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2016
真心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评论没有时间一一回复,真的不好意思。对于很多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每天都很庆幸当初选择了留学,更庆幸得到父母的支持。我工作到两年,可以给他们减轻之前很大的负担。我本是一个很爱旅游的人,上学的时候没有时间到处看看;现在工作了,我的年假基本都是一半回国,一半旅游。比较平衡的工作生活节奏让我也有时间学习其他的兴趣爱好和语言;虽然生活在异国,努力并且逐渐融入多元文化的圈子也是充满乐趣的。其实,那些留下来的中国学生,包括我,从来也没觉得英国有多好;只是觉得无论到哪里,只要不是回家乡,也都一样是漂泊异乡;既然来到了一个地方,也花了一两年很努力地去适应,并且很幸运可以继续,那就继续吧。
我已经计划今年九月重新回到学校用一半时间开始我的第二个master的学习,专业是Finance,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多多交流学习和工作。祝所有正在努力的你们梦想达成!
------------------------------------------
楼主你好,
看到你的问题,我突然有些感触。删了又写,写了又删,有点语无伦次,望见谅。
首先简单说说我的情况。前年,父母借了几十万,供我来英国留学。一年后我毕业了,现在在伦敦工作生活。和其他留学生的“体验式”留学相比,我的经历和见识不可谓不单薄。
我前年来英国,是我第一次出国。出国前寝食难安,无法想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怎么生活和学习,会不会交流不了,老师讲课听不懂怎么办,毕不了业岂不是白读了一年。其实这些都发生了,上学的那一年,确实英语不好(尤其是口语),上课听懂一半已经是奇迹(剩下不懂的,反复听录音),作业也有拿过E的(不及格了,好像F是最低分),有几门考试题目看上去都有种深深的绝望感。我是转专业过来学习计算机的,我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是工作了几年再回来进修的各种牛人。刚开学不久要分组做课程project,大家听说我是转专业的,都不太愿意想跟我组队。最后我是跟几个同是转专业的苦孩子一起的。我们第一个coursework拿了E,第二个B,最后一个A+。
对于我来说,记忆中的留学生活,就是南肯辛顿的冷风和阳光。冷风是每天晚上凌晨离开图书馆的吹走我疲惫的寒意;阳光是每天早晨到学校之前重新燃起的希望。我每天都在打击中醒来,打击中睡去。我深知自己基础不好,所以只能花别人玩耍的时间去学习。我记得冬天的一天晚上,我从图书馆出来,已经一点多了。我走在街上,昏黄的路灯下,只有我一个人影;我坐在公交车上,看着这个陌生的城市,突然想流泪,忍住了。
我在上学这一年,伦敦以外的地方就只去过Brighton一次。同学好几次叫我办申根一起去欧洲玩,我都没有时间去。圣诞假忙着写代码和报告,复活节是团队项目,暑假做毕设和恶补各种基础知识。也许你们会觉得这样子的留学生活很可惜,但是我今天看来,那似乎是我的唯一选择。
去年九月,我答辩完第二天,就搬到了东伦敦的一个低价房子住。很多人都说我这种非计算机背景的毕业生是基本不可能在英国找到工作的。我当时也没有信心,只是觉得来都来了,苦都苦过了,也不差再多这几个月了。那是我最痛苦的两个月,也是最充实的两个月。每天从八点到晚上十一点,研究网申,练习面试,补充知识。我曾经在岛上的农场上练习口语从白天到天黑,也曾经凌晨四点起来面试一个总部在新加坡的公司;也不记得多少个轻蔑的冷眼,多少个不满的摇头,多少个“鼓励式”的拒绝。那个时候,每隔两三天都会收到拒信。但是每天太阳照进来,我都会振作精神,泡一杯咖啡,积累新一天的希望。现在我回忆起来,都清晰记得那一幕:穿上正装,背上书包,迎着阳光,面带微笑,登上开向金融城的轻轨。 最后一次重复,在面试现场拿到了offer。我从公司出来,异常的冷静,之间幻想过各种疯狂的举动,都没有做,只是看看天空, 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拨通了电话,我没哭,我妈哭了。
我留学的故事就是这样了。一点都不华丽,不精彩。但那一段隐忍的奋斗岁月,足以让我回忆和感动一生。
但愿能对楼主的决定有一点点的帮助。
如果你经常看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你会发现很多英国留学生被私人老板批的体无完肤,这其中原因很简单,因为求职者确实没达到老板们的期望。理所当然,你会认为英国留学没用,非但英国留不下,回国内还被扣帽子,但我想说,这种观点其实是错的。
人和人之间有极大的差异,起点环境更是千差万别。当一位25岁的求职者站在你的面前,经过询问,你得知他有一年留学经历,但深入了解后,你发现他无法达到你的要求,这时让你去归结原因,结果你忽略他之前的24年学习历程不提,把原因归结为最后一年,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非常可笑的。同理,如果一个留学生如果表现良好,你是不是认为他之前在中国十几年的学习就丝毫不起作用呢?我想答案显然不是。
这里有份对留学申请有用的资料,大家感兴趣可以白嫖一下:
说点残酷的,其实多数人的一生,在你出生前便大体已经注定,你的努力可以改善,但只是一定程度的改善。说这些不是想让大家泄气,而是想让大家更加明白,你不需要和任何人比,因为没有人的生存环境,家庭构成,经济能力是一模一样的,变量不同,比较没有意见,成功是一个复杂函数,不是加减乘除那么简单。
但另一方面,一个人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其实就是一种的成功,而出国留学,就是一种非常有效促使进步的途径,因为留在国内,你的输入基本是单层面的,因为其它层面你早已习以为常,但出了国,习以为常的东西又变得陌生起来,输入的层面也从课本扩展到了,语言,文化,社会等等等等。只不过,对于多数留学生来说,留下的成功指数是2, 留不下的成功指数是1, 但1不等于不存在。
回到私人老板和求职者那里,也许私人老板的期望值是5, 而求职者只有4,私人老板理所应当大放厥词, 但有一点我觉得他们可以思考下,就是这些能力值只有4的海归,他们出国前能力是几,如果出国前只有1或2, 那结论应该是他们出晚了,而不是出错了。
最后说说我自己,出国前我就是一个比较好学的人,每天学习,每天看报。好学给我一个假象,就是我认为我很懂这个世界,但出了国我发现,我真的离这个世界太远太远了,不懂的太多了,懂得几乎没有。那最好的追赶方式就是多出,多去不同的国家学习生活。转眼我已经坚持这种方式十年了,但我的代步工具依然是一辆倒了不知道多少手的小摩托,我并不是没能力买辆好车,只是多年的学习让我体会到,这世界并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的提升才有意义,何况物质也不能给你提供持续的意义,对我来说,存钱看看世界似乎更有意义。对于绝大多数人,留学都是认知世界的第一步,它会让你未来的生活持续有意义。也许你像我一样,毕业回了国,但谁规定了,回来了就不能再出去?
最后的最后,仍不住给大家安利有录网,这家完全可以放心去咨询,有关英国、澳洲等地的留学疑问可闭眼点:
铁打的英国,流水的留学生。年复一年,一批批的“我们”或带着夙愿在这里拉起了梦想的帷幕,亦或是愁眉不展的从此陷入了恶梦,日日夜夜想逃离。回了国的那些“我们”,在工作闲暇之余多少总会有一种恍惚感:在英国的那段日子,是一场梦吧?留下的那些“我们”则是渐渐的把他乡过成了故乡。
依然记得毕业一年后,当我再一次在飞机上俯视伦敦上空时的那种“英国,我终于又回来了”的心情:有一丝窃喜,一丝紧张,还有一丝物是人非的惆怅。我轻车熟路的出了机场,航站楼里的Costa,Boots,提款机,它们依次地闯入我的视线,好像在说:“嘿,欢迎回来。”当我坐在前往南安普敦的大巴车上时,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行程中,我一路都在寻找那些留在脑海中的英国的样子。看着高速路旁疯长的树木野草匆匆地从车窗外掠过,不知怎么的我就忽然红了眼眶。
南安普敦要比我原来居住的考文垂大很多,不过商业区里入住的还是那些熟悉的品牌,城市间同样是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教堂,公园里的松鼠和鸽子还是不怕人,只是这里有更多的海鸟,而窗外还是阴雨绵绵的天气。在这样如此熟悉的环境里,我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在一次去往伦敦的火车上,我看到了这一幕:
火车正在向伦敦市区驶进,越来越多的建筑群出现在车窗外,这时一个小女孩奶声奶气的感慨道:“Amazing!”我回头一看,她的两只小手正扒在窗子上,双眼闪烁着光亮。周围的乘客都被她的纯真可爱打动了,大家都抿嘴笑了起来。
是啊,伦敦对于这个才三四岁的小女孩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这个从来没有到过的世界,正在等着她去一探究竟。而如今我总感觉“少了的”,正是那份初来英国时的好奇心。人们常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其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亦是同一个道理。
2014年我来到英国。在飞机上我就一直和自己说,千万不要辜负了这来之不易的一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顶着压力从事业单位辞了职,在申请学校和考雅思的过程中也是状况连连。如今一切妥当,若是把时光胡乱的混过去,那真的是太罪过了。后来,我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在生活融入和课程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也体会了独自走在雨夜里的那种无助和孤单感,但我也从来没有后悔做出这个决定。因为我知道将来的我,一定会万分感谢此时这个正在渐渐变强大的自己。
时间好像真的被剑桥那座“吃时间的虫子”的钟吞噬了。这不,一晃就过去了两年,而那时的困难早已经迎刃而解,变成了自己的里程碑。
初到英国是在晴空万里,处处绿草花香的6月。除了日常的学习之外,新来乍到的我每天我都在get在这个国度的生活技能,比如坐火车,公交车,买东西,到餐厅点餐,认硬币面额……慢慢的我开始适应了英国人凡事要“预约”的习惯;发邮件比发短信的频率高;对迎面而来的陌生人大方的报以微笑;即使走在女王灯下,也记得向为自己停下车的司机举起大拇指......同时还发现,原来自己可以这么爱国,听不得别人说中国的一点不好。
当然也干了少不了丢人犯傻的事儿。比如第一次到学生中心报到,一位老师看我一脸萌逼状就问我:“ How are you?”然后我竟然没头没脑地回答道:“ I am 25 years old.” 那老师微微耸肩,别过脸去不再看我;有朋友把没开的水仙花当作蒜苗买回来炒肉吃,结果食物中毒;有同学去餐厅吃饭,结账时服务员说的明明是,可以在机器上输入小费的金额,结果他却傻了吧唧的认为服务员是在让重新付款,于是就又输入了20+磅,按了确认键;因为搞不懂英国火车的运行系统,稀里糊涂的做错了几次车;七点多去市区买东西,发现大部分商店都关门了......
犯傻和学习双管齐下,让之前那个有些怯生生的我变的不卑不亢,更学会享受当下所拥有的生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和伙伴们一起走过了英国的很多城市,还曾站在伦敦街头为同性恋游行呐喊助威,带着浓浓的好奇心围观了裸骑活动,在户外音乐节上好好的疯了一次......
嬉笑过后,在路上见识到一切也让我再次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教育背景中那些所谓的“正确”和“错误”,“应该”与“不应该”。渐渐的我明白了“存在即合理”,很多你眼中的大逆不道,反而正是他人世界中的天经地义。你可以对他人的观念和行为持有自己的态度,即使不认同也大可不必去嫌弃和纠正,因为世界是如此的包罗万象。
朋友圈里我总会看到有朋友分享回忆英国的文章,或是在深夜的时候说上几句自己对英国的思念。特别是在工作不如意,心情不好,感觉身心不自在的时候,那份对英国的想念就会一下子决了堤。但其实,英国并没有很想我们,而我们想念的从来也只是那个时候的自己和一抹初见的英国。
就如前段时间我又回到了考文垂。当我一步步地走在熟悉的街道上,一点点唤醒曾经的记忆时,眼前就像出现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那些人群被剪辑成了我熟悉的同学和朋友。然而贴在学院墙上的“欢迎2017新生”的海报,却又一下子把我拉回现实。心里骤然而生了一种化不开的惆怅:看似没变的一切早就物是人非了,我永远也回不到那个英国了。
小时候每每一放寒暑假,我都觉得这个假期一辈子都过不完了,20多天的假期对于小小的我就好像是永远那么长。只是越长大就越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它真的就如同奔腾向前的江河,而英国的那段时光也早已经流走了好远好远。
与其苦苦思念,不如振作自己。愿曾在英国生活和奋斗过的我们,都能够在湍急的时间河水中努力的找到平衡点。当你再次回到英国故地重游时,满足的不只是心中的那股矫情和逃避现实的如愿以偿,而是包含着满满的感谢,谢谢那时候青葱无畏的自己。曾经在这里做过的傻事,流下的汗水与眼泪,如今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
看到有考文垂的校友~~~或许你还想看看这个答案~当时我在自己公众号发的,只有200粉丝却有1W多阅读~勾起了大家在考文垂上学时候的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