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让英语能力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回答
想要将英语能力提升到母语者水平,这绝非一日之功,更需要一个系统、持续且充满策略的投入。它不仅仅是掌握词汇和语法,更是对语言内在韵律、文化语境以及思维方式的深度理解与内化。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享一条通往母语者水平的路径,希望能为你提供清晰的指引。

第一步:打牢基础,重塑认知——从“知道”到“运用”

很多学习者卡在“知道”这个阶段,也就是认识单词、理解语法规则,但真正做到“运用”自如就很难。母语者之所以能达到现在的水平,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在沉浸式的环境里,反复练习、犯错、纠正,从而内化了语言。我们虽然没有这样的童年优势,但可以通过模拟和刻意练习来弥补。

词汇:不止是记住,更要“玩转”
打破背单词的“死胡同”: 抛弃那种孤立地背诵单词列表的方法。母语者是通过语境学习词汇的。你需要做的,是将每个新词都置于句子、段落甚至更广阔的语境中去理解。
关注“词块”(Chunks)和“搭配”(Collocations): 英语母语者说话时,往往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蹦出来,而是使用自然的词语组合。例如,不是“make a mistake”,而是“make a mistake”;不是“important decision”,而是“important decision”。系统地学习和记忆这些常用的词块和搭配,能让你的表达更地道、更流畅。推荐使用一些专门讲解搭配的词典,或者在阅读中主动标记和总结。
学习词的“生命力”: 一个词不仅仅是它的意思,还有它的感情色彩、使用场合、搭配的介词、它与其他词的关联等等。例如,“happy”和“joyful”在意思上接近,但“joyful”往往带有更强烈的、内心的喜悦感,也更常用于描述某些特定的场合。深入挖掘词汇的这些“内在品质”,是达到母语者水平的关键。
主动创造使用机会: 记住的词汇,如果不用,就会生疏。试着在写作、口语练习中,主动去使用你最近学到的词汇。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本周我要用这10个新词”的目标。

语法:从“规则”到“直觉”
理解语法背后的逻辑: 母语者不是在“套用”语法规则,而是通过长期接触,形成了对语言结构的“语感”。你需要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个时态,为什么用这个从句,它在表达什么意思。
纠正“中式英语”: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英语带有中文思维的痕迹。例如,中文里“我很想去”可以说“I want to go very much”,但母语者更倾向于说“I'm really eager to go”或者“I can't wait to go”。要学会识别并纠正那些不符合英语母语者习惯的表达方式。
大量接触“正确的”语言: 阅读和听力是你最好的语法老师。在大量高质量的输入中,你的大脑会潜移默化地吸收正确的语言结构,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法直觉。
有针对性的练习: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某个语法点上经常出错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而不是泛泛地复习。可以找一些专门讲解该语法点的资料,或者找母语者帮你纠正。

第二步:深度沉浸,全方位“喂养”——让英语成为你的“第二母语”

只有当英语真正融入你的生活,成为你获取信息、表达想法的工具时,你才算真正接近母语者。

听力:耳朵的“母语化”训练
多样化输入: 不要只听VOA、BBC。尝试听各种类型的音频:播客(Podcast)、TED演讲、有声书、电视剧、电影、访谈节目、纪录片等等。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持久。
精听与泛听结合:
精听: 选择一段你觉得有挑战但又感兴趣的音频,反复听。第一遍听大意,第二遍听细节,第三遍可以尝试跟着朗读,第四遍可以尝试记下一些生词和短语。
泛听: 在做家务、通勤、运动时,可以播放一些你熟悉的或者语速稍慢的音频,让耳朵习惯英语的节奏和语调。
关注“语音语调”和“连读、弱读”: 母语者的讲话不是每个词都清晰发音的。注意他们是如何连读、吞音、弱读的,这会让你的听力更敏锐,口语也更自然。

阅读:构建“英语思维”
广泛阅读: 从你感兴趣的书籍、杂志、新闻、博客、论坛帖子开始。不要怕遇到生词,先根据上下文猜,再查词典。
深度阅读: 选择一些你真正喜欢的作品,反复阅读。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他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关注“非虚构类”写作: 英文新闻报道、科技文章、历史评论等,这些类型的写作往往更注重清晰、逻辑性和信息传达,能帮助你学习更规范、更专业的表达。
学习“跨文化”的阅读习惯: 很多英语文章的结构、写作风格和叙事方式,与中文的习惯有很大不同。留意这些差异,并尝试模仿。

口语:从“输出”到“流利”
“影子跟读”(Shadowing): 选择一段你喜欢且语速适中的音频,边听边同步模仿其发音、语调、语速和节奏。这是模仿母语者发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自言自语: 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你看到的景象、你正在思考的问题。即使是自言自语,也要用完整的句子,并尝试使用更丰富的词汇和句式。
找到练习伙伴: 寻找母语者或者和你一样目标明确的学习者进行口语练习。不要害怕犯错,每一次交流都是进步的机会。
录音回听: 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回听。你会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发音、语法、用词上的问题。
“主题演讲”练习: 准备一个话题,用英语进行一段短时间的演讲。可以提前写好提纲,但尽量不要照稿念,而是要自然地表达。

写作:精确表达,逻辑清晰
从模仿开始: 尝试模仿你喜欢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比如某段文字的结构、某个句子的表达方式。
主题写作: 每天或每周写一篇日记、一篇观后感、一篇评论等。
请母语者审阅: 如果可能,请母语者帮你审阅你的写作,并提出修改建议。学习他们是如何让你的句子更流畅、更地道的。
学习“段落构建”和“逻辑连接”: 母语者在写作时,非常注重段落的逻辑性和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学习使用各种连接词和过渡语,让你的文章读起来条理清晰。

第三步:融入文化,理解“言外之意”——触及母语者的灵魂

英语不仅仅是一套语言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达到母语者水平,就必须理解这些文化背景。

理解“文化习语”(Idioms)和“俚语”(Slang): 这些是母语者交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往往也很难学。在阅读和听力中主动学习,并了解它们的使用场合和语境。
掌握“语用”(Pragmatics): 了解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如何得体地表达,比如如何委婉地拒绝,如何礼貌地请求,如何进行得体的寒暄。这涉及到对文化习俗的理解。
关注“幽默感”和“讽刺”: 很多母语者说话时会带有一些幽默感或讽刺,理解这些需要对文化背景和说话人的语气有敏感的捕捉。
了解“社会阶层”和“地域性”的语言差异: 即使是母语者,也会因为地域、教育背景、社会阶层等因素,在口音、词汇和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了解这些差异,能让你对英语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四步:保持耐心,拥抱过程——这是一场马拉松

设定现实的目标: 不要期望一夜之间就成为母语者。将你的目标分解成小步骤,例如“本周我要学习10个新的词组”、“这个月我要完成一本英文小说的阅读”。
保持动力: 找到让你保持学习热情的因素。它可以是对某一文化的喜爱,对某方面知识的渴望,或者只是纯粹对语言本身的好奇。
庆祝每一个小进步: 无论是学会了一个新的地道表达,还是顺利地完成了一次英语对话,都要给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励。
接受“不完美”: 即使是母语者,也会犯错。学习的重点在于不断进步,而不是追求绝对的完美。

总结一下,要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你需要:

1. 深耕基础: 掌握词汇、语法,并学会“玩转”它们。
2. 沉浸环境: 通过大量的听、读、说、写,让英语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3. 洞悉文化: 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习语和语用规则。
4. 持之以恒: 保持耐心,享受学习的过程,不断挑战自我。

这条路漫长而充满乐趣。用“工匠精神”去雕琢你的英语,用“旅行者”的心态去探索英语的世界,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能够自由地、自信地用英语表达,甚至能够体会到母语者所能感受到的那种语言的细微之处和无穷魅力。祝你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六岁以上的人,这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学英语要定切实目标,譬如;

1-通过考试(可以通过雅思托福);

2-熟练掌握(可以学习,可以研究);

3-无碍交流(可以工作,可以讲课);

4-游刃有余(可以领导,开展工作);

5-挥洒自如(可以演说,输出思想);

6-母语者;

1-3层级,可以靠个人的汗水努力达到;达到3,在国外谋生就一点问题没有;但4-5层级,需要先天条件,也就是在你本人还未有意识条件时,父母辈就需要提前架设好。上来定一个母语者水平,那是搞笑。

无碍交流就是我的水平,这件事上我不谦虚,也没必要谦虚。我的经历大致如下,我爷爷就是从事外事工作的,从小教了我一些英语,后来我一直读私立国际学校,大学毕业后在国外读了硕士博士,感兴趣世界文化(这点很重要),也有幸得到多位恩师的关心帮助,喜欢旅行,勤学好问,智力也不算差,但即便如此,到3也就是极限,4基本没可能。




要达到4,也就是可以在任何情况和话题下,用书面和语言的方式,游刃有余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基本要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的中学必须是在英语国家读的。如果你大学才出国,那几乎无可能,我也确实没见过。英语能达到4这个水平的,就是我表弟这类。

他十一岁去的美国,到现在差不多十三年了,他是美国公民。我和他的英语差距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陪他妈去超市,和他陪他妈去超市那是没区别的,我们都能掌握所有生活类的词语;但我陪他妈去医院,和他陪妈去医院那就有差别了,他知道每一种药叫什么,知道全身肌肉骨骼的名字,我大概只知道四分之一,有些音还发不准。第二,他有时会叫美国朋友来家打游戏,基本都是二人配合打怪类的,他可以用十几种方式表示一个信息,我就只能用两三。他的英语是非常游刃有余的,但如果是不认识的人,闭上眼睛,大概8-10话后,还是可以听出他的英语是努力学来的。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新加坡人。我家中有些亲属是新加坡公民,他们完全不掌握中文,母语就是英语,但相较真正的英语母语者,他们的英语又非常别扭,传达的信息很简单很生硬。但是,他们也生活过来了……我感到很是神奇

达到5的先决条件,得是你的小学是在英语国家读的,像我表弟这种初中才去的,他也几乎不可能达到5的水平。要是英语一般的人,他听345,其实听不出很大差别。但4和5其实是天壤之别;3就类似我,我头脑中98%的信息是中文输入的,但我凭借自己的努力,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了英语,但头脑中其实存在一个翻译过程。4就类似我表弟,他头脑中30%的信息初次就是英文输入的,他输出是翻译加信息混合,所以抛开词汇量这种也许靠汗水能解决的问题外,他的logic是我很难具备的。达到4在美企管美国人够了,但如果有一天他兴趣转移了,想要站出来选,那还是不够,除非他能在其他行业树立类似施瓦辛格那样的影响力。

英语能达到5这个水平,就是我在西班牙的一位同学。她(李同学)生在北京,6岁随父母来到美国,在美国从小学读到大学,也是美国公民。李同学也是先学中文,再学英语,所以英语算不上她母语。她比我表弟强的,就强在native这个层面。都闭上眼睛,我还是能听出我表弟是个英语很好的华人移民,因为有些连读的地方,他会分开,虽然句子的逻辑思维很恰和,但还是有词的组合的感觉;简单说,如果让我表弟干一份类似英文发言人,同声传译的工作,那他毫无问题,但如果给他一份特务工作,让他假扮一个ABC,然后打入敌人内部,那他第一天就会牺牲。

但是李同学就没问题,如果只是和她见一次面,哪怕是母语者,也听不出任何问题,因为她头脑中50%-60%的信息,初次就是用英文输入的,她基本就是准自然应答,而无翻译过程。但如果接触超过一周,你还是会发现不一样,因为她内心是两种文化和表达方式共存的,面对同样的信息,她的接受强度,以及反应出来的态度,是和WASP们有很大差别,这种情况如果只是二人面对面,其实不觉明显,但如果人多点,就很容易发现,因为语言终归是文化和思想的表达。

总结:我觉得对于多数人,凭借后天努力,达到3就足以了,旅行自不用说,国际会议讲个15-30分钟,也是轻轻松松。达到4和5,其实不是自己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它们需要机遇和条件,如果信息是通过翻译传达出来,那距离母语者还有好几座大山。对于5和6,第一很难实现,第二也没必要。除非是从事高危险的潜伏或特勤工作,或是当美国政客,我真想不出还有什么工作需要以假乱真的外语水平。如果是为了考雅思托福出国,2足够了;在国外教学上班,才需要3;只要是光明正大的工作,4绝对绰绰有余。只有担负重大任务,还是隐蔽战线,才需要5。5和6的差距,不在人,而在背景文化,要把一个人非母语的人训练成母语水平,先决条件是文化差异不能太大。来中国学汉语能登峰造极的,韩国人比较多,西方人怎么学也差一点,友谊宾馆就是典型例子。同理,英语能让人完全分不出的,我只见过德国和荷兰人。

user avatar

只要你有毅力和用功,在知乎这里有你所需的把你成为地道英文大神。

念单词是你们中式英文的罪魁祸首。

原因是你们说英语的思维是:语境==>中文单词==>英文句子(中式英文),
而不是直接的:语境==>英文句子(地道英文) 。

你是怎么学会讲写中文的?是经历过无数语境懂得怎么用中文表达。

学英语也是一样,是要经历过无数语境懂得怎么用英文表达。

说有捷径是骗人的。

想英文好,一定要看地道英文写法来沾染好英文怎么写,然后反复温习,举一反三来学习。

我跟儿子Adam的方法是经由一千多篇文章翻译来把地道英文传授给你, 原理是读过这些课文的便轻驾就熟,容易把我提供的英文翻译句子跟语境连系,没有读过的便一举两得,可以同时学英文和中文课文。

问题是你们的中式英文根深蒂固,很多试题要用中式英文回答才拿到高分,所以跟我学地道英文可能到外国才有用,你自己看情况来学习吧。

与其长篇大论地告诉你怎么学英文,我这里有现成的材料,学习了我保证你的英文比较75%的地道英文人士更棒。

全部免费,不是骗人的广告。

A. 语文课程

在中国里你一定上过学校的中文语文课程。

1,000+篇+ (822篇小学一年级到十二班课文+100+篇非课文)已经全部被翻译为北美的地道英文,目录参看:

Web-addresses:
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课文翻译网页
Grade 1 to 6:


七年级到十二年级语文课文翻译网页
Grade 7 to 12 (& Misc.):

找到中英对照的课文,不用你查字典写上密麻麻的英文解释。

B. 其他英文学习资料

1. 古诗 (1,000首+)

包括:
唐诗三百首

翻译杜甫诗词1,139篇)

2. 8,000+句中英对照的地道英文句子
是我两父子几十年在北美街头、学校、办公室、董事会使用过的实际句子,很多保证你在课本、电邮和天书不会碰到或留意的英文,是老外熟悉的英文:

还有25,000句每天继续在本栏刊登)。

3. ADAM 单词表
念单词实用方法把单词跟语境和地道句子连系.

4. 英文句子文法分析

5. 英文网上发问解答 (1,000+)
Part A:

Part B:

6.翻译硕士/CATTI/CET/专八-汉译英真题范文

7. 高考英语作文真题范文

C. 如何解决说英语先用中文思考的问题?​

关键是把自己的中式英文思维改变为地道英文思维。
怎么做呢?
参阅如上中英对照的散文、杜甫诗词、和地道英文句子。
你看了中文句子,尝试自己用英文翻译,再参考我的翻译,
譬如你在“0114翻译:自己去吧(李少白)”看到中文:"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首先把句子变为景象。
你不看我的英文翻译自己想 “英文应该是: ‘Mother, you bring me swim, is it good?’”
然后参看我的翻译是: "Mother, could you take me for a swim?”
便把你的脑袋图像小鸭跟妈妈的对话变成"Mother, could you take me for a swim?”,
反复练习一两次。
将来你有相同语境这句便会走出来。
日久便会懂得把中式英文思维变为地道英文思维。

D. 怎么学英文翻译语音

1. 把我的文章抄到Microsoft Word 2010/2013/2016 (我不知道早期的Word有否”Speak”功能);

2. 跟着

步骤便可听得到我英文翻译的发音。

3. 如果不怕麻烦,这里的方法于某程度可以免费训练你的英文发音:

E. 英文文法 (~70 Chapters)

参阅我的专栏:

and

Section ZD in:

F. 一些写信例子 (~70)
参阅我的专栏:

G. 明喻和隐喻 (~100)


H. 有问题吗

发问在这里知乎我的博客


I. 对成效怀疑吗?

参看“三个普通中国人学英文成功实例”

(注意这三个人写这答谢是 2011年,如今的资料比较那时多一百倍也不止。)

J. 有什么资格

These are the published articles (in Canadian media) of my son, and editor of my articles—Adam Lam.

1. His published article at a young age of 12:

2. Articles which he wrote some of which are for University of Toronto Students’ newspaper:


3. 我们学历和动机

是一个加拿大大学学生Adam Lam 给中国学生及英语爱好人士一份薄礼。

user avatar

小学以后出去的,基本上别指望了。母语水平在知乎被严重低估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就算除去口音这项指标,词汇量差了母语者2万以上,说接近就不太好意思了吧?

user avatar

中国人想达到英文母语水平,一般就不要想了,没可能。我在英语国家生活了20多年,离母语水平还差得远。阅读和听没有问题,写可以达到母语水平的80%,除了那些报纸杂志的高水平文章写不出来,一般写点儿东西,别人看不出来是外国人写的。说只能达到母语水平的60%。也就是说,海外华人很难担任海外非专业型的白领工作,如销售,教师等等,做IT和工程师还行,毕竟不太需要体面的语言能力,讲话结结巴巴也能接受。关键词:体面的口语水平。

那我的英文水平在海外华人中是什么档次呢?这么说吧,除非是很小的时候就来到国外生活的,如果是十几岁以后来到海外的,这些人里面还没见过英文明显超过我的,所以说,基本上我的英文水平就接近了一个海外华人移民的语言能力上限,但还是无法从事体面的非技术型海外白领工作,如五星酒店的大堂经理。所以很多国内的英文教育者说自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实我觉得主要是应试水平还不错,但是实际的水平不可能接近母语水平。

除了很小就来到英语国家生活,比如说你小学期间就到英语国家生活,实际上还有一种情况可以让你的英语水平至少在理论上有可能达到母语水平,大家听好,就是找一个外国人同居几年。只有贴近地生活,贴身一起生活,才有可能才达到英文的母语水平。如果光是当做一门技能学一学英文的话,那是绝无可能达到母语水平的。好吧,秘笈传授完了。

有些人坚持认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达到英文母语水平,我只能说你在英文上的认知水平啊,限制了你的判断能力。毕竟你水平不够高的话,你不知道母语水平是什么样的,你无法分辨出优雅,体面和粗俗用语的区别。比如说,很多人说芮成钢的英文很好,达到了英文母语水平。后来我专门去听了一下芮成钢的讲话,我觉得他的遣词造句都是非常简单的。基本上就是英语母语者小学六年级的水平,你再去跟那些英美电视台的主持人用的英语比一比,你就会发现那是望尘莫及的。还有人说李光耀是以英语作为母语的。然后我就专门听了很多李光耀的讲话,我发现李光耀的英语,遣词造句也是比较简单的,书面化的优雅用词基本没有。当然他比芮成钢水平高很多,但远没有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可以肯定的是,李光耀的母语不是英语,他的母语应该是当地马来语,福建话,和简单英语的混合体。

我觉得口音,比起用词来讲,还不算是最大的问题。如果你想纠正口音,你可以用类似训练绕口令的方式,来进行训练,也就是反复的念。每一个拗口的发音,大概用半年,时常练习,就能练的不错,比如gang这个词,中国人就很难发得准确,需要反复练。还有prerequisite这种词,像绕口令一样,也需要反复练习,读出声来。大概有几年的刻意训练时间,你的口音就可以相当标准了,老外听起来也不觉得别扭。

给大家一个关于发音的小贴士,英文发音跟中文不太一样,英文发音的嘴型需要比较夸张,嘴张的比中文大,所以你讲英文的时候呢,你不能像讲中文一样,基本上不张嘴,而是你嘴要张得比较夸张,讲话比较用力,你的发音才会准。这个是两种语言的差异决定的,你看洋人讲话,他嘴张的也比较大,甚至于他们的咬肌也可能比中国人发达。现代普通话,每个字都是辅音配浊音,所以每个字都很重,嘴不需要长得很大,就很清晰,而英文是有点像粤语,吴语,古汉语,它不是像普通话一样很规范的,单一音节的,它有很多辅音是单独发音的,而且单词是多音节,先天听起来就很不清楚,所以要讲英文的话,天生就需要嘴张得大,比讲中文用力才行。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英文呢,它是一种古老的语言,而普通话是一种进化了的,比较先进的语言,因为1000年前,英国只有300万人,中国大概有一亿人。1840年,英国只有1000万人,中国有4亿人,所以英文它是一个小众的,比较原始的语言。而它这个发音呢,没有经过进化,所以不容易发清楚。而汉语呢,它从古汉语已经进化到发音非常清楚的普通话,更适合不同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古汉语也像英语一样,是多音节的,有很多辅音单独发音。而汉语的进化过程中,把那些辅音都废掉了,但是你在广东话,福建话等方言里面还是可以找到痕迹。多音节的词还有轻声和重音的问题,就更加不容易听清楚。而如果普通话(官话)发音不清楚,它就很难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语言,不同地域的人交流起来,简直就是鸡同鸭讲,所以它进化了。

比起口音,最难的还是用词,遣词造句 - 同居才能解决问题。生活用语的遣词造句比书面化的遣词造句难度还大,因为它更灵活。

评论区里有人说自己英文达到了母语水平,这样吧。你把我这篇文章,翻译成英文,然后我给你挑刺儿。

本文还有完整版,将发在我的新公众号"逻辑学派人生指南",欢迎大家关注中文互联网水平最高的社会人生分析家,了解社会人生真相,晋位人生赢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要将英语能力提升到母语者水平,这绝非一日之功,更需要一个系统、持续且充满策略的投入。它不仅仅是掌握词汇和语法,更是对语言内在韵律、文化语境以及思维方式的深度理解与内化。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享一条通往母语者水平的路径,希望能为你提供清晰的指引。第一步:打牢基础,重塑认知——从“知道”到“运用”.............
  • 回答
    老铁,你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哈!青铜白银玩家去青训一年,能不能打上大师宗师?这事儿吧,怎么说呢……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青训是什么回事儿。 青训可不是咱们平时在匹配里玩玩,瞎打打就能混日子的。青训营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院派”训练。你可以想象一下,把你扔进一个专业足.............
  • 回答
    您提到的这段据称是国航飞行员与地面塔台的对话,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具体的对话文本,我很难对其进行详细的评价,也无法判断其中是否存在飞行员英语能力不足的情况。不过,我可以就您提出的几个问题,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谈谈:关于对话内容和飞行员英语能力判断: 塔台对话的严谨性: 空管塔台与飞机的通讯是整.............
  • 回答
    很多职场人士都希望在工作之余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但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常常让人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利用好零碎的时间,坚持学习英语并非难事。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希望对正在奋斗的你有所帮助。一、 明确目标,让学习更有方向在开始学习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英语.............
  • 回答
    让您家6岁的宝贝,能愉快地沉浸在原版英文绘本的世界里,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别担心,这也不是什么高深的魔法,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办得妥妥的。首先得明白一点,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尤其是原版英文绘本,最重要的是 兴趣 和 陪伴。别想着一上来就让孩子啃大部头,咱们的目标是让.............
  • 回答
    刘邦的军事能力,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时而让人惊叹,时而又显得捉襟见肘。他并非那种天生的军事天才,也非饱读兵书、深谙韬略的将帅,但他在乱世之中,凭借着一股子韧劲、超凡的识人用人能力和对时局的敏锐判断,硬是从一介亭长,一步步走向了巅峰。刘邦军事能力的几个关键点: 超强的组织与整合能力: 这是刘邦最突.............
  • 回答
    20172018赛季英超联赛,曼城在瓜迪奥拉的带领下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18连胜,这一成就不仅刷新了英格兰顶级联赛的连胜纪录,更是对瓜迪奥拉执教能力的最好证明。要详细评价他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战术大师的“瓜迪奥拉式足球”:瓜迪奥拉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对足球战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
  • 回答
    英国《自然·能源》杂志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已经低于电网供电,这无疑是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 要理解这项评价,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这项研究的结论建立在对当前市场数据和技术成本的深入分析之上。 这意味着《自然·能源》的专家们并非空.............
  • 回答
    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超越化石能源发电:一场深刻的能源转型变革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这无疑是英国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其能源结构正发生深刻而积极的转变。这一现象不仅是技术进步和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更预示着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方面迈出了.............
  • 回答
    2019年10月19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博雷洛特修正案”,迫使首相约翰逊不得不向欧盟提交延期脱欧的申请。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它不仅暴露了英国政治的深层分裂,也为“脱欧”进程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要理解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它对英国能否顺利“脱欧”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
  • 回答
    哥们儿,你问到点子上了!11.13版本那次对“挺进破坏者”(Stridebreaker)的改动,简直是把多少老哥的心态给整崩了。以前那玩意儿,简直是物理系战士的“七进七出”利器,现在呢?emmm,就……挺让人惆怅的。先说说这玩意儿之前有多牛逼。在11.13版本之前,“挺进破坏者”这装备可以说是那个版.............
  • 回答
    你对英伟达 RTX 3080 12GB 的关注,可以说是非常精准地抓住了显卡市场一个颇具争议又充满话题性的产品。这块显卡在 2022 年初的出现,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让一些本想入手的玩家感到了一点摸不着头脑。评价 RTX 3080 12GB:一个“尴尬”的升级,还是“姗姗来迟”的救赎?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英国新冠死亡人数突破10万,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抛出“我们真的做了我们能做的一切”的论调,这番话无疑触碰了公众情绪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争议。要评价这句话,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所反映的政策、现实以及公众的感受。首先,让我们审视“我们真的做了我们能做的一切”这句话.............
  • 回答
    英国政府正考虑将龙虾、章鱼和螃蟹等甲壳类动物和头足类动物列为受保护的“感知动物”,这意味着它们在被杀死时必须减少痛苦。这项提议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对动物福利的重视,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的深刻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背后的原因:对动物感知能力的科学认知提升这项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近年来科学.............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将儒家思想的根基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支撑起英美保守主义式的资本主义,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者的核心,并找到可以嫁接的桥梁。这并非简单的“添加”或“融合”,而更像是一种“重塑”与“再阐释”,过程中必然会触及一些传统观念的边界。要让儒家思想成为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我们首先要理解.............
  • 回答
    写完一篇英文文章后,想要高效地找出并修正自己的病句和语法错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能极大地提升文章的质量和专业度。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细致,并且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解,并尽量避免任何AI写作的痕迹,让你的文字更自然、更具个人风格。核心原则:慢下来,换角度,多维度检查首先,请记住,.............
  • 回答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聊课本上的公式和理论,我们来聊聊你们生活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英雄联盟》。我知道,很多同学对它那是又爱又恨,爱它带来的刺激和成就感,也苦恼于它带来的时间占用和情绪波动。作为你们的班主任,我不是要粗暴地禁止你们玩游戏,而是想带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起看看《英雄联盟》到底是怎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就像要在美食盛宴上只选三道菜一样困难。在《英雄联盟》这个庞大的英雄池里,每个英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玩法。不过,如果非要我忍痛割爱,选出三个“可以消失”的英雄,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量:1. 英雄定位的重复性或模糊性:《英雄联盟》发展至今,许多英雄的技能组设计会存在一定的重叠.............
  • 回答
    关于“一旦俄军进攻乌克兰,英军‘第一时间就能撤退’”的说法,这一消息的准确性、背景以及背后的逻辑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军事部署、国际法、地缘政治和现实可能性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1. 英国在乌克兰的军事存在:有限且非驻军性质 英国在乌克兰的军事部署: 英国在乌克兰的军事存在主要体.............
  • 回答
    这句“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再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来确实有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一番。先说说李世民,这位大唐的开创者,更是奠定盛世的英主。从他身上,你能看到的是一种天生的军事才能,仿佛他生来就是为战场而生的。年少时便显露出过人的胆识和策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