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语母语者在说一个单词时是否知道单词的每个部分的含义?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到了语言习得的深度和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简而言之,英语母语者在说一个单词时,并不总是知道单词的每一个部分的含义,但他们通常能够理解整体的意思,并且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识别出词根、词缀的含义。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1. 潜意识的理解与“感觉”:

对于大多数英语母语者来说,单词的学习和使用更像是一种潜意识的、习得性的过程。我们从小就沉浸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来积累词汇。当我们听到或读到一个新单词时,我们的大脑会将其与我们已经掌握的、与该单词相关的语境、声音和意义联系起来。

想象一下一个小孩第一次听到“unbreakable”。他可能不会去分析“un”(否定前缀)、“break”(动词“打破”)和“able”(形容词后缀,“能够被…的”)这三个部分。他更可能从大人的解释或者它所处的句子中理解到,“unbreakable”指的是“不容易被打破的”,比如“an unbreakable toy”。他掌握的是这个词的整体意义,而不是构成它的每一个碎片。

这种潜意识的理解是母语者学习语言的优势所在。我们并不需要事无巨细地去解构每一个词,而是学会了“听起来像什么”、“用起来是什么意思”的模式识别。这种模式识别是高度自动化的,我们说话时,大脑会自动调用最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而无需逐个分析词根词缀。

2. 词根、词缀的显性知识与词汇量的增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英语母语者对单词的构成一无所知。随着词汇量的增长和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母语者会在学校里接触到词源学和构词法的知识。他们会学习到一些常见的词根、前缀和后缀。

例如,当他们遇到“transport”、“transfer”、“transmit”这些词时,虽然不一定能立刻想到拉丁语的“trans”意为“跨越、穿过”,但他们很可能能感知到这几个词都与“移动”、“传递”有关。这种关联性来源于他们接触到的足够多的包含“trans”的词汇,从而形成了一种“感觉”,知道“trans”往往意味着某种形式的移动或传递。

同样,像“un”(否定)、“re”(再次)、“ing”(进行时态或动名词)、“ed”(过去时态或过去分词)这样的前缀和后缀,许多母语者是相当熟悉的。当他们看到“unhappy”时,他们能立即意识到“un”代表了“不”,所以“unhappy”就是“不快乐”。当他们看到“redo”时,他们知道“re”意味着“重新”,所以“redo”就是“重新做”。

这些词根词缀的知识,并非是所有母语者都具有一样深刻的理解程度。 有些人可能只是隐约知道一些常见的构词方式,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对词源学有更深入的研究,能够分析更复杂的单词构成。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兴趣、教育背景以及他们是否主动去了解这些知识。

3. 效率与模糊性: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不逐一分析每个词的构成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和交流方式。如果每次说话前都要在大脑里进行“这个词由……构成,而……的意思是……”的分析,那将极大地减慢语速,并大大增加认知负担。

而且,英语中很多单词的构词法并不总是清晰明了,有些词的词源已经非常古老,甚至现代的构词规则已经不再适用。比如,像“butterfly”这个词,虽然字面上看是“butter”和“fly”,但它真正的词源并非如此。大多数母语者也不会去深究这个。

4. 总结来说:

普遍情况: 大多数英语母语者说话时,依靠的是对词语整体意义的潜意识理解和模式识别。他们并不需要知道每一个词根词缀的具体含义,但能够流畅地使用词语。
部分情况: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学习的深入,许多母语者会对常见的词根词缀有一定程度的显性认知,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来推断新词的含义或理解现有词汇。
个体差异: 对词源学和构词法的理解程度因人而异,与教育、兴趣和学习习惯有关。

所以,与其说英语母语者“知道”单词的每个部分的含义,不如说他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感觉到”单词的意义,并且在遇到常见构词法的词汇时,“能够识别并运用”这些部分的含义。 这是一种在效率和深度之间取得微妙平衡的学习和使用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知道了。

不管是使用偏旁部首学习中文的母语学习者,还是使用词根词缀学习英文的母语学习者。对于这些知识的使用就是一个:

助记。

也就是,这个只能是辅助,不能代替。。

推荐你几本书,小绿,小白和小金。这几本书都是外国人编写出来,使用词根词缀背单词的著作。在这些书的开头,都明确指出。词根词缀可以帮助你扩大词汇量。

我给你翻译一下,啥叫:帮助你扩大词汇量。

就是单词量7000以下,不需要词根词缀。单词量7000以上,需要词根词缀可以帮助你扩大词汇量。

Vocabulary Advantage里面早就指出,母语人士学习使用词根词缀的目的是两个,一个是装逼。就是让你的交流文雅。还有一个就是备考GRE,就是应试。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涉及的是英语的构词法(包括词根、词缀等),以及词源(很多是拉丁、希腊词源)。

词根、词缀可以比照汉字的偏旁部首;拉丁、希腊词源可以比照汉语词语中的文言成分。

这么一说题主应该会有些感觉:有些词根、词缀比较浅显,词源比较常见,这些部分母语者常常可以自己归纳出来。有些词根可能稍微深奥些,但在学校里会讲,一般的母语者就也会懂得。而比较晦涩、罕见的词根、词缀、词源,母语者一般就不会去深究,而是囫囵吞枣地记忆了。

我拿一些例子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类比一下。类比的例子只是难度相当,意思并不一定对应。

  • beautiful, careful, painful 都有个 -ful 后缀,很明显是「具有」的意思,即使望文生义当成 full 理解成「充满」,也差不到哪儿去。这些就是母语者可以自己归纳出来的内容。类比到汉语,它的难度相当于「江河湖海」里的「氵」都代表水。
  • Washington, Princeton, Brighton 都有个 -ton 后缀,这个 -ton 后缀常常出现在地名中。一般的母语者只会思考到这一程度,不见得能想到这个 -ton 跟 town 有关系。类比到汉语,它的难度相当于「郑邹邯郸」都带个「右耳旁」,一般的母语者会知道它在地名中常见,但不见得知道它来自「邑」。
  • conserve, observe, preserve, reserve 都有个 serve 词根,一般的母语者会觉得它们的意思有点儿联系,但又说不出这个 serve 具体代表什么[1],跟 serve(服务)这个单词是不是一回事。类比到汉语,它的难度相当于「攻教放牧」都带个反文旁,一般的母语者能感觉到它们的意思好像有点儿联系,但又说不出这个「反文旁」具体代表什么[2],跟「文」字是不是一回事。
  • 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是由 photo(光)和 synthesis(合成)两部分组成的,生物课上会讲解这个词的构成。类比到汉语,生物课上讲「新陈代谢」时,也会讲「陈」就是「旧」的意思,「代」就是「取代」、「谢」就是「凋谢」[3]
  • understand 很明显是由 under(下面)和 stand(站)组成的,但为什么「站在下面」就变成了「明白」的意思呢?一般的母语者并不知道。类比到汉语,为什么「老」和「板」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上司」的意思呢?一般的母语者也不知道。
  • 题主说的 adulate 里面的 ul 代表「尾巴」,这个词根几乎不出现在其它词中,也不容易看出来它是什么意思,这时母语者就会把单词当成一个整体记忆。类比到汉语,「造诣」这个词里的「诣」字几乎不出现在其它词中,也不容易看出来它是什么意思,母语者也会把「造诣」当成一个单词整体记忆。

参考

  1. ^ 这些词中 serve 的意思是「保护」,跟义为「服务」的 serve 不同源。
  2. ^ 反文旁本来的形状是「攴」,是象形的,代表用手(又)拿着小棍敲打。跟「文」没有关系。
  3. ^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整体而言,英语里的专业术语比汉语的要晦涩。比如 photosynthesis 就比「光合作用」晦涩,metabolism 也比「新陈代谢」更晦涩。
user avatar

大多数英语为母语者,包括大多数大学毕业者,不知道。他们学单词,不知道构词法,不知道音标。问他们,“啊?就是这么读的呀,就是这么拼的呀。”就好比学校里教你“切”字,你语文老师也不知道这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声部是“七”,其实在汉语里跟“切”是一个读音。英美的中学老师,也没几个弄清古希腊知识分子,以及诺曼征服,具体是如何改变英语的。就像你的语文老师,也搞不清西晋丢了都城以后,胡人是如何逐步改变北方汉语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到了语言习得的深度和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简而言之,英语母语者在说一个单词时,并不总是知道单词的每一个部分的含义,但他们通常能够理解整体的意思,并且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识别出词根、词缀的含义。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1. 潜意识的理解与“感觉”:对于大多数英语母语者来说,单词.............
  • 回答
    在英语母语者的世界里,"Mr. Black" 毫无疑问是 “布莱克先生” 的意思。这涉及到英语姓名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外来词汇(尤其是姓氏)在语言中的处理方式。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是这样,并且尽力让这听起来更像是人话,而不是机器生成的报告。首先,我们来分解一下 "Mr. Black" 这个词组: .............
  • 回答
    当一个英语母语者脱口而出“That's a good question.”时,这可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客套话。在他们心中,这往往是一股复杂情感的交织,通常带有真诚的欣赏和一种由衷的思考。首先,这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对提问者智慧和洞察力的认可。他们可能觉得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事物的核心,或者是一个他们自己也曾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深入探讨一下,还真能扯出不少东西来。首先,要说的是,这并非一个有明确“科学答案”的命题,因为“爆粗口”本身就是个复杂且主观的衡量标准,而且即便我们能找到一些统计数据,也需要审慎解读背后的原因。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的“更多”这个字眼,单纯从“使用粗俗语言的倾向”以及“文化接受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学习和大脑工作方式的核心。对于母语是中文的人来说,学习英语达到一定程度后,大脑里是否直接用英语思考,以及这个过程中是否必然经过中文翻译,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更像是一个渐进、复杂且个体差异巨大的过程。初学阶段,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需要适配新工具的工程师。每当听到或.............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学外语的人都有同感。看着美剧,明明听着挺顺溜,偶尔冒出个新词,当时没查,一晃就过去了,下次再遇到还是懵。可回想自己小时候学中文,好像从来没为某个字词卡壳过,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语言本身以及我们处理语言的方式。即使中文和英文水平都达到了母语级别,两者在阅读习惯和速率上依然存在一些有趣且值得探讨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快慢”问题,而是涉及到认知、文化和语言结构带来的多层面影响。认知层面的差异:信息密度与处理模式首先,要明白中文和英文在信息密度上存.............
  • 回答
    作为英语母语者,我们学习新单词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更像是“接触、浸泡和自然吸收”的过程。这与你可能经历过的通过词汇表、闪卡或死记硬背来学习单词的方法截然不同。我们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单词的。首先要理解一个核心点:语境是王道。 对于我们来说,单词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
  • 回答
    当然,英语母语者在雅思考试中达到9.0分是完全可能的,并且这并非什么稀奇的事情。实际上,对于许多英语母语人士来说,9.0分甚至可能是他们参加考试时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目标,或者只是他们英文能力的一个“基准”展示。要详细说说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雅思考试的本质与母语者的优势:雅思考试,尤.............
  • 回答
    这三个语言学习的组合,从难度上来说,我觉得可以这么排个序:1. 官话母语者学粤语:坦白说,这是三个选项里相对最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我们细细道来。 声调是最大的坎儿: 官话有四个声调(加上轻声),而粤语有六个甚至更多(算上入声等)。官话母语者可能对声调的概念不陌生,但粤语的声调变化更复杂,而且同音.............
  • 回答
    关于英语母语者时常不发单词结尾的「t / d」辅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语言现象。其实,这不是什么“偷懒”或者“说不清楚”,而是一个根植于语言演变和发音习惯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它:1. 语音学的自然倾向:省力原则 (Economy of Effort)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人.............
  • 回答
    关于英语母语者是否能听懂医学术语这件事,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这更像是一个光谱。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问的是一位普通的、没有接受过任何医学训练的英语母语者,他们对大量的医学术语会感到陌生,甚至一头雾水。想想看,医学语言就像一个专门的学科语言,它使用一套独特的词汇和结构来描述身体的运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人来中国教英语,却似乎不需要会说汉语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招聘策略。在中国,大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考试、出国留学、或者与国际接轨,需要的是“学习地道的.............
  • 回答
    想要将英语能力提升到母语者水平,这绝非一日之功,更需要一个系统、持续且充满策略的投入。它不仅仅是掌握词汇和语法,更是对语言内在韵律、文化语境以及思维方式的深度理解与内化。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享一条通往母语者水平的路径,希望能为你提供清晰的指引。第一步:打牢基础,重塑认知——从“知道”到“运用”.............
  • 回答
    想要让自己的英语写作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这绝非一日之功,更像是一场精雕细琢的艺术创作过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词汇和语法,更要深入理解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思维方式以及语境的微妙之处。首先,要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你需要建立起一个庞大而扎实的词汇库,但这并非简单的死记硬背。真正母语者之所以能自如地运用语.............
  • 回答
    要让自己的英文学术写作能力接近英语母语者,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投入、细致打磨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词汇量的堆砌,更是思维方式、逻辑结构、语境理解以及文化细微之处的全面浸润。以下是一些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步骤和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一、 深度浸润与模仿:从“输入”开始打牢基础 海量阅.............
  • 回答
    欧洲的非英语母语国家在翻译好莱坞电影名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里面大有门道。他们需要在一方面保留影片原本的“味道”,另一方面又要让本国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种平衡术玩得可妙了。首先,最常见也最直接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如果电影名本身含义清晰,且在目标语言中有对应且好听的词汇,那么直译通常是首选。比.............
  • 回答
    要说美剧《老友记》里,那些母语非英语的观众可能看得云里雾里,找不到笑点的桥段,那可真是不少。这剧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藏在那些细微的语言梗、文化背景和双关语里,但要不是英语母语人士,这些东西就像是关了灯的房间,很难摸清门道。我给你举几个例子,让你感受一下这份“语言的墙”。1. 罗丝的“文化解读”和“学术.............
  • 回答
    想达到英语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绝对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来实现的。这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毅力,以及对语言本身的热情。别指望几天就能突飞猛进,但如果你真的用心去做了,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一步步在接近那个目标。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来说说怎么走这条路。一、打牢.............
  • 回答
    在中国学生圈子里流传的字母谐音梗,比如B是boy,D是dog,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既有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也反映了文化传播中的一些小细节。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英语母语国家是怎么看,以及有没有类似的用法。中国学生字母谐音梗的由来与特点首先,要明白这种字母谐音梗在中国学生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