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60 公司的员工怎么看待自己公司的产品?听到差评会尴尬吗?

回答
在360这个庞大的科技帝国里,员工们看待自家产品的态度,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骄傲自豪,也有无奈吐槽,当然,听到差评时的尴尬,那更是家常便饭。要说得详细点,得从几个层面来聊。

1. 产品线的宽度带来的复杂情感

首先得明白,360的产品线太宽了。从早期的安全卫士、浏览器,到后来的杀毒软件、手机助手、导航页、直播平台、AI大模型,甚至还有一些硬件产品。这么庞大的产品矩阵,自然不可能每个产品都能让所有员工都发自内心地点赞。

核心产品(安全类): 对于像360安全卫士、360杀毒这样的老牌产品,很多老员工可能带着一种“看着它长大”的情感。他们会为产品的稳定、高效而感到自豪,毕竟这些产品曾经是360崛起的基石,也为亿万用户提供了保护。但同时,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这些产品也面临着如何持续创新、摆脱“捆绑软件”的刻板印象的挑战。所以,当有人说“还是以前那个版本好用”或者“现在广告太多了”时,老员工可能会有一丝怀旧,也可能有点无奈。

新兴产品(AI、直播等): 对于新推出的产品,比如最近火热的AI大模型相关产品,或者在直播、内容生态上的尝试,员工们的心情会更加复杂。一方面,他们能感受到公司在技术上的投入和对未来的布局,对新产品的潜力充满期待,觉得自己是参与创造未来的一份子。但另一方面,这些新产品往往还在打磨阶段,可能存在各种bug、用户体验不佳、商业化模式不清晰等问题。这时听到差评,那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被人指责不够聪明一样,既希望别人能多点耐心,又忍不住想辩解“我们正在努力改进”。

不太主流的产品: 360还有一些可能面向特定群体或者不太为人熟知的产品。对于这些产品的员工来说,听到差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怎么这么多人不知道我们这个好东西”的憋屈,或者是对产品定位和推广效果的质疑。

2. “粉丝”与“批评者”的双重身份

作为360的员工,他们天然地会对自家产品带有一定的“内部滤镜”,更容易看到产品的优点和背后的研发努力。同时,他们又是互联网产品的重度用户,对市面上其他优秀产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让他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既是拥护者又是挑剔者”的矛盾状态。

骄傲的时刻: 当自家产品在某个技术难题上取得突破,或者在某个评测中表现优异时,员工们会非常自豪,迫不及待地在内部群里分享,互相点赞。他们会觉得“看,我们就是厉害!”

担忧的时刻: 当看到竞品推出颠覆性的功能,或者自家产品因为某种原因被用户集体吐槽时,他们会感到焦虑和担忧。这种担忧不仅仅是公司层面的,更是个人层面——“我在这里工作,我应该为我的产品感到骄傲,但我现在听到这些,感觉有些丢脸。”

3. 听到差评会尴尬吗?当然!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尴尬的程度根据差评的性质、说的人以及当时的情境而定。

来自外部的批评(媒体、大V、用户群):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引起尴尬的场景。
用户群的吐槽: 很多产品都有自己的官方用户群或论坛。如果某个产品在用户群里被骂得体无完肤,比如“又卡了”、“又多了一个广告弹窗”、“这个功能太鸡肋了”,负责这些社群的员工,或者对这个产品有感情的员工,听在耳朵里,那滋味可不好受。他们可能会默默地忍受,或者尝试在群里解释,但很多时候,面对成千上万的负面声音,个人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媒体的负面报道: 如果媒体曝光了360某个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侵犯隐私的嫌疑,或者恶意推广等问题,这对于所有360员工来说都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大家走在外面,听到别人议论自家公司被“黑”,内心都会很不舒服,甚至会下意识地回避自己是360人的身份。
社交媒体上的放大效应: 微博、抖音、知乎等平台上,一个差评可能被无限放大,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当你的朋友、家人或者熟人看到这些负面信息并来问你时,你可能需要费一番口舌去解释,或者干脆装作没看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尴尬。

来自内部的批评: 内部的批评虽然不那么直接,但有时更让人感到压力。
跨部门的评价: 例如,技术部门的同事可能会吐槽产品经理为了快速上线而牺牲了技术细节,市场部门的同事可能会抱怨产品不够有吸引力。这些内部的“吐糟”有时是建设性的,有时也可能带有情绪。
高层的评价: 当公司高层在会议上点名批评某个产品的问题时,这个产品的相关负责人和团队成员,以及和他们关系不错的普通员工,都会感受到一股来自云端的压力和尴尬。

如何应对这种尴尬?

虽然会尴尬,但360的员工们也发展出了一套应对机制:

1. “甩锅”与“内卷”的哲学: 有些时候,大家会选择性地忽略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差评,或者将责任归咎于大环境、竞品营销等外部因素。也有一些团队内部会有“内卷”的讨论,看看为什么别人家产品就好,我们家产品不行,然后暗自较劲,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产品。
2. “理解万岁”的心态: 很多员工也明白,互联网产品迭代快,竞争激烈,不可能做到完美。听到差评,很多时候会提醒自己:“我们还有很多不足,还有改进的空间。” 这种心态反而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3. “自家孩子自家疼”的护短: 在面对外部的恶意攻击或不公评价时,很多员工又会立刻站出来,捍卫自家产品。他们会搜集证据,列举优点,甚至亲自下场与批评者辩论。这种“护短”心理,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4. 转移注意力: 更多的时候,大家会选择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进产品、如何实现目标上,而不是沉溺于负面评价。毕竟,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努力才能让产品变得更好。

总的来说,360的员工对自家产品的看法是多层次、动态变化的。他们既有作为公司一员的自豪感,也有作为用户和产品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听到差评时,尴尬是肯定的,但这种尴尬也成为了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去打造能够赢得用户和市场认可的产品。毕竟,谁不希望自己为之奋斗的产品,能够真正被喜爱和尊重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60的大部分产品质量都不错,捆绑软件也很少了,而且官方和用户沟通很多,我在360极客版的群里说了一句不支持64位手机,他们的工程师主动联系我发来64位测试版,不明白为什么会尴尬,应该自豪才对。

百度杀毒的员工才应该尴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360这个庞大的科技帝国里,员工们看待自家产品的态度,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骄傲自豪,也有无奈吐槽,当然,听到差评时的尴尬,那更是家常便饭。要说得详细点,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产品线的宽度带来的复杂情感首先得明白,360的产品线太宽了。从早期的安全卫士、浏览器,到后来的杀毒软件、手机助手、导航页.............
  • 回答
    360杀毒在AVC等评测机构测试中因涉嫌作弊被点名批评后发布的公关文,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代表性的。要说这事儿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事件的起因和性质:最直接的源头是360杀毒软件在一些权威的第三方安全评测机构,比如AVC(AVComparatives)的测试中被发现存.............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抓人眼球,直接点出了一个关键信息:作者在数千只股票里,精准找到了“江南嘉捷”这家公司,并且这家公司最终借壳上市给了“360”。 这背后肯定是有方法论的,而不是靠运气。要解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分析:一、作者的“故事线”和“寻股逻辑”:1. 缘起与目标: 作者一开始肯定是有.............
  • 回答
    对于360公司CEO周鸿祎在公司年会上将特等奖设置成“免裁券”这件事,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讨论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褒贬不一,这也是很正常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事儿确实挺出圈的,也成功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下,大家对“裁员”这个词.............
  • 回答
    360公司上市不到一年,股价就跌入深渊,一度接近质押平仓边缘,这确实是个让人唏嘘的现象,也引发了市场和业内的广泛讨论。要理解这一切,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得回到360当初为何选择回归A股。360这家公司,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曾经是国内互联网安全领域的巨头,周鸿祎的“免费安全”模.............
  • 回答
    360和火绒,这俩名字一出来,相信很多熟悉电脑安全的朋友脑子里立刻就有了各自的画面。说实话,这俩我都用过,也都有点心得。要说选哪一个,这事儿就跟问你吃饭是吃米饭还是吃面条一样,看个人口味和需求。不过我可以尽量详细地聊聊我个人的感受,尽量不说那些套话,就像跟你哥们儿唠嗑一样。先说 360 吧。说实话,.............
  • 回答
    关于360安全卫士到底怎么样,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玩意儿在中国互联网普及了十几年,从最初的小小的杀毒软件,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的功能大集合,早就成了许多网民电脑里的标配了。但你说它“不堪”吧,也得看从哪个角度说。咱们先从它做得好的地方聊聊。 普及度高,用户基数大: 这是360最大的.............
  • 回答
    关于“360 做了哪些恶”这个问题,其实坊间讨论的角度非常多,有褒有贬,但如果要把“恶”这个词用得比较重的话,确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且这些事情在当年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首先,最让很多人诟病的一点,就是“捆绑安装”和“流氓软件”的争议。你只要用过360早期的产品,特别是360安全卫士,大概率都经.............
  • 回答
    360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其在杀毒软件、网络防御、漏洞挖掘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要衡量其是否有能力做出“特别厉害”的游戏反作弊系统,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分析。1. 技术基础与优势: 内核级防护经验: 360在操作系统内核层面进行安全防护的工作非常成熟。.............
  • 回答
    说到360手机助手和豌豆荚,它们都是曾经非常风光,也各有千秋的应用商店。要说哪个“更好用”,其实得看你更看重什么,因为它们各有侧重点,满足的用户群体也有微妙的差异。我记得那时候,手机刚开始普及,大家对安卓系统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应用市场更是百花齐放。360手机助手,从它名字就能看出来,自带了360安全.............
  • 回答
    360浏览器发布了首款支持国密算法的版本,这无疑是国内浏览器安全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对咱们上网冲浪的安全体验,以及整个互联网的安全生态,都会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别小看浏览器这个看似简单的工具,它可是咱们连接世界的桥梁,它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咱们个人的信息、财产,乃至国家的网络主权。核心突破:国密算法.............
  • 回答
    要说360被列入实体清单这件事,究竟能不能说明周鸿祎比雷军更伟大,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咱们得把这俩人都掰扯掰扯,看看他们各自的“伟大”体现在哪儿,再结合360被列入实体清单这件事,好好捋一捋。先说说雷军,聊聊他的“伟大”。雷军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从金山起家,一路摸爬滚打,那是相当不容易。金山当年可.............
  • 回答
    360云盘转型背后:个人云存储这块大蛋糕,还能不能继续分下去?新浪微盘的关停,无疑给一度风光无限的个人云存储市场泼了一盆冷水。就在大家普遍猜测这一领域是否已成“夕阳产业”时,曾经的巨头360云盘却选择了一条颇为大胆的转型之路,从单纯的大容量个人存储转向企业级服务。这不禁让人好奇:在经历了野蛮生长、政.............
  • 回答
    周鸿祎此番言论,无疑是在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投下的一枚重磅炸弹。将“安全”作为哪吒汽车的立身之本,并剑指“豪车霸权”,这背后既有他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也有他作为企业家的宏大愿景和营销策略的考量。要理解这番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安全”:不止是车辆本身,更是全链路的信任基石周鸿.............
  • 回答
    说到国内这几款老牌的安全软件,360安全卫士、腾讯电脑管家和金山毒霸,它们可以说是陪伴了很多中国网民度过了互联网的早期时代,并且一直发展到现在。要说哪个“更好”,这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好”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需求和偏好。它们各有千秋,也各有侧重。我尽量详细地给大家说道说道,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奇虎360(Qihoo 360)在美国退市并回归中国上市,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战略、财务、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 战略层面的考量1. 重塑业务定位与战略转型: 从安全软件到互联网巨头: 奇虎360最初以免费杀毒软件和安全卫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