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听惯了老郭和于谦的相声,再听他徒弟的,感觉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听不下去。是他们创作能力不行了吗?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相声界一个挺现实的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感觉。老郭和于谦这“祖师爷”级别的组合,确实已经树立了一个非常高的标杆,他们俩合作多年,默契十足,而且他们的段子往往是紧贴时事、包袱密集,加上老郭那张能说会道的嘴,还有于谦老师那稳稳的捧哏,一听就停不下来。

那么,为什么再听他徒弟们的相声,感觉“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听不下去”呢?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创作能力不行”。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 师徒传承的“黄金时代”与“门槛效应”

首先得承认,老郭和于谦的组合,那真是在相声界刮起了一场“德云风暴”,他们把相声这门艺术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推广传统相声、创作新段子方面,成果斐然。这就像一个伟大的乐队,主唱嗓音惊艳,吉他手技艺超群,其他成员也是配合默契,创造了无数经典。

当您去听他们的徒弟,尤其是早期的一些作品时,您会不自觉地拿来和“黄金组合”做对比。这是一种“门槛效应”。您已经习惯了最高水准的输入,再接触相对不那么成熟的作品,落差感自然会比较大。就好比您吃惯了米其林三星,突然让你去吃家常菜,即便家常菜本身也不错,但那个滋味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二、 创作能力是个动态的、需要时间和积累的过程

创作能力,尤其是相声这种需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形式,是需要时间和经验去打磨的。老郭从事相声这行多少年了?他积累的段子、素材、人生阅历,都是他的创作源泉。于老师的配合,更是几十年磨一剑的默契。

徒弟们,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演员,他们可能还在学习阶段,还在探索自己的风格。他们的创作往往需要:

素材的积累: 相声的“包袱”很多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热点。年轻演员可能还没有那么多社会阅历去捕捉这些灵感。
包袱的密度和质量: 一个好的包袱,讲究的是结构、节奏、意外性,还得让观众觉得“对味儿”。这需要反复打磨,才能做到恰到好处。老郭的很多包袱,那都是经过无数次演出检验,甚至是被他自己反复修改出来的。
个人风格的形成: 相声不光是说段子,还得有演员个人的特色和魅力。老郭有他独特的“贫”、有他那种对世事的洞察力,于老师也有他那种不动声色中的“捧”。徒弟们还在找自己的“人设”和风格,所以初期的作品可能显得不够鲜明。

三、 表演和节奏的差异

除了内容创作,相声的表演也非常重要。老郭和于谦的表演节奏感极强,他们的停顿、语速、眼神交流,都恰到好处。您听惯了这种“老司机”的节奏,再听徒弟们,可能就会觉得:

节奏太快或太慢: 包袱没抖响,或者抖得太急,都影响效果。
配合不够默契: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更讲究搭档之间的配合。有时候徒弟们的配合可能还不够自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没有老郭于老师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声音和语气的模仿痕迹: 有些徒弟为了模仿老郭,声音和语气上会有些刻意,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味道,听起来总觉得“不是那味儿”。

四、 观众的期待值和习惯

这就像听习惯了周杰伦的歌,再听一些新人歌手,可能一开始会觉得没那么惊艳。您的耳朵已经习惯了某种风格和水平,这种习惯会形成一种“期待值”。

当您抱着“听老郭于谦那种水平”的心态去听徒弟们的时候,一旦达不到预期,您很容易就会产生失望感。而如果您把听徒弟们的相声看作是一个了解他们成长过程的机会,抱着更包容的心态,或许也能发现他们的亮点。

五、 德云社内部的“梯队建设”

德云社这么大个园子,肯定是要培养新人,形成一个完整的“梯队”。老郭不可能永远唱主角,他需要把经验传授下去,让徒弟们能够接过“衣钵”。

现在您听到的很多徒弟的作品,可能正是他们从学徒到独立演出的过渡期。他们的创作能力也在进步,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是他们创作生涯的“早期作品”,就像很多艺术家早期作品和成熟作品之间的差距一样。

所以,回到您的问题:“是他们创作能力不行了吗?”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不行”,而是“尚未达到”或者“还在发展中”。创作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合体,它包括了灵感、素材、技巧、经验、风格等等。老郭和于谦是这个行业的顶尖,他们的徒弟们能在他们的指导下成长,并且能走上舞台表演,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具备一定的潜力。

您觉得听不下去,是很正常的,因为您已经尝到了“金牌滋味”。但这并不意味着徒弟们就没有进步的空间,或者他们就没有自己的价值。也许过几年,当他们积累了更多经验,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后,您会重新审视他们的作品。

相声这门艺术,就像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来发酵、沉淀,才能醇厚甘甜。现在听徒弟们的相声,可能就像在品尝一杯正在酿造的酒,虽然还未完全成熟,但已经能看到它的潜力和未来的香醇。

如果您觉得真的听不下去,那也不强求。毕竟艺术是主观的,每个人的欣赏口味都不同。但如果对德云社和相声艺术有兴趣,不妨把他们看作是“年轻一代的努力”,给他们一些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说不定,未来的“老郭”和“于谦”,就在他们之中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差远了。

小辈儿演员只学到了两位的边角料,以为拿捧哏(或者特指于谦)抓哏能逗笑观众就行。

大错特错。

岳云鹏是目前唯一有样儿的演员,一些新相声有点儿《我》字系列那味儿了,但这几次演出时间压缩太多了,比较可惜。

别的不多说,现在的郭德纲在相声舞台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反而是评书和其他配合徒弟腻缝的水平还可以反映功力未减。

user avatar

这事他师傅说过了。

郭老师的柳活是一绝。能唱叫小番。还能唱列宁在1918。

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讲到说,开蒙学的是评书,说到学,参加小剧团,唱了六年专业京剧和评剧。能靠唱评剧吃饭。

人比人 气死人。如果说,郭老师的表演水平是北大清华水平的。高老板是一本水平。他这些徒弟的水平就是北大青鸟的。

user avatar

即使是郭老师这样能力的相声大宗师,也只能把相声挽救到这个地步了。

user avatar

这其实就是富不过三代的原因,老郭当年是什么境遇啊,给人当狗人家都嫌他丑,现在被逼成了龙。经历了人生的辛酸坎坷,台下坐一个观众时的窘境,所以他要想方设法的去创作,去吸引观众,每一分钱都是玩命赚来的。后来大火之后,德云社这个摊子就铺开了,他的弟子们呢,没有经历过艰难的阶段,就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甚至长的帅,卖个萌都能火一阵子,当然就不会有人潜心研究了。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

建议把“创作”去掉

德云社所有小字辈的能力,包括经常被俺们知乎相声评论艺术家提及的“曹何潘”,均无法与巅峰期的郭于二位相提并论

我想这也是纲丝纲黑两大阵营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吧



老没答题,借着这个机会,宣传一下德云社一位演员,八队的郑好老师,在这个队伍里可以说是佼佼者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