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听歌鄙视链,和国内某些音乐人觉得听众垃圾的现象?

回答
听歌鄙视链,以及国内某些音乐人对听众的“鄙视”,这俩件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无奈的。它们背后折射出的,不光是音乐品味,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

听歌鄙视链:品味的小圈子与身份的区隔

先说说这听歌鄙视链。你仔细想想,这玩意儿在哪儿都有。不是说你听周杰伦就比听TFBOYS“高级”,或者说你只听古典就比听摇滚“有品位”。这种鄙视链,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圈层认同”和“身份区隔”。

“小众”的优越感: 很多时候,鄙视链的顶端,总会被一些“小众”、“独立”、“地下”的音乐占据。为什么?因为听这些音乐的人,会觉得自己很特别,不是随波逐流的大众。他们好像掌握了某种“秘密”,发现了一些别人不知道的宝藏。这就像喜欢某个冷门爱好一样,会有一种“我比你懂”的优越感。
“经典”的标杆: 另一端,往往是那些被大众熟知、传唱度极高的“口水歌”或者“流行歌”。在鄙视链里,这些歌很容易被扣上“俗”、“没营养”、“只会跟风”的帽子。但你想想,能流行起来的,本身就说明它有能触动大众的地方,能引起共鸣。只不过,有些人觉得这种共鸣太“廉价”了。
“类型”的壁垒: 还有就是按音乐类型来分的。比如,很多人会觉得听摇滚的比听电子乐的“酷”,听爵士的比听民谣的“有深度”。这些标签化,其实是在用一种简化的方式来理解复杂的音乐世界,也容易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
“技术”的迷思: 有时候,鄙视链还会体现在对音乐“技术”的看重上。比如,对编曲的复杂性、演奏的技巧性要求很高,觉得能写出“烧脑”的歌才是真本事。这没错,音乐的技艺确实很重要,但它不是衡量音乐好坏的唯一标准。有时候,一首简单的旋律,一句戳心的歌词,可能比复杂的技术更能打动人心。
“消费”的符号: 现在的音乐消费,也越来越符号化。你听什么平台上的歌,用什么设备听,甚至听的是哪个国家/地区的音乐,都可能成为你身份认同的一部分,进而加入到鄙视链的讨论中。

总的来说,听歌鄙视链,就像是社会上其他各种“鄙视链”的缩影。它源于人们对自我认同的追求,对“与众不同”的渴望,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试图通过音乐来为自己贴上某种标签的心理。但这样一来,很多时候反而限制了音乐的边界,也让一些真正好听但不够“小众”的音乐被埋没。

国内某些音乐人“听众垃圾”论:傲慢与脱节

再来说说那些认为“听众垃圾”的音乐人。这事儿,我觉得挺让人心寒的,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艺术神圣论”的误区: 很多音乐人,尤其是那些在独立音乐圈子里打拼、追求“艺术性”的,容易陷入一种“艺术神圣论”的误区。他们觉得自己的创作是纯粹的、高尚的,是为了表达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或者是在探索音乐的边界。而听众,尤其是那些“不理解”他们的听众,就被看成了俗人,被认为是“没有品味”、“不懂艺术”的。
脱离受众的自我感动: 有时候,这种“鄙视”源于音乐人与市场、与大众的脱节。他们可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用一些大众难以理解的音乐语言、叙事方式,但又不期望听众去学习和理解,反而觉得听众的“不理解”是听众的错。这种“自我感动”式的创作,很容易变成“关起门来自己玩”,然后埋怨别人为什么不来听。
“商业”的污名化: 很多音乐人,尤其是那些坚持“独立”的,往往对“商业”、“流行”有一种天然的排斥。他们认为,一旦沾染了商业元素,音乐就“变质”了。于是,那些追逐流行、希望被更多人听到的音乐人,或者那些享受流行音乐的听众,就成了他们口中的“叛徒”或“傻瓜”。这是一种很狭隘的视角,音乐本身可以很纯粹,但它也可以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这其中并不矛盾。
现实困境下的泄愤: 还有一种可能,是音乐人自身面临的生存困境。当他们在创作上投入巨大,但市场反响平平,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时,他们可能会把这种挫败感和愤怒,转移到听众身上。觉得“我这么用心做音乐,你们却只喜欢那些粗制滥造的东西”,这种情绪很容易被放大。
对“大众”的刻板印象: 就像上面提到的听歌鄙视链一样,音乐人也容易对“大众听众”形成刻板印象。他们可能只看到了那些在评论区里发表肤浅言论、只关注流量的少数人,而忽略了那些真正用心聆听、有自己思考的广大听众。
缺乏沟通与互动: 很多时候,音乐人与听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音乐人可能觉得自己的艺术表达是完整的,不需要向听众解释什么,而听众也因为信息不对称,无法真正理解音乐人的意图。在这种隔阂下,误解和“鄙视”就很容易产生。

本质上,这两种现象都透露出一种“精英主义”的影子,只不过一个是体现在品味上,一个是体现在创作理念上。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它既可以是一场高雅的艺术盛宴,也可以是一种简单的情感慰藉。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眼光去审视音乐,或者去评判听众,都会阻碍音乐的健康发展,也会让很多美好的音乐和体验被错过。

一个健康的音乐生态,应该是鼓励多元化的,既有追求艺术深度的音乐人,也有能够触动大众的音乐人;既有喜欢探索小众音乐的听众,也有享受流行旋律的听众。音乐人应该努力创作出好的作品,并尝试与听众沟通,而听众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和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

当音乐人觉得听众“垃圾”的时候,他们最应该反思的是:是不是自己的音乐没有找到与听众沟通的有效方式?是不是自己的艺术表达,过于封闭和自满了?音乐终究是要“给人听”的,如果听众“垃圾”了,那可能问题不在听众,而在“听”这件事情本身是否真的被顾及了。

所以,对于听歌鄙视链,我倾向于看淡它,保持自己的节奏,不去被别人的看法左右。而对于那些认为听众“垃圾”的音乐人,我只能说,希望他们能多看看自己的作品,多听听外界的声音,别让傲慢和脱节,毁了自己和音乐之间的连接。毕竟,没有听众的音乐,终究是孤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得说明的是,音乐作品的高低是存在的。你不能说三岁小孩乱弹就和贝多芬水平一样,这里的高低其实是生产者的水平高低。

其次,音乐作品的高低只是生产者的区分,没法反映消费者(受众)的档次高低。如果一个消费者只是因为觉得听贝多芬更高雅所以去听,而不明白也不试图去明白好在哪里;那么其实和听mc天佑是一回事。

关于品位高低,《圆桌派》里有一期的讨论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心智水平和消费内容应该匹配,不越级装逼,就是不该被鄙视的。等到你听得懂贝多芬的时候,就会自然去听;你确实不了解音乐,喜欢听某些简单的曲子,也是活的自在,实诚。不试图活在周围人的评价中,去表现一个虚假的自我,就没问题。

最后,国内音乐人觉得听众垃圾(不说垃圾吧,至少会觉得欣赏水平不一致),这个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而且全球都一样。因为这个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知识技能不对等决定的;退一万步说至少也是音乐圈和娱乐圈的纷争,而娱乐圈人肯定是更多的。

如果都让听众来决定好坏,那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大音乐家就永远没法出头了。任何一个领域,要想求真知,民粹是肯定先要杜绝的。

但单单对音乐人来说,面对专业领域里不如自己的人时,宽容的心态很有必要,这个是最起码的修养和礼貌。

至于作品不火和欣赏水平不行这块,至少一个音乐人的追求还停留在“火”的话,这个做音乐的动机也不纯净。而且又想火,又不愿意放下脸皮接受商业规则也不合适,立了牌坊就不要老想着当那啥。

user avatar

这个答案是很久之前写的,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这么多人点赞。很多年过去了,也许当时我的话语并不得体,但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

已经有女朋友了,她也是艺术行业,不同门类,对于艺术理念争执她也持开放态度。总而言之,因为这种问题和她争执,或者说思辩,是她乐于见到的,并且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里的一部分。

祝好:)

以下是原答案。

有一次我在livehouse里演出,下台的时候有个姑娘问我要微信,我就给了。之后也没聊天,就一直在朋友圈里晾着。有一天我看到她发了一条朋友圈,转了一篇关于鄙视链的文章,题目叫做我鄙视鄙视链。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槽点



这篇文章里一直在偷换概念试图去说明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才是艺术,而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艺术鉴赏是需要学习的,和艺术是否小众无关。
普通人是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学习艺术鉴赏的。一样物品能够流行起来只能说明它学习的成本低而已罢了。而音乐人之间的鄙视链往往并不针对音乐门类,而是里面所包含的技术含量。所以在音乐里,没有人会鄙视古典乐,也没人敢说这句话,爵士亦然。因为此类音乐所包含的知识体系绝非流行乐可比。但是时至今日古典乐和爵士乐还是小众之小众的爱好,因为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这种学习并鉴赏的能力。
当我们问一个音乐爱好者,你听歌能够吸引你的要点是什么,大概率的回答是,好听的旋律,强有力的节奏,或者是美好的歌词。对于他们来说感官的直接刺激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快感。如果是对一个乐迷来说,会和你谈音乐流派的发展历程,会和你谈乐手的技术。对于乐手来说,聊的则是设备,编曲,和声,律动。对于大师,则会和你谈音乐美学和哲学。每往上一层,所需要的学习成本都是成倍增加的。
所以扪心自问,普通人会有这样的精力去学习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吗?

于是啊我就回复了这位姑娘:



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你猜后来怎么样?
#并没有什么在一起#




她把我给删了(微笑



所以你明白为啥我到现在都没女朋友了吧??

user avatar

一个乐评人,最少几十万首歌认认真真灌出来的。

一个音乐人,读谱演奏整天一门心思放在音乐上,一首歌拿来和声配器听得透透的。

然后你觉得他们品位不比普通人高?!


各行各业都是,专业的一定比业余的强。

而有些音乐风格在专业领域更受欢迎,有点鄙视链也是正常的。


举个例子,厨师和美食家,也许厨师品位比不过美食家,美食家厨艺比不过厨师。

但两者的厨艺和品位一定高于普通人。

他们是专业的。


而且为了好吃而精心制作的食物,和为了出货品质稳定加工方便且节约成本而制作的工业化饮食。这两者相比较的话前者当然能鄙视后者。


怎么到了音乐这你们就不同意了呢


——————————————————————

总结中心思想:在相应领域内,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强于完全没受过训练的普通人。

这都能抬杠,怕不是杠精本精了

user avatar

有相當一部分人的閱讀理解奇差無比,理解不了一個人說的話是基於事實判斷還是價值判斷,這是真的,跟ta聽的是流行還是搖滾沒有關係~~

舉個例子,在一個音樂群里我有次順口說了一句“激流金屬感覺是個很沒有文化的音樂類型。。。”結果引來了一群人的口誅筆伐。。。在他們眼裡,就變成了“你說激流金屬沒有文化,我喜歡激流金屬,你這是在罵我咯?!你很有文化咯?!”......

然而,八十年代初激流金屬的誕生就是一群高中都沒念完的人搗鼓出來的,說是失學兒童不誇張,受眾群也大多是藍領,也都是沒有經受過什麼高等教育的群體,再加上當年音樂製作技術的不夠發達和缺乏更系統的練習方式導致他們那時候的演奏聽起來也很粗糙,我只是把這麼一長串事實簡化了一下說出來,在他們眼裡就成了我在攻擊他們的喜好,我在侮辱他們的偶像。。。

有人問“如果他們攻擊你喜歡的音樂和偶像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關我屁事?o(* ̄︶ ̄*)o


前幾天退了那個群,因為一個窒息的採訪,他們跟風罵窒息~~

我沒覺得窒息的音樂有多好、技術有多厲害,但人家堅持做了二十年,還搞了330金屬節,讓金屬黨們有地方可去,讓新樂隊有登台的機會,窒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現在在中國做金屬和看金屬演出有多難,不是不知道吧?動不動場地被查,或者演出被舉報。。。噢,合著我說激流金屬沒文化你們就噴我,你們跟風噴窒息的時候就義正言辭了?就替天行道了?這種雙標癌怎麼那麼不招人待見呢?

有時候,聽眾真的挺垃圾的~~ :)

user avatar

有鄙视链实在是太正常了,也没有什么不对。

最简单地说,你把一些糊弄人的破玩意,也当成和优秀精品的东西一样尊重,那么对那些费心创作优秀精品的人来说,公平吗?反正得到的结果和对待都是一样的,谁还去费时费力创作优秀的东西,干脆都粗制滥造工业流水化算了。

所以说,音乐也好,其他艺术作品也罢,有鄙视链是十分正常的,没有鄙视链,就不会进步。

我听到不好的歌,粗制滥造的歌,不会违心的说一句要尊重的不同的音乐,而是大大方方的说实话:“这就是垃圾。”

并不是自己喜欢就是好,不喜欢就是垃圾,对于自己不喜欢但客观牛B的音乐,也会尊重的说上一句:“它是一首很棒的音乐,只是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罢了。”

但是只是评价音乐,不会评价人。有很多人鄙视链是对着人品去的,仿佛对方听的歌比较差就认定这个人人品差,这是不对的,于欣赏的个人就只是品味不同而已,对事不对人(除了喊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