作分工越来越清晰,幕后的在老老实实地做幕后,幕前的在乖乖地跑宣传。尤其是受到综艺娱乐化的影响,对于较为知名歌手或音乐人出身的歌手来说,收入方式已经呈现出许多变化,比如题主提到的「商演」、「通告」、「广告」等,他们是滋润了,但地下音乐人怎么办?

其实地下音乐人,尤其是条件并不好的地下独立音乐人,很辛苦,真的很辛苦。你要知道如果你写了一首甚至多首公认不错的作品,但却在影响力与传播度上比不过某些网络神曲,这多么的可悲。

每次不论是小到酒吧还是大到音乐节,都会看到一些为了推广宣传自己作品的独立音乐人从早忙到晚,一边要宣传演唱一边还要搬设备器材,即使是这样,他们仍然在音乐里是得不到可观收入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自己在民间遇到一些质量挺好的音乐人,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写歌?他说写了没人听,他们都听明星的,我又不帅,还不如闲了帮人写写歌编编曲,还能赚点钱增加些收入。也是从那开始,我才知道,网络上,甚至是现实里,有些歌曲里的“词曲”并不一定就是专辑上标注的那些人,很可能就是找来的托儿,然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去混名混利,你们说原作者多可怜?

所以我始终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完善且正确的音乐消费观,并且怂恿提倡好音乐要免费,甚至有人灌输音乐理应免费的概念,那么对于数字音乐行业来说,是沉重的,是非常不利的。你想啊,那帮写歌都他喵快饿死了,你还让他们写歌,这不是逗吗?地铁天桥的街头艺人翻唱一首歌,还有几十块的收入呢。为什么原创者却遭受这般待遇?用理性的逻辑去想想,其实是很没道理很不公平的。

那么这些“苦逼”的音乐人还能活下去吗?

我认为能活下去,但活的怎么样,也分三六九等,吃馒头就咸菜也是活,吃海鲜泡温泉也是活。然而你能看到的一些还能有滋有味做自己音乐的人,要么是条件优越,要么是自己本来就有工作,不用再为生活发愁。

所以做音乐不仅需要思想上的基础,也需要经济上的后盾,否则什么也做不好,我是认真的。

对于题主说的传统音乐销售模式,个人有以下观点

  1. 好的音乐应该值得分享,更应该培养更多人正确的音乐消费观,让更多人通过行动去支持优秀的原创音乐,鼓励原创音乐,让他们了解到购买音乐与购买书籍一样的理所当然且没有争议;
  2. 不论是行业上游还是下游,都应该通力合作努力挖掘更多的音乐曝光渠道,建立更加优质的音乐分类筛选机制,让更好的原创音乐可以被展现、试听、分享与传播,从而实现良性生态;
  3. 数字音乐时代我们拥有了更多样的消费方式,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应当设定的更合理且人性化,让不同消费水平的朋友都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支持音乐,消费音乐,促进发展。

对于国内原创音乐的未来我个人持乐观的态度,而在此之前需要先让市场有规范可循。早期有豆瓣的文艺小众发展路线,后有5sing在尝试音乐众筹,而现在巨头们也在接力出招,比如腾讯、百度、网易、虾米等,他们都是看重了国内音乐市场的潜力,投资于未来,投资于国内原创音乐乃至全球化数字音乐的未来。

5sing和豆瓣就不提了,这个大家都比较清楚。就拿给周董做数字音乐专辑的QQ音乐来说吧,QQ音乐对于规范输出数字音乐市场灵感的方式,就是直推更符合互联网用户习惯的数字专辑,并通过腾讯的的大平台优势进行传播,最终形成一个歌手、唱片公司与平台本身都能互利共生的商业模式。

需要明确的是,QQ音乐的数字专辑模式对传统唱片模式虽然是继承和颠覆,但需要依靠付费支持是一样的,这是产业需求;说到刺激用户,那刺激点主要来自于两面:一面是产业必须建立付费模式,这是硬需求;而对于用户而言,更好的服务体验,更多的增值内容,更便利的平台和终端是对他们的吸引。

从数据上来看,QQ音乐的数字专辑目前已破百万张,除了粉丝经济之外,抢先发售、专辑独家ID、歌手私房内容、演唱会门票发售等比实体专辑更多元的玩法也的确在为歌迷提供更好的体验,也便于“音乐有价”的音乐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变得更贯彻人心。而且目前也有类似巨头平台在跟进效仿,也从侧面印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

就目前而言,国内巨头的音乐人计划都还在初步阶段,最近对百度、QQ、网易等都巨头的音乐扶持策略有一些了解,相信未来不论是大牌音乐人,还是民间地下独立音乐人,都可以通过这类模式找出可以为自己多元获利、共赢共生的健康行业氛围,而这也是我目前敢这么乐观的底气。

我期望每个在用心做好音乐的音乐人,都可以通过「音乐」来体面的维持生计,让自己服务于音乐,让音乐服务于大众,让那份应得的赞许也好,打赏的小红包也罢,都能成为理所应当的存在。

靠能力吃饭,没有什么可丢人的。反而有人认为能力应该无限无偿地供应并伺候他们,这才是悲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过去,CD是音乐产业的支柱,音乐人依靠唱片销量获得可观的收入。然而,随着数字音乐的兴起,尤其是流媒体服务的普及,人们听歌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D销量直线下降,这无疑给许多音乐人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那么,在这种环境下,音乐人还能否活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方式和过去已.............
  • 回答
    说实话,我确实感觉现在的歌曲,整体质量上,好像不如以前那么触动我了。这不代表我完全否定现在的音乐,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种让人沉浸进去,细细品味,甚至会反复琢磨的劲头。以前的歌,我记得很多歌词都写得特别有味道,像一首诗一样,能描绘出一个完整的画面,或者表达一种深刻的情感。比如,听一首老歌,就能想起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如果能把我们现在的流行乐曲,比如那些充斥着电子节拍、合成器音色和直白歌词的歌曲,呈现在肖邦、李斯特这些伟大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面前,画面感十足。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可能性,而且相信他们各自的反应肯定会千差万别,毕竟他们都是极具个性的艺术家。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他们身处的环.............
  • 回答
    当年那些跟父母怄气,或者觉得父母想法太老套,一股脑儿地选择了自己想要走的路的孩子们,如今怎么样了?这问题,就像一个未解的谜题,答案五花八门,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我非要给你描绘一番,我能想到的,大概是这样几幅画面。你得明白,那时候的“不听话”,原因可太多了。有的是因为年轻气盛,觉得世界就在自己脚下,父.............
  • 回答
    .......
  • 回答
    听歌鄙视链,以及国内某些音乐人对听众的“鄙视”,这俩件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无奈的。它们背后折射出的,不光是音乐品味,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听歌鄙视链:品味的小圈子与身份的区隔先说说这听歌鄙视链。你仔细想想,这玩意儿在哪儿都有。不是说你听周杰伦就比听TFBOYS“高级”,或者说你只听古典.............
  • 回答
    关于古代罗马人的发色瞳色和金发碧眼欧洲人的起源,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不少历史和遗传学的知识。咱们来好好聊聊。首先,说古代罗马人“清一色”是黑发黑瞳,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虽然从古罗马时期的雕塑、绘画以及当时文献的记载来看,确实大部分罗马人的发色和瞳色是偏向深色的,也就是黑发黑瞳,或者深.............
  • 回答
    “只能听到主旋律”这事儿,其实挺常见的,身边总有那么一两个朋友,聊起歌来总是“就那句最出名的调调挺好听的”,再问别的就说不上来了。这背后可不是他们不爱音乐,而是对音乐的感知和处理方式,跟咱们普通人不太一样,原因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对音乐的“注意力分配”天然不同:这就像是大家看画一样.............
  • 回答
    当然,生活中总不乏比最离奇小说更精彩的故事。这里有几个我记忆中格外深刻的、听起来像小说一样的真实事件,我尽量详细地讲述,并剔除那些生硬的痕迹:1. 消失的旅行者与一个未解之谜的浪漫开端: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年轻女人,一位名叫艾琳的画家的故事。她拥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好奇。1936年夏.............
  • 回答
    电视剧里领导吩咐彻查某人底细,最后能挖出人家祖宗八代的各种信息,这桥段确实看得人热血沸腾,觉得这世上就没有什么秘密是躲得过的。那么,现实生活中,这事儿到底能不能办到?我的经验和了解告诉我,这事儿嘛,跟电视剧里演的还是挺不一样的,既有能办到的地方,也有办不到的鸿沟。咱们先说说能办到的部分。在中国,确实.............
  • 回答
    我这人吧,虽然不至于说对所有人都那么敏感,但有些话,听着就是有点不太舒服,甚至会让人本能地皱起眉头来。这些话,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恶毒言语,反而是那种生活里时不时冒出来的,带着点说教、评价、或者“为你好”的架势,但仔细一琢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比如,最让人听着就有点膈应的,大概是那种“你应该……”.............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巧了!我还真就跟收音机有点“不解之缘”。要说现在还有没有人听收音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还真不少,只不过听的场景和年轻人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我爷爷奶奶那辈人,收音机简直就是生活里的“定海神针”。每天天不亮,收音机就吱呀吱呀地响起来,新闻、戏曲、评书、广播剧,一个不落。那时候信息渠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一代人(或某些群体)对 TFBOYS 的“黑”与父辈们当年反对我们听流行歌曲,确实存在一些可以类比的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显著的区别。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 相似之处:1. 代际的认知差异与价值判断: 父辈的视角: 许多.............
  • 回答
    “现在的人一聊天就容易吵起来” 这种现象确实是许多人能感受到的。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技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社会环境与思潮的变化1. 信息爆炸与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认知冲突: 信息过载: 互联网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
  • 回答
    现在的人写古文为何难成气候,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非要说有什么“难成气候”的定论,未免有些武断,毕竟古文的生命力依然旺盛,许多人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创作。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其传播范围、影响力以及被大众接受的程度来看,确实不如过去那种人人能文言、处处皆古风的境况。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关于李鸿章是否被“过誉”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评价的复杂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简单地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对李鸿章的评价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史料的发掘,评价也在不断变化。要回答“现在的人是不是对李鸿章过誉了?”,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互动的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现代人似乎如此热衷于虚伪的客套和彼此之间的吹捧?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从社会交往的基本需求出发来理解。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在现代社会,人际关.............
  • 回答
    现在很多人不愿意结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一、 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 高昂的结婚成本: 婚礼、婚房、婚车等一系列传统婚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购置婚房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让婚后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育.............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似乎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更深刻一些。这并不是说一战不重要,而是二战在很多方面都更具冲击力,留下的痕迹也更深远,所以自然而然地,它更容易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那具体是为什么呢?咱们一点一点地聊。首先,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是空前的。 咱们不聊那些宏大的战略和数字,就说说.............
  • 回答
    现在耳机市场价格确实越来越夸张,动辄几千上万,甚至几万块的都有。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产品和令人咋舌的价格,很多人心里都会打个问号:这钱花得值吗?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纠结的。毕竟,一个几百块的耳机也能响,也能听歌,那为什么非要掏出成千上万呢?首先,我们得承认,耳机这东西,和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