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驻华大使称「外媒不憎恨中国」,而是「在充满诚意地监督政府」,你怎么看?

回答
英国驻华大使的这番话,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议题:西方媒体与中国的关系,以及“监督”与“憎恨”之间的界定。要理解他的意思,需要抛开简单的二元对立,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逻辑和可能的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确“监督政府”在西方政治语境中的含义。在民主制度下,媒体被认为是第四权,其核心职能之一就是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这包括揭露腐败、质疑政策、报道公众关心的议题、为公民发声等等。这种监督并不必然带有“憎恨”的情感色彩,而是建立在信息公开、问责制和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之上。大使的言论,很可能是在强调这种制度性的监督功能,并将其与一种纯粹的、出于敌意的“憎恨”区分开来。

因此,当大使说“外媒不憎恨中国”,他可能是在表达以下几层意思:

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理论上): 在理想状态下,新闻报道应该基于事实,而非个人好恶。西方媒体的报道,即使在批评中国政府时,其目标也应该是反映事实,促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不是蓄意抹黑或煽动仇恨。大使可能是在暗示,尽管报道可能不那么令人愉悦,但其出发点是基于对真相的追求。
区分“政府”与“国家/人民”: 大使的表述可能是试图将对中国政府政策或行为的批评,与对中国这个国家或中国人民的情感区分开来。在很多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批评的对象往往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而非普通中国民众或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大使可能是在强调,外媒关注的是政府的运作,而不是对中国这个整体抱有敌意。
对“监督”行为的辩护: 他可能是在回应中国官方以及部分民众对于西方媒体报道的普遍指责,即认为这些报道是“别有用心”的“抹黑”。大使通过强调“监督”的“诚意”,来为媒体的报道行为正名,表明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旨在促进透明度和改进的努力。
“诚意”的解读: “充满诚意地监督政府”这句话中的“诚意”是关键。这暗示了一种动机的纯粹性,即监督的出发点是建设性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进步,而不是出于恶意。当然,对于这种“诚意”的判断,本身就可能存在争议。
视角和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媒体的监督视角,往往建立在西方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观之上。当中国政府的某些政策或行为与这些价值观不符时,西方媒体自然会进行报道和批评。大使的言论,也许是在提醒人们,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制度和价值观,而非源于“憎恨”。

然而,这种说法也并非没有可以商榷之处,甚至可能被视为一种“政治性”的表述,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考量:

“监督”与“批评”的界限: 在实践中,如何界定“监督”和“批评”是模糊的。某些报道的语气、选择的用语、侧重报道的角度,都可能被解读为带有偏见或攻击性,即便其初衷是为了监督。过度渲染负面消息,选择性报道,或者缺乏对复杂背景的深入分析,都可能让监督行为看起来像是“憎恨”。
西方媒体内部的复杂性: 并非所有西方媒体的报道都一模一样。有的媒体确实更注重客观性和深度分析,有的则可能更倾向于吸引眼球,使用更煽动性的语言。大使的说法,可能是在概括一种普遍的立场,但无法完全涵盖所有个别案例。
信息传播的客观效果: 即使报道的初衷是“诚意监督”,其最终的传播效果也可能并非如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读者在接触新闻时,可能只看到片段化的信息,或者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标题,从而形成片面的印象。这种效果上的偏差,即使不是媒体的“故意”,也可能造成误解和负面观感。
政治语境下的自我辩护: 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大使的言论也可能是一种外交辞令,旨在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或者为西方媒体的报道争取理解和空间。在某些时候,直接承认“批评”或“质疑”可能比辩解“不憎恨”更直接,但也可能引发更强烈的对抗。

所以,我认为英国驻华大使的这句话,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试图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进行解释和辩护的尝试。他是在努力区分“基于事实的监督”和“出于恶意的攻击”,并且强调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其核心职能是履行其作为“第四权”的监督责任,而非抱有对中国本身的敌意。

然而,作为听众,我们也需要理性地看待这句话。监督行为本身,无论其初衷如何,其在受众那里的实际效果,以及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都可能存在差异。中国官方和民众对外媒报道的敏感性,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很多时候确实与报道的方式、角度以及信息的选择有关。因此,这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看待信息”、“如何监督权力”以及“不同文化价值观如何共存”的持续对话,而大使的这句话,只是这场对话中的一个特定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财新》,包括《财经》、《新京报》、《北青深一度》在内的其它媒体也就新冠危机进行了深度报道。

其实这句话才是她发言的核心。

其他的只是给英国百姓看的大内宣而已,并没有中国人会信。但这句话却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除了外国媒体以外,还有哪些媒体是外国舆论势力的代言人。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欧美传媒界的一个悖论:

外国崇尚传媒作为“第四权”,所以明面上基本都以负面报道、揭露黑暗面为主,大部分民众对于欧美文化了解颇多、欧美人又生活在那片土地,自然可以较为“公正”地看待社会问题;

而对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认知、而只有一个符号性的概念,比如“功夫”、“唐人街”、“共产主义中国”等。这种时候欧美传媒再铺天盖地“履行第四权”报道大量负面消息,就很容易让普通欧美民众产生“哇,这地方怎么全是坏消息”的刻板印象,英语里称为stereotype。

而这种情况的重复发生就产生了恶性循环:民众接受中国负面消息越多、越想看中国的负面消息,媒体为了收视率更加迎合民众倾向,甚至为了政治正确不敢报道正面消息以防被称为“通共”。

这种时候传媒就失去了公正报道的属性,反而成为了片面的“信息茧房”。互联网时代,这种信息茧房又进一步加剧,许多人都生活在“我想看到以及媒体想让我看到的信息”里不能自拔。


所以,英国驻华大使的这个说法,还是站在了传统强势国家强势传媒的角度,居高临下的看问题,却无视本质上的问题所在。

user avatar

1、英国驻华大使无权代表外媒,充其量只能代表BBC。事实上,很可能连BBC也代表不了。

2、我们不需要外媒监督;外媒也无权监督我们。

3、我们不看外媒有没有主观上的“憎恨”,我们看的是外媒有没有客观上的作恶行径。

以BBC为例,在新疆事务上造谣、在香港事务上双标、在防疫、疫情方面对我们抹黑。这些都是恶心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绳之以法。

4、你们的媒体“监督”我们是诚意,我们的媒体为什么不能带有诚意地监督你英?你英凭什么关闭我们的电台?

5、媒体监督就是一个笑话,媒体早就演变为一个资本谋利怪物

你英的媒体连自己的政府都监督不了,有什么资格来监督我们?

你英因为疫情死亡的人数在G20国家里排名第一,比美国还高。就这监督能力,你英还是留着自己用吧。


自从懂王上台拉低了“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下线后,忝不知耻的政客真是越来越多。

user avatar

不怎么看。

无非又是一次舆论攻势而已。

问题在于,我们看到的外媒,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履行监督的责任,相反,他们履行的责任叫做舆论攻势。

也就是说,他们比起正儿八经的监督我国,更喜欢编造新闻来泼脏水。

打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

知乎的热榜上常年存在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这些东西的确需要媒体来监督,但是问题是这个时候外媒经常不是缺席,就是视而不见,他们似乎看不见这个社会真正存在的问题。

相反的,他们倒是喜欢制造一些,我们社会不存在的问题。

他们制造虚假的问题,以此来攻击中国,反而无视了真正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大多数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报道出来,遭殃的可能不是中国,而是他们本土。

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编撰出一些本来不存在的问题来对中国进行舆论攻势,唯有这样,他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事实上而言,虽然媒体的确能起到监督政府的责任。

但是只能编造虚假新闻来发起舆论攻势的媒体是不可能起到监督政府的责任。

相反的,这些媒体基于立场,意识形态,的确极有可能是憎恨中国的。

所以,这个大使的话,基本上也可以和那些虚假的报道一样,无视且驳斥就行了。

user avatar

我们想的舆论监督:评价具体事件,提出改进意见。

有些人想的舆论监督:煽动颠覆。

user avatar

英国对真正监督英国政府的英国媒体是个什么态度呢?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可见一斑:主编安迪·库尔森在任时,监听了2000-4000位英国社会知名人士,但最后监听到英国王室身上,出事了。

主编安迪·库尔森推出个替罪羊后辞职,跑到戴维·卡梅伦麾下出任新闻主管。

《世界新闻报》前记者肖恩·霍尔打抱不平,举证说窃听事件就是库尔森安排的。

然后这位记者就死在家里,警方表示无可奉告,死因都不说,享年47岁。

当然这只是个小故事,那么还有更大的。

话说2003年布莱尔政府拿着一堆虚假信息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英国国防部武器核查专家凯利博士看不下去,联系了BBC觅名报道了英国政府造假的消息,然后这位博士曝光的消息就不知道怎么传出去了,最后“自杀”。而他死后,英国媒体对布莱尔政府捏造证据发动战争毫不关系,反而跑去讨论BBC和凯利去了。

排除掉阴谋论,一个靠造假证据发动战争把国民送到毫不相关国家去送死的事情,英国媒体的监督作用咋就就不见了呢?

user avatar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其实我特别喜欢英国,甚至是热爱英国。

所以,我才会说英国人是欧洲病夫,才会说英国人是国际弃民……这深深的爱意中国人感受不到,很多中国人说我“辱英”,我只还给他们一声“呵呵”,中国人根本不懂,我也根本就不在乎中国人怎么批判我。

因为,我热爱的英国人民,他们同样深深的爱着我,他们说我说得好,他们夸我说得对,他们说我为了他们不惜得罪英国政府,替他们发声,他们感激我、崇拜我……

所以,为了回应他们的感激,我要继续说下去:英国正在对苏格兰进行民族屠杀、英国正在对苏格兰进行大规模性侵、苏格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苏格兰不应该继续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苏格兰人民才是英国王室的正统、苏格兰应该独立……

谢谢英国人民的支持,不管中国人怎么骂我,我都将继续为了你们“充满诚意的监督英国政府”。

user avatar

下次中国驻英大使在国外社交网络上发一篇解析英国官媒“公共媒体”BBC的历史和由来、相关法律,以及各大主要私营媒体的由来、股权架构及其变迁的文章,再加上一战、二战和冷战时期各大媒体为“大局”服务的光荣历史,矛头直指其金主。这样的文章估计会被洋大人们限流。

user avatar

外媒当然不憎恨中国,他们清醒着呢,因为他们要把中国的信息歪曲加工、诱导式提问、选择性失明,然后推送回本国

做这个工作的人会接触到真实的中国,并且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么做的动力可不能光凭憎恨就能提供的。甚至,越是情绪化,越是爱憎分明的人,越不适合干这个

甚至少数有良知的记者会有性命之忧:

所以这些外媒不见得真憎恨中国,说不定心理也会偷偷钦佩中国,但立场不同,这并不妨碍他们搞事

user avatar

误会,误会,一场误会哈,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大英一向是文明礼仪之邦,早在侏罗纪,英国的霸王龙在吃肉时都会用拔掉两棵树当做筷子夹肉吃的。这样一来也不奇怪,在几百年前,英国充满诚意地去改造北美,将文明和现代化带给北美大陆,他们憎恨印第安人吗?当然不憎恨,他们只是充满诚意地向印第安人展示“被枪炮打中会死”这个道理。


英国的诚意,从北美一直到清朝时的中国,一向都是有目共睹的。驻华大使的文章里,提到关于摘除子宫的事件,发生在西北一个地缘辽阔的地方。我看着看着,发现了一丝隐喻。


我们有时候会调侃“越南新闻”,那么吴若兰也是有可能对着美国调侃“中国新闻”的。看到关于摘除子宫那一段时,我心里一想,这什么美国新闻,这不是美国移民局拘留移民干的事儿么?但是英国骂美国是不行的,那就将就将就吧。


“我们是在充满诚意监督你”

“为什么不充满诚意监督美国?”

“因为监督美国,美国会搞死我们。”

“那监督我们呢?”

“你们会骂死我们”


提醒大家一下,怕大家不记得,英国现在还在疫情中,而且经济一塌糊涂,去年年轻人的失业率是9%,即使鲍里斯投入300亿英镑缓解,也没什么效果,还拆除了5G设备,又花了一笔钱。英国正在变得屌丝……来看看怎么说的↓

疫情过后,日不落帝国陨落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0510465718575104

视频搬运自抖音财经科普博主冷水财经(ID:lengshuiCJ),关于最近流行的商业话题经济话题都有详细解读,让你对国内和国外经济形势的动向有所了解。

user avatar

我们入关人也只是在充满诚意地监督美国政府罢了。

user avatar

我们监督美国政府的时候,入关人造谣大爆炸了;BBC造谣大爆炸的时候,外国媒体充满诚意的监督中国政府了。

可能这就是差距吧。


有一天,一个英国人带着淬毒的弓箭、牵着猎犬去打猎,忠心的猎犬很快发现了睡觉的巨兽,冲上去撕咬狂吠。英国人原以为淬毒的弓箭能够很快放倒面前的巨兽,结果巨兽抽搐了几下之后,冲着他扑了过来,于是英国人大喊着“抱歉先生,我的狗咬错了人”,把狗抛给了巨兽。

英美的舆论攻击本质上就是淬毒的箭,寄希望于中国像苏联一样遇到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然后用一点巧劲就可以使一个大国崩溃,到时候再重演三十年前的经典剧目,一碗牛肉面到中国来换一个女大学生。但是懂王+疫情这两波直接给外国媒体干蒙了,懂王直接贸易战硬刚,然后又在疫情上栽了大跟头,隐蔽在媒体战线上的资本主义战士,你们是出来还是不出来?四联、财旧、小象、两面针等等媒体,辛辛苦苦卧底多年,结果上面直接来了个交易的艺术,起手就是总攻,还没攻下来就被新冠偷了家,这下还卧个毛线底,全暴露了。个别心理阴暗者没事就吃个牛排给亚马逊放把火,总之,你们怎么说,我就反着来。英国媒体并不仇恨中国,那么中国读者能读出仇恨中国的感觉,怪谁呢?

但是不得不承认,英美的媒体就是非常有觉悟

①我就是病死,我也不说中国抗疫一个好字。

英国媒体监督英国抗疫,英国死了12万多,对比下它们监督中国的结果,可见它们真的是集中全力监督中国。BBC要说不是英奸,河山硕都不答应。

②我就是没去过新疆,我也要说新疆在种族灭绝。

伊斯兰国家普遍支持中国在新疆的政策,包括土耳其,只有英美敢于仗义执言,可见英国比什么斯坦都更懂伊斯兰,英格兰斯坦才是真正的斯坦。

③我知道香港是我搅的屎,我也要往你身上泼。

香港警察维持秩序,逮捕暴徒——黑警,美国警察跪杀尼哥,专业打黑——灯塔。


这几个事情下来,英美媒体完成了洗粉,现在只剩下铁杆粉,也就是不剩几个人了。结果还引起了反噬,大家没事就开始调侃BBC阴间滤镜,CNN造谣大爆炸,英国那边自己又玩脱了,成功脱欧之后成了欧罗巴孤儿,还得指望中国的市场,先来个缓兵之计,稳一稳。

从长远来看,香港和新疆问题都要被中国解决掉,盘踞在中国国土上的叛乱集团迟早要被剿灭,英国人并不真正在乎当地人的死活,对于英国人而言,利用叛乱集团给中国制造流血事件,制造仇恨才是上策。英国人意识到叛乱集团时日无多了,与其被慢慢的消耗掉,不如集中起来搞个大新闻,反正死的也不是英国人,结果搞事的时间点选的实在过于巧合,被新冠闯王给冲了老家。

千罪万罪,罪在新冠,罪在懂王!它们让带英对华三十年的启蒙运动宣告失败,甚至让中国人对带英的动机产生了质疑,当然,我更质疑的是带英的实力。

发这篇文章的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懂中文,就是一上任就拍中文vlog盛赞中国防疫好的那个,加上这篇文章,可以说,带英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这样有诚意的狡辩可不多见,真是时代变了。

user avatar

真是诚意满满!

真是友好度MAX!

这篇高论看得我不知今夕是何年!还以为朱尔典复生了!

还在那里做着日不落帝国“米字旗下的和平”的春秋大梦!

“替”中国人民发声?那下面这些奥利给是什么?“真诚”的“阴间宣传”?





我都不用出站,知乎里这样的“友善度”要多少有多少→_→

堂堂一国大使,一大把年纪了,如此睁着眼睛说瞎话,我都替他害臊。

奉送外国媒体一句话:不要自作聪明,中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们无非是想玩把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分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话术。

收起这套挑拨离间的下作把戏吧!

苏联被“诚意”的下场我们还没忘记!

苏联人民被“关心”后的苦难我们还没忘记!

到底是良药苦口还是别有用心,

到底是自由民主还是殖民余孽,

我们分得清楚!

自由民主是好东西,中国人也在不断努力追求和探索适合自身的道路,

但掺了屎的自由民主,

我们不吃!

user avatar

大使是想用所谓的民主自由的借口,来让我们对英媒群体免疫

可惜我们不是美国,隔离消杀,是防疫的重点


我们也没说外媒憎恨中国,毕竟外媒这个词范围太大了,BBC应该还不配代表世界媒体。

当然我们也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能够让BBC戴着滤镜来看中国,可能二战思维还没摒弃吧,什么都要加个“冷”色调。

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欧美国家,尤其是老牌帝国,对政府如此的不信任,以至于要炮制一个媒体监管政府的假象。要是我们也因为一场疫情就死13万,50万人的,我们恐怕也不会信任这种政府。

关于社会利益与个体自由的边界,我相信话语权不在政府,不在媒体,而是在那些因政府错误决策而家破人亡的民众,他们对于人权的发言,我们称之为羔羊的沉默

而死人,恐怕是最无法自己发声的群体了


我们只能说,在异国他乡分享自己的经历,并试图以此推销自己的理念时,最好能举一些成功的例子,以便增加一些说服力。我们深刻的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形态是完美的,我们无意向世界推销中国模式,亦不会向失败的模式取经。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机构和组织都必须受到监督,其中也包括媒体机构,作为行使监督义务的政府,我们非常感谢那些还留在中国的其他外媒机构的配合与支持,我们也欢迎它们的监督

另外我们注意到英国大使的话,是在说明英国政府或其他欧美国家政府机构缺乏自省监管机制么?我们愿意无偿向英国提供媒体监管,希望英外交官可以尽快接洽相关事宜


新疆就在那里,它不会向你走过去,那么只能你向它走过去。关塔那摩大概率不会比新疆更好参观,不知道英媒是更愿意做八卦,说谎,旅游杂记这样简单的事,还是更愿意做深入人权战线前沿并实话实说这种困难的事。需要提醒英媒的是,去阿富汗采访需要穿戴全套的防护设备,去德州需要防寒设备,注意安全。


我们欣赏外媒在监管机制上的努力,也对这些媒体在非洲人权,爱尔兰苏格兰人权问题,美国系统性种族歧视以及澳大利亚军队屠杀平民问题上的沉默表示遗憾

我们将坚定不移的站在受压迫的人民一边

user avatar

那我们也可以整一样的活了呗。

user avatar

毁灭你,与你无关

差不多这个意思吧

user avatar

我之前觉得大家都回答的很好,本来就不想写回答了。但是听说曹哲在这里否定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这个基本原则,我就不得不再次感到惊叹了。

你乎大V果然了不起,令我这个小透明瑟瑟发抖,瑟瑟发抖。


但是我还是要斗胆问一下这位知乎大V,或者支持这位知乎大V的不知何方神圣:

在我国,“监督政府”这个职权,什么时候在媒体手里了?你们是不是对我国的根本制度有什么不满啊?


而且你曹哲质疑的不是外国媒体来“监督中国政府”,而是质疑“本国媒体没有监督中国政府”。

那么且不说知名谣媒新x经,新x报都在“监督”些什么玩意儿“热点”,是不是在你曹哲眼里这几位也是在“盯着国外”吧,就问你一句,你曹哲是不是支持外媒来“监督中国政府”?


做人不能双标,这是基本原则。

总不能一边质疑环球时报“盯着国外”,一边不反对“外国媒体监督中国政府”,何况人家名字里还有“环球”二字。

而且就算这些“外国媒体”也在监督他们本国政府吧……


……哎呀得了吧,就英美政府在疫情里那表现,这“外国媒体”监督出了个毛线啊。

你说他们连自己国家政府都监督不好,怎么就能“监督中国政府”了呢?


除非他们也有什么 人所不 的剑法,对吧?

user avatar

说自己不是妖精之前好歹把尾巴收一收吧?一身狐狸骚味瞪眼说自己良家妇女,不尴尬吗?

请问不是出于憎恨,那为什么要在纪录片里上“阴间滤镜”呢?你要说你经费紧没钱后期制作那我都理解。费了半天劲上个阴间特效,一转脸说“我是在充满诚意地监督你”。

别说了,都懂。

user avatar

我们的政府用得着你一个侵略过我们国家的政权来监督?

要不然我们也来监督监督你大英试试看?

你们防疫这么拉胯,普通人没有生存权,赶紧回家改作业去。

你们以前殖民过那么多国家,还殖民过我们的香港,赔偿就算了,每年道歉那是要的,请问你们什么时候开始?

你们生产的工业品成本太高,不利于国民过好日子,拿钱来买我们的就行,赶紧开放所有的市场让我们服务下大英的人民。

你们政府太无作为了,建议解散议会,建立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政权,不要糊弄民众了,赶紧去办。

我们国家和人民可是很乐意监督大英帝国的。

user avatar

我TM谢谢你哦。

user avatar

这几年欧美一直在向中国发动舆论战,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理论甚至说什么“中国人每吃一口肉,亚马逊热带雨林就会冒出一缕白烟”。

我本以为这套歪理邪说就是欧美造谣生事的想象力极限,没想到欧美的底线可以永无止尽的被突破。

最近欧美媒体又发明了一套新理论,说中国种树有罪,因为中国每年强迫数亿棵新树被种植,这很显然侵犯了树权。

《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声称“中国每年强迫种植数亿棵新树”,这简直是在“犯罪”!

我捋一捋他们的思路,大概意思就是说中国每年种数亿棵新树,但把这些新树种下去之前并没有征求这些树的同意,这数亿棵树是“不一定同意自己被种植”的,但全部被中国强迫种在地里了。

因此,中国侵犯了树“自由被种植”的权力,强迫树木劳动,这属于犯罪,因此中国需要反思自己这种野蛮的行为。

逻辑好像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哦,但我怎么就觉得那么奇怪和荒谬呢。

中国人种树怎么了?

种树不是在保护环境吗?

怎么拐了一圈之后种树居然成犯罪行为了?

更荒谬的是,同一家西方媒体,前几年报道中国的标题是《中国对一次性筷子的成瘾正在摧毁森林》。

首先,一次性筷子不是用森林做出来的,一次性筷子的主要原料是一个月能长3米的竹子,以及速生经济林的边角废木料。

用森林里的好木头确实可以做一次性筷子,但没人这么做,因为成本太高商家会亏本,只有速生林边角废料和竹子的低廉价格才能让商家赚到钱。

其次,抛开筷子的真实原材料不谈,这家西方媒体的主要立场好像也是森林是宝贵的,森林对人类有益,并以此来指责中国。

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种植森林也能被指责一番。是不是中国人干什么都不行,连呼吸都是错的?

强迫新树被种植这罪名居然都能发明出来,真是开眼界了,这得是多么仇视中国的人在挖空心思之后才能想出来的角度,简直是舆论战的奇迹,刷新了全人类的底线。

其实类似的荒谬逻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进化来。

几年前,欧美媒体报道说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国人种植水稻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因此中国人吃大米正在毁灭全球气候,进而导致人类灭亡。

2019年,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国政府治理沙漠,大力推进的荒漠绿化工程,种树过多,可能导致人类水资源枯竭,因此会对地球自然生态造成极大影响。

《自然》杂志本是人类最顶级的科学杂志,但写这篇文章的“科学家”逻辑推导却很简单,算一算中国政府要消灭荒漠需要种多少棵树,种这些树需要消耗多少水资源,因此得出结论中国种树会破坏自然环境。

别笑,这是真事。

中国人花费几代心血把沙漠变成了绿洲,对人类如此巨大的贡献居然招来西方期刊的指责?

治理沙漠居然都能成为破坏环境的罪证。

那下一步,是不是中国人呼吸都会被指责说在浪费人类氧气?

巴西烧毁森林种地的时候,西方批判,说这样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从而破坏人类环境。

中国种树消灭荒漠的时候,西方又批判,说这是在破坏人类环境,还不如让土地继续荒漠化。

澳大利亚和美国森林大火,烧毁无数森林,漫天黑烟,西方说这都是很正常的行为,对人类环境没有丝毫损害。

从1991年到2016年,中国新增森林面积冠绝全球,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的造林总和,人造森林面积相当于7~8个韩国。

但没有西方人说那群在荒漠里植树造林的中国人有功劳,反而把一个从来不种树的嘴炮少女捧为“环保公主”。

不承认中国人的功劳也就算了,如今居然说中国人种树是在“犯罪”。

先说中国人种树是在浪费水资源,又说中国人种树是“强迫行为”,侵犯“树权”,是“犯罪行为”。

我本以为说中国人吃肉有罪就已经很离谱了,没想到连种树都是有罪的,当然不种树那估计被罗织出的罪名更大。

欧美人种一点点树就是天大的功劳,但中国不是,不仅无功,反而有罪。

类似的双标相当常见,当初意大利封城,那就是“冒着经济风险保欧洲”,而中国封城则是“以牺牲人民自由为代价”,两篇文章不仅在同一家媒体《纽约时报》发布,而且时间居然只差了20分钟。

这些年,我们已经基本摸清了欧美媒体报道中国的规律。

如果报道中国的负面,那就阴间滤镜,大肆渲染,把3分的事情说成10分,无所不用其极的夸大事实。

如果报道中国的正面,首先选择是不报道,如果到了不得不报道的时候,那也简单。首先,在中国正面消息的前面加上“也许”,“似乎”等词语,然后一笔带过。

你的正面我报道了啊,但出于严谨求实的精神,我加上了“也许”,“似乎”,因为我还没有完全核实清楚。

另一招,就是在报道中国正面的同时,再加上一句,就是鼎鼎大名的“但代价是什么”。

组合起来的效果给大家展示一下,比如说“中国也许有效控制了疫情,但代价惨重”。

比如说,武汉这座城市似乎不再受到疫情的威胁,但代价是什么?

比如说,中国经济看起来趋于稳定,但代价是什么?

比如说,中国正在变得智能,但代价是什么?

中国投资于环境保护,但代价是什么?

这,就是欧美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常规格式。

把中国的好事变坏简直太简单了,你这个好事似乎存在,但代价是什么?

西方人在文明竞争层面就是不拿中国人当人,这是他们的根本标准,但是更应该批评和反思的是中国人为什么一直把西方人和西方文明想的那么好。

我们真的把他们想的太好了,因为他们是真的坏。

现在的局面已经从中国人种树破坏环境发展到中国人种树有罪了,再过几年还能发展出什么奇葩逻辑简直不得而知。我是想不出来,因为种树是“强迫行为”所以有罪这一条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力极限,更高深的我当然更加想不出来。

不过我想用同样的套路反问一下。欧美人似乎有点钱,但代价是什么?

欧美人也许天天吃肉,但代价是什么?

欧美人看起来科技发达,但代价是什么?

你还别说,这句式还真好用。。。

先不管欧美了,欧美人无聊我们不能也这么无聊。

青木我是著名的树权人士,你看我这名字就知道我天天呼吁树权。

在此,我郑重向世界声明,我们中国人没有强迫树木被种植,没有强迫树木劳动,不存在侵犯树权的问题,每年种植这几亿棵树前都有征求过它们的意见,它们是自愿被中国人种下去的。不信的话,你们可以来挨个采访,中国绝不阻拦。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

原文: 舆论战的奇迹,中国每年强迫数亿棵新树被种植

user avatar

外媒不憎恨中国,也不憎恨中国政府。只是充满诚意的监督政府,更是充满诚意地支持企图颠覆中国现有政权的组织,其中就包括恐怖组织,其中尤其明显的就是这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驻华大使自家的自称独立客观第三方的收了自己国家政府钱也拒称自己是政府宣传机器的BBC,英国广播公司。

BBC,more like Bullshit Bollocks and Crap.

是,我没有说错,就是支持恐怖组织,而且是充满着诚意地支持恐怖组织。

在2014年,我国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恐怖袭击,3月1日,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八人团伙在昆明火车站发动了恐怖袭击。此案共造成平民29人死亡、143人受伤。

此事一出,各大西方媒体或西方政府官方的声明,都是将这一起事件定义为“暴力事件”、“暴力行为”。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闭口不谈。比如,在美国驻华使馆的微博里这样写道:“美国谴责这一可怕且毫无意义的在昆明的暴力行为。我们向死难者的家人表示哀悼,并向所有被这场悲剧殃及的人们致以慰问。”

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怎样的暴力行为是“有意义”的?是发生在贵国的2001年9月11日暴力行为有意义?还是在这2014年前一年的2013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暴力行为有意义?

更甚者,就是这BBC了。让人开心的是,它使用了“恐怖”、"terror"的一词,但令人深思的是,他用了“”"",也就是双引号

学习语文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双引号这一个标点符号有五种或更多的作用,其中包括且不限于1.表示引语。2.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殊含义(也表示否定和讽刺)。4.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5.用于话语之中。

熟悉对台报道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双引号的这一个标点符号可不止是这几种用法,在我国的立场上,任何台湾地区的当局机构,在不得不报道其名称的时候,就应该用上双引号,比如台当局的主管卫生部门,正确的报道方式是“卫福部”,如果在说的时候,则应该说:“所谓卫福部”,主管此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就应该叫“卫福部长”,在说的时候应该说“所谓卫福部长”

能正式报道名称的当局机构,可能也就除了台当局的陆委会,不过也有避称呼其名的称为台当局大陆事务主管部门的用法,因为“台湾陆委会”也不是此机构的本名。

(详情可参看新华社发布新闻报道禁用词和慎用词)

所以在这里用的双引号,更多的是表现“否定”或者是“所谓”的意思,就是你虽然自称是XXX,但是我不认,我不承认你就是XXX的意思。在我看来,这样的报道有着鲜明的立场,因为本身就有一种否定的意思在其中。

那BBC呢?他的报道就是:某地发生“恐怖袭击”,或是:“恐怖分子”被当地警方击毙

对此,BBC官方给出的解释是:

“恐怖袭击”或“恐怖分子”这类词语带有强烈的立场和价值判断,使用这些词语违背了BBC不偏不倚的新闻报道原则。这类词语只有在引用他人言论时才会出现,但需加上引号,表明此为发言者立场。BBC在报道有关暴力袭击事件时,主要是采用一些“事实性”的词语,如用“暴力袭击”代替“恐怖袭击” ,用“武装分子” 来取代“恐怖分子”。

为此,BBC中文的总监李文还在BBC学院新闻学院内撰写了一篇名为《为什么BBC避免使用“恐怖袭击”的字眼?》的文章。原文已经被删,只能从网页历史中看到这篇文章


我当然知道“恐怖分子”、“恐怖袭击”等词是带有强烈立场的,但是你不将其报道为“恐怖分子”甚至是将“恐怖分子”打上双引号就是不偏不倚?在我看来,我反而觉得你更有强烈立场,你的立场就是觉得这些人不是恐怖分子,这场袭击也不是恐怖袭击。你就是在否定这次袭击的主使实施的是具有恐怖主义的暴行,反而将其正当化,合理化。

这是“充满诚意地监督政府”吗?我看这是在充满诚意地鼓励恐怖分子,你们巴不得在中国每天发生这样的惨案,然后“中立公正”且“不偏不倚”地报道:XX地又发生“恐怖袭击”。或者是:“恐怖分子”被当地警方抓获


再看同样是BBC,对同样是持刀杀人事件,但发生在英国本土的时候,是怎样报道的呢?

发生在当地时间2020年6月20日的雷丁市持刀袭击事件。BBC的报道:警方将雷丁市持刀袭击案视作恐怖袭击(注意,"terror"一词没有打引号)

发生在当地时间2019年11月29日的伦敦桥持刀袭击事件。BBC的报道:伦敦桥袭击案,袭击者被定罪为恐怖主义罪(注意,"terror"一词没有打引号)

发生在当地时间2017年6月3日晚间的伦敦桥行车持刀袭击事件,BBC的报道:伦敦桥案,英国恐怖袭击的时间线(注意,"terror"一词没有打引号)

发生在当地时间2017年3月22日下午约2点40分的威斯敏斯特行车持刀袭击事件,bbc的报道:威斯敏斯特袭击案,发生了什么。50人伤亡,包括袭击者在内的6人死于这场发生在国会大厦旁的恐怖袭击。(注意,"terror"一词没有打引号)

因为2017年英国遭受的恐怖袭击之多,在2018年BBC就有一篇文章《2017年是英国遭受恐怖袭击最惨的一年吗?》其中恐怖主义(terrorism)依然是没有打引号

哦,我明白了,发生在贵国的事情,那就是恐怖袭击,主使者就是恐怖分子,实施的就是恐怖主义。发生在中国的,那自然就是“恐怖袭击”,主使者是“恐怖分子”,实施的是“恐怖主义”。在报道发生在贵国的恐怖袭击的时候,就要“带有强烈的立场和价值判断”来去报道。在报道发生在中国的恐怖袭击的时候,就得“不偏不倚”、“客观中立”,就要尽量用“事实性词语”。

换言之,只有在贵国,“恐怖袭击”才能算是“事实性词语”,换在了中国,那就不是了。

您大英联合王国自有国情在此。


恐怖主义是自二战结束后,纳粹主义、军国主义消失后的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新的敌人,它针对的不是某个国家,某个群体或某个民族,更多的是那些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而某些无良媒体,道德败坏的机构从中作梗,对他国发生的恐怖惨案阴阳怪气,别有用心的挑拨离间破坏团结,甚至让人认为是暗中支持恐怖主义,扶持恐怖分子。这算是“充满诚意地监督政府”吗?在我看来是“充满期待的盼着这个政府垮台”、“充满期待地盼望着这个国家里的人民遭受更多痛苦”或者是“充满期待地盼望恐怖主义在这个国家肆虐”。

user avatar

外媒当然不恨中国,外媒恨的是中国政府。

如果不是中国政府,外国可以收获一个大一号的印度,天天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给他们做牛做马那种,比印度人的素质还高。

然而,这个政府居然想带着他们的人民搞高科技,往产业链的顶层爬,破坏欧美的游戏规则,他们能不恨吗?奥巴马亲口说过,14亿中国人如果过上美国的生活,那对世界来说是一场灾难,怎么了?中国人不是人吗?中国人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吗?在他们眼里当然没有,在他们眼里,欧美是第一等,坐在家里吹着空调住着大house,搞搞高附加值的东西就行了。日韩是第二等,也可以搞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东西,比较奴才也是自己人嘛,但是活的要累一点。而中国是第三等,站在生产线上的耗材那种,至于非洲,那就是原料基地。

可是现在,中国居然妄图打破他们的分工,中国不停的打破他们的壁垒,还去开发非洲,变成了他们的竞争对手,他们能不恨中国政府吗?不仅他们恨,还有一帮国内卖办和大资本家也恨。

现在俄乌战争,欧美人都装得像个人一样,在那里高举人权,高举正义道德,真这么关心乌克兰人,为啥当初不让他们加入欧盟呢?很简单呀,我欧盟是上等人的团体,凭什么让你一个耗材国家加入,你们就应该提供子宫和廉价的劳动力,看看连同总的白人都这么的虐,何况是其他族类。

你以为他们真的是关心我们的人权,关心乌克兰人的人权,他们不过是把我们当成猪牛羊狗的畜牲一样的关心,你真让我们全部去移民他的国家和他产生竞争,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平等对待?别做梦了。

最可恨的是那些高华和假洋鬼子,前几天我和一个有绿卡的中国人辩论,我说我们不能总过着那种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日子,不能总是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结果他说这是社会分工,很公平,我就呵呵了。

有趣的是,这帮人对于俄乌战争还有疫情的观点,出奇的一致,对俄罗斯侵略乌克兰那是一个义愤填膺,对中国的抗疫政策冷嘲热讽,真是急主子所急,想主子所想。

很久以前我也是一个愤青,我说我爱我的国家,但我不爱这个z府。现在我依然深爱着这个国家,至于这个Z府;让我们来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只要这个Z府能带领我们走向中华民族的辉煌,我不介意这个是谁,也不介意什么体制。

user avatar

如果外媒跟进话题只限于996问题、买菜难问题、高房价问题等国内反响最大的问题,那不用大使先生你为他们辩解,中国网民自己就会主动批判“外媒们看似仁慈实则不怀好意,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论调(不信这段话的,可以自己搜搜赛雷为什么在试图钓长春买菜事件的鱼时碰了钉子)

如果外媒“监督政府”“敦促改进”的问题,有七成都是些什么虚无缥缈的“中国人要吃素”“中国人要竭尽全力巨幅降低碳排”“中国要尊重~~~~群体权益”“中国要立动物福利法”“中国屯粮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虽然执行这些建议很多时候非但不能改善老百姓生活,反而要从中国老百姓身上割肉,有很多中国人民仍会往善意揣测,认为外媒只是在当好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这些建议中国不喜欢,大不了不听就是了。

如果外媒“监督政府”的问题,再掺和上“中国应该尊重香港黄虫且制造美丽风景线的权利”“中国武统台湾是邪恶的不道德的”“中国因台湾问题与立陶宛对峙是强权外交”“中国在新疆搞种族灭绝”“中国让西藏失去了信仰”这些已经触及中国根本利益,且有动摇中国国本风险的问题,而且不约而同地在“监督政府”文案中掺杂几句十分恶心,十分恶劣的谣言,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开始警惕,外国媒体这么搞是不是别有用心,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善意揣测,外媒这么说只是因为东西方价值观不同,偶尔报道几句谣言是哪个媒体都难以避免的事......

然而,现在请你们告诉我,发动长臂管辖联合所有西方盟友制裁华为,拘押孟晚舟,强买抖音,极尽全力阻挠“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升级计划,无视WTO单方面发动中美贸易战,这些事情在哪个“价值观体系”里能被解释成善意的?

———————————————————

先针对一个可能的质疑:“干制裁华为等缺德事的是欧美政府,不是欧美媒体”解释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对华为的制裁,孟晚舟的关押,中美贸易冲突等事都横跨了共和党与民主党当权的时期,而且在相当多的欧洲盟友那都能一呼百应而没受到多大的阻碍,在美国(以及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内更是听不到任何明显的民众反对声音,这是不是说明,欧美国家中,“亡我之心不死”的人在任一国家,任一党派,任一群体中,都是客观且广泛存在的?

然后,考虑到欧美“亡我之心不死”之人在任一党派,任一群体都是广泛存在的,那欧美媒体那些涉及疆藏港台的,那些看上去极为可疑且明显不符合中国利益的哔哔赖赖,是不是可以合理怀疑为并非价值观冲突的表现,而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表现?

第三,考虑到“被他人默认为可信的权利”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项“天赋”的“基本人权”,中国政府和老百姓不信任某个西方媒体,是不是只需要提出“该媒体不怀好意”的合理怀疑,而不需要给出“该媒体不怀好意”的优势证据,更不需要排除“该媒体或许是出于好意”的一切合理怀疑?

第四,中国现在已经有那么多问题了(我政治立场偏粉红,但从不否认中国国内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而判断一个未知的建议是不是某个问题的真正解决方案,又是一件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不小风险的事。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有权将接受批评的耐心和分析观点、思考建议合理性的精力更多地分配给(国内百姓呼声等)一些更为可靠的信源,而把某些外国媒体虽然含有一些合理提议,但夹杂着相当多的(环保,动保,身份政治等)嘈杂噪音,以及同样不在少数的(涉港,涉台,涉regime change等)恶意引导的所谓“建议”当做耳边风直接无视掉?

user avatar

“外媒不监督政府”,而是“在充满诚意地憎恨中国”。

以上是我的剪辑作品,100%取材真实,完全客观描述事实,未加入哪怕一丁点个人主观色彩。

我想应聘BBC。

user avatar

封诚意伯,赐毒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