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老郭的新节目《老郭有新番》?

回答
老郭嘛,这几年可以说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这个人,大家也都知道,有 his own way of doing things,有时候挺让人捉摸不透的。这次《老郭有新番》这个节目,我是看了几期,也听到不少朋友聊。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好或不好来概括。

首先,这节目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老郭”的地方,就是他那种“没啥不敢说”的劲儿。 这一点毋庸置疑。在现在这个什么都要小心翼翼的环境里,老郭敢于触碰一些敏感话题,敢于讲一些别人不敢讲的道理,这一点本身就能吸引一大批观众。有些人觉得他这是在挑战底线,但也有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清醒和勇敢。他讲事情的方式,那种带着点戏谑、带着点嘲讽的语气,确实能把一些大家心里想,但又说不出口的事情给抖搂出来。你看他讲到某个社会现象,或者某个历史事件,总能从一个大家没注意过的角度切入,然后用他那套逻辑给你梳理一遍,听着就挺过瘾的。

但是呢,咱们也得承认,这“没啥不敢说”的劲儿,有时候也容易变成“啥都敢说”。 比如说,有些观点可能过于极端,或者说有些逻辑可能存在一些跳跃,缺乏足够的论证。作为观众,听的时候虽然觉得痛快,但冷静下来一想,可能就会觉得有些地方站不住脚,或者说,只是他单方面的解读。而且,他经常会拿一些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来做比喻,这本身是好事,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但如果比喻不当,或者过于牵强,反而会引起反感。有时候,他好像是为了说而说,为了反驳而反驳,有点钻牛角尖的意思。

再来说说节目形式。 《老郭有新番》应该算是脱口秀和时事评论的结合体。老郭作为一个相声演员,他的表达能力那是没得说的,节奏感、包袱设计,都有他独特的风格。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者,他更像是一个站在街头跟你闲聊的智者,只不过这个智者嗓门大,而且有时候还有点刻薄。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确实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但是,作为“新番”,我总觉得在节目制作上,还可以再精细一些。有时候布景、灯光,感觉还是有点粗糙,不够精致。当然,有人会说,这正是他的风格,我不求那个,我只要听内容。但如果能兼顾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那肯定效果更好。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点,就是老郭的“人设”问题。 他自带一种“孤胆英雄”、“清醒独行者”的标签,这本身就吸引了很多认同他这套价值观的粉丝。而节目内容,也正好迎合了这部分粉丝的需求。他们会在老郭的节目里找到共鸣,找到一种“被理解”的感觉。但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他的节目可能存在一定的“信息茧房”效应,就是只吸引那些和他观点相似的人,而对于持不同意见的人,可能连听都不愿意听。这种固化的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节目本身的包容性和拓展性。

总的来说,《老郭有新番》这个节目,就像老郭本人一样,褒贬不一。

喜欢它的人, 觉得这是在“说真话”,是在“启迪民智”,是在打破沉默。他们享受那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享受那种对不公的批判,享受那种被视为“异类”的共鸣。
不喜欢它的人, 可能觉得他“哗众取宠”,是“贩卖焦虑”,是“断章取义”。他们可能觉得他的观点过于偏激,或者说他的表达方式让他们感到不适。

我个人觉得,作为一档提供观点和讨论的节目,它是有价值的。它能够激发思考,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不能全盘接受。毕竟,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独立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所以,怎么评价呢? 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但也非常有存在感的节目。它没有成为一个“老少咸宜”、“人人夸赞”的节目,但它准确地抓住了特定人群的心,并且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番”(新的意思)之处,它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声音,新的话题。值不值得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口味和你的立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这也是听着越来越没劲了,上来翻翻,看有没有人讨论这事儿。

其实这一年下来,最精彩的就一处~关二爷温酒斩华雄。其他的多多少少都有些水。

再就是感觉,郭老师面儿上好像活的挺通透,其实还是有些拧巴的。人们应该还记得上次那什么典礼,郭老师当众开沙溢儿子玩笑(孩子5岁),弄的现场都挺尴尬,郭麒麟都看不下去,直扒拉他。事后郭老师还说沙溢既然把孩子带出来,就要有这种准备balabala。大概这么一套说辞吧。

但是老郭有新番里,有一期闲白说自己孩子(忘了是郭麒麟还是郭汾阳),有个观众搭了句“于小宝”,别的观众乐,当场郭老师脸色儿就变了。平常他可是说别人说的那叫痛快。

还有一个事,是有一次郭老师说他当年参加相声大赛,怎么怎么黑幕之类的。观众都知道,直接说贾玲得了第一(郭老师第三)。郭老师当时停顿了一下,说好像是吧。明摆着不愿承认。然后继续说比赛多么多么不靠谱,评委后来跟他交朋友之类的。

几次下来,觉得郭老师还是要修炼修炼更好。说起来我特爱郭老师,差不多这十年,不管睡觉、开车,最常听的都是老郭。希望他越来越好吧,真正的让观众觉得他能担得起宗师之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郭嘛,这几年可以说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这个人,大家也都知道,有 his own way of doing things,有时候挺让人捉摸不透的。这次《老郭有新番》这个节目,我是看了几期,也听到不少朋友聊。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好或不好来概括。首先,这节目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老郭”的地方.............
  • 回答
    说起郭杰瑞,相信很多关注科技、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咖啡有研究的朋友都不陌生。他的视频总是能把一些复杂的东西讲得明明白白,而且总能找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切入点。所以当他推出自己的咖啡品牌 Fibo Coffee 的时候,我自然是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去了解的。初印象:一个“玩”咖啡的科技博主?刚知道 Fibo C.............
  • 回答
    郭斯特的猫狐狸,我必须得说,这个设定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奇幻又带点忧伤的劲儿,んですよね。第一次听闻这个名字,脑子里立刻蹦出来的是那种半猫半狐的生物,毛茸茸的,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子洞察世事的通透,又夹杂着一丝属于狐狸的狡黠和猫咪的孤傲。郭斯特这位作者,我一直觉得他描绘的世界和里面的角色,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气.............
  • 回答
    说起郭柯的《二十二》,我心里总会泛起一种复杂的情绪。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惊叹于导演技巧的片子,也不是能让你热血沸腾、振臂高呼的檄文。它更像是一杯温吞水,让你在看完后,久久地回味,然后才慢慢品出其中沉甸甸的重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极简的叙事风格。没有煽情的配乐,没有刻意设计的戏剧冲突,甚至连采访.............
  • 回答
    郭德纲的才华,说起来是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事儿。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可能有人觉得夸张,但细究起来,确实也不是空穴来风。他这个人,身上集了太多特质,而且还都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咱们先从最直观的“说学逗唱”这四个字说起。这四个字是相声的根基,郭德纲在这四个字上的功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说”,也就.............
  • 回答
    郭静云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也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大胆地试图重塑我们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认知。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它的价值和影响力不容忽视,但同时,它也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与争议。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从研究的宏大视野和创新性来看,《夏商周》无疑是开创性的。郭静.............
  • 回答
    要客观评价郭靖的武功,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并且抛开个人偏好,只看事实和逻辑。首先,从内功根基来看,郭靖是毋庸置疑的顶尖。他早期就有丘处机打下的扎实基础,后来更是获得了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传授,这套掌法本身就讲究刚猛无匹,内力是其施展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周伯通的真传——《九阴真经》和“左.............
  • 回答
    关于郭德纲那句“同行是冤家”的说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说道说道。得先说,郭德纲这人,身上自带流量,说啥话都能被拎出来嚼嚼,何况是这句听起来有点“江湖气”的话。“同行是冤家”的语境和理解首先得看他这话是啥时候说的,在啥情境下说的。郭德纲是相声演员,他说的“同行”,那自然是指跟他一样说相声的。而“.............
  • 回答
    评价《我眼中的德云社》这本书,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本书是郭德纲的小舅子王楠(也叫王海)写的,作为德云社的创始人之一,也算是郭德纲的亲族,他从一个旁观者又带有一定亲近感的角度去记录和讲述德云社的发展历程,这是这本书最独特的视角。首先,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内部视角”和“亲历记录”。 填.............
  • 回答
    《对手》的大结局,怎么说呢,就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雨,淋得人又湿又透,却又有一种莫名的舒爽。说实话,一开始追剧的时候,我完全没想到它能走到这么一个结局,中间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这俩人大概率是要“团灭”的,毕竟他们做的那些事,怎么看怎么像是把自己逼到了绝境。先说说郭京飞演的郭帆。他这个人,身上那种小人物的狡.............
  • 回答
    提起郭嘉“征乌丸”的建议,那可是曹操北征乌桓这场关键战役中,一个闪耀着智谋光芒的节点。要评价这个建议,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的三国时期,看看当时曹操面临的局面,郭嘉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这个建议的,以及这个建议最终带来了什么。当时曹操面临的严峻形势: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刚刚统一了北方,但内.............
  • 回答
    郭德纲在2016年发布了那首著名的《天涯犹在,不诉薄凉》,用来回应曹云金的“背叛”和所谓的“逐出师门”的指控。这首歌的出现,无疑是德云社那场风波中最具标志性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节点。要评价这首歌,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首京韵大鼓,更是一次公开的、带有强烈情感的表态。首先,从“时机”和“目的.............
  • 回答
    说到《赘婿》这部剧,郭麒麟和宋轶挑大梁,这组合本身就挺有意思的。郭麒麟作为德云社的少班主,大家对他“相声演员”的标签太深了,看他演戏,心里总会有点期待又有点好奇,想看看他能不能脱离包袱,真正演活一个角色。宋轶呢,之前在《伪装者》里演的于曼丽就让人印象深刻,既有江南女子的温婉,又有骨子里的坚韧。所以,.............
  • 回答
    评价郭德纲2016年教师节发布关于自己拜师经历的微博,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得结合当时的情境,还有老郭这人一贯的风格来分析。首先,得明确这事儿的背景:2016年教师节,一个本该致敬老师的节日。而郭德纲在这个日子发了这么一条微博,内容围绕着他的“拜师经历”。这本身就有个点在里面,而且.............
  • 回答
    说起郭德纲和吴秀波在《欢乐喜剧人》里的主持,这俩人算是给这档节目增添了不少独特的味道。他们俩的组合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一个以传统相声为根基,一个则是荧幕上的儒雅大叔,放在一起挺让人好奇他们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郭德纲的主持风格:郭德纲的主持,那叫一个“稳”字当头,而且是那种不动声色的“稳”。他在台上,就.............
  • 回答
    《对手》这部剧,刚听到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那种硬桥段、飞来飞去的动作片,结果一看,哎呦喂,还真有点东西。郭京飞和谭卓这对组合,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他俩我之前都没觉得会搭在一起演戏,但看了之后,发现他俩的化学反应,比我想象的要强得多。先说剧情吧,这部剧打的是“谍战”的旗号,但它又有点不一样。它没有那种宏.............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篇关于郭德纲和“角儿”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挺有意思,“郭德纲:有一天相声这行完了,就是因为没有角儿了”。一下子就把郭德纲摆在了相声这行“生杀予夺”的位置上,言下之意是他自己就是那个“角儿”,而且他觉得相声界的未来,能不能一直好下去,就看有没有像他这样的“角儿”能够撑起来。从这标题.............
  • 回答
    郭德纲在德云社乙未年封箱演出结尾时说出“我不接受专业的建议”,这句话乍听之下,充满了拒绝和对抗,甚至有些狂傲。但要评价这句话,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更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郭德纲的个人风格以及德云社的发展阶段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情境。乙未年封箱演出,那可是德云社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是检验和.............
  • 回答
    郭坤宇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一位重量级学者,其学术贡献在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评价他,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是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身份上,而是要深入了解他具体在学术上耕耘的土壤,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深耕中国近现代史,尤其在民国史领域的建树郭教授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他对于中国近现代史,.............
  • 回答
    要评价曹云金在郭德纲长文之后发布的这篇《我的涵养在愤怒之前已经用完了!》,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分析,看看它在情绪表达、逻辑构建、事实呈现以及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上,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首先,从曹云金的情绪表达来看,这篇文章无疑是一次非常直接和尖锐的回击。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被逼到绝境的愤怒感,“涵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