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菜很难吃吗?

回答


英国菜是否“难吃”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问题,不同人对英国菜肴的评价差异极大,这通常与个人的饮食习惯、文化背景、对食材的接受度以及对烹饪风格的偏好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英国菜的特点、争议点以及可能的“难吃”原因:



一、英国菜的多样性与文化背景
英国菜并非单一的烹饪体系,而是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其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后来受到法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地的烹饪影响。现代英国菜可分为以下几类:
1. 传统英式菜肴
经典代表:炸鱼薯条(fish and chips)、烤牛肉(roast beef)、约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馅饼(pies)、英式早餐(full English breakfast)等。
特点:以“浓”和“重”著称,例如炸鱼薯条的薯条通常用油炸至金黄酥脆,搭配浓稠的鱼肉和奶油调味;烤牛肉常搭配浓郁的蘑菇酱或红酒汁。
争议点:部分人认为这些菜肴过于油腻、酱汁厚重,或食材搭配不够精致。

2. 现代英国料理(British Modern Cuisine)
代表: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创新菜,如使用松露、鹅肝、鱼子酱等高级食材,或融合法式、意大利式烹饪技巧。
特点:注重食材本味与创意摆盘,但可能对不熟悉西方饮食文化的人来说显得复杂或难以接受。
争议点:部分人认为这类料理价格昂贵、口味过于“精致”,甚至“不接地气”。

3. 英式融合菜
代表:如印度风味的“咖喱”(British Indian cuisine)、西班牙风味的“tapas”等。
特点:结合英国本土口味与异国风味,但可能因文化差异导致口感冲突。



二、常见的“难吃”原因分析
1. 口味偏重与酱汁复杂
问题:许多传统英式菜肴的酱汁(如蘑菇酱、奶油酱)或调味料(如洋葱、大蒜)较为浓烈,可能让不习惯这种口味的人感到“过头”。
例子:炸鱼薯条的奶油味、烤牛肉的蘑菇酱,或英式炖菜(如牛排炖蔬菜)的浓郁汤汁。

2. 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
问题:英国菜常以“炖”和“烤”为主,导致食材可能较油腻或肉质较硬(如烤牛肉的肉质)。
例子:英式烤肉(roast beef)的肉块通常较大,且可能未完全熟透,导致口感不佳。

3. 文化差异与口味习惯
问题:英国人普遍偏好“重口味”和“浓汤”,而许多亚洲或中东国家的饮食文化更注重清淡、酸辣或香料搭配,导致味觉差异。
例子:英国的英式炖菜(如“英国炖牛肉”)可能因汤汁浓稠、蔬菜较多而让人觉得“腻”。

4. 对“英国菜”的刻板印象
问题:部分人认为英国菜“单调”或“缺乏创意”,但其实英国菜在历史上曾是欧洲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1819世纪,英国菜以“大分量”和“精致”著称。
例子:英国的“英式早餐”虽然包含多种食材,但可能因分量过大或酱汁复杂而让人感到“负担”。



三、英国菜的“优点”与文化价值
1. 历史与文化传承
英国菜承载了英国历史、地理和民族性格,例如炸鱼薯条的起源与英国的渔业文化密切相关,烤牛肉则与英国的贵族饮食传统有关。
争议点:部分人认为这些菜肴“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2. 食材的本土化运用
英国菜擅长利用本土食材(如土豆、牛肉、羊肉)制作多样化的菜肴,但部分人认为这些食材的搭配不够“高级”。
例子:土豆在英国菜中几乎无处不在,但可能因烹饪方式(如炸、炖)而显得“普通”。

3. 现代创新与国际化
英国的米其林餐厅和美食节(如英国美食节)展示了英国菜的创新潜力,例如将英式风味与亚洲、中东等文化结合。
争议点:部分人认为这些创新菜“不伦不类”,或过于依赖“噱头”。



四、如何判断英国菜是否“难吃”?
1. 尝试具体菜品
推荐尝试:炸鱼薯条、英式炖菜、约克郡布丁、烤牛肉配蘑菇酱。
慎选菜品:过于浓稠的酱汁、油腻的烤肉、复杂的多层调味菜。

2. 了解文化背景
英国菜的“难吃”可能源于对“重口味”或“浓汤”的不适应,而非菜本身的问题。

3. 选择合适的餐厅
传统英式餐厅可能更“接地气”,而米其林餐厅则更注重创意与精致,但价格较高。



五、总结:英国菜是否“难吃”?
答案:不是所有英国菜都难吃,但部分传统菜肴可能因口味浓重、烹饪方式或文化差异而让人感到“难吃”。
关键点:
1. 英国菜的多样性远超“难吃”这一单一标签;
2. 个人口味和文化背景是决定“难吃”与否的核心因素;
3. 英国菜在历史上曾是欧洲烹饪的重要代表,但现代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平衡仍需探索。



建议
如果你对英国菜感兴趣,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1. 从简单菜肴入手:如炸鱼薯条、英式炖菜,了解其基础风味。
2. 搭配英国特色饮品:如啤酒、葡萄酒,帮助适应英国菜的“重口味”。
3. 探索现代英式料理:尝试米其林餐厅的创新菜,感受英国菜的多样性。

总之,英国菜并非“难吃”,而是需要根据个人口味和文化背景去体验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布莱顿女孩。

在我的认知里,英国有这些好吃的食物。

可能对于中国人来讲,这些都不好吃,哈哈。

user avatar

我觉得英国菜很好吃,我在英国呆了十几年了,虽然不是每顿都吃英国菜,但从未对其产生反感。可惜在社交网络上评论英伦食物的人大多是这十年来出入英国的留学生,类似的经历+类似的环境+类似生活的难处+平时接触的人都很类似,导致了类似的负面评价。很多外国人也都吐槽英国食物,只能说,那些外国人可能也处在相同的境遇中。

(法国人除外。他们不管怎样都会黑英国的。)

在夸奖英国菜好吃之前,我想讨论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人吐槽。差评者也许可以试着站在更全面和包容的角度上看待英国饮食。

首先,要知道大学食堂和家常菜,是两个世界。

想要体验真正的英国家常菜,你必须得有几个认识的英国阿姨和老奶奶。如果你身边都是年轻人,那就去巴结他们的妈妈们。或者,不妨走访一下英国传统的私立寄宿学校。条件好的私立寄宿学校会提供质量很高的饮食,保证学生的健康,并做到家常菜的感觉,让学生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

我的寄宿学校,高年级(sixth form),也就是中学最后一年的学生们会被安排在一个宿舍(house)里,宿舍有食堂。而其他所有年级的人是分散在不同宿舍里的,中午饭由该house负责。在sixth form之前我是住在这样的house里的。一个house不但可以住宿40几个孩子,还有一个很大的dining room。(还包含了两个宿舍老师的公寓,一个大的drawing room,起居室,活动室,储藏室,阁楼,洗衣房等等,反正很大很齐全就是了。)每天午饭时间老师和孩子们就站在餐桌旁,由老师念过祷告后大家坐下吃饭。每桌会有一两个高年级(lower sixth)和一个老师(除了宿舍老师还有教课的老师会友情访问),每桌由高年级负责给每个人分菜。一切过程都很认真。

食物及其美味,当然若食物都是马马虎虎的微波炉货,每天又何必搞这么正式。

后来到了高年级,住进那个只有高年级的宿舍里,就不再是家一样的dining room,而是食堂了。这个高年级宿舍的模式完全模拟大学宿舍,为了让学生能适应毕业后的大学生活。也是在这个新的宿舍,我第一次被喂披萨吃,瞬间天上地下……

我只能说,英国大学的饮食才是奇葩,不怪英国菜。

刚上大学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大学和「家」的不同。除了快餐就是快餐。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学校有个餐厅摆个黑板在门外:「Sunday Roast! As good as home...」 意思是说,「礼拜日烤肉,给你回家的感觉……」。(Sunday roast是英国的传统,在周日的时候,家中的母亲或祖母会准备烤箱做的烤肉,配上蔬菜。我还记得在寄宿学校的时候,每周四和周日会吃到这个,尤其是友情访问的老师,由于不是每天都来,一听说有Sunday roast就会两眼放光。)

看到招牌时异常兴奋。食物摆到面前才发现……(皱眉……抿嘴……泪奔……)根本不是家的感觉嘛。后来我慢慢屈服了——在外面,就这样。



所以,我理解那些给差评的同学们的心情。

1)英国人工贵

英国和中国不同的是,人工费用很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批量生产的微波炉、烤箱专用的方便食品成为超市的一大主流。同学们吐槽的那些食物,恐怕有些是直接来自塑料包装,在后厨搞一搞端出来的,尤其在酒吧里,超市里卖什么,菜单上就有什么。

在中国,你可以吃到10元的马马虎虎版鱼香肉丝,也可以吃到几百元的钻石精致版鱼香肉丝。在英国,没有这种事,只要你出去吃,涉及人工,就会贵,不管好吃不好吃。要想吃一顿好的高质量的英国菜,是either要在家下一番功夫or对钱包下一番狠心的。不下狠心的话——你连马马虎虎版都找不到,只有难以下咽版仰望星空,或者快餐。这就给人一种感觉:在外吃得起的东西质量都不怎么好。进而给人一种错觉:英国东西就是不好吃。

2)英国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被放大地略有偏颇

英国人就是喜欢吃冷三明治肿么了肿么了……如果祖孙三代曾经都是带三明治上学上班,形成传统,你会觉得吃三明治没什么不妥,而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那冷火腿片、那冷cheddar cheese、那全麦面包在嘴里嚼碎,那和着唾液里的淀粉酶翻滚在一起的激情……(瞬间就被从小吃包子米饭咸菜大饼长大的我们全票否决了)

类似的还有炸鱼炸薯条。人家从小就吃,就是觉得好吃。前几天我还在一个回答下看到有人说老北京炸酱面不好吃呢。一个道理。

3)外来文化竞争激烈

英国是一个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国家,加上过去十年,工党开放移民政策,越来越多外来文化涌入,英国人也算是比较包容(当然不乏个别极右,请勿钻牛角尖)。各国饮食尤其是东亚南亚东南亚等越来越多。这些菜(我不想说是重口味但事实如此)更适合中国人口味。英国人也渐渐地重口味了起来,近几年印度某种咖喱被选为了英国国菜——最受驻外士兵欢迎的食堂菜。对比之下,英国菜瞬间穷矮挫了。

4)中国人口味稍重

这可不是地图炮……这是市场调查。好吧,市场观察。

就拿伦敦的日本料理来说,正宗的自然很贵,而便宜的,便「各有各的风味」……开在 Chinatown 的,多油多盐;开在 soho 的,多糖多油……一切为了目标食客的口味。

好像英国菜里,只有甜点能这样开刀。

一块烤白鱼,就是一块烤白鱼,怎么加盐加糖加油,也做不出中国菜的味道。英国人又不懂蒸鱼豉油、蜜汁炭烤这种东西。

一份 Sunday roast,配菜永远是盐水煮,而重点在于 gravy。Never shy on the gravy。肉汁做成的酱汁,包裹着盐水煮或烤箱烤的配菜,留在嘴里的是肉味、鲜味和蔬菜的甜味。

——永远不会是老干妈女神的味道,只能抱歉了。

总而言之。


有的时候,可能是我们打开的方式不对。

user avatar

闻名世界的英式下午茶,我是觉得很难吃了

——半岛酒店延续近百年的英式下午茶:“难吃”与“贵”的坚守



胖崽一直相信

我与“elegant(优雅)”之间的距离

可以通过金钱拉近


“即使住不起半岛酒店,也要喝一次半岛Afternoon Tea”


胖崽与英式传奇下午茶的相遇

展开来是一个提问就结束的悲剧


——“Can you speak Chinese”

——“Can you speak English”


半岛酒店下午茶


排队&环境&价格

人啊,再努力

即使吃得起人均400元的下午茶

也是要至少提早半小时来站着排队的


就算队伍感觉全世界人民都在排

也不影响我悲从中来:


“胖崽啊

是最近经济太好,还是房特别容易买

光服务费都可以吃必胜客下午茶了


下午茶套餐1人398港币,2人718港币(未含服务费)

单数客人怎么办


低消350

没有给单点的餐单

很懂人性


环境再别致,

餐具再精致

我是敢顺走一把刀还是一个叉啊



只有饮料有自主选择权

而胖崽因为阶级局限性

想着肯定不能点茶包常用口味

什么阿萨姆、伯爵


于是颇为自信的点了

“大吉岭茶”


噢,我亲爱的朋友

请再给我满上你点的伯爵茶



1、大吉岭茶

茶味倒没多少

因为全被类似薄荷或佛手柑的刺激性气味抢走了

不是说这款茶不好

我不接受呛味的茶

就像爸妈不能接受普洱加一勺龙井



2、伯爵茶

茶的味道很重

纯正的红茶香

是杯可以用来做奶茶的好茶


下午茶进食顺序



这下午茶

拍出来

真是一点也不花俏啊


我明白花了400元的下午茶

按照“下到上”的仪式顺序吃很重要

但如果大家不想浪费

请试试胖崽归纳总结的中国胃进食顺序


为了味觉感受上“越来越好”

先吃中间咸的那层


因为这一层,

真的要很饿才能勉强吃下去


请认准图片这一款

一定要趁身体没反应过来前赶紧吃完



当然

“会越来越好”这句话

从来都是骗人的



接着请吃第三层


因为最底下层的司康

造型上可以打包随意晃



下午茶食物


是特别正宗的味道了

正宗到让人觉得

还是不要那么正宗比较好



1、司康


面粉感比较实,淡淡的牛油味


涂上蓝莓果酱后,没有那么干


蓝罐曲奇这一款口味的新鲜版

我没法说司康坏话

一开始以为司康只是承担主食的功能

吃完三层后发现,除了颜值不行,

它居然还是味道担当



2、咸的


这样总结吧:

虽然胖崽这种唯物主义理应无所畏惧

但这三款英式料理,我确实胆怯了



咸1

三文鱼包着虾打成的香肠状固体

是危险的气息

白色的部分像虾滑煮好后再次冷却冰冻


就算加了三文鱼、加了金箔

对味觉的注意力转移

没有一丝作用

吃一个海水的原汁原味



咸2

烟熏牛肉冷食

在烟熏牛肉里嵌入开心果

确实英国料理全靠“编”啊


带有肝的内脏味

因为冷食,每一口都又油又腥

非常完美的击中胃的审美死角



咸3

青瓜迷迭香冷三明治

没有一款食材能与迷迭香抗衡

所以吃的就是个迷迭香的味道


恍惚中,好像听到食物在叫我闭嘴


咸4

只记得是三明治

没有留下太大印象

应该就属于味道很好了



3、甜品层

由马卡龙可推送其它甜品大小

以为吃了只是心里很甜

这一层,带来的是身体局部器官

—牙齿的恐惧


甜1

马卡龙

饼的部分确实做到了一碰就碎


但甜到一边咬一边觉得牙齿在腐烂

所以真的没法计较究竟是什么馅料



甜2

柠檬挞

上层奶油

中间柠檬酱

下层饼


入口时刚因为酸而稍微沉下心

甜的感觉立刻席卷而来

仿佛一开始的酸只是一场幻觉



甜3

谁能想到如此复杂的组成包装下

竟藏着如此单纯的味道:甜


粉色部分是很淡的樱桃口味糖结晶体

中间有奶油

但跟前两款比起来甜度有20%的降低


甜4

只有这个巧克力泡芙

让我觉得自己在吃400块的下午茶

整个巧克力的质量比刚刚好

里面的流心偏苦


最后吃这款的一顿下午茶

有种开了10个“谢谢参与”

出现“再来一瓶”的心情



4、巧克力


买单后送的巧克力

如果不就着茶一口吞

牙龈也要保不住

一起甜烂了



总 结

很有出国吃饭的感觉

花了很多钱不知道吃了什么



综合推荐指数:2.6星(中国胃)

味道:2.6星(中国胃)

价格(以出品计):2.2星(中国胃)

满分5颗星,合格3.5星计



店家信息

店家:半岛酒店(下午茶)

地址:香港

人均:400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