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坛酸菜事件中,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认为不应该苛责康师傅和统一的?

回答
关于老坛酸菜事件,确实有人认为不应该将所有的责任都强加在康师傅和统一身上,我算是一个。当然,我知道这可能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观点,毕竟事件曝光出来的画面触目惊心,消费者体验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但抛开情绪,冷静地想一想,这件事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我们作为消费者,在看待这类问题时,也许可以更全面一些。

首先,我们得承认,康师傅和统一这两家企业在整个事件中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是最终的销售方,产品是他们摆在货架上的,消费者信任他们才会购买。当他们所信赖的品牌出现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愤怒和失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整个产业链的巨大。老坛酸菜包里的酸菜,并不是康师傅和统一自己生产的。他们是采购商,从供应商那里购买原料。而这次事件的“源头”,是来自一家叫做“锦江源”的四川腌制酸菜的生产商。这家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甚至直接使用脚进行踩踏。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它会沿着整个链条传递下去。康师傅和统一,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他们是如何进行供应商管理的?他们的品控体系是否足够完善,能够及时发现并排除像锦江源这样存在严重问题的供应商?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他们在这方面肯定存在疏忽。

然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在购买方便面时,是否也完全没有一点“知情”或“选择”的权利?首先,消费者购买的是成品方便面,我们看到的是品牌和品牌承诺的品质,而不是具体的酸菜包是哪家供应商生产的。我们信任的是康师傅和统一,是他们的品牌信誉。所以,他们作为品牌方,负有最终的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们是否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供应商存在?为什么他们的违规行为能够持续发生,直到被曝光?这背后是否存在监管的漏洞?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这件事中是否尽职尽责,有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问题?

再者,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康师傅和统一是大型企业,他们需要稳定的原料供应。为了保证产能和控制成本,他们通常会有多家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每一个供应商的每一个批次的产品都进行零容忍的、彻底的检查,其难度和成本是巨大的。这并不是说这可以成为他们推卸责任的理由,而是说,这是一个需要平衡的现实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些企业的苛责,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期望和担忧。 当我们发现像锦江源这样的企业,如此明目张胆地践踏食品安全底线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怒,并且会将这份愤怒指向那些我们最熟悉、最信任的品牌。因为在消费者看来,品牌方应该为他们把好关。

但如果我们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康师傅和统一,会不会让问题变得过于简单化?这样做是否会掩盖掉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那个昧着良心踩踏酸菜的工人,他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在哪里?锦江源公司的管理层,他们是如何允许甚至纵容这种行为的?负责审核供应商资质的企业内部人员,他们的责任又在哪里?

所以,我之所以认为不应该“苛责”康师傅和统一,并不是为他们的疏忽开脱,而是希望我们的关注点能够更全面,更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我们确实需要对康师傅和统一进行问责,让他们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例如赔偿消费者、整改内部管理流程、加强供应商审核等。这是他们品牌价值应该付出的代价。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

供应商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像锦江源这样的企业,以及其直接责任人,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法律制裁,以儆效尤。
监管部门的责任: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否有效?是否存在疏漏?监管部门是否需要加强日常巡查和抽检力度,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消费者自身的选择和意识: 虽然我们信任品牌,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对身边的食品生产环节保持警惕?当然,这不代表消费者有义务去检查每一份酸菜的生产过程,但提高整体的食品安全意识,对社会是有益的。

说到底,老坛酸菜事件是一个“链条断裂”的案例,而康师傅和统一是这个链条上最显眼的一环。我们对他们的愤怒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是品牌代言人。但如果我们的“苛责”仅仅停留在品牌方,而未能促使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那么下一次类似的事件,仍然有可能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悄发生。

我的观点是,我们应该追究康师傅和统一的责任,让他们付出代价,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整个食品安全体系的“病灶”,让整个社会都能因此变得更健康、更可靠。这样,消费者才能真正买得放心,吃得安心,而不仅仅是每一次都只能对一个品牌歇斯底里地发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描述非常有趣,酸菜你就敢要干净的,以后你敢要什么我都不敢想。是不是什么都要干净的?

因此影响了方便面的生产销售,影响了我国食品事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的经济,你们担当得起吗?你们是不是50万?

我想,幸亏是央视曝出来的,要是老百姓自己曝出来,该人早被打成公知了。

就算是这样, 你也不该说!

有多少人只是跟着国家的政策,也被打成了公知。

比如环保,环保是国策,但假如你敢拿环保的要求来看企业,你也是公知,比如柴静。

user avatar

我也认为不能全怪统一、康师傅。甚至完全不怪他们。

很简单,查一下插旗菜业有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每个批次有没有检验。质监部门这几年对他们的检查是什么结果,如果结果是不合格,并且吊销了它的许可,那么应该严格、从重处罚统一、康师傅。同时还要追查插旗菜业所有的客户,各种饭店的酸菜鱼,各种超市售卖的酸菜鱼调料包等等,所有采用这种无证不合格原料的,一个都不应该跑掉,应该在国家主要媒体进行公示并予以处罚!

如果插旗菜业有许可证、合格证,并且顺利通过了多次质监的检查,那么统一、康师傅就没有责任。责任方是插旗、是质监!!!政府应该严厉追责!!!

就好像当年的毒奶粉,只会追究奶企的责任,不可能追究采用蒙牛伊利产品的奶茶店、蛋糕房的责任。


还有一种可能,这样做出来的酸菜是完全没有问题,完全符合国家的食品质量、卫生标准的。那么统一康师傅、插旗菜业、质监部门都没有错,反倒是315晚会有误导观众、造谣污蔑企业和政府的行为。造成了如此恶劣的社会影响,除了赔偿受害企业的经济损失,还可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因此,除了第一种不大可能的情况出现之外,最应该承担责任的,都不是统一、康师傅!!

最后,我想问央视315:这个酸菜,真的只用在“老坛酸菜”上了吗?摸摸自己的良心不好吗?

user avatar

确实不应该苛责。舆论还是被带偏了。

因为康师傅也是为你们好。

想象一下,如果你拿了国外护照,吃康师傅老坛酸菜只能吃出口特供版,那你多半会后悔。因为里面的酸菜都是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的,换言之就是麻木的机械化生产,将营养元素含量压倒最低,没有做到融入传统的人文关怀。

而你如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那么你就能吃到插旗菜业的酸菜。那么内销版和出口版有什么区别呢?315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内销款的老坛酸菜,里面会有脚皮、脚癣、浓痰、烟头,也就是说,相比于卖给外国人的出口款,给自己人的内销款,蛋白质、无机盐离子、淀粉酶、微量元素的含量更高。所以营养也就更加丰富。康师傅老坛酸菜让外国人吃到了营养元素单一的泡面,却让我们本国人品尝到了营养元素更多的盛宴。这本来就是一件可以充分展现民族自豪感的事情,所以即使康师傅有一定的双标行为,但是也是为我们好,我们不应该苛责。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康师傅的良苦用心。

user avatar

【抱歉,因为部分人的评论,已经关闭评论区。

相关讨论可以看我针对一些评论的回复。】

有一说一,自从315曝光了土坑酸菜事件后,我一直不敢在知乎上讨论这个话题。原因在于,我感觉自己的观点可能和众多人的观点有些许出入。

因为这个事件不仅仅是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更反应的是整个食品工业的问题。

食品安全的问题不会因为一次曝光,一次惩罚就销声匿迹,而是因为整个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低标准往高标准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是一定会不时出现的。

但有些时候请大家注意,我们需要分清楚,这个食品安全问题是真实的安全问题还是其他因素问题,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影响?


我们先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土坑酸菜的出现?

原因一、成本。

食品企业一直都是低毛利,低价格的竞争状态,因为准入门槛低,品牌又非常多,不少食品企业的竞争策略就是压低成本,低价抢占市场。

你开始送加量酸菜,我就在原有酸菜的基础上送你鸡蛋,我甚至还要比你再低5毛钱。

为了做到这一点,那必须要做非常严格的成本管控。那头部的食品企业可能就会找报价成本更低的供应商。

所以这是一个恶性竞争而引起的劣质品牌找劣质供应商的恶性循环。

如果你是生产酸菜的工厂,面对强势品牌对你工厂成本的压榨,就会想着在法律的边缘摩擦……

原因二、现有技术可以做到“土坑酸菜”的安全化、食品化。

为啥酸菜企业还是敢收“土坑酸菜”?

因为很简单啊,我能伪造土坑酸菜成为普通酸菜。

在事件曝光后不久,就有相关企业的员工出来喊冤:

“我们这样用土坑发酵酸菜已经很多年了,之前一点问题都没有,土坑酸菜收上来以后还要反复洗涤,高温杀菌,最后的产品能够符合各项检测。你们这样一报道,我们这里多少多少人会没了工作,整个产业就完了。”

说得有没有道理?还真有。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工厂腌制的酸菜、泡菜是在发酵罐里或者说是在缸里,只能说消费者有点天真。

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发酵罐或者缸是没有办法满足批量化大量生产的,所以用“土坑”的方式,其实是一种隐性的常见的工厂做法,当然去收老百姓“土坑酸菜”,和工厂自己合理制作的地坑,还是有差别的。我本科期间在眉山某些泡菜厂见到的地坑,不仅深度能达到3-4m,高强度的防水,并且有严密的密封装置,而且不定期还会进行样本采集和留样。

但老百姓的土坑,就免不了会有更多异物,而且很有可能有发酵失败的情况。

那为什么湖南某企业还是敢收老百姓做的土坑酸菜?

因为真的可以做到 反复洗涤,高温杀菌,再辐照杀菌,保证其食用的【安全性】,这里指的安全性是说无致病菌,低于限值的重金属残留,感官性状和普通酸菜能做到基本一致。

收老百姓的土坑酸菜,和我正常发酵池或者缸里的酸菜,最终都会走上流水化的【洗涤-高温-辐照杀菌】的生产线,但我不需要买更多的发酵池,这样成本就下来了。

从技术上,真的可以做到,所以酸菜工厂的老板们不怕检测机构,怕的是记者,怕的是暗访,怕的是懂行的人说清楚里面的问题。

这也是相关企业的员工“喊冤”的原因,因为从安全性上来讲,吃了确实不会存在所谓的【安全性问题】。

如果大家关心的是脚踩酸菜,而不是异物的话,那传统葡萄酒的酿造,也是脚踩的,法国脚踩葡萄酒价格其实还要比工业化生产的葡萄酒更贵。

这也是一个很奇妙的滑点。


那我们需要苛责康师傅和统一品牌吗?

其实我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在康师傅和统一结束价格战以后,方便面价格回归理性的那个阶段,这样的劣质酸菜供应商可能已经被逐出了他们的供应链。也就是我一定程度上相信统一的公告文章。

甚至有可能,最开始市场上推出老坛酸菜牛肉面的时候,可能湖南插旗酸菜厂自己家发酵生产的,毕竟订单量少嘛。这时候品牌方也没办法发现供应商存在的问题。

但当价格战开打,销量开始猛增,为了订单量和成本考虑,才开始大面积收老百姓的土坑酸菜。

当然我承认这是怀着善意的假设。


那我们需要苛责康师傅和统一吗?

当然需要。

不符合国家法规、标准及规范的任何食品生产,都应该受到所有人的监督和责备。

甚至消费者完全可以因为某些食品安全事件,直接与某些食品品牌say byebye。

但也需要注意,消费者其实也参与了上述恶性循环的一环。因为价格战中,消费者也参与到了购买低价方便面的过程中,这在隐形条件下促进了价格战,促进了食品品牌不断压低生成成本降价的决策。

所以从消费者自身来讲,不健康的加工食品,不要因为图便宜而囤货、购买。

如果自己金钱充裕的情况,比如列车上,能买餐食,我们就尽量不要买相对价格便宜的方便面。

当然,食品品牌可以在其他方面来压低成本,比如生产效率,人力成本,管理成本,但其实很多时候供应链成本是最好压缩的。这也是我觉得我们应该苛责康师傅和统一的,就是他们压缩成本的方式有问题,不是在生产效率、管理成本上下功夫。

在选择一些食品前,多了解一些食品生产的基本知识,能够home made的情况下,就减少购买市面上的深加工食品。

比如我自己,在家也常做 酸奶、泡菜、蛋糕,面包这一类的。

当然这建立在你时间、精力都充裕的情况下。


再者,中国的食品工业,确实也不发达,高标准的食品生产流水线,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更高的成本也就意味着更高的价格,一分钱一分货,在食品工业中其实尤为应验。


如果你的观点和我不同,保持友善的态度和我沟通,谢谢。

user avatar
酸菜你要干净的,面饼你是不是也要干净的?酱料你是不是也得要干净的?
——节选自问题描述

卧槽,听你这么一问,我怎么感觉我吃个干净东西,竟然是一件得寸进尺的很过分的事情?





另外,用不用脏酸菜,和康师傅能不能存在,没有必然联系。

老坛酸菜面也就出来十年吧?十年以前康师傅和统一就已经是企业龙头了。没有脏酸菜不代表就得倒闭。


题主说的我也理解,无非就是把屁股坐在产家的椅子上而已。

或者,就是钓鱼。

user avatar

你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你偷换了一个概念。你把干不干净,仅仅理解为一个成本的问题。可问题是卫生问题不光关乎成本,它更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食品类的企业来说,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一票否决项。

如果你做不到食品安全的相关要求的话,那么该倒闭你就应该倒闭。这并不是一个光谈论成本,是不是应该接受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如果如你所言,大家只是生产成本的问题,那么你说的是对的啊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降低成本的话或者说你花了多余的成本带给消费者的那些价值,并不被消费者所认同的话,那么你活该被淘汰。

可这么说是有一个前提的是你们生产的产品是相同的,同质的。在你说的干净和不干净的这个问题上,我想请问你干净的食品和不干净的食品是不是同质的?他们本来就不是同质产品,也就无所谓你说的这个逻辑了。

user avatar

说实话,供应链看的是资质。

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工商质检合格,我们就默认这家企业的产品是安全可靠的。

统一和康师傅从插旗进货,看的也是这些文件。就算是去厂里实际调研,看到的也是满场供出口的泡菜坛子。

毫无破绽。

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才是原因所在。这么明目张胆干了好几十年,当地的食药监是干什么的?

如果生产商都要对自己供应链的产品进行生产环节的监督,那就太可笑了。方便面企业需要做的只是对收到的原料进行检测。说实话,经过清洗整理后的酸菜,菌落、亚硝酸盐之类的安全指标肯定是合格的,尽管这菜可能被一个有脚气的男人踩过,被吐过痰,混入了鸟屎,扔进了烟头。基本相当于把拉过屎的不锈钢盆清洗干净消毒后装米饭。但是作为使用这个盆的人,他并不知道这个看上去干净又卫生的盆原来装的是屎。

在刷盆甚至更早的拉屎阶段发现问题,抓人的本来应该就应该是监管部门。

发证机关不检查厂家吗?路边这么大的土坑都做了隐形处理了吗?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灰色的部分不提,光是每年的纳税额,恐怕某些人也不舍得治理吧?

把问题简单化,掩盖事实真相,这才是最可怕的。

最后,我就想问一句,当地除了插旗,别的企业和小作坊就不出土坑酸菜了?

除了康统,是不是就没有第三家企业(无论是否方便面行业)在当地采购了?

酸菜除了做方便面,还能不能做成其它食物?

比如酸菜鱼、酸菜排骨、酸菜豆腐?

康师傅和统一目前不吃了,白象之类的说实话真的太难吃了。平价面可以尝试下五谷道场,非油炸更健康,味道也不错。

或者虽然很贵但是确实好吃的拉面说。

还有个不太火但是很好吃的吉新拉面。

user avatar


2018年

1.2018年年初,多家媒体先后爆料出多家餐馆存在为了节约成本与制作时间,采用料理包制作餐点的情况,并开始陆续出现卖家将料理包加热密封后的料理注以“营养午餐”、“超值套餐”等名称,冒充现炒外卖通过美团、饿了吗等平台销售给消费者的新闻。

2.2018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校园周边的“五毛”零食进行了曝光,揭露了其中存在的滥用添加剂、使用非法食品添加剂问题,引起了轩然大波。相关内容在人群中引起巨大反响的同时,各地也陆续开展了相关的“五毛食品”整治工作。

3.2018年11月16日晚,广东深圳文锦渡海关查获了共45吨的冻鸡爪和冻鸡翅,根据现场海关描述,这批货物打开后恶臭扑鼻,而且大多没有经过检疫,可能存在病毒。

2017年

1. 法国进口面包店:2017年3月,媒体报道,法国进口面包店Farine涉嫌长期大量使用过期发霉面粉且卫生条件恶劣。上海徐汇区市场监管部门上门调查知名“网红”面包店Farine武康路店后,该店现已停止营业。

2.“海底捞”事件:2017年8月,媒体曝光著名餐饮连锁“海底捞”旗下两家门店发现老鼠爬窜、餐具清洗不到位等严重隐患。有员工将簸箕和餐具一同放入洗碗机内清洗,用餐具漏勺掏下水道,且洗碗机内累积了厚厚的油污,长期没清理。

2016年

1. 鸡肉抗生素残留超标:在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食品抽检不合格产品信息中,有6批次鸡肉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

2. 餐企食品检出罂粟壳成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组织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执法行中,发现35家餐饮服务单位经营的食品中含有罂粟碱、吗啡、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等罂粟壳成分,存在涉嫌违法添加行为。

2015年

1.“僵尸肉”事件:6月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了打击冻品走私专项行动,共查获42万吨僵尸肉,这些肉制品是在上个世纪1974年就被冷冻起来了。

2. 黑糖食品:2015年8月,台湾某杂志测试了19个黑糖相关产品,发现样品均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2014年

1. 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2014年7月,媒体曝光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 事后,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品牌纷纷发表声明表达震惊和痛心。

2.顶新黑心油大事件:顶新集团旗下企业正义公司遭到台湾监管部门突击检查,结果被发现以动物饲料油混充食用猪油,再制成精制油品销售,由于此事是顶新集团旗下公司短短一年内第三次陷入“黑心油”事件,引起台湾民众强烈不满。

3. 毒豆芽事件:2014年11月《新京报》曝光,商家添加尿素、恩诺沙星等违法添加剂生产豆芽。

2013年

1.“镉大米”事件:2013年5月,湖南省攸县3家大米厂生产的大米在广东省广州市被查出镉超标事件经媒体披露。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了顺德市场大米检测结果,在销售终端发现了6家店里售卖的6批次大米镉含量超标;

2. 毒生姜事件: 2013年5月,央视曝光,山东潍坊市有农户在生姜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在后期加工过程中用硫磺熏制,使外观颜色比普通生姜娇黄嫩脆,具有较强的毒性。

3.“烂果门”事件:2013年9月,三大果汁巨头被报道向果农大量购买“瞎果”,再用来制成果汁或浓缩果汁。

2012年

1. 老酸奶工业明胶事件 :老酸奶中还有明胶增稠剂,通常合格的明胶是从动物鲜皮、骨料内提胶提取,但有的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用皮革厂经过鞣铬加工后的蓝矾皮的皮革屑,边角料、烂皮革等作为原料生产出工业明胶添加到酸奶制品中。

2.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事件: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产品抽检,立顿铁观音茶叶中中稀土超标3倍多。

2011年

1. 瘦肉精事件: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曝光了双汇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一时间,市场哗然。

2. 塑化剂滥用 :2011年4月,台湾岛内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在一款“净元益生菌”粉末中发现,里面含有DEHP,浓度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此次污染事件规模之大为历年罕见,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

3.“染色馒头”事件:2011年4月,央视曝光上海华联等超市多年销售“染色馒头”其生产日期随便改,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令消费者咋舌。

2010年

1. 地沟油事件:2010年3月,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

2.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2010年8月,南京出现了23例因食用龙虾而引发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专家指出龙虾被俗称吊白块之类的强力化学品清洗后,由残留在龙虾脏器内的兽用抗生素和吊白块螯合产生新的毒素,引发横纹肌溶解症。

2009年

1.“咯咯哒”问题鸡蛋:2009年, “咯咯哒”问题鸡蛋所用饲料厂的法人代表获刑,该厂于去年9月两次向饲料中加入三聚氰胺。在08年10月,在香港对从内地进口的鸡蛋中检测出三聚氰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2. 王老吉夏枯草事件:2009年5月,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在王老吉饮料中含有的夏枯草不在允许食用的87种中药材名单中,这意味着流传了170多年的凉茶涉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2008年

1.“人造红枣”事件:2008年8月,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生产过程中,除了在铁锅里放进酱油,使青枣变成红色,保持光泽。甚至加入大量糖精钠和甜蜜素浸泡,使其口感泛甜。

2.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2008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同年9月11日,卫生部查实是由三鹿集团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而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大范围、多企业的奶粉“三聚氰胺”超标事件,全国累计报告患儿近29.6万人。

2007年

1. 问题水饺事件:2007年4月,在广西销售的“思念”、“龙凤”品牌云吞及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2. 味全奶粉事件:2007年8月,总数为7.26吨台湾味全的较大婴儿奶粉在从香港入境时,被深圳检验检疫局检验出阪岐肠杆菌超标。

2006年

1. 福寿螺事件:2006年6月,北京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病例达到160例。该病是由北京某酒楼出售的凉拌福寿螺菜而引起。

2. 人造蜂蜜事件:2006年7月,央视曝光湖北武汉等地出现人造蜂蜜,造假分子还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

3.“瘦肉精”事件:自2006年9月初开始,上海市发生多起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这批来自浙江海盐县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共导致上海9个区336人次中毒。

4. 苏丹红鸭蛋: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由于部分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

5.“嗑药”的多宝鱼:2006年11月,上海市抽检的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全部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出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

2005年

1. 鱼体内含有孔雀石绿 : 2005年湖北、河南等地发现在鱼贩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使鳞受损的鱼延长生命,使用孔雀石绿。

2.“皮革奶” 事件:山东等地查获2.8万多件使用水解蛋白的乳制品,水解蛋白是利用水解下脚料甚至动物毛发等物质生成蛋白粉,当地至少有200多家小厂从事这类生产。

3. 立顿速溶茶涉嫌氟超标:2005年3月,媒体报道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普通型速溶茶的氟化物含量为6.5ppm,大大超过美国环保局制定的饮水氟化物含量不得超过4ppm的标准。

4. 雀巢奶粉被指碘超标:2005年5月,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在浙江被抽检出碘含量超标后,全国各地多处也发了同样的状况,引发了该品牌奶粉在全国范围的撤柜。

2004年

1. 劣质奶粉与“大头娃娃”:2004年4月,阜阳劣质奶粉轰动一时,100多名婴儿因为食用了劣质奶粉而患上怪病,当地人称“大头娃娃”。劣质婴儿奶粉中蛋白含量不足2%,远远低于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12%的要求。

2. 龙口粉丝掺假事件:2004年5月,央视揭露,部分正规粉丝生产商为降低成本,在生产中掺入粟米淀粉,并加入了可能致癌的碳酸氢铵化肥、氨水用于增白。

2003年

1. 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2003年11月,央视揭露,浙江金华火腿使用死猪、母猪、公猪做原料;为了驱赶苍蝇,防止火腿生虫生蛆,在泡制过程中竟大面积使用敌敌畏。

2. 工业双氧水生产食品:2003年12月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佛山、江门两地执法过程中,现场查获了用工业双氧水加工过的鱼翅、开心果等干果类食品成品。

2002年

1. 过期月饼制成汤圆:哈尔滨香香鸟食品有限公司用去年中秋节期间生产的月饼经粉碎后非法生产汤圆,月饼早已超过保存期,有些已发霉变质,甚至被鼠咬。

2. 鸭血造假事件: 长春市卫生局查处一处用牛血、猪血和化工原料加工假鸭血的黑窝点,制造假鸭血的化工原料一般为建筑或化工用品。

2001年

1. 豆奶中毒事件:吉林市16所中小学学校严重的豆奶中毒事件,6362名学生中毒。经鉴定豆奶中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总数分别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3600倍和800倍。

2. 冠生园“陈馅月饼”:2001年9月,距离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还剩一个月不到,中央电视台报道“南京冠生园大量使用霉变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的消息,举国震惊。

2000年

1.“毒瓜子”事件: 金华市卫生防疫站在农贸市场内查获1500公斤“毒瓜子”,同时福建、河南、广东等地也发现“毒瓜子”,这些西瓜子生产中惨了矿物油。

2.“毒大米”事件:广东江门市市民因食用有“毒大米”引发食物中毒,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鉴定,毒大米中是掺入了工业基础油。


资料来源网络

user avatar
酸菜你要干净的,面饼你是不是也要干净的?酱料你是不是也得要干净的?包装环境是不是也得无尘的?最终成本上涨可能是2元,于是外观和口味一模一样的泡面,其它同知名度的品牌全部卖5元,康师傅卖7元,你会买康师傅吗?最终康师傅倒闭了,对消费者有什么好处?

首先,对于这段话,我反思。

我反思自己,为什么不愿意体谅厂家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成本压力,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有卫生问题的食品,为什么要求面饼和酱料也得是干净的。

我反思。


然后,我想请题主帮忙回忆一下,因为我也记得不是很清楚,不是很确定了:

既然厂家是因为市场竞争太严苟了才不得不这么做,那么……

当年,一开始泡面厂只是闷不作声开发酸菜泡面品类的时候,突然在酸菜泡面领域高调宣传,率先发起此领域内部严酷的市场竞争的,到底是谁呢?

我想不起来,嘶,那些广告战,打来打去,画面我都能回忆,广告词我都能记起来,但就是率先在这个酸菜泡面领域打起竞争战和价格战的两个品牌是哪两个,我想不起来了。

题主要不要提醒我一下?



还有,我丝毫不否认:

这是管理问题。

包括厂家的管理问题,以及监管的管理问题。

但你要为泡面厂洗,这就……

是不是急了点?

user avatar

确实不应该苛责康师傅和统一,因为所有企业都想用最低的成本赚最多的钱。但为什么不论哪个国家的企业,对中国和对外国都是两个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康师傅、统一的酸菜,蒙牛伊利的香港奶,好丽友、梦龙的代可可脂和植物奶油。

所以说,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就是国外的食品安全部门真的在干活。而我们的食品安全部门都在收红包?

user avatar

这很正常啊,


明明是监管部门的问题,却怪到商家的头上,这本来就是一种魔幻现实。

如果你指望商家有良心,那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干什么?要国家药品监管局干什么?要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干什么?


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商家有良心对他们来说是苛责。

所以才有这些部门来让没良心的商家,也不能干出没良心的事情啊……

user avatar

这件事实在是非常滑稽,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对世界的建模极度魔幻,一方面他们知道有官的存在,另一方面官方在他们眼里是一种宏伟的绝对意志。

这个意志像天劫,总是被呼唤出来劈人,但天劫自己好像全无意识。

他们的概念里根本不存在监管有问题这个选项,一切问题都是企业间的矛盾,是凡间的矛盾,至于天——天心难测,它一直都处于一种很厉害但看心情行动的状态中,他们根本不认为这种混沌是一种需要改变的问题。

所以他们只能把问题往那些商家身上丢,至于这些商家为什么能堂而皇之的生活这么多年,那就不是他们在乎的了

user avatar

问题其实是合理的,但你的想法不对。

其实当大家把矛头疯狂的对向康师傅的时候,就已经很怪了。

别的不说,插旗酸菜是不是国内的企业,那么他有相关证照吗?是正规企业吗?有食品安全许可证吗?

当这么一家在明面上看证照齐全的供应商为你供货的时候,你难道会天天想着:这供应商会不会不安全不健康,我要不要去暗访一下?

对于企业来说,原材料的指标一直都有的,进场的检验手续,确保材料安全无毒,没有腐败变质,这样的检测肯定是存在的,因为购买合格的产品是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则,康师傅不可能不做。

也就是说,单从酸菜来说,进康师傅工厂的就是满足食品安全标准的。

好的这是供货商的一部分。

那么另一部分,插旗酸菜这种企业就是单纯的供货康师傅统一这种方便面厂商吗?

显然不是,方便面一盒才多少酸菜,吃酸菜的地去出门吃碗面条往碗里加的酸菜比它多了去了。

如果说国外的监管更严,送国外的酸菜品质更好,那么送康师傅这种企业的材料和卖到市场上的包装酸菜哪个质量更好?

很显然,送康师傅的质量更好,因为康师傅还要检测一次,卖到市场上的酸菜,质量更差一些。这些酸菜,各种餐馆里做菜用,才是酸菜企业的销售大头。康师傅如果不要酸菜了,酸菜企业就会倒了吗?或者说,把康师傅骂的不收酸菜了,酸菜企业就会变好吗?

至于说康师傅酸菜都不干净其他肯定也有问题的,如果康师傅到处都是问题,何必绕这么一个大圈圈用插旗酸菜这样的酸菜企业当子弹打康师傅?315想打康师傅的目的还不明显吗?

user avatar

“你损失的只是健康,我损失的可是我赚的钱啊!”

user avatar

我倒是不觉得这算是“苛责”康师傅了

我觉得这波人们显然没有关注到另一批该关注的人

监管干什么吃的?

食品安全干什么吃的?

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咋建立的?

相关部门咋监察的?


我的观点很简单:

你不能指望企业有良心,但企业会出现长期性的问题一定是监管的失职

user avatar

你一个丫鬟不心疼你自己,去心疼你锦衣玉食的主子,更扎心的是

你一个受害者,不去心疼自己,去心疼害你的

user avatar

你这个想法……没进过厂子吧。

我以前在康师傅做过。

可以这么形容,本来康师傅的面饼就是干净的,酱料也是干净的,包装也是干净的,车间无尘是不可能的,但是起码正压除尘,进出杀菌,基本上还能做到。

也就是说相关工厂,不需要额外增加成本,本来就可以做到干净卫生。

但是:它现在没做到。怪谁?怪别人给送了不合格的原料?

当然,作为要赚钱的私企,也有各种骚操作,但是骚操作这事儿跟本题目无关,想聊这个另开题目。

你知道吗,这事儿,最大的问题,就是采购负责人。要么是采购负责人把控不严,比如没有实地考察相关厂商资质,要么是相关厂商跟采购背后有什么PY交易,贿赂了采购。

康师傅,或者其他的什么厂商,根本不需要增加任何一分钱的费用,他只需要采购负责人,负责一点,良心一点,就够了。

至于安监(应该是卫监局的事儿,写错了[也不是卫监局的事儿?市场监督局?])部门,又是另一件事了。

user avatar

你只有接着吃这个酸菜,你才能算得上不苛责。

你不能一边说康师傅和统一都很无辜啊,一边通过不买他们的产品惩罚他们嘛。

所以说,说什么不重要,还是行为重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