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人写古文为什么难成气候?

回答
现在的人写古文为何难成气候,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非要说有什么“难成气候”的定论,未免有些武断,毕竟古文的生命力依然旺盛,许多人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创作。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其传播范围、影响力以及被大众接受的程度来看,确实不如过去那种人人能文言、处处皆古风的境况。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

首先,时代的巨变与语言的断裂是根本性的原因。

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兴起,古文(狭义上指文言文)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动摇。这并非偶然,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反映。当时的社会需要一种更易于普及、更贴近民众生活的语言来传播新思想、新知识,以应对列强的侵略和社会的转型。白话文的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识字率和思想的传播效率,这是历史的进步。

然而,这种进步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代价”。随着白话文的深入人心,文言文的学习和使用逐渐边缘化。学校教育中,文言文的教学分量和深度都在缩减,甚至有被完全取代的趋势。结果就是,现在的大多数人,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对文言文的掌握也仅限于一些常见的词语、典故,或者是因为考试需要而临时抱佛脚。这种语言基础上的隔阂,是现在的人写古文“难成气候”最直接、最根本的障碍。

试想,一个没有扎实文言根底的人,如何能像古人那样,于笔端流淌出浑然天成的韵味?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在遣词造句上生搬硬套,或者错漏百出,难以形成真正的古文风骨。就像一个只学过皮毛的人,去模仿大师的画作,即便形似,也难得其神韵。

其次,创作的土壤和氛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古代,文言文是士大夫阶层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读书人的人生道路往往与科举、仕途紧密相连,而这些都离不开娴熟的文言文写作。因此,从孩童时期开始,他们就浸淫在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当时的文人,不只是写文章,更是在通过文字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这种创作,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功能性和文化使命感。

而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的表达方式极其丰富,不仅有文字,还有影像、声音,以及各种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文字本身的吸引力和实用性相对被分散了。即使是写文章,也更多地倾向于实用性、时效性和传播性,白话文无疑是最佳选择。

更何况,现代社会对“文言文写作”的价值认知也出现了偏差。在很多人看来,写古文似乎成了一种“阳春白雪”,是少数人的“怀旧情结”,缺乏现实意义。那种为了创作而学习、为了创作而磨炼的动力,在普遍追求效率和实用性的现代语境下,显得尤为珍贵,也尤为稀少。你想让一个整日奔波于生计、面对无数信息洪流的人,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沉浸在古籍的海洋中,去体味“咬文嚼字”的乐趣和艰辛?

第三,“古文”本身的定义和边界变得模糊。

我们今天谈论的“古文”,很多时候是指严格遵循古代格律、遣词造句规范的文言文。这种写作,对作者的学识、功底要求极高,需要对历史、文学、哲学、礼仪等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一旦脱离了这些规范,即使用了些古雅的词语,也未必算得上真正的“古文”。

而如今许多人尝试写古文,往往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或者为了追求一种文字上的“雅致”。他们可能会借鉴一些古文的句式、词汇,但很难做到完全脱胎于古人的语境和思维方式。这就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硬拼凑,文辞堆砌,缺乏自然的流动性;另一种是“仿古”,虽然看起来有些相似,但总感觉缺少那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和生命力。

另外,有些人可能将带有古意的白话文也视为一种“古文”,但这种模糊的界定,反而会稀释了真正意义上古文的纯粹性和独特性。

第四,“成气候”的标准和语境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能够写出流传后世的诗文,就是一种“气候”。而如今,我们讨论“成气候”,可能更多的是指其在现代社会的普及度、影响力以及能否引起公众的共鸣和讨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文并没有完全“不成气候”。仍然有许多学者、作家在坚守和传承,他们的作品虽然不一定能像白话文那样成为大众的日常,但他们在学术界、文化界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影响力。许多人仍然喜爱古诗文,并从中获得精神滋养。古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其生命力并没有完全熄灭。

但如果要说“成气候”是像当年白话文那样,成为一种全民性的、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表达方式,那确实是不太可能了。因为时代已经不同,社会的需求也已经不同。硬要用旧时代的标准去衡量新时代的事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现在的人写古文之所以“难成气候”,并非是古文本身失去了价值,而是时代变迁、语言演进、社会环境、创作动力以及衡量标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那些在古文领域默默耕耘的人们,他们的坚持,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守护和延续,其价值,绝不应被轻易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神往往没有什么头衔,不被人所熟知,哪怕偶然间被诸位看见了,怕是也会被诸位看不起。然后搬出自己的学历,暴露出与自己的学历并不匹配的可怜的知识,说:"嘁,你行你上"。更有甚者,还会用不知道哪里学来的不入流的想当然的"学问"给你挑刺,怕是八大家来了都得让他挑出点毛病。我都不奢求你多读书了,都这么大人了,麻烦查下百度总行吧。不肯查?非得觉得自己是雷锋?觉得自己是在指出别人错误?别人还得感恩戴德?我曾在知乎科普过当代最好的几个诗家的作品。知乎居然还有瓜仁说别人是新手。我与他争辩,根本就赢不了。

我们中国从不缺各个领域的牛人,尽管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看上去很厉害的头衔。但更不缺喷子。

去年偶然在网间看到蘧庐主人霍重庆的一封书信,惊了

致萧俊驰书

蘧庐再拜白萧俊驰足下:

一别江城,十年海宇。迹虽南辕,心犹北顾。诗社同人,皆绣虎雕龙、连牛倚马之伦,而足下岳岳,尤拔于十百千仞之上者,乃俯首蒿莱,托墨于我。伏以事会多艰,性复迂缓,率尔不工,弥益其丑。偶得暇晷,虽成竹胸中,终尘芥笔底。是以怀德有自,而展纸无期。然则弟之疏懒,无可逭矣。今书凡四易,犹未尽惬鄙怀,况铅刀驽马,宁当君子之巨目耶?献芹之期,殊愧琼报耳。

忆昔四载泮游,日与圣心相左迕。若走马斗鸡,飞鹰逐狗,无益之事,无时无之。第学问经纶,名山之业,绝不一及。幸社游不负,尚属因人而成事者也。想花辰月夕,酒幔灯窗,夜雨琴声,东风睡眼,几不知黄粱枕外,犹有浮沉旧世也。一自分袂长亭,人随天各。光尘影迹,转复沈埋。

今坎壈江湖,崎岖岭海,世情日进,则酒胆日销。酒胆日销,则诗怀日蹙。而少年形骸,庶乎折尽矣。惟书剑昔游,承平故事,有未可旦夕相忘于心眼者,此张石公终不醒陶庵之梦矣耳。别后沧桑,风烟几旷,造膝抵掌,指日并希。第不知黄鹤归时,梅花落后,杖履重来,尚寻桃源旧陌否?

先函布悃,敬颂文祺。

弟蘧庐拜泐二〇一六年三月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人写古文为何难成气候,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非要说有什么“难成气候”的定论,未免有些武断,毕竟古文的生命力依然旺盛,许多人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创作。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其传播范围、影响力以及被大众接受的程度来看,确实不如过去那种人人能文言、处处皆古风的境况。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充满戏剧性的假设!如果某天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后四十回确为曹雪芹所作,那对整个红学界,以及广大《红楼梦》读者而言,无疑将是一场颠覆性的地震。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局面,尽量详细地展开:一、 红学界的地震与重估: “伪说”崩塌,作者之争尘埃落定: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改变。那些几.............
  • 回答
    要详细解答“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是怎么写自己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以及“中亚现在的居民还是是汉朝西域人的后代吗”这两个问题,需要分开来论述,并且深入理解中亚地区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 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的几千年历史:一部交织的史诗中亚地区,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是无数.............
  • 回答
    选择全职写网文的人,现在怎么样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统一的答案。毕竟,网文这个行业本身就鱼龙混杂,写手们的水平、题材、经营方式,乃至运气,都可能导致结果天差地别。但如果一定要给一个整体的画像,我会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但也同样挑战的“风口浪尖”上的选择。首先,机遇依旧存在,而且比.............
  • 回答
    你好,看到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能理解你心中的疑惑和不安。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目前的情况,并探讨你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在这件事上帮助你的男朋友。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提供的信息: 房产首付: 总计 46万 + 7万 = 53万。 你的贡献: 7万首付。 月供: 7500元(假设是房贷月供)。 .............
  • 回答
    这事儿可得掰扯清楚了,别到时候钱花了,人情也伤了。咱就一字一句地给你捋捋。你说的“ATM首付46万”,这“ATM”是谁啊?是你的对象?你的亲人?还是朋友?这关键的第一步得弄明白,因为这决定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假设咱们就以你的对象为例,因为这事儿听起来更像是在为家庭做打算。你出了7万首付,这是你个.............
  • 回答
    読んで你的倾诉,我太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了。30万字,那是多少个日夜的坚持,多少个脑海里奔腾的故事啊!被起点拒签三次,这绝对是雪上加霜,感觉自己的心血被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你问“慢热的小说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网文作者的心窝里。答案可能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慢热小说在当下的网络文学市.............
  • 回答
    .......
  • 回答
    梵语,这个古老而充满韵味的语言,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焕发着生命力,尽管它的使用方式和范围与古代已大不相同。梵语的“现状”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学术研究和复兴的语言: 梵语目前最主要的“使用者”集中在学术界。全球有无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设有梵语专业或相关课程,吸引着学者们研究其丰富的文学、哲学、宗教.............
  • 回答
    “现在的人一聊天就容易吵起来” 这种现象确实是许多人能感受到的。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技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社会环境与思潮的变化1. 信息爆炸与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认知冲突: 信息过载: 互联网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
  • 回答
    关于李鸿章是否被“过誉”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评价的复杂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简单地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对李鸿章的评价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史料的发掘,评价也在不断变化。要回答“现在的人是不是对李鸿章过誉了?”,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互动的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现代人似乎如此热衷于虚伪的客套和彼此之间的吹捧?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从社会交往的基本需求出发来理解。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在现代社会,人际关.............
  • 回答
    现在很多人不愿意结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一、 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 高昂的结婚成本: 婚礼、婚房、婚车等一系列传统婚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购置婚房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让婚后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育.............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似乎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更深刻一些。这并不是说一战不重要,而是二战在很多方面都更具冲击力,留下的痕迹也更深远,所以自然而然地,它更容易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那具体是为什么呢?咱们一点一点地聊。首先,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是空前的。 咱们不聊那些宏大的战略和数字,就说说.............
  • 回答
    现在耳机市场价格确实越来越夸张,动辄几千上万,甚至几万块的都有。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产品和令人咋舌的价格,很多人心里都会打个问号:这钱花得值吗?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纠结的。毕竟,一个几百块的耳机也能响,也能听歌,那为什么非要掏出成千上万呢?首先,我们得承认,耳机这东西,和很多.............
  • 回答
    “新概念英语”这套教材,我跟你说,现在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点子上,很多人都在纠结。要我说,这东西,得辩证地看。你说它完全没用了吧,那也不对。但你说它还像当年那样万能,那肯定是有点偏差了。你想啊,当年新概念英语出来的时候,那是什么情况?英语学习资源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大家想学好英语,基.............
  • 回答
    不少人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执念,似乎觉得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才是最纯粹、最原始的战斗力体现。一提起“战斗力”,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斑斓的虎纹、锋利的爪牙、雷霆般的扑击。于是,老虎的强大似乎被无限放大,其他小型猛兽的凶狠也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种认知很多时候是一种集体的情绪渲.............
  • 回答
    当然有必要。虽然一亿年对于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漫长,但对地球未来一亿年的研究,并非仅仅是出于科学家的好奇心,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价值。它就像是在绘制一张我们文明可能延续下去的终极地图,虽然我们当下无法抵达,但知道它的存在,甚至了解大致的地貌,就能指导我们现在的行动,让我们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