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是熬夜,会不会猝死?

回答
老是熬夜,会不会猝死?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估计很多人心里都有点打鼓。毕竟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熬夜似乎成了家常便饭。但话说回来,真要说到猝死,这事儿可就有点吓人了,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熬夜本身不是直接的“病因”,它更像是一个危险的催化剂,会把你身体里潜藏的各种“地雷”给引爆了。 就像你本来身体没啥大毛病,但长期熬夜,就是在不断地给这些“地雷”加压,总有一天它可能会承受不住,然后爆炸。

那熬夜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把我们推向危险边缘的呢?咱们得从身体的运行规律说起。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机器,每样器官都有自己的工作时间表,尤其睡眠是这个时间表里最重要的一环。睡眠不仅仅是休息,更是一个“大修”的过程。 在你熟睡的时候,身体会进行很多重要的修复和重建工作:

细胞修复和再生: 你的身体在白天会产生很多损伤,比如紫外线、污染、运动等等。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帮助修复受损细胞,促进新陈代谢。
大脑“垃圾清理”: 大脑在你清醒的时候一直在忙碌,会产生一些代谢废物。睡眠时,大脑会启动一套“清洁系统”,把这些废物排出去。这个过程特别重要,关系到你的认知功能、记忆力等等。
免疫系统加强: 睡眠是免疫系统巩固和增强的关键时期。充足的睡眠能让免疫细胞更有效率地工作,帮助我们抵抗感染和疾病。
激素调节: 很多重要的激素,比如褪黑素(帮助睡眠)、皮质醇(压力激素)、生长激素等等,它们的释放和调节都跟睡眠周期密切相关。

当你长期熬夜,就是把这个“大修”过程给严重打断了。 就像工厂晚上本该停工检修,结果你硬要它二十四小时不停转,总会有零件磨损得特别快,甚至罢工。

具体来说,长期熬夜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层层叠加,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猝死:

1. 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
血压升高: 熬夜会扰乱正常的昼夜节律,导致身体在不该升高的时候升高血压。长期高血压是冠心病、心梗、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率紊乱: 睡眠不足会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容易出现心悸、早搏等情况。
血管内皮损伤: 熬夜会促进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动脉粥样硬化会让血管变得狭窄、弹性变差,容易形成血栓。
血脂异常: 熬夜还会影响身体对脂肪的代谢,可能导致血脂升高,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应激反应: 熬夜本身就会让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等,让心脏跳动加速,血压升高,长时间如此,心脏不堪重负。

2. 内分泌紊乱:
血糖失控: 熬夜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如果熬夜,病情更容易加重。
激素分泌异常: 除了上面提到的,还会影响生长激素、瘦素等多种激素,导致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体重波动,新陈代谢紊乱。

3. 神经系统损伤:
免疫力下降: 休息不好,身体的“防御部队”就战斗力下降,更容易生病,比如感冒、流感,甚至一些慢性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因此加剧。
精神状态差: 长期熬夜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精神不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怒、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焦虑。
脑卒中风险增加: 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熬夜会大大增加脑出血或脑梗死的风险。脑卒中一旦发生,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轻则瘫痪失语,重则可能直接致命。

4. 诱发猝死:
心源性猝死: 这是最常见的猝死类型。长期熬夜导致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高负荷、高应激状态,血管斑块容易破裂形成血栓,或者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比如室颤),一旦发生,心跳骤停,非常危险。
呼吸系统问题: 某些情况下,深度睡眠不足也可能影响呼吸的稳定性,虽然不直接等于猝死,但会增加潜在的风险。

那么,熬夜到什么程度就会猝死呢?

这真的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几点钟”或者“多久”的界限。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遗传背景、生活习惯、精神压力都不同。有些人可能熬一两天就感觉身体吃不消,有些人可能熬很多年也没出大问题(但这不代表没受损,只是还没到爆发点)。

猝死往往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熬夜就是那不断增加的重量。可能你平时熬夜已经积累了很多健康隐患,然后某一天,可能是在熬夜的同时,你还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或者吃了一顿油腻的宵夜,或者做了剧烈运动,这些叠加的因素就可能触发了那颗“地雷”,导致心跳骤停或其他突发事件。

谁更容易因为熬夜而面临猝死的风险?

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比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等。
有家族史的人: 比如家族里有心源性猝死、心脏病等病史。
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患者。
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
长期熬夜,作息极其不规律的人。
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的人。

所以,老是熬夜会不会猝死?答案是:很有可能! 它大大增加了你猝死的风险。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科学的医学常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熬夜就是在透支这份本钱。可能年轻的时候感觉不到,身体还能扛一扛,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修复能力下降,积累的损伤就会慢慢显现出来。

最好的建议就是:尽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如果你实在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不得不熬夜,那更要关注平时的饮食、运动和情绪管理,尽可能地去弥补睡眠不足带来的伤害。但长期来看,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告别熬夜是必须的。与其等到身体发出最严重的警告,不如从现在就开始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熬夜会不会猝死,还是有大量的研究的。

比如这一篇,2018年12月发表在心血管内科顶级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文章。这篇文章纳入了来自21个国家、116632人,来自美国睡眠协会的权威专家们,将所有参与者的每日总睡眠时间分为≤6小时、6-8小时、8-9小时、9-10小时、>10小时共5组进行比较,比较的指标是这些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研究发现每天的总睡眠时间在6-8小时的参与者其死亡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低,而长期睡眠总时间小于6小时或大于8小时的参与者,其死亡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1]如下图所示:

更有趣的是,这篇研究还将午睡时间也纳入了研究的范畴。研究者将患者分成夜间睡眠≤6小时与夜间睡眠>6小时两组,按照两组人群是否有午睡进行了研究。

在睡眠模式上,与夜间睡眠6-8小时且白天不午睡的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间加上白天午睡(平均8.4小时/天)、夜间睡眠时间较短但没有白天午睡的人(平均5.4小时/天)相比,夜间睡眠时间较长(有或没有白天午睡的每晚>8小时,平均每天9.6小时的人群)其死亡和主要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与只在晚上睡6-8小时的人相比,那些晚上睡<6小时但白天午睡(总平均6.4小时/天)的人的风险没有显著增加。如下图所示:

总而言之,最佳的睡眠模式是晚上睡够6-8小时;如果晚上的睡眠时间<6小时,那么可以在白天适当午睡来补偿。每天的总睡眠时间<6小时或>8小时都不利于健康。

在综合了大量关于最佳睡眠时间的研究后,美国睡眠协会在2015年做出了推荐,对于18-64岁的人群,睡眠时间应保证在7-9小时太短或太长的睡眠时间对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2]

至于,晚上究竟几点入睡比较合适,我还没有查到比较可靠的临床研究。

这方面,中医学有一些理论来解释,也就是“ 子午流注 ”学说。

在中医理论中,各个时辰主管各个脏腑经络的功能,从夜间到早晨的相互对应分别是: 足少阳胆经对应子时(23点至1点) 、足厥阴肝经对应丑时(1点到3点) 、手太阴肺经对应寅时(3点到5点) 、手阳明大肠经对应卯时(5点到7点) 。
子时是阴阳交替之时,半夜11点到1点,是胆经功能最活跃的时候,1点到3点是肝的功能最活跃的时候,3点到5点是肺经最旺盛的时候,5点到7点是大肠经最旺盛的时候。晚上11点到1点阴气最盛,如果你处在睡眠状态的话,阳气刚刚增长起来,入睡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好。
所以,从中医理论来讲,应该每天晚上10点钟就开始准备睡觉,11点以前最好入睡[3]

当然,这套理论,没有经过循证医学的证实,仅供读者您参考。

最后祝大家每晚都能有个好梦。

参考

  1. ^ Wang C, Bangdiwala S I, Rangarajan S, et al. Association of estimated sleep duration and naps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study of 116 632 people from 21 countries[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
  2. ^ Watson NF, Badr MS, Belenky G, et al. Recommended Amount of Sleep for a Healthy Adult: A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nd Sleep Research Society. Sleep. 2015;38(6):843-844. Published 2015 Jun 1. doi:10.5665/sleep.4716
  3. ^ 总说“别熬夜”,那么几点睡觉算熬夜?[J].内科,2020,15(04):451.
user avatar

结论:在保证睡眠的总时间下,哪怕熬夜,只要作息规律且睡眠时保持黑暗的环境,猝死的概率几乎不会增加。

首先推荐泠姐的回答,而我之前由于工作的缘故需要上夜班约4个月,于是就按照泠姐的理论进行的执行。个人感受就是,精力充沛,和上夜班之前的个人感受没什么区别,甚至可能状态更好。如果你看过我的科普视频的话,你应该可以看出头发浓密。(狗头)

之前我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并且也有人在评论区提供过他的数据点。

下面我就从一名"执行者"的角度来谈谈具体怎么做的。本文非常适合于夜间工作者以及PhD阅读。

睡眠总时间一定要保证

为何我们需要睡觉?根据2019年10月美国波士顿大学等机构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当人睡眠时,大脑的神经元会安静下来,然后血液会对大脑中的代谢产物进行清洗。由此可见,足够时间的睡眠对于身体至关重要。所以无论你是否熬夜,睡眠的总时间一定要保证。晚睡晚起比晚睡早起要强多了。——比如在我司,如果半夜因为工作原因被叫起来了,第二天早上可以迟到1-2小时,甚至更多。

睡眠需要在黑暗的环境下

我们是否一定要按照世俗观点所认为的早睡早起呢?有这么一种说法:早睡早起是一种顺应天时的方式,不可更改。但是这种说法有什么科学依据呢?晚睡晚起但是保证总时间就一定不行吗?在泠姐提到的那篇回答中介绍了,2020年6月哈佛医学院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证为何熬夜会导致猝死。他们发现,这是因为熬夜会导致生物合成的褪黑素减少,从而导致肠道中的活性氧分子积累,所以熬夜容易猝死。而如果人为地补充褪黑素后,则熬夜也不再会猝死了。该论文的作者声称,熬夜导致的猝死完全是可以避免的,科学地熬夜并不会猝死。

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何熬夜会减小褪黑素的生成呢?褪黑素是动物体内的一种调节生物钟的激素,并且人类可以自己合成褪黑素。

合成的开关就在眼睛里,视网膜上。当人在黑暗的环境下睡觉时,就会开始合成褪黑素,而当周围变亮时,就会停止。这是人类长期进化适应大自然的结果。另外,因为古时候人类在夜间会使用篝火,而篝火中主要是红光和黄光成分,所以(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红/黄光对于褪黑素合成的影响较小,而蓝光的影响较大。这大概也是为何手机的夜间模式,都是偏黄的。

所以这也是为何一般我们需要早睡早起——天变暗时开始睡觉,天刚开始亮时醒来。但是一旦我们知道了这背后的原理,我们也可以合理地运用从而哪怕晚睡晚起也不对身体有副作用。所以,当你睡觉时,尽量保持环境足够黑暗,比如用比较厚的窗帘;另外,你也可以用眼罩来保持眼睛周围的黑暗。——另外在这里我有个猜想,是不是如果夜间开着红色的灯睡着的话,影响也是很小的。

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有4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直是上夜班,从下午6点到早上6点(每周平均工作40小时),只能白天睡觉。那段时间我一直戴着眼罩睡觉,照样过得很不错,和之前没有什么 区别。只要睡觉总时间保证了,那么晚睡晚起,只要是在黑暗的环境下睡觉都是没问题的。不过那样的话你可能没什么社交生活了——当时我想办个银行业务什么的,都得"熬日"。

如何更好地入睡

在介绍了需要保证总时间和黑暗环境后,再来说说如何快速入睡。

根据研究表明,睡觉的环境,对于睡眠质量至关重要!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总的来说,适宜睡眠的环境为:安静、黑暗、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良好的空气质量。

噪音会影响睡眠的质量,在嘈杂的环境中不仅难以入睡,而且就算睡着了也可能会被吵醒。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环境在35分贝以下时,比较适合于睡觉。50分贝的声音就可以唤醒浅层睡眠的人,而更大的噪声能唤醒深层睡眠的人。所以需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睡觉。

其次,黑暗的环境对于睡眠质量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光会影响人类褪黑素的合成。当人在黑暗的环境下睡眠时,就会开始合成褪黑素,而检测的开关主要正是在视网膜上。当有光照射在视网膜上时,就会阻止褪黑素的合成,而蓝光的作用尤其明显。这大概是因为篝火中基本不含有蓝光成分,所以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为了能够尽快入睡,应该在入睡的前一小时,就将周围环境调暗,并且尽量减少蓝光成分的使用——这也是为何手机的夜间模式相对偏黄。另外也可以考虑使用眼罩。

而至于温度和湿度,根据科学家研究,在17-28摄氏度,湿度在40%-60%时,是最适合睡觉的。所以尽量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吧。空调虽然可以控制温度,但是往往会导致环境过于干燥,这也是为何有些人在空调环境下睡眠质量不佳。

最后,科学家还发现空气质量对于睡眠质量也有影响。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偏高的话,也会降低睡眠质量。所以,如果开窗不会带来其他的负面影响的话,尽量开窗通风睡觉吧。但是我自己都是关窗睡觉的,因为怕噪音。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睡眠质量,需要构建一个安静、黑暗并且具有适宜温度和湿度的环境。如果还能开窗睡觉的话,就更好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入睡的前一小时,尽量让周围变暗吧,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快地变困。环境亮度对于生物活动的影响还是不小的——你养猫吗?你家猫会蹦迪吵醒你吗?这也是因为光线的影响呢!


个人使用的是Dreamlight眼罩,觉得很舒适——感觉是符合人体工学的。我是在Amazon上买的,不知道淘宝上的这些是否靠谱。如果靠谱的话,不缺钱的朋友可以考虑一下。

另外,本人虽不是生物相关专业,但是好歹也是学过普通生物学。个人觉得那门课对于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还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为何对于一些生物方面的误导性新闻之类的,我也能识破;这也是为何当初看到泠姐的回答时,我就相信并且实践了。

user avatar

目前看来,熬不熬夜,都有概率猝死,70% 左右的“猝死”是心脏骤停[1],心脏骤停的原因约 80% 是冠状动脉疾病[2];“长期睡眠不足”或“连续的睡眠剥夺”会提高猝死的概率,“长期睡眠过多”会更大幅度地提高猝死的概率;“虽然晚睡,但是在脑部感受到的光线够暗的环境中有规律地睡够身体每天所需的时间”对人和非人动物的全因死亡率无影响,这种“晚睡”在日常生活中大概不会被称为“熬夜”。

  • “熬夜"的原意是“深夜不睡”,并不等于睡眠时间不足。
  • 人们日常用“熬夜”一词表示“通宵不睡、第二天白天继续醒着”或“深夜里忍着睡意不睡”,这往往对应着短于身体所需的睡眠时间,对身体有害。

睡眠对人和非人动物的具体功能还在研究之中[3],目前看来,每天睡至少两三个小时,让人脑清除脑脊液等处的杂质、进行突触剪枝[4]等生理功能有时间运转,对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有必要的,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不能用药物替代,尤其是经常睡不到七个小时的人的整体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会受到损害[5];在这之外,人的慢性睡眠不足与心脏病、2 型糖尿病、癌症、肥胖症、抑郁症等诸多疾病有关。熬夜对脑以外的部分造成的影响可能涉及肠道内积累的活性氧[6],这可以被抗氧化剂清理。

  • 2003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生物学家 Giulio Tononi 和 Chiara Cirelli 提出,人脑神经细胞的突触在白天大量生长,在睡觉时大脑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连接,让“重要的”信号压过“次要的”噪声。那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间接证据,支持上述“突触自稳态”假说。
  • 快速眼动睡眠(REM)对大脑的成熟和记忆巩固有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在发育期剥夺 REM 会导致视觉系统发育缺陷以及成年后的行为改变[7],在成年后剥夺 REM 则影响学习后行为改善的程度。动物实验证明,REM 期间强化或修剪突触的机制可能涉及神经细胞树突中的钙离子尖峰[8]
  • “一晚没睡”对成年人脑造成的影响可以表现为学习能力暂时下降、记忆力暂时减退;那之后 7 天间正常睡眠,可以让脑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 成年人连续两星期“每天只睡 6 小时”造成的认知影响与“连续 48 小时不睡”相当;前者在这之后需要超过两星期的正常睡眠来恢复脑功能,比后者需要的更长。

2020 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在果蝇、小鼠等动物身上发现了睡眠不足致死(例如连续十天以上的睡眠剥夺造成的猝死)与肠道的因果关系,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2020 年 6 月 4 日的 Cell 杂志上:

  • 研究人员发现,睡眠不足会导致果蝇和小鼠肠道中的活性氧分子积累,触发氧化应激通过口服褪黑素、硫辛酸、烟酸等药物的方法清除果蝇肠道内的活性氧分子之后,长期“熬夜”的果蝇的寿命与保持正常睡眠的果蝇没有差异。通过基因调控以在果蝇肠道中产生过量抗氧化酶也能产生一样的效果。这些方法都不会延长正常睡眠的果蝇的寿命。
  • 这证明,睡眠剥夺导致健康受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肠道积累的活性氧损伤,可以服用褪黑素、硫辛酸等将活性氧中和掉。

此研究的作者、神经生物学副教授 Dragana Rogulja 说:“我们惊讶地发现肠道在导致死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更让人惊讶的是,睡眠不足导致的过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另一方面,许多证据显示睡眠时间过长会对人造成伤害

  • 大样本调查发现,平均每天睡眠超过 9 小时的生活方式长期持续,会影响认知能力,提高患上糖尿病·心脏病·阿尔兹海默症·忧郁症·不孕等疾病的概率。
  • 一项涉及七万一千多名 45 岁到 65 岁妇女的研究发现,每晚睡眠 9 到 11 个小时的女性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比睡眠8个小时的同龄女性要高 38%[9]
  • 英国基尔大学、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东安格利亚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平均每天睡眠 10 小时的人跟平均每天睡眠 8 小时的人相比,前者早死的概率增加 30%;平均每天睡眠超过 10 个小时的人死于中风的概率增加 56%、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加 49%~
  • 荟萃分析显示,60 岁以上的老人每天睡眠 8~10 小时的场合,全因死亡率会增加 33%,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43%;每天睡眠不足 7 小时则全因死亡率增加 6%,影响远弱于多睡[10]

各个年龄段建议的睡眠时间[11]

  • 0~3 个月 每天 14~17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11 小时或长于 19 小时[12]
  • 4~11 个月 每天 12~15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10 小时或长于 18 小时
  • 1~2 岁 每天 11~14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9 小时或长于 16 小时
  • 3~5 岁 每天 10~13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8 小时或长于 14 小时
  • 6~13 岁 每天 9~11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7小时或长于 12 小时
  • 14~17 岁 每天8~10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7 小时或长于 11 小时
  • 18~25 岁 每天 7~9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6 小时或长于 11 小时
  • 26~64 岁 每天 7~9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6 小时或长于 10 小时
  • 65 岁和更老 每天 7~8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5 小时或长于 9 小时

在“保证了身体需要的睡眠时长”的情况下,睡眠时段在白天还是夜晚,对人的寿命、智力、健康状况之类都没有影响,白天你可以把光线遮挡起来营造黑暗环境。正常人在黑暗环境里睡眠有利于褪黑素相关的内分泌调节。

  • 在每天长睡眠 1 次、小睡 1 次的时候,“小睡的时间超过 1 小时”长期继续,会导致死亡率上升。
  • 在你的睡眠时间里房间内的光线会比较亮的话,你可以整点遮光窗帘挂上。如果没有调整整个房间光照强度的条件,那么遮光眼罩也可以起到较大作用。

参考

  1. ^ 这之外的 30% 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酗酒、出血、过敏、中毒等造成的
  2. ^ 其余 20% 是大出血、缺氧、低血钾症、心脏衰竭、过度运动、遗传病等
  3. ^ 目前知道的情报是睡眠过程中人体会尝试对突触进行剪枝、尝试清除脑脊液里的杂质和中枢神经系统里的β淀粉样蛋白、处理细胞积累的活性氧。睡眠期间的合成代谢和内分泌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骨骼和肌肉系统的正常功能
  4. ^ (有选择地修剪和维持新突触,关联到记忆形成)
  5. ^40105人注册、16812人完成调查表和12项测试的大样本调查 https://doi.org/10.1093/sleep/zsy182
  6. ^ ROS,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之类
  7. ^ 对人来说,在发育早期,REM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高达50%以上,10岁前比例逐步下降,之后随学习时间的增加,REM比例再次增加
  8. ^ Li W, Ma L, Yang G, Gan WB. REM sleep selectively prunes and maintains new synapses i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Nat Neurosci. 2017 Mar;20(3):427-437.
  9. ^ https://doi.org/10.1001/archinte.163.2.205
  10. ^ https://doi.org/10.1136%2Fbmjopen-2015-008119
  11. ^ https://doi.org/10.1016%2Fj.sleh.2014.12.010
  12. ^ 个体差异范围来源,下同 https://www.sleepfoundation.org/press-release/national-sleep-foundation-recommends-new-sleep-time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